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鲁肃战略眼光高,而吕蒙是战术能力出色,但战略眼光不行,对吗?

回答
关于鲁肃和吕蒙的评价,确实存在“鲁肃战略眼光高,吕蒙战术能力出色但战略眼光不行”的说法。这其中有历史事实的支持,也有一些需要更细致地解读的地方。让我们深入聊聊这其中的区别,并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图景,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

鲁肃:长远布局,审时度势的“国策”制定者

说鲁肃战略眼光高,主要体现在他能够在东吴立足未稳之时,就为国家制定了长远而清晰的发展方向。

“鼎足之势”的奠基者: 孙权刚接手江东时,实力远不如曹操,更别提刘备集团也 nascent。此时,东吴内有士族掣肘,外有曹操和刘表的强大压力。鲁肃第一次与孙权相见,提出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应曹公,而将军据吴、越之众,保江东而为国, bicovariant 操”,这便是他著名的“鼎足之势”战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分析,更是对当时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他认识到,东吴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统一天下,最好的策略是与刘备集团联合,共同对抗最强大的敌人曹操,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东吴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种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勾勒未来战略蓝图的能力,无疑是极高的战略眼光。
赤壁之战的关键推手: 在曹操大军南下,人心惶惶之际,主降派抬头时,正是鲁肃力排众议,坚持联刘抗曹。他不仅在孙权面前晓之以理,更亲自前往刘备营中,促成了孙刘联盟的最终达成。如果没有鲁肃的坚持和斡旋,赤壁之战很可能就会变成东吴独自面对曹操的悲剧。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他看到了联合刘备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联盟,更是政治和战略上的必然选择。他明白,只有借助刘备的力量,东吴才能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并且在战后能够获得足够的战略缓冲。
稳定江东,放眼未来: 在赤壁之战后,鲁肃并没有因为胜利而得意忘形。他继续担任荆州方面的主将,一方面巩固江东的防御,另一方面则在与刘备的边境问题上保持克制,维护孙刘联盟的稳定。他明白,东吴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在战略上保持稳定,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他甚至提出了“先取荆州为天下之应,则魏曹公可见破;若先取蜀,蜀人飘浮,未可西兰以为国,而荆州未可得,则天下不可。故不如先取荆州。”这种将战略目标层层递进,并考虑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和可行性的分析,更是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规划能力。

吕蒙:精益求精,战术制胜的执行者

吕蒙以其勇猛善战、治军严明而著称,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是孙吴阵营中无可争议的军事统帅。然而,将他定义为“战略眼光不行”,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他的长处在于战术执行,而他在制定宏观战略层面,确实不如鲁肃那样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传奇: 吕蒙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从一个只懂武事的粗人,通过刻苦学习,成长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尤其是他在白衣渡江,袭取荆州的关键战役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堪称战术上的杰作。他能抓住时机,巧妙运用欺骗手段,避开刘备集团的强大兵力部署,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这是其战术指挥能力的极致体现。
军事才能的闪光点: 吕蒙还曾率军破曹操,收复皖城,以及在合肥之战中表现出色。他治军严谨,士兵们对他心服口服,能够在他指挥下发挥出极大的战斗力。这些都说明了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能够出色地执行上级制定的军事计划,并在战场上发挥最大的效用。
对战略的“服务性”理解: 相较于鲁肃为国家勾画蓝图,吕蒙的战略思想更多的是围绕如何完成既定军事任务展开。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夺取荆州,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荆州对于东吴的重要战略地位,也看到了当时刘备集团在荆州防御上的疏漏。但这种“看到”更多的是对现有战略格局下的一个重要节点进行精准打击,而不是像鲁肃那样,从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出发,去构建一个长远的战略框架。
“白衣渡江”的战略背景: 说吕蒙战略眼光不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实施了“白衣渡江”这一高明战术。但这个战术本身,是建立在鲁肃奠定的“天下有变”的大背景下,是孙权和东吴集团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当关羽北伐曹操,荆州兵力空虚时,吕蒙抓住这个战略机会,通过军事手段将其转化为现实。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战略机会,并果断出击,这是战术家对战略机会的捕捉和利用。但这种利用,更像是在既定的战略棋盘上,下出了一步绝妙的棋,而不是自己绘制棋盘。

区别的本质:战略制定者与战术执行者

我们可以把鲁肃和吕蒙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公司里的战略规划部门和执行部门。

鲁肃是战略规划部门: 他需要站在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分析市场趋势,预测竞争对手的动向,为公司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路径。他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应该往哪里走”,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走到那里”。他的视野是宽广的,思考的是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布局。
吕蒙是执行部门的优秀领导者: 他需要将公司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执行计划,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提高执行效率,确保任务高质量完成。他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个项目做好”,以及“在执行过程中有哪些风险需要规避”。他的关注点更聚焦于具体的项目和任务,追求的是战术上的胜利和执行上的完美。

历史的局限性与评价的 nuances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时代背景来评价历史人物。当时的东吴,需要鲁肃这样的智者来指明方向,也需要吕蒙这样的猛将披荆斩棘。

鲁肃的战略,需要吕蒙这样的军事人才去执行。 鲁肃提出的“鼎足之势”,最终需要通过赤壁之战、夺取荆州等一系列军事行动才能实现。如果东吴没有像吕蒙这样的优秀将领,即使有再好的战略,也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吕蒙的战术,也受益于鲁肃奠定的战略基础。 吕蒙能够成功夺取荆州,正是因为孙刘联盟依然存在,并且东吴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如果当时东吴处于四面受敌的困境,即使吕蒙再勇猛,也难以发动如此大胆的军事行动。

总结一下:

说鲁肃战略眼光高,吕蒙战术能力出色但战略眼光不行,总体上是成立的,但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

鲁肃的伟大在于他为东吴确立了最符合其国力现实的长远战略。 他是那个“高瞻远瞩”指明方向的人。
吕蒙的伟大在于他作为一名军事统帅,能够高效、精准地执行战略任务,甚至在战术上创造奇迹。 他是那个将战略蓝图转化为战场胜利的关键执行者。

将他们简单地二元对立,是对两位杰出人物的片面解读。他们是东吴能够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才能互为补充,共同成就了东吴在三国时代的一席之地。与其说吕蒙战略眼光不行,不如说他的战略思维更多地体现在对既定战略机会的捕捉和对军事任务的精准执行上,而鲁肃的战略思维则更侧重于宏观的国策制定和长远的国家发展规划。这是一种分工,更是一种合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的战略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占据整个长江防线。

但是吕蒙执行起来的时间点有点敏感,于是有了争议

1这块对于东吴一定要拿不管其抱负是统一还是割据。

2这可能是抢荆州唯一的机会,直接刚关羽他们不一定打得过,等刘备集团稳定发展了他们也不一定好抢

3刘备势大(气势)使东吴方面误判其根本实力,汉中杀夏侯渊荆州抓于禁,曹魏当时最优秀最有资历的五子曹夏除了乐进死了夏侯惇在中央军,居然全都要来对付蜀汉(张辽在路上)还被干掉两个,蜀汉在几年内爆发的强大战斗力使东吴高估了刘备集团。

4这同时是一个有效削弱曹魏的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机会,而东吴做出了一个纯割据式的行动,自然会被部分人小看(也许他们觉得孙权该有大包袱与魄力)。于是这次行动从某个角度讲略显猥琐

5后果很危险,这次行动的后续证明东吴集团对于它的风险预估严重不足。此时曹魏并没有严重内乱,蜀汉战斗力依然强势,杀了刘备集团二号人物对面是一定要打,甚至刘备可以说倾国之力来打,至少他要把荆州打回去。这个时候孙权盖了个搞盟友的帽子,而且本来就没有政治优势,在气势上先天劣势,综合战斗力不敢说比蜀汉强(但是杀关羽让水军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和曹魏更不用说,只和一边打有一战之力,和两边打,根本就是被碾压。曹丕要是胆子大点同时出兵孙权都没兵去怼曹丕(也可能曹丕也误判刘备的实力)

user avatar

没错啊,如果鲁肃不死东吴对荆州收回可能会相对慢一点但是远比吕蒙这样在我季汉还没把曹魏给进行足够削弱的时候下手要强很多。

当时我季汉看似声势一时无两,但是汉中襄樊都没占到曹魏大便宜。汉中是曹操无力打下去了自己退的。襄樊二爷已经被徐晃击退。这个时候如果东吴还想争霸天下就是再度寻找空挡打合肥,如果想真保持三分,自己割据江东那就等我季汉占领关中在夺荆州。保证三方势力大致平衡。鲁肃在必然是这个结局,而吕蒙就看不穿这一幕。(毕竟吴下阿蒙,这个典故就知道吕蒙是什么货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鲁肃和吕蒙的评价,确实存在“鲁肃战略眼光高,吕蒙战术能力出色但战略眼光不行”的说法。这其中有历史事实的支持,也有一些需要更细致地解读的地方。让我们深入聊聊这其中的区别,并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图景,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鲁肃:长远布局,审时度势的“国策”制定者说鲁肃战略眼光高,主要体现在他能够在.............
  • 回答
    关于鲁迅是否因“过激批判旧体系却未创造新体系”而被比作“文明上的愤青”的讨论,涉及对鲁迅思想、文学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的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鲁迅批判的深度与方式鲁迅对封建礼教、国民劣根性(如麻木、奴性、自欺)和旧文化的系统性批判是其思想的核心。他并非简单地“愤青式”的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这说法挺有意思,也算是一种视角。不过,要说鲁迅“过激地批判旧体系,却不曾创造一个新的出来”,这可能有点片面,甚至有点简单化了。我们不妨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鲁迅批判的是个什么“旧体系”。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度或者某些规章,而是浸润了千年的文化、思想、社会习俗,是中国人骨子里头的一些东西。他批.............
  • 回答
    辽宁17岁男孩在秦皇岛因救人牺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他英勇的行为,有人赞誉有加,称他为“荣誉女人”,也有人认为他过于鲁莽,是“傻孩子”。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折射出社会在面对极端事件时,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荣誉女人”的赞誉:英雄主义的赞歌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对这位17岁少年英勇事迹.............
  • 回答
    听到“只有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对国家有用,而像鲁迅这样的文人对国家没有任何用处”这种说法,我大概会这样回应他,而且会尽量说得详细些,让他明白为什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狭隘的。首先,我会承认钱学森钱老对国家的重要性。毕竟,他是在“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句话,与其说是他一生几乎没有娱乐,不如说是他将绝大部分生命投入到了他认为必须做的事情上,这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而非简单的“不娱乐”。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语境。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国家危难,人民疾苦。他作为一位知识分.............
  • 回答
    关于“凡到了中华民族的紧要关头,回回人必有所动作”这句话,我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表明这是鲁迅先生的原话。在鲁迅先生大量的著作和杂文中,他确实对中国社会、民族问题、不同族群的处境和关系有过深刻的观察和犀利的论述。他曾对回族同胞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过提及,但具体到这句话,目前的公开资料和学术研究.............
  • 回答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140年,放在历史的长河里,说长不长,但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一个民族的觉醒,却足够长出参天大树,也足够让一代代人站在树荫下,仰望星空,也审视大地。每到鲁迅先生的纪念日,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或怀念,或解读,或争论。今年,140周年,我觉得更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和他“聊.............
  • 回答
    唐纳鲁马当选 2020 欧洲杯最佳球员,这绝对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仅对他个人而言,也对意大利足球而言。这是一个充满荣耀的认可,背后是他在整个赛事中展现出的非凡实力、关键表现以及稳定的发挥。以下是我对这一荣誉的一些更详细的看法:1. 历史性的成就与意义: 首位门将最佳球员: 唐纳鲁马是欧洲杯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鲁豫。这女人啊,在电视荧屏上可是叱咤风云很多年了,她的采访风格,那真是独一份儿,让人又爱又恨,又好奇又想模仿。学鲁豫说一句话:要学鲁豫,其实也不难,抓住几个关键词,再加上那种标志性的语气和表情,基本就到位了。最经典的莫过于那句:“真的吗?我不信。”你看,这句话里有什么玄机呢? “.............
  • 回答
    将鲁迅称为汉奸,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荒谬的论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它为何站不住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问题:一、 “汉奸”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理解“汉奸”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汉奸”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人。这个词本身.............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说起鲁迅,就觉得他的文章肯定被请出中学课本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而且这么深入人心呢?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其实是信息传播和记忆偏差的结合。你知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那是飞快,而且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个地方看到一条消息说“鲁迅文章要被移出.............
  • 回答
    那些总喜欢拿鲁迅和朱安的事情来抨击鲁迅的人,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具体,甚至可以说有些“上纲上线”的方式,来挑战鲁迅的个人品格、思想深度,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批判力量。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心理和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确实是鲁迅一生中一个饱受争议,也最容易被“揪住不放”的“软肋”。朱安是鲁.............
  • 回答
    关于朱可夫元帅是否“只会用人海战术”的争议,需要从历史背景、战术逻辑和实际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朱可夫作为苏联红军的“战略指挥官”,其军事生涯中确实多次使用大规模兵力投入的战术,但这些决策并非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运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朱可夫的战术逻.............
  • 回答
    关于PSG.LGD战队在TI10决赛中是否存在“打假赛”行为的传闻,目前并无官方证据或可靠来源支持这一说法。DOTA2赛事的官方规则和反作弊系统(如Steam的反作弊机制)对任何违规行为都有严格的调查和处罚机制。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问题,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1. TI10决赛的背景与结果 TI10.............
  • 回答
    关于蔡元培是否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有关联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具体事件的关联性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蔡元培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关系1. 时间与身份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
  •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古代西方文明是否在科技上就一定强于东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强”这个词在评价文明时,往往是多维度且主观的。 如果我们单纯从对后世科学理论体系构建、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贡献来看,古希腊文明确实展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某些方面影响深远。然.............
  • 回答
    “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但它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复杂而强大的凝聚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上的分裂与冲突: 中国历史上经历.............
  • 回答
    关于“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些现代社会对传统习俗的思考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个人感受以及时代变迁。一、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封建”的负面联想: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