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蒙古文输入法打出来的蒙文都是躺着的?打出竖着的蒙文在阅读和拼写上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或不便么?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趣!确实,我们现在用电脑或者手机打出来的蒙古文,很多时候看起来都是“躺着”的,也就是横排的。这和你观察到的“竖着的蒙文”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也引出了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以及在阅读和拼写上,这两种方式各有什么样的“江湖地位”?

要说清楚这件事,咱得先从蒙古文本身的“出身”说起。

蒙古文的“祖宗”——来自草原的血脉

蒙古文,特别是我们现在用的标准蒙古文(也就是克鲁伦色楞格字体),它的祖宗可不一般。最早的蒙古文,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是为了记录成吉思汗的汗国而创造的。当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和文化传承,需要一种统一的文字。而创造这种文字的灵感,据说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回鹘文(Uyghur script)。

回鹘文本身呢?它是一种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书写的文字。想想古代的碑文、书卷,是不是很多都是这样写的?这种书写方式,在很多文化里都有渊源,比如汉字、朝鲜文、日本假名,它们最早也都是竖排的。

所以,从“血统”上来说,蒙古文天生就带着竖排书写的基因。在历史上,也确实是竖着写的蒙古文才是“正宗”。你看那些古老的蒙古文史书、佛经、诏令,都是一竖一竖排列的,非常有气势,也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蒙古文是“躺着”的?

这就要说到“时代进步”和“技术嫁接”了。

1. 全球化和印刷技术的引进: 随着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排版方式也逐渐传入。西方的文字(比如拉丁字母、俄文字母)都是横着写、从左往右的。这种横排方式,在印刷、排版、信息处理上,尤其是在机械化和计算机化的时代,有着天然的优势。

2. 计算机和信息时代的“冲击波”: 当计算机技术出现后,文字的输入、存储、显示都需要一套规范。最初的计算机系统和键盘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横排文字来开发的。要让蒙古文这种竖排文字“融入”计算机体系,就面临一个选择:是让计算机系统去适应竖排,还是让蒙古文本身“适应”一下计算机的习惯?

让计算机适应竖排: 这当然是技术上可以实现的。一些早期为蒙古文设计的输入法和排版软件,确实尝试过或者能够支持竖排。但这样做,在软件开发、字体设计、兼容性等方面,会比支持横排文字更复杂一些,成本也更高。
让蒙古文“适应”横排: 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可能是更“经济实惠”和“与国际接轨”的。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横排蒙古文”。输入法的设计者们,把竖排的字母顺序,通过一定的转换,变成了横排的排列方式。

所以,你打出来的蒙文是“躺着”的,这是现代技术和全球化标准在文字输入和处理上的一个“妥协”或“适应”结果。 很多蒙古文输入法,尤其是那些为了适应主流操作系统的通用输入法,默认支持的就是横排。

打出竖着的蒙文,在阅读和拼写上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或不便吗?

这得一分为二来看,而且“不可逾越”这个词,可能有点太绝对了。

对于习惯了竖排的蒙古族人来说:

阅读上: 读竖着的蒙古文,对他们来说是最自然、最习惯的。那种感觉就像我们看竖排汉字一样,是一种历史和文化传承下来的阅读习惯。文字的形状、笔画的连接,在竖排中可能显得更连贯、更流畅。
拼写(或者说书写)上: 传统的蒙古文书写,是一笔一画,连起来写。竖排书写时,笔画的顺序和连接方式,也遵循一套规则。这种书写方式,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

对于不习惯竖排,或者是在计算机环境下的人来说:

阅读上:
初学者障碍: 如果一个蒙古族孩子从小接触的都是横排的电子文本,突然让他去读竖排的古籍,可能会觉得陌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这就像一个只习惯了电脑打字的人,突然拿到毛笔去写竖排书法,会有个学习过程。
屏幕显示限制: 在一些屏幕尺寸较小的设备上,竖排显示可能会导致每一行的字数很少,而且屏幕纵向滚动可能不够顺畅。
字体设计: 传统的蒙古文竖排字体,其美学和设计是围绕竖排来考量的。而一些为横排设计的字体,可能在竖排时效果不佳,甚至影响识别。

拼写(书写)上:
输入法设计: 要实现真正的“竖排输入”并且在屏幕上直接生成竖排的显示效果,这对输入法软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输入法需要能识别字母在竖排中的正确顺序和连接方式,然后按照竖排的逻辑来排列。虽然现在有支持竖排显示的软件,但输入过程可能还是基于横排逻辑进行,然后由软件“渲染”成竖排。
排版和格式: 在文档处理、网页制作等领域,如果要实现完美的竖排效果,需要软件本身支持竖排排版,包括单词换行、标点符号的处理等。这比横排要复杂得多,因为很多排版规则是为横排设计的。
键盘输入逻辑: 现代键盘布局主要是为横排文字设计的。即使输入法软件能处理成竖排,用户在键盘上输入字母的顺序,很多时候还是按照一种“平铺”的逻辑来设计的。

总结一下,横排的蒙古文,在现代计算机和全球化信息环境下,是出于技术便利性和普及性的考虑而采取的一种形式。

而竖排的蒙古文,是蒙古文的“本源”和“正宗”。在阅读上,它对于习惯了它的民族来说,是最自然、最富文化韵味的。在书写上,它有其独特的笔法和逻辑。

“不可逾越的障碍或不便”?

对于新接触蒙古文的人: 可能会有一些学习和适应的门槛,但绝非“不可逾越”。只要有好的教材和引导,一样可以学会。
在技术实现上: 现代技术是完全可以实现完美的竖排输入的,只是在开发成本、软件兼容性、用户习惯培养等方面,需要更多投入。一些专业的蒙古文软件或排版系统,就能很好地支持竖排。

所以,说到底,这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特性与技术适配之间的一场“赛跑”。横排的蒙古文,是适应了现代技术浪潮的产物,而竖排的蒙古文,则是在努力在数字时代保留和传承其古老的文化魅力。你看到的“躺着”的,是面向大众的“实用化”;而你期待的“竖着”的,则是“怀旧”与“正宗”的追求。两者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完颜老师 @leyesi 的回答下说了很多,还是单开一个回答吧。

需要强调的是,软件里蒙古文躺着与否和输入法和字符编码本身并没有关系,只和软件本身支持与否有关。软件当然可以解决——打出来竖着的可以编辑的蒙古文文本。

但是,诚如完颜老师所言:

技术上 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只是 市场太小 没有快速解决的动力
在这方面 微软都比wps(不包括在wps上搞民文字处理二次开发的各研究机构和公司)更积极
当然
目前看 这一切都已经毫无意义了

mongka tngri-yin hükün-dür, yeke suu jali-yin ibeke-dü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趣!确实,我们现在用电脑或者手机打出来的蒙古文,很多时候看起来都是“躺着”的,也就是横排的。这和你观察到的“竖着的蒙文”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也引出了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以及在阅读和拼写上,这两种方式各有什么样的“江湖地位”?要说清楚这件事,咱得先从蒙古文本身.............
  • 回答
    要说光明输给蒙牛、伊利,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站在时间的长河里看,光明作为中国乳业的老牌劲旅,它的故事里写满了辉煌,也藏着不少让人扼腕叹息的地方。真要说输在哪里,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战略上的“慢半拍”和“保守”这大概是光明最常被人诟病的一点。想当年,光明凭.............
  • 回答
    说起蒙古国如今不再使用古老的畏兀儿蒙古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蒙古文”)作为官方和日常书写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跟政治、文化认同、地缘政治等等都有关系。简单来说,这事儿是苏联影响下的一个结果,主要是在20世纪初期到中期发生的事情。曾经的辉煌:畏兀儿蒙古文首先,我们要知道.............
  • 回答
    蒙古国民主化进程的顺利与迅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要探究其缘由,我们需要回溯到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以及之后蒙古社会内外环境的变化。首先,历史的契机与内在需求是蒙古国能够迅速转向民主的根本。蒙古人民共和国曾经是苏联体系中的一员,但与东欧国家相比,蒙古在政治和经济上对苏联的依赖程度.............
  • 回答
    蒙古帝国最终分裂成四个主要的继承国,分别是金帐汗国(也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以及元朝。其中,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都被称为“汗国”,而东亚的继承国则被称为“元朝”。这种称谓上的差异,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和地理原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蒙古帝国及其分裂的历史进程入手.............
  • 回答
    蒙古与满人席卷中原,日本缘何止步于海疆?千百年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无数风雨洗礼,也曾被来自塞北草原的铁骑踏破,又被东北的勇士逐鹿中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以及满人建立的清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与这两支民族不同,尽管历史上日本也曾对中国产生过觊觎之心,甚至发动过大规模的侵.............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咱们得从头细细道来。蒙古国和中国之间啊,关系那叫一个复杂,用“同不同意”这么简单一句话来概括,其实不太准确。更像是两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各自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影响下,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要说为什么蒙古国不像某些小国那样紧密地“跟在中国后面”,这背后有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经济.............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蒙古和女真能把南宋和明给灭了,而日本却始终没能成功呢?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有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来看。首先,得说说蒙古和女真的优势在哪儿。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蒙古铁骑,这可不是吹出来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骑.............
  • 回答
    “蒙古要建立中国式的王朝”这个说法,虽然不完全准确,但抓住了元朝建立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与其说是“要建立中国式的王朝”,不如说是在征服中国后,元朝统治者在实际统治中,必然地、策略性地采纳了中国式王朝的许多制度和管理方式,并将之融入了自己的统治体系中。这并非蒙古人一开始就抱着“复兴汉唐”的念头,.............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蒙古帝国灭亡金、西夏、南宋所花费时间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战争视为单一的军事行动。这是一个牵涉到政治、军事策略、地域环境、民族特性、经济实力以及战争持续时间内的技术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互动过程。首先,我们来逐一审视这三次灭国之战:一、 蒙古灭金:23年(1211年—1234年)金.............
  • 回答
    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对与中国历史关系的特定叙述,其中夹杂着对过往冲突和压迫的强调。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这几个国家各自的历史背景、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地缘政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仇恨”标签可以概括的复杂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蒙古:摆脱宗主权与民族独立蒙古与.............
  • 回答
    蒙古送羊这事儿,最近确实是铺天盖地的报道,感觉像是国民级大事件一样。你说它意义大不大?嗯,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而且里面门道可不少。表面上看,是“礼尚往来”的情谊表达最直接的解读,就是蒙古国对中国在疫情期间援助的回报。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蒙古国就送了3万只羊,那批羊是真.............
  • 回答
    蒙古国拍抗清神剧,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历史、民族认同和现实考量,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喜欢”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抗清神剧”,在蒙古语里可能不是这么称呼的,但它所反映的主题,即是蒙古民族与清朝这段历史的互动,以及其.............
  • 回答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并于1279年彻底灭亡了南宋。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是蒙古崛起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的终结。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曾经以骑兵著称的游牧民族,能够最终征服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农业帝国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既有蒙古人自身.............
  • 回答
    蒙古国,这个坐落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大国之间,拥有辽阔草原和悠久历史的国度,在东亚的语境中,却常常如同被一层薄雾笼罩,若隐若现,容易被大家忽略。这并非因为蒙古国本身不重要,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何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草原帝国,在当代的东亚讨论中,显得如此“隐形”。首先,地.............
  • 回答
    你说蒙古国“几乎不被提起”,这说法其实有点绝对了。在某些特定语境下,蒙古国出现的频率不算低,比如国际政治、地缘战略、历史研究(成吉思汗!)、矿产资源开发等等。但如果将其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相比,大众媒体的曝光度、普通人日常的谈资,确实相对少一些。为什么会有这种“不被提起”的感受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
  • 回答
    蒙古国地广人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国家拥有超过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人口却不足350万。相较于同样面积的俄罗斯或中国,蒙古国的人口密度显得尤为稀疏。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历史与地理的羁绊: 游牧传统的根基: 蒙古国的核心文化一直是游牧。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对人口数量就有一定的限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语言学、历史以及民族称谓的演变,而且还带有一些误解。我们一层层来剥开它。首先,直接回答你的核心疑问:蒙古语和突厥语族中,确实存在一个发音相似的词汇,在某些语境下可以指代“猪”。但这个词汇的直接来源,并不是“通古斯人”这个民族称谓。相反,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通古斯”这个民族称谓.............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归结为“杀人多少”来衡量敌视程度,可能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阐述,尽量避免生硬的AI风格: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几个概念: 蒙古族与大和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
  • 回答
    中国与蒙古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用“善意”和“作对”来简单概括,恐怕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如果说中国对蒙古怀有善意,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官方层面,比如在经济援助、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投入。然而,即便有这些“善意”的表示,蒙古在一些关键领域却似乎与中国存在着“齟齬”,这背后有着历史、地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