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鲁迅过激地批判旧体系,却不曾创造一个新的出来,倒像是一个文明上的愤青,对么?

回答
这说法挺有意思,也算是一种视角。不过,要说鲁迅“过激地批判旧体系,却不曾创造一个新的出来”,这可能有点片面,甚至有点简单化了。我们不妨细细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鲁迅批判的是个什么“旧体系”。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度或者某些规章,而是浸润了千年的文化、思想、社会习俗,是中国人骨子里头的一些东西。他批判的是国民性里的麻木、愚昧、看客心态,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是知识分子在变革面前的彷徨和不作为。他的笔就像一把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民族的病灶,他看到了很多别人看不到的,或者看到了但不敢说、不想说的。

说他“过激”,这也不是空穴来风。他的文字,尤其是那些杂文,充满了力量,有时候甚至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激愤。你看《狂人日书》里的“我看到满本都写着‘仁义道德’,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种写法,够不够“过激”?他就是要用最直接、最猛烈的方式,唤醒那些沉睡的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正被“吃”着,或者即将成为“吃人者”的一部分。他的“过激”,更多是一种“痛定思痛”的呐喊,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焦虑。

那么,他“不曾创造一个新的出来”,这个说法就有点值得商榷了。

首先,鲁迅并非没有“造”。 他的“造”不在于搭建一套具体的政治制度或者经济蓝图。他的时代,中国还在经历剧烈的动荡,各种思潮涌动,各种方案层出不穷,而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主要任务是“破”。“破”旧,是为了“立”新。他的“立”,体现在他对“人”的关注,对“个性解放”的呼唤,对“独立思考”的强调。

思想的启蒙: 鲁迅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新”的思想打基础。他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介绍新的思想流派,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塑造了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样的经典形象,让人们看到了旧文化、旧思想腐蚀下人性的扭曲和悲哀。这些形象,本身就是对“新”的思考的起点。他希望中国能够有一个更健康、更自觉的“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被旧文化驯化的“螺丝钉”。
精神的重塑: 如果说旧体系压抑的是人的精神,那么鲁迅的批判,就是在试图重塑人的精神。他希望中国人能够摆脱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再麻木不仁,不再随波逐流。他鼓励人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这种对国民精神层面的呼唤和引领,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创造。
文学的革新: 在文学上,鲁迅是白话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在语言、叙事方式、思想深度上,都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方向。他的“韧性”在于,他用文学这个载体,承载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生思考。

其次,把鲁迅比作“文明上的愤青”,这又过于轻描淡写了。

“愤青”的标签,容易忽视其深刻的洞察和深沉的爱。 鲁迅的“愤”,不是无端的谩骂,而是建立在对中国现实的深刻体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之上。他的“愤”里,饱含着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被压迫者的悲悯,以及对改造中国命运的渴望。一个真正的“愤青”,可能更多的是情绪宣泄,而鲁迅的文字,字字句句都经过思考,都有其逻辑和力量。
“愤青”往往侧重于发泄,而鲁迅更在于“启蒙”。 他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希望通过批判,让人们反思,让人们觉醒。他希望激起的是“思想”的火花,而不是单纯的“情绪”。他的文字,很多时候是在“唤醒”,是在“点醒”,是在“敲打”。

当然,我们也承认,鲁迅的贡献主要在于“批判”和“启蒙”,他并没有像一些政治家那样去构建一个具体的“新”的制度。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各种具体的“新”的尝试层出不穷,而鲁迅的价值,恰恰在于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审视和反思,去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问题。

所以,要说鲁迅“过激地批判旧体系,却不曾创造一个新的出来,倒像是一个文明上的愤青”,我觉得这话,不太对,至少是不够全面的。 他的批判是极其有价值的,而且他的“创造”虽然不是直接的制度建设,但在思想、精神、文学上,都为“新”中国的到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基石。他的“愤”,更是一种深沉的爱和责任感。

与其说他是“愤青”,不如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的医生”,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在黑暗中点燃火炬的“先行者”。他用他独有的方式,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鲁迅自己来回答你吧:

动植物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当开首改革文章的时候,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作者,是当然的,只能这样也需要这样。他的任务,是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

但仍应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跟着起来便该不同了,倘非天纵之圣,积习当然也不能顿然荡除,但总得更有新气象。

——鲁迅:《写在<坟>后面》

至于鲁迅作为中间物都做了哪些贡献,其他答主都说得很明白了。

你不能要求毛爷爷解决我们这个年代的社会问题,也不能要求画出飞行器的达芬奇发明宇宙飞船,时代局限性又不是只局限普通人,何况他们这样的伟人已经在时代局限性里做出了最大的成就了。

user avatar

如果说是相对于世界思想史,鲁迅可能的确没有新的创建,但对于中国,那就是在创建。

鲁迅的创建至少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批判封建意识的同时,参与创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体系,这是通过新文化运动实现的。

第二,在与官办文人及梁实秋等人的论战中,批判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参与创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无产阶级文化体系。

第三,在左翼文化内部,批判所谓的奴隶总管,参与创建左翼内部的文化体系。

这三种思想体系,在当时的世界上,的确已经有了,但在中国,鲁迅参与创建时,他都是先行者当中的主将。

user avatar

如果中国的问题靠几个人或者几代人就能解决,那中国近代就不会挨那么多打了。

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一代可能还很多:你没那个能力扭转乾坤,那你反对个毛线啊?

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摆烂主义的精神内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