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是有人相信鲁迅的文章被移出了中学教科书了?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说起鲁迅,就觉得他的文章肯定被请出中学课本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而且这么深入人心呢?咱们仔细掰扯掰扯。

首先,这背后其实是信息传播和记忆偏差的结合。

你知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那是飞快,而且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个地方看到一条消息说“鲁迅文章要被移出课本”,或者“某某省份的课本里已经没有鲁迅了”,然后这句话就在社交媒体、朋友圈里一传十传,就像滚雪球一样。越传越多人就信了,甚至都不去考证一下。

而且,大家对“课本”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自己当年上学的经历。我们这一代人,对鲁迅的文章,比如《背影》、《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那叫一个耳熟能详,可以说是中学时代深刻的记忆符号了。所以,当有人说“鲁迅不在课本里了”,这和我们过去的经验是冲突的,但又因为传播者的语气很肯定,很容易就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一个印象:噢,原来是这样啊。

其次,这跟教育改革的“风向”和讨论有关。

我们国家的中学教育一直在改革,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比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加入新的时代精神的代表性作品;或者为了照顾不同地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一些调整。这些改革本身是很正常的,但有时候,这些改革会被解读过度,甚至被放大。

比如说,某一年,某个版本的教材,或者某个地区的教材,确实对鲁迅文章的收录做了某些调整,比如减少了数量,或者更换了篇目。这个信息出来之后,很快就被一些人抓住,然后就以偏概全地变成了“鲁迅文章被移出了中学教科书”。这个“移出”往往是一种比较绝对的说法,和实际上的“调整”、“减少”是有区别的。

再者,鲁迅的文章本身有一些特性,也可能被解读为“不适合”现代教育。

鲁迅的文章以其深刻的批判性、犀利的笔触著称,他写了很多关于国民性、社会弊病的内容。在某些时期,或者某些人看来,这些文章的批判性可能过于尖锐,或者讨论的社会问题距离当代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不容易引起共鸣。

而且,鲁迅的文章语言风格也比较独特,有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对于现在的初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会有些门槛。教这些文章,老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解读,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如果教育资源有限,或者老师觉得有更“应试化”的选择,那么对鲁迅文章的取舍就可能发生。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辩论。

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教材的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在讨论教材改革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声音:我们要不要保留那些经典的、有历史意义的作品?鲁迅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一个名字。他的思想和作品,对我们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所以,当出现“鲁迅文章被移出课本”的说法时,很多人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担忧: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正在失去一些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不是在迎合某种潮流而牺牲了经典?这种担忧会放大“移出”这个动作,让它变得更加具有象征意义,从而引起更广泛的讨论和传播。

那么,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其实,如果你去翻一下现在各地中学使用的语文教材,你会发现,鲁迅的文章并没有“被完全移出”。很多教材里依然收录了他的作品,比如《故乡》、《呐喊》、《彷徨》里面的选段,《社戏》等等。虽然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觉得他的文章篇篇都是经典,或者说他的文章在教材中的比例有所变化,但说“被移出了中学教科书”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为什么这种“谣言”或者说“误传”会这么顽固?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迅的文章承载了太多的文化符号和时代记忆。当人们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价时,鲁迅往往是一个参照系。他的“去留”,就好像是在衡量教育是在“向左”还是“向右”。这种情绪上的共鸣,使得关于鲁迅文章是否在课本里的讨论,总是显得格外激动人心,也更容易被人误解和传播。

所以,你看,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信息传播的误会、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作品本身的特点以及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担忧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造就了这样一个很多人都觉得“是真的”的说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育部已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意识形态塑造影响比较深的语文、历史、思政等科目,必须使用全国统一教材: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839号建议的答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情况如下:

语文七上: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语文七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

《9 阿长与《山海经》》

语文八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

《5 藤野先生》

语文八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

《1 社戏》

语文九上: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

《14 故乡》、《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语文九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

《5 孔乙己》

初中语文课本,鲁迅文章合计7篇,是汉语现代文作者中篇数最多的。与其相比,舒庆春、李德胜两位的文章数量加起来,也就基本上跟周樟寿先生打个平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情况如下: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2019版)(部编版)电子课本

《12 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必修 下册: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 下册(2019版)(部编版)电子课本

《12 祝福》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人教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送审版)(部编版)电子课本

无鲁迅文章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人教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送审版)(部编版)电子课本

《6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人教版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送审版)(部编版)电子课本

《5 阿Q正传(节选)/鲁迅》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鲁迅文章合计5篇,是汉语现代文作者中除了李德胜先生以外(同样5篇)篇数最多的。


卫青、霍去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第三框《北击匈奴》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第二框《西汉的强盛》

岳飞: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8课第三框《南宋的偏安》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第四框《南宋的偏安》

初中教材还在小字部分对岳飞做出单独介绍,并说明“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人们视岳飞为民族英雄”。


某些无良的营销号么,你懂的,只要有钱赚,你就算说他是喝过福岛核废水的节肢动物基因突变后的产物他都认;只是其中有的人拿钱是从境内,另外一些就不一定了。

凡是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有利的话,它们是半句不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