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蒙古灭金用23年,灭西夏用21年,灭南宋却花费五六十年?

回答
要深入探讨蒙古帝国灭亡金、西夏、南宋所花费时间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战争视为单一的军事行动。这是一个牵涉到政治、军事策略、地域环境、民族特性、经济实力以及战争持续时间内的技术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互动过程。

首先,我们来逐一审视这三次灭国之战:

一、 蒙古灭金:23年(1211年—1234年)

金朝,全称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一个强大的王朝,疆域辽阔,军事力量雄厚,尤其以其重装骑兵和步兵的协同作战著称。然而,在蒙古崛起之前,金朝已经面临不少内忧外患。

战争的起因与初期优势: 蒙古灭金始于1211年成吉思汗亲征。蒙古骑兵以其机动性、冲击力和严密的战术闻名,在野战中给予金朝沉重打击。金朝的长城防御在蒙古人灵活的战术面前显得笨重。成吉思汗更是善于利用金朝内部的矛盾,例如策反部分契丹、女真降将,并对沿途占领的州县采取怀柔政策,以获取后勤支持和情报。
战略的精妙与持续性: 蒙古人并非仅仅依靠 brute force(蛮力)。他们的战略是分阶段、有重点的。在初期,他们主要攻击金朝的北部,围困中都(今北京),迫使金朝将重心北移,并消耗其国力。之后,他们又采取了“分而击之”的策略,利用黄河的阻隔,一部分军队在蒙古本土休整,另一部分则在金朝境内活动。
金朝的地理限制与内部问题: 金朝虽然军事实力不俗,但其都城中都位于北方平原,便于蒙古骑兵发挥优势。而且,金朝在早期确实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内部政治腐败,削弱了其抵抗能力。当蒙古人攻陷中都后,金朝被迫迁都南京(今开封),这使得金朝的战略纵深进一步减弱,并且失去了北部控制区带来的资源。
战争的转折点: 蒙古人围攻并攻陷中都,以及金朝迁都,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从那时起,金朝就进入了被动防御的局面。虽然金朝在开封期间仍组织了多次有效的抵抗,但其精锐部队在早期损失惨重,而且后勤补给日益困难。
最终的胜利: 蒙古人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持续的军事压力、战略围困、削弱其经济基础(例如破坏农业,控制重要关隘)以及利用其内部矛盾来实现的。1234年,蒙古联合南宋,在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消灭了金朝的残余势力。这23年的时间,包含了多次大规模战役和长期的战略消耗。

二、 蒙古灭西夏:21年(1209年—1227年)

西夏,由党项人建立,地处西北边陲,以其骑兵的勇猛和对地理环境的熟悉而闻名。然而,西夏在与蒙古的对抗中,其战略和地理位置都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西夏位于高原和戈壁地带,这既是其优势,也是其劣势。蒙古人对这种地形并不陌生,并且擅长在复杂地形作战。更重要的是,西夏的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及其周边地区相对容易被孤立。
军事力量的对比: 虽然西夏骑兵英勇善战,但与蒙古帝国整体的军事力量相比,其规模和后备力量有所不足。而且,西夏在蒙古崛起前已经和蒙古人有过零星冲突,对其军事能力有所了解。
成吉思汗的个人关注与战略: 成吉思汗将灭西夏视为统一北方的关键步骤,并亲自指挥了多次战役。他采取了“困死”战略,反复围攻西夏的坚固城池,消耗其兵力和物力。西夏的城池防御工事非常坚固,这使得蒙古人不得不学习攻城技术。
内部的策略失误: 在蒙古的强大攻势下,西夏内部的决策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关键时刻未能有效组织全国力量,或者在外交上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
战争的结束: 1227年,在蒙古的持续围困和进攻下,西夏最终灭亡。有趣的是,成吉思汗本人也在这次战争期间去世,这并不能说是因为西夏抵抗顽强,而是由于蒙古大汗在战争期间病逝是常见的,就像后面我们将要提到的,很多征服战都是如此。成吉思汗的去世后,蒙古人依然高效地完成了灭亡西夏的任务,这说明了蒙古帝国的军事组织和执行力。21年的时间,实际上是蒙古人多次攻打、围困,逐步蚕食和消耗西夏的过程。

三、 蒙古灭南宋:五六十年(1235年—1279年)

南宋,毋庸置疑是蒙古帝国在三大征服战中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其灭亡过程之漫长,原因也最为复杂和深刻。

南宋的强大与韧性:
经济实力雄厚: 南宋虽然军事上被北方压制,但其经济基础异常强大。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以及高度繁荣的商业,为长期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宋朝拥有先进的货币体系和税收制度,能够支撑起庞大的军队和复杂的军事消耗。
人口基数庞大: 南宋统治着中国最富饶的南方地区,人口众多,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劳动力。
军事技术的先进: 南宋在军事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火药武器的广泛应用(如火炮、火枪、震天雷等)、先进的攻城器械以及强大的海军。尤其是在水战方面,南宋的战船和海军技术远超蒙古人,这使得蒙古人难以跨越长江天险。
地理优势: 南宋坐拥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湖泊纵横,为防御提供了天然屏障。长江天险是蒙古人攻宋的最大难题,他们缺乏强大的水军来有效突破长江防线。
高昂的士气和抵抗精神: 许多南宋将领和民众在面对蒙古的强大攻势时,展现了惊人的勇气和抵抗精神,例如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他们在最后时刻的坚守和抗争,极大地延长了战争的进程。

蒙古战略的调整与挑战:
初期策略的失误: 蒙古人在灭金灭夏后,初期对南宋的战略存在一些误判。他们试图通过快速闪电战来瓦解南宋,但低估了长江的阻碍和南宋的抵抗意志。
军事指挥的连续性问题: 蒙古帝国在发动对南宋的战争期间,经历了几代大汗的更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略的连续性和指挥的稳定性。虽然有宗主大汗的命令,但具体执行往往由不同的将领负责,战术和策略也因此有所变化。例如,蒙哥汗亲自率军攻宋时,战局一度对南宋不利,但蒙哥汗在钓鱼城去世,导致蒙古军队暂时撤退,也给了南宋喘息之机。
学习与适应的艰辛: 蒙古人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适应水战,建造和训练自己的水军。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克服技术、组织和人员上的巨大障碍。他们不得不依靠招降的南宋水军将领和工匠来完成这一过程。
攻城战的消耗: 南宋的许多城池,尤其是依山傍水、易守难攻的城市,给蒙古军队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消耗。例如,襄阳、樊城等地的拉锯战持续多年,成为了消耗战的典型。
南宋内部的政治因素: 虽然南宋整体抵抗意志顽强,但内部也存在一些政治斗争和决策失误,例如一些将领的投降、廷臣之间的权力斗争等,也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战争的转折与结束:
襄阳之战的决定性意义: 襄阳和樊城这两座城市,是扼守长江咽喉的关键。它们长达数年的围困战,极大地消耗了双方的国力。最终在1273年,在回回炮等新式武器和精妙的攻城战术下,蒙古人攻克了襄阳,这为他们突破长江打开了重要的通道。
大规模水师的建立: 随着攻克襄阳,蒙古人开始集中力量建立强大的水师,并逐渐在长江沿岸取得优势。
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的悲壮: 最终,在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这场海战虽然在军事上南宋失败,但其象征意义在于,南宋王朝彻底覆灭。

总结一下时间差异的原因:

1. 对手的实力与抵抗能力:
金朝: 军事力量强大但内部已显颓势,且战略上受到蒙古骑兵的克制。
西夏: 相对于金朝和南宋,实力较弱,地理位置也相对孤立,更容易被围歼。
南宋: 是三大王朝中最强大、最富裕、军事技术和地理条件最有利的对手,其韧性和抵抗精神也最为顽强。

2. 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金朝与西夏: 主要是在北方和西北的平原、高原地带作战,更符合蒙古骑兵的作战习惯。
南宋: 则需要跨越长江天险,面对水战和江南水网的复杂地形,这对蒙古军队是巨大的挑战。

3. 军事技术与战术的适应性:
蒙古人: 能够快速学习和适应针对不同对手的战术,但对水战的掌握需要漫长的过程。
南宋: 在火药武器和海军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有效地抵御蒙古人的攻击。

4. 战争的持续性与消耗:
蒙古人对金、西夏采取的是相对集中的攻势,而对南宋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克服南宋的地理优势和军事抵抗。

因此,蒙古灭金23年,灭西夏21年,而灭南宋长达五六十年,并非简单的效率问题,而是蒙古帝国在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政治军事体系、不同地理环境的对手时,所采取的战略、战术以及对手的抵抗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南宋的顽强抵抗,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体现在其深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科技和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上,这些都使得蒙古人付出了比征服金、西夏更为沉重的代价和更长的时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因为南宋军事实力在当时强于金和西夏等国么?还是经济给了这个中原政权很大优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蒙古帝国灭亡金、西夏、南宋所花费时间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战争视为单一的军事行动。这是一个牵涉到政治、军事策略、地域环境、民族特性、经济实力以及战争持续时间内的技术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互动过程。首先,我们来逐一审视这三次灭国之战:一、 蒙古灭金:23年(1211年—1234年)金.............
  • 回答
    南宋之所以选择与蒙古联手灭金,尽管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南宋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权衡利弊、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量所做出的痛苦抉择。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积压已久的亡国之恨与深层矛盾: 靖康之耻的伤痕: 自1127年靖康之变以.............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历史的深处,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地缘政治、民族关系以及统治者的策略。13世纪蒙古灭金的“残酷”和清朝推行的“满蒙一家亲”之间,看似矛盾,实则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政治考量。首先,咱们得区分“灭金时的蒙古”和“后来的清朝”。13世纪的蒙古,以成吉思汗为首,正处于一个崛起、扩张的阶.............
  • 回答
    这几个历史事件,说起来都是异族入主中原或对中华民族造成深重苦难的例子,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存在不少显著的区别,不仅仅是发生在不同朝代,更体现在 征服的性质、过程、影响以及被征服者的抵抗方式 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细致地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力求让大家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独特性。一、 元灭.............
  • 回答
    辽、金、蒙古,这三个游牧民族政权,在中国北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以精湛的骑射功夫和勇猛的战斗意志闻名于世,但细究其战法,却各有千秋,也各有其历史渊源和演变。要说它们的异同,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核心兵种与作战方式:骑兵的“变奏曲” 辽:重骑与轻骑的结合,阵法精妙 辽朝军队最显.............
  • 回答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对比。我们来仔细聊聊,为什么金朝和清朝,同样面对着来自北方蒙古各部的挑战,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从战略、政治、文化到军事,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核心的差异:统治的根基与对蒙古的态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金朝和清朝的统治根基和对蒙.............
  • 回答
    野狐岭之战,一场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战役,最终以金国惨败、蒙古崛起而告终。这场发生在1211年的战役,不仅仅是两个军事强权之间的较量,更是冷兵器时代战略战术、军队构成、以及对战场环境认知差异的集中体现。金军的失败,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金军指挥的战略失误与.............
  • 回答
    在讨论宋、金、辽、西夏、蒙古、大理这几个政权时,确实只有宋朝是以汉人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其他几个政权,虽然在历史上与宋朝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其统治阶层和主体民族与汉族是不同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宋朝(960年-1279年): 主体民族: 毫无疑问,宋朝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宋朝的开国皇.............
  • 回答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并于1279年彻底灭亡了南宋。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是蒙古崛起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的终结。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曾经以骑兵著称的游牧民族,能够最终征服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农业帝国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既有蒙古人自身.............
  • 回答
    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在遭遇蒙古灭宋、满清入关、日本侵华等一系列剧烈冲击后依然能够传承至今,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其自身文明特质的韧性,也有历史进程中的巧妙融合,更有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困惑。确实,当我们聊起宋朝,尤其是南宋,很多人第一时间脑海里会浮现出“金国”,甚至是“岳飞抗金”的画面。而你说得对,从最终灭亡的角度看,蒙古才是那个终结南宋的国家,而且其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无疑更胜一筹。那为什么我们似乎更.............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明朝衰落和清朝兴起的关键历史脉络。要详细解答为何明朝朱元璋、朱棣耗费巨大精力仍未能彻底消灭蒙古黄金家族,而满清皇太极却能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明朝与蒙古的长期消耗战:并非“灭不了”,而是“未能彻底消灭”和战略重心转移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 回答
    蒙古人灭南宋,一个王朝的覆灭,背后是历史洪流的裹挟和多重因素的交织。当人们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总会不约而同地问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问题:为什么南宋在覆灭前夕,没有尝试从海上运兵,直捣黄龙,攻打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呢?这个问题,并非南宋朝廷没有考虑过,而是现实的制约、战略的判断以及.............
  • 回答
    蒙古国民主化进程的顺利与迅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要探究其缘由,我们需要回溯到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以及之后蒙古社会内外环境的变化。首先,历史的契机与内在需求是蒙古国能够迅速转向民主的根本。蒙古人民共和国曾经是苏联体系中的一员,但与东欧国家相比,蒙古在政治和经济上对苏联的依赖程度.............
  • 回答
    蒙古帝国最终分裂成四个主要的继承国,分别是金帐汗国(也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以及元朝。其中,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都被称为“汗国”,而东亚的继承国则被称为“元朝”。这种称谓上的差异,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和地理原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蒙古帝国及其分裂的历史进程入手.............
  • 回答
    蒙古与满人席卷中原,日本缘何止步于海疆?千百年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无数风雨洗礼,也曾被来自塞北草原的铁骑踏破,又被东北的勇士逐鹿中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以及满人建立的清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与这两支民族不同,尽管历史上日本也曾对中国产生过觊觎之心,甚至发动过大规模的侵.............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咱们得从头细细道来。蒙古国和中国之间啊,关系那叫一个复杂,用“同不同意”这么简单一句话来概括,其实不太准确。更像是两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各自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影响下,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要说为什么蒙古国不像某些小国那样紧密地“跟在中国后面”,这背后有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经济.............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蒙古和女真能把南宋和明给灭了,而日本却始终没能成功呢?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有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来看。首先,得说说蒙古和女真的优势在哪儿。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蒙古铁骑,这可不是吹出来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骑.............
  • 回答
    “蒙古要建立中国式的王朝”这个说法,虽然不完全准确,但抓住了元朝建立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与其说是“要建立中国式的王朝”,不如说是在征服中国后,元朝统治者在实际统治中,必然地、策略性地采纳了中国式王朝的许多制度和管理方式,并将之融入了自己的统治体系中。这并非蒙古人一开始就抱着“复兴汉唐”的念头,.............
  • 回答
    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对与中国历史关系的特定叙述,其中夹杂着对过往冲突和压迫的强调。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这几个国家各自的历史背景、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地缘政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仇恨”标签可以概括的复杂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蒙古:摆脱宗主权与民族独立蒙古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