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蒙古语和突厥语族的通古斯一词是猪的意思,不应该指通古斯人吗?有什么相关历史源渊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语言学、历史以及民族称谓的演变,而且还带有一些误解。我们一层层来剥开它。

首先,直接回答你的核心疑问:

蒙古语和突厥语族中,确实存在一个发音相似的词汇,在某些语境下可以指代“猪”。但这个词汇的直接来源,并不是“通古斯人”这个民族称谓。相反,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通古斯”这个民族称谓的起源,可能与“猪”或者与猪相关的某些事物存在某种语言学上的联系。

这听起来有点绕,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通古斯”的词源探源

“通古斯” (Tungus) 本身是一个外来词,并非通古斯语族(例如满语、鄂温克语等)自身对自己民族的称呼。这个称谓最早是在17世纪左右,由俄罗斯人接触并记录下来的,并且逐渐流传开来。

那么,俄罗斯人又是从哪里听到这个词的呢?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个词源自邻近的蒙古语或突厥语族群。

蒙古语和突厥语中的“猪”

你提到蒙古语和突厥语族中有指代“猪”的词汇,这确实是关键。

蒙古语: 蒙古语中“猪”的词是 "гахай" (gakhai)。这个词的发音与“通古斯”相去甚远。
突厥语族: 突厥语族中,不同语言的“猪”的说法也不同,例如:
土耳其语:domuz
哈萨克语:доңыз (doñız)
维吾尔语:доңуз (donguz)
雅库特语:ынах (ınah) (这个又不一样了)

现在问题来了,你提到的“通古斯一词是猪的意思”是来自哪里?

这很可能是一个误传,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偶然巧合。 许多语言学家在考证“Tungus”的词源时,并没有直接指向蒙古语或突厥语中“猪”的词汇。

更普遍的学术观点认为,“Tungus”这个词源自:

1. 蒙古语的“Тэнгэс” (Tenges) 或“Тэнгүүс” (Tengüüs)。
含义: 这个词的原意被认为是“远方的人”、“北方的人”或者“住在森林里的人”。
推测理由: 俄罗斯人最初接触到通古斯语族群时,他们可能生活在更北、更偏远的地区,对于来自俄罗斯人而言,他们就是“远方的人”。
历史渊源: 这种推测有其历史合理性。在古代,民族间的称谓往往是根据地理位置、生活方式或者外貌特征来命名的。一个民族如何被其他民族称呼,往往反映了外界的认知。

2. 一些通古斯语族群内部自称的一部分(但这种说法较少)。
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词可能源于通古斯语族内部某个分支的自称,后来被蒙古语或突厥语借用并传播。但具体是哪个分支,以及原始的含义,考证起来就更复杂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通古斯”与“猪”的联系的说法呢?

这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音近的巧合: 语言的演变中,音近的词汇确实会存在。但如果没有其他证据支持,仅仅是音近很难说明问题。
误读或误传: 在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误读、误译或口耳相传的偏差是非常常见的。某个时期,可能有人将“Tungus”的某种发音与他们所知的某种动物(比如猪)的名称联系了起来,并在小范围内流传。
文化象征意义: 极少数情况下,某个民族的称谓可能与某个动物存在某种文化上的联系,但不一定是“猪”的直接翻译。例如,某个民族可能崇拜猪,或者在某个传说中与猪有关。但对于“通古斯”这个词,目前没有广泛认可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历史源流的补充

“通古斯”这个称谓的流行,与俄罗斯帝国向西伯利亚的扩张密切相关。

17世纪: 随着哥萨克探险家和商人深入西伯利亚,他们接触到了居住在该地区的众多原住民。其中,一些说着与满语、赫哲语、鄂温克语等相似语言的民族,被俄国人统称为“Tungus”。
俄国文献记载: 俄国探险家和学者(如尼古拉·维特)在他们的著作中记录了对这些民族的观察和称谓,“Tungus”因此被固定下来,并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民族学词汇。
民族内部称呼: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称为“通古斯”的民族,自身有不同的自称,例如:
鄂温克人: 自称“Ewenke”或“Ewen”。
鄂伦春人: 自称“Orochen”。
赫哲人: 自称“Nani”或“Nahan”。
满族: 满族虽然属于通古斯语族,但他们的自称是“Manju”,并且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国家。

总结一下:

1. “通古斯”一词,普遍认为源自蒙古语中的“远方的人”、“北方的人”或“森林里的人”,是俄罗斯人对居住在西伯利亚的某个语族群体的外来称谓。
2. 蒙古语和突厥语族中“猪”的词汇(如“gakhai”、“domuz”等)与“Tungus”在发音上没有直接、公认的联系。
3. 你所提到的“蒙古语和突厥语族的通古斯一词是猪的意思”,极有可能是一种误传、音近巧合,或者是一种不被主流学术界认可的说法。
4. 从历史源流上看,“Tungus”的称谓是在俄罗斯帝国扩张时期,由俄罗斯人根据其对该语族群体的地理位置和外部认知的理解而命名的,并非由通古斯人自身命名,更与“猪”的字面意思没有直接关联。

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通古斯”这个词本来是指“猪”而后来被挪用来指代“通古斯人”。恰恰相反,关于“Tungus”的词源,更主流的解释是与地理位置和外部认知有关,而其与“猪”的联系,则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来支撑,否则更倾向于是一种误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通古斯”不是指“猪”而是指“野猪”。请注意在汉人文化里可能是野猪也是猪,但古蒙古和突厥语各族哪儿野猪绝不是猪。类似的还有“山羊不是羊”“牦牛不是牛”。

其次,把满人及其先祖女真人叫“通古斯”并不是其他答案所说的那样是沙俄搞错的,实际上这是俄罗斯人从中亚人学的,在沙俄之前中亚各族人也把女真人、契丹人(真契丹)和高丽人等统称为“通古斯”。类似的还有把蒙古人叫卡尔梅克、汉人叫契丹,都是俄罗斯人跟中亚人学的。

最后,中亚人对蒙古人属性也有分歧,一部分认为蒙古人也是突厥人,而另一部分认为蒙古人是通古斯人 不是突厥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语言学、历史以及民族称谓的演变,而且还带有一些误解。我们一层层来剥开它。首先,直接回答你的核心疑问:蒙古语和突厥语族中,确实存在一个发音相似的词汇,在某些语境下可以指代“猪”。但这个词汇的直接来源,并不是“通古斯人”这个民族称谓。相反,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通古斯”这个民族称谓.............
  • 回答
    要说清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和突厥语族之间是否存在系属关系,这得从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和方法说起。简单来说,排除它们之间的直接系属关系,主要是基于对这些语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深入、细致和系统性比较后,未能发现足以支持它们源自同一祖语的明确证据。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语言系属关系。语言系属关系就像是一个家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中亚地区复杂而迷人的历史变迁。契丹(西辽)和蒙古人确实是中亚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最终中亚的主体民族变成了突厥人,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咱们就慢慢道来。首先,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契丹(辽朝衰落后): 契丹族,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他们建立的辽朝。辽朝在112.............
  • 回答
    要说清楚蒙古人和突厥人之间的关系,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就像很多古老民族一样,他们的历史是交织、碰撞、融合的复杂画卷。与其说是简单的血缘或者臣属,不如说是一种 长期存在、时而紧张、时而合作、影响深远 的关系。血缘的纠葛:模糊的界限首先,从纯粹的血缘上讲,蒙古人和突厥人 并不是同一个祖先直系传承下.............
  • 回答
    满语的“船”——jahūdai,与蒙古语中的“察合台”(Chagatai)和“只儿豁阿歹”(Jirğadai)读音上确有相似之处,这并非偶然,而是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和语言学渊源。要理解这种联系,我们需要从语言的演变、民族迁徙以及古代的文化交流这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满语和蒙古语都属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蒙古与满人席卷中原,日本缘何止步于海疆?千百年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无数风雨洗礼,也曾被来自塞北草原的铁骑踏破,又被东北的勇士逐鹿中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以及满人建立的清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与这两支民族不同,尽管历史上日本也曾对中国产生过觊觎之心,甚至发动过大规模的侵.............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蒙古和女真能把南宋和明给灭了,而日本却始终没能成功呢?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有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来看。首先,得说说蒙古和女真的优势在哪儿。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蒙古铁骑,这可不是吹出来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骑.............
  • 回答
    越南、缅甸、蒙古和老挝人对中国的看法,以及越南和蒙古部分民众对中国存在的敌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诸多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剥开这些因素,看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越南人眼中的中国:复杂的历史情结与现实考量.............
  • 回答
    蒙古人和女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征服民族,其能征善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军事制度的客观因素,也有文化信仰、民族精神的主观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蒙古人能征善战的原因:蒙古民族的崛起与成吉思汗的统一是其军事辉煌的起点。他们的军事力量和征服能力可以从以下.............
  • 回答
    关于蒙古为什么会分成“内蒙古”和“外蒙古”,这背后牵扯到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简单界限。理解这个划分,需要我们穿越回清朝,甚至更早的时代,去看看历史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今天的格局。最初的“蒙古”:一个庞大的整体在近代国家概念出现之前,我们所说的“蒙古”更多是指一个地理概念和一个民.............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国际关系以及当下舆论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骂”与“点头哈腰”的对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对整个族群的攻击和赞扬,都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绝大多数人都拥有个体化的思想和行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趣!确实,我们现在用电脑或者手机打出来的蒙古文,很多时候看起来都是“躺着”的,也就是横排的。这和你观察到的“竖着的蒙文”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也引出了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以及在阅读和拼写上,这两种方式各有什么样的“江湖地位”?要说清楚这件事,咱得先从蒙古文本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要解释为什么文化上推崇儒学的宋明在军事上无法抵挡以萨满教为精神支撑的蒙古和满清,与其简单归咎于儒家对“阳刚”的“阉割”,不如深入剖析双方在 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 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儒家”和“萨满教”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归结为“杀人多少”来衡量敌视程度,可能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阐述,尽量避免生硬的AI风格: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几个概念: 蒙古族与大和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明朝和清朝在对待蒙古问题上政策的根本差异。简单来说,明朝没能和蒙古贵族深度联姻,而清朝却做到了,这背后是历史机遇、政治策略以及双方实力的巨大变化。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明朝的处境:历史包袱与战略困境首先得说说明朝是怎么开局的。明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
  • 回答
    儒家思想的传播,如同水流,遇到平坦的土地便能顺畅流淌,遇到高山阻碍则会绕行。朝鲜、日本和越南,这三个地区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地理上也相对靠近,为儒家思想的植根提供了温床。然而,蒙古、西藏和新疆为何未能被儒家思想完全覆盖,原因则更为复杂,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
  • 回答
    拓拔部和蔑儿乞部,这两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草原民族的独特光芒。他们虽然最终汇入了鲜卑和蒙古的洪流,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却能以叶尼塞河流域的血脉,在广袤的漠北草原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业,统御着许多与他们并非同源的部族。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的选择.............
  •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
  • 回答
    新版《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和赵敏选择隐居蒙古,这个情节的安排,其实是为了让他们的结局有一个更符合人物性格、也更具深意的归宿。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一、 尘埃落定后的江湖路已不再适合他们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张无忌和赵敏经历了什么。从一开始,他们俩就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张无忌身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