问题

有人说鲁迅过激地批判旧体系,却不曾创造一个新的出来。像是一个文明上的愤青,对么?

回答


关于鲁迅是否因“过激批判旧体系却未创造新体系”而被比作“文明上的愤青”的讨论,涉及对鲁迅思想、文学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的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鲁迅批判的深度与方式
鲁迅对封建礼教、国民劣根性(如麻木、奴性、自欺)和旧文化的系统性批判是其思想的核心。他并非简单地“愤青式”的情绪发泄,而是以文学为手术刀,解剖社会病灶:
《狂人日记》:通过“吃人”隐喻揭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阿Q正传》:塑造“精神胜利法”等形象,暴露国民性的麻木与自我麻醉;
杂文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直指社会虚伪、舆论暴力,呼吁理性批判。

鲁迅的批判具有历史穿透力。他不仅揭露旧文化的腐朽(如科举制度对人性的压抑),还剖析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文化心理机制。这种批判并非空洞愤怒,而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后的“解构”。



二、创造性的文学与思想贡献
尽管鲁迅未直接提出新政治或社会体系,但他在文化重建和精神启蒙层面有深远影响:
1. 文学形式的革新
鲁迅是白话文运动的核心推动者之一。《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打破了传统文言的桎梏,为新文学开辟道路;
他融合西方叙事技巧(如心理描写、象征主义)与本土文化语境,创造出独特的“杂文”文体,成为批判现实的重要载体。

2. 启蒙精神的传播
鲁迅强调“立人”,主张通过思想解放唤醒民众。他在《狂言》中写道:“救救孩子”,呼吁打破旧伦理对人的压迫;
他对“铁屋子”的隐喻(如《呐喊·自序》)揭示了启蒙的困境,但并未因此放弃努力,反而以更尖锐的方式继续批判。

3. 文化心理的重构
鲁迅的作品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精神症候,如对“面子”、“忍让”的批判,试图重建个体尊严与理性精神;
他在《故事新编》中重新解读传统神话(如《奔月》《补天》),赋予其现代性寓意,尝试以文化符号重构民族记忆。



三、时代局限与“未创造新体系”的争议
鲁迅的批判为何被认为缺乏“新体系”?这涉及历史语境与思想路径的复杂性:
1. 社会转型期的困境
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制度崩塌后,传统价值观瓦解而现代文明尚未建立。鲁迅身处“破旧立新”的夹缝中,其批判更多是为启蒙铺路;
鲁迅本人曾坦言:“我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这种自我怀疑也反映了他对文化重建的无力感。

2. 思想路径的选择
相较于胡适等人的“渐进改良”或梁启超的“新民说”,鲁迅更倾向于以文学为武器进行彻底批判。他的目标是唤醒民众对旧文化的警惕,而非直接设计替代方案;
他反对将文化问题简化为政治口号(如《无声的中国》中指出“沉默是中国人的特性”),强调思想启蒙的持久性。

3. 历史条件的限制
鲁迅身处动荡年代,个人精力更多投入对旧文化的解构与批判。他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重建的努力,但这种重建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如后来的“红色经典”或现代性叙事)。



四、“愤青”的刻板印象与鲁迅的复杂性
将鲁迅比作“文明上的愤青”,这一比喻存在多重误解:
1. 情绪与理性的区分
鲁迅的批判具有高度理性,他并非盲目否定一切。例如《阿Q正传》中对“精神胜利法”的讽刺,既揭露国民性,也暗含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杂文常以冷峻笔调剖析社会矛盾(如《记念刘和珍君》对屠杀的悲愤与冷静批判并存)。

2. “愤青”与思想家的区别
“愤青”通常指缺乏建设性、情绪化表达的人,而鲁迅的批判有明确的文化目标。他提出“铁屋中的呐喊”,既是对现实绝望的回应,也是对启蒙未完成的坚持;
他对旧文化的解构本身就是在为新文化铺路(如《野草》中“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象征)。

3. 历史评价的演变
鲁迅在当代常被神化为“斗士”,但他在生前曾自嘲“横站”而难有“直立”。他的局限性(如对暴力革命的态度暧昧、对民众的悲观)也需客观看待。



五、结论:批判与建设的辩证关系
鲁迅的贡献在于以深刻批判为新文化奠基,而非直接构建制度。他在文学、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创新,为后来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前提:
文化启蒙的先驱:他的作品成为现代性反思的起点;
思想遗产的延续:后世知识分子(如王元化、余英时)在不同语境下继承了他的批判精神;
历史局限的启示:鲁迅的实践表明,破旧与立新需同步进行,但后者需要更复杂的社会条件。

因此,将鲁迅简单归为“愤青”是对他的误读。他既是深刻解剖社会病灶的“手术师”,也是以文学重塑民族精神的“启蒙者”。其批判的价值,在于揭示了文明转型中必须面对的深层矛盾——而这一过程本身,或许就是创造新体系的前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是,要提防统治者设下的圈套,知识分子经常落入这种圈套:“让你来处于我的位置,告诉我你怎样做。”我们不必回答这种问题。你既然是对此作出决定的人,显然应该具有我们不具备的知识,应该能够作出我们不能作出的判断分析。这是一个圈套。无论如何,作为被统治者,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就真理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究竟在做什么,例如当你反对或是支持在欧洲部署导弹的时候,当你决定重建洛林钢铁工业的时候,当你提出私立学校教育的问题的时候。”
——福柯(法)《权力的眼睛》

把这段话送给题主。

user avatar

奇怪了。

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把小说送入了文学的殿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通过《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几篇小说和其后半生的创作开创了白话文;鲁迅当过许多高校的教师,教出了好多学生;鲁迅当过公务员,古物陈列所、京师图书馆都是他在任期间草创的。

甚至辛亥革命,绍兴城都是鲁迅带着学生解放完了才欢迎革命军的入驻。

这都不是新体系,那还有啥是啊?

以为鲁迅就是个作家?

图样

user avatar

就像我神烦一些知乎er的政治正确一样,

不能什么言论什么问题都对当事人说,我支持你,我觉得你没错,我觉得错的是整个世界,这个世界对你不够宽容,导致了你的痛苦……

这种屁话除了收获很多无意义的赞和达成自己登上道德高地的满足感没有一点用处。

鲁迅在世的时候,大把中国人觉得自己依然是天朝上邦,与洋人所差不过是奇技淫巧,一副我虽然啥也不懂但我就是先进的样子;

还有更多人整天浑浑噩噩,烈士为了他们革命流干鲜血,他们还要趁热蘸人家的血就着馒头,用本不该存在的药去治根本治不好的病。

鲁迅先生一点也没惯着他们,

挨个骂他们傻逼,

错的不是整个世界,错的就是他,他就是傻逼,

这帮人若不觉醒,活在世上的唯一功能就是把米吃贵。

横眉冷对千夫指,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不给明白人当牛马,要给傻逼当牛马?给所有人当牛马,要么是武训那种真牛马,要么就是嘴上的牛马实际的赵老爷。

当我看到一些脑残言论和愚氓人士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

他都已经这么脑残了,我都不吭声,那我还配称鲁迅为先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鲁迅是否因“过激批判旧体系却未创造新体系”而被比作“文明上的愤青”的讨论,涉及对鲁迅思想、文学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的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鲁迅批判的深度与方式鲁迅对封建礼教、国民劣根性(如麻木、奴性、自欺)和旧文化的系统性批判是其思想的核心。他并非简单地“愤青式”的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这说法挺有意思,也算是一种视角。不过,要说鲁迅“过激地批判旧体系,却不曾创造一个新的出来”,这可能有点片面,甚至有点简单化了。我们不妨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鲁迅批判的是个什么“旧体系”。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度或者某些规章,而是浸润了千年的文化、思想、社会习俗,是中国人骨子里头的一些东西。他批.............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句话,与其说是他一生几乎没有娱乐,不如说是他将绝大部分生命投入到了他认为必须做的事情上,这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而非简单的“不娱乐”。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语境。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国家危难,人民疾苦。他作为一位知识分.............
  • 回答
    听到“只有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对国家有用,而像鲁迅这样的文人对国家没有任何用处”这种说法,我大概会这样回应他,而且会尽量说得详细些,让他明白为什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狭隘的。首先,我会承认钱学森钱老对国家的重要性。毕竟,他是在“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 回答
    关于鲁肃和吕蒙的评价,确实存在“鲁肃战略眼光高,吕蒙战术能力出色但战略眼光不行”的说法。这其中有历史事实的支持,也有一些需要更细致地解读的地方。让我们深入聊聊这其中的区别,并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图景,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鲁肃:长远布局,审时度势的“国策”制定者说鲁肃战略眼光高,主要体现在他能够在.............
  • 回答
    辽宁17岁男孩在秦皇岛因救人牺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他英勇的行为,有人赞誉有加,称他为“荣誉女人”,也有人认为他过于鲁莽,是“傻孩子”。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折射出社会在面对极端事件时,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荣誉女人”的赞誉:英雄主义的赞歌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对这位17岁少年英勇事迹.............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论断,实则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理解他人情感和与世界连接时的复杂体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几分疏离和无奈。它描绘了一种个体化的感受,仿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围城里,而别人的喜怒哀乐,虽然可以被感知,却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这种“不相通.............
  • 回答
    关于“凡到了中华民族的紧要关头,回回人必有所动作”这句话,我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表明这是鲁迅先生的原话。在鲁迅先生大量的著作和杂文中,他确实对中国社会、民族问题、不同族群的处境和关系有过深刻的观察和犀利的论述。他曾对回族同胞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过提及,但具体到这句话,目前的公开资料和学术研究.............
  • 回答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140年,放在历史的长河里,说长不长,但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一个民族的觉醒,却足够长出参天大树,也足够让一代代人站在树荫下,仰望星空,也审视大地。每到鲁迅先生的纪念日,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或怀念,或解读,或争论。今年,140周年,我觉得更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和他“聊.............
  • 回答
    唐纳鲁马当选 2020 欧洲杯最佳球员,这绝对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仅对他个人而言,也对意大利足球而言。这是一个充满荣耀的认可,背后是他在整个赛事中展现出的非凡实力、关键表现以及稳定的发挥。以下是我对这一荣誉的一些更详细的看法:1. 历史性的成就与意义: 首位门将最佳球员: 唐纳鲁马是欧洲杯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鲁豫。这女人啊,在电视荧屏上可是叱咤风云很多年了,她的采访风格,那真是独一份儿,让人又爱又恨,又好奇又想模仿。学鲁豫说一句话:要学鲁豫,其实也不难,抓住几个关键词,再加上那种标志性的语气和表情,基本就到位了。最经典的莫过于那句:“真的吗?我不信。”你看,这句话里有什么玄机呢? “.............
  • 回答
    将鲁迅称为汉奸,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荒谬的论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它为何站不住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问题:一、 “汉奸”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理解“汉奸”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汉奸”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人。这个词本身.............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说起鲁迅,就觉得他的文章肯定被请出中学课本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而且这么深入人心呢?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其实是信息传播和记忆偏差的结合。你知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那是飞快,而且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个地方看到一条消息说“鲁迅文章要被移出.............
  • 回答
    那些总喜欢拿鲁迅和朱安的事情来抨击鲁迅的人,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具体,甚至可以说有些“上纲上线”的方式,来挑战鲁迅的个人品格、思想深度,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批判力量。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心理和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确实是鲁迅一生中一个饱受争议,也最容易被“揪住不放”的“软肋”。朱安是鲁.............
  • 回答
    关于朱可夫元帅是否“只会用人海战术”的争议,需要从历史背景、战术逻辑和实际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朱可夫作为苏联红军的“战略指挥官”,其军事生涯中确实多次使用大规模兵力投入的战术,但这些决策并非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运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朱可夫的战术逻.............
  • 回答
    关于PSG.LGD战队在TI10决赛中是否存在“打假赛”行为的传闻,目前并无官方证据或可靠来源支持这一说法。DOTA2赛事的官方规则和反作弊系统(如Steam的反作弊机制)对任何违规行为都有严格的调查和处罚机制。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问题,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1. TI10决赛的背景与结果 TI10.............
  • 回答
    关于蔡元培是否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有关联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具体事件的关联性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蔡元培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关系1. 时间与身份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
  •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古代西方文明是否在科技上就一定强于东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强”这个词在评价文明时,往往是多维度且主观的。 如果我们单纯从对后世科学理论体系构建、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贡献来看,古希腊文明确实展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某些方面影响深远。然.............
  • 回答
    “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但它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复杂而强大的凝聚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上的分裂与冲突: 中国历史上经历.............
  • 回答
    关于“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些现代社会对传统习俗的思考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个人感受以及时代变迁。一、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封建”的负面联想: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