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宋明明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为什么还要联蒙灭金?

回答
南宋之所以选择与蒙古联手灭金,尽管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南宋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权衡利弊、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量所做出的痛苦抉择。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积压已久的亡国之恨与深层矛盾:

靖康之耻的伤痕: 自1127年靖康之变以来,北宋王朝灭亡,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国俘虏,北宋皇室遭受奇耻大辱。南宋建立后,一直以“偏安一隅”自居,但内心深处对金国怀有刻骨的仇恨,渴望光复中原,洗刷国耻。金国对于南宋而言,是造成这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其存在本身就是南宋复兴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金国对南宋的持续压迫: 即使建立了金国政权,金国也并未停止对南宋的侵扰和压迫。虽然签订了《绍兴和议》,但金国依然以宗主国自居,定期索要岁币(实际上是一种进贡),对南宋内政施加影响,并不断在边境制造事端。这种寄人篱下的屈辱感,使得南宋统治者难以忍受。
领土和人民的牵挂: 南宋丢失了华北地区,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损失,更是情感上的割裂。无数在中原的汉族百姓在金国统治下,生活困苦,南宋希望能够解救他们,让他们回归故土。

二、 金国的衰败与蒙古的崛起:

金国的内部矛盾和衰落: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迅速崛起,对金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金国虽然表面强大,但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腐朽和矛盾。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军队战斗力有所下降,面对蒙古骑兵的强攻,节节败退。金国自顾不暇,反而给了南宋一个机会。
蒙古的战略吸引力: 蒙古的军事力量在当时是压倒性的,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欧亚大陆。南宋统治者清楚,仅凭自身力量很难彻底击败金国。蒙古人提出联手灭金的建议,对于南宋来说,这是一个看似“借刀杀人”的好机会,能够利用蒙古的强大军事力量来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
地缘政治的考量: 蒙古位于金国北方,金国位于南宋北方。蒙古灭金,能够彻底清除南宋北方的最大敌人。而南宋牵制金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蒙古的压力。这种地理上的夹击态势,使得联合行动在逻辑上具有可行性。

三、 南宋自身的战略局限与短视:

“联蒙灭金”的时机选择: 当时金国已经岌岌可危,蒙古的攻势如火如荼。南宋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加入,正是看到了金国即将灭亡的迹象。他们认为,只要在最后阶段参与,便能分一杯羹,并趁机收复失地。
对蒙古实力的低估(或者说是一种期望): 虽然南宋也警惕蒙古的强大,但他们可能低估了蒙古统一欧亚大陆的野心和能力,也可能认为蒙古灭金后会满足于此,或者在与南宋的交易中会保持一定的理性。他们寄希望于在灭金后能够与蒙古进行某种形式的谈判或交易,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短期利益的诱惑: 对于南宋来说,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能够摆脱金国的长期压迫,并可能收复一些北方土地。这种“眼前利益”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盖过了对未来风险的深层忧虑。
内部政治的制约: 南宋朝廷内部存在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主战派一直渴望收复失地,而主和派则倾向于维持现状以求安稳。在金国衰弱的背景下,主战派获得了更多话语权,推动了联蒙灭金的决策。但即便如此,南宋朝廷也并非铁板一块,其战略决策也受到内部政治博弈的影响。

四、 “唇亡齿寒”的顾虑与南宋的应对:

南宋并非完全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与金国虽然是世仇,但金国至少是一个相对“熟悉”的敌人,其政治体制、文化习俗、军事特点等南宋都有一定的了解。而蒙古则是一个来自遥远草原的全新力量,其发展模式、扩张意图都充满未知。一旦蒙古灭金,南宋将直接面对这个更强大的、更具侵略性的对手。

然而,南宋试图通过以下方式来应对这种潜在的风险:

限制蒙古的进一步扩张: 南宋希望通过参与灭金,来“引导”蒙古的力量方向,使其在扫清金国后不再贸然南下。他们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限制蒙古的后续行动。
期望以退为进的策略: 一种观点认为,南宋可能是采取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他们允许蒙古在北方发展壮大,而自己则在南方巩固力量,等到蒙古力量达到顶峰后,再伺机与蒙古进行抗衡。但这种策略极其冒险,并且后来被证明是失败的。
对蒙古的“妥协”或“合作”姿态: 为了顺利进行联手,南宋在与蒙古的合作过程中,展现出了一定的合作姿态,甚至愿意承担一部分灭金的战争费用,以此来换取蒙古不对南宋发动攻击。

五、 最终的悲剧结局:

尽管南宋抱有各种幻想和盘算,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蒙古灭金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反而将矛头指向了南宋。蒙古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以及其统一欧亚大陆的雄心,使得南宋的“唇亡齿寒”预言成为了现实。南宋在付出巨大代价联手灭金后,自己也陷入了与蒙古的长期战争,最终于1279年被蒙古所灭。

总结来说,南宋联蒙灭金,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深仇大恨和复国渴望: 对金国的仇恨是根本动力。
外部压力和机会: 金国的衰败和蒙古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战略短视和侥幸心理: 低估了蒙古的实力和野心,寄希望于借刀杀人。
内部政治因素: 主战派的推动和决策的博弈。

虽然“唇亡齿寒”的道理显而易见,但在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南宋统治者选择了一条看似能够立即解除威胁、实现短期目标的道路,却未能预见到这一选择将带来更长远、更致命的危机。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战略失误案例,也警示后人审慎权衡短期利益与长远风险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上来就能整出来一堆扯淡言论属实让我带开眼界……

联金灭辽是错误的,但是不能推出来联蒙灭金是错误的。因为契丹是个高度汉化的国度(从考古学意义上来说,契丹比宋更有资格称自己是唐的继承者)而且已经上百年跟宋称兄道弟。保持大体和平(就如同现在欧盟里的法德双巨头一样)宋徽宗的做法只会让中华文化圈的列国感到他忒不地道。自动丧失了天朝上国的合理性。

各种奇怪暴论暂且不表,这个逻辑就很感人——一方面契丹与带宋是“法德双巨头”,一方面带宋联金灭辽会导致他“自动丧失天朝上国的合理性”……

徽宗:我都TM跟人家双巨头了,还默认拥有天朝上国的合理性?这种好事咋早没人说给我听呢?

言归正传,题主你问“南宋的统治者为什么不吸取北宋联金灭辽的教训呢”,你凭啥认为南宋统治者就没吸取过这个教训呢?

臣观鞑靼之在今日,无异昔者女真方兴之时,一旦与吾为邻,亦必祖述女真已行之故智。——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十五
设或外夷得志,邀我以夹攻,豪杰四起,奉我以为主,从之,则有`宣和结约'之当戒。——真文忠公文集·卷二

说这话的人叫真德秀(没错,确实是叫这个名字),嘉定七年力主北伐声音最大的哥们之一。单看他上面的言论跟后面的行为你会觉得他是不是疯了?一边喊着要以宣和之事为戒一边嚷嚷着要北伐——如果真的吸取联金灭辽教训的话不应该援金抗蒙么?

其实这哥们没疯,他在嘉定六年还是坚定的援金抗蒙派,然而这之后他去了一趟金国,仔细研究了一下当前形势,然后反水了。

顺便一提,像他这样反水的,不止一个。

为什么呢?原因非常简单,在“嘉定和议”之后,北伐是南宋大忌……

嘉定和议是在开禧北伐大失败,韩侂胄让史弥远跟杨皇后联手弄死、脑瓜子被送到金国的背景下达成的。所以南宋官方的态度,就是好不容易达成个和议,谁也别再起幺蛾子

时再议和好,尤戒开边隙,旁塞之民事与北界相涉,不问法轻重皆杀之。——宋史·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大家对这事有没有意见,或许是有的,但是考虑到韩侂胄都让人弄死了,北伐又大失败,所以只好一边流泪一边抱怨自己没本事。这种矛盾的心态十分好玩,大家一边喊着哎呀二圣蒙尘咱们这些人真废物啊,一边喊打仗太可怕了千万不能擅动啊!

二聖蒙塵、八陵廢祀,此兩句不復敢出諸其口矣!……開禧丙寅之事,兩淮、荆襄之生靈肝腦塗地,十室九空,有人心者亦當為 之動念也。——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卷八·與李侍郎夢聞書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当时南宋主政者的总体思路上也是不倾向于再挑事的。到了嘉定四年,南宋派人去给金主贺寿,发现蒙古人跟金人人脑子打成狗脑子,大家心思又活络了起来,朝廷还专门下了道旨意把这些人给按下去了

六月丁亥,遣户部员外郎余嵘贺金主生辰。会金人为蒙古所攻,道不通,嵘不至而还。降京畿囚罪一等,释杖以下。辛丑,更定四川诸军军额。癸卯,废江西敢死军。…… 九月……丁丑,遣刑部员外郎程卓贺金主正旦。诏附会开边得罪之人,自今毋得叙用。——宋史全文·卷三十

不过旨意是死的人是活的,你不让我们挑事,我们建议加强国内军事建设成不成?蒙古跟金国打成这样万一哪天出点事呢?所以这个时期大家的主要论调是“备边自治”,甚至要求皇帝从小金库里掏钱赞助军费。这个时候风向就开始有所变化了,不过宁宗君臣还是没能完全下定决心,结果嘉定七年,出大事了——金国实在干不动蒙古鬼畜,迁都了!

中都解围,端义请迁南京。既而仆散端三表皆言迁都事,宣宗意遂决。——金史·卷一百一·列传第三十九

这下大家终于不用继续小声BB,可以敞开说了。本来金国七月份迁都之前来管南宋要岁币,南宋还不敢说啥,结果现在一看你都迁都了,还敢跟我讹钱?马上就有人表示这钱咱们不给了,打他娘的!然而也有人表示这大金都要完犊子了,你还赶紧给他输个血让他顶上去?T倒了你一个治疗能干啥啊!一时间大家吵成一团。

不过抛开这些言论不提,咱们这里重点看一下真德秀提出的上中下三策说——为什么要重点看这个,因为这个东西对后来的政策影响很大。

臣嘗熟思待敵之策,其別有三:練兵選將、直擣虜巢,若勾踐襲吳之師,此上策也;按兵堅壘,內固吾圉,止使留幣,外絕虜交,若晉氏之不與敵和,而鑒其宴安江沱之失,此中策也;以救災卹鄰之常禮,施之於茹肝飲血之深仇,若謝玄之助符丕,此下策也。用上策則大義明,混一之機也;用中策則大計立, 安強之兆也;用下策則大勢去,阽危之漸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除江東漕十一月二十二日朝辭奏事劄子

上策是打他娘的,中策是断了邦交关系,下策是接着给金国送钱。要知道他在二月份出使金国回来之后还再扯什么“因而抚柔,尚易为力”,等几个月之后就开始要断绝岁币,打他妈的了。

为啥?

因为三月份燕京之围暂解,五月金宣宗就决定迁都——河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你在燕京防不住蒙古人,到了汴梁能防住!?傻子也不信啊!

所以断绝岁币、对金开战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共识。真德秀的上中下三策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朝野的普遍共识,但是中国人的习惯你是知道的,咱们向来是既不主张走激进冒险的邪路,也不愿意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希望走堂堂正正的中路的,所以最后大家就决定试试断了岁币这条路。于是嘉定八年先派人去试探了一下金国的态度——那啥,把给你们的岁币减下来,你们有意见没?

泰和中搆兵后复以书币乞和至八年二月复请増歳币至三十万迨宣宗贞祐三年三月宋贺长春节使朝辞请减岁币如大定例帝以本自称贺不宜别有祈请谕遣之——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八

金国表示我这忙着呢,这事回头再说吧。

既然金人没发火,那显然我们就要继续试探,于是干脆就把岁币给停了下来——当然,表面上的理由是漕渠干涸了,我想给你送,但是送不过去。

大家请注意,直到这个时候,南宋依然是不打算开打的!所以嘉定十年金国以岁币断绝为理由打过来的时候,史弥远第一时间就开启了议和程序。另一个特别有力的证据是直到嘉定十二年,南宋依然在准备着给金国的岁币,并且将历年岁币储存在了左藏东库里,坚决不挪作他用。

十二年,秩满赴部,朝廷以作邑有声,差监行在左藏东库。时金虏渝盟,岁币积于左祭,几二百万匹,寝有损腐。——程端明公洺水集·卷十一

可问题在于,你只想试探一下不想打,全国军民同胞们不知道这事啊!大家就知道:

A.岁币不给了

B.金国打过来了

C.金国跟蒙古在打仗,而且打得很惨。

那你猜大家是个什么心情?必须跟金国死磕嘛!于是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开始了,

己亥,太学生何处恬等伏阙上书,以工部尚书胡榘欲和金人,请诛之以谢天下。——宋史·卷四十 ·本纪第四十

这种学生运动不是孤立的,淮西转运使乔行简提出应该支援金国,同样也被太学生们伏阙上书要求天诛了。史弥远一看这架势自己根本控制不住了,太学生跟一票士大夫玩了命的要打,加上局势看起来真的很有利,于是那就打吧——所以直到嘉定十二年的下半年,南宋才真的是开始有所动作了。也是到了这个时候,宋蒙之间才开始有所谓的“联蒙灭金”的苗头的。

所谓的联蒙灭金,早期还是蒙古这边比较热心一点,嘉定七年蒙古就找南宋来商量过这事——南宋根本没表态,嘉定十一年蒙古人又来商量过这事,南宋还是没什么实质性的表示。

不过既然打金国这事是板上钉钉了,为啥联蒙就不行了?这不合逻辑啊!所以嘉定十二年南宋决定真打之后,从嘉定十三年到十六年,南宋使者先后跟木华黎和成吉思汗碰了面,进行了气氛友好的双边会晤,就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交换了建设性意见。但就是没签下来实实在在的盟约。

为什么没有达成有价值的协议?很简单,南宋当时的对金战略产生了问题,南宋当时的如意算盘是我这边消耗着金国,那边外联蒙古跟西夏,在敌后再资助金国境内的反政府武装,最后去摘桃子结果很不幸,山东的反政府武装确实是接到资助了,但是人家颇有自己的想法,这就十分尴尬。更尴尬的是蒙古人其实是在跟你虚与委蛇,不但跟你资助的反政府武装发生了冲突,还到四川进行了试探,酿成了丁亥之变,你说这还联个毛线?

所以到了后期,所谓的联蒙灭金完全就是一句口头上的空话,一边是成吉思汗死前留下话说你们要找南宋借道,联宋灭金。一边是南宋口头上跟蒙古打哈哈,但是死活不肯借道,最后搞到蒙古武装借道——这种联盟有多大的诚意,实在是很值得怀疑。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绍定四年,期间宋金之间的关系反而可能更和谐一点——因为蒙古鞑子是真的不讲理好吗!绍定四年正月速不罕跟南宋“索粮二十万斛”还限期缴纳,接着Duang的一下子就打了进来,破寨140多座,你这算是哪门子的盟友啊?整个南宋的战略重心此时都开始了调整,大家十分担心蒙古鞑子会把当年的靖康旧事重演一遍,可问题在于……

问题在于你根本就没得选好吗!

绍定四年,蒙古人强行借道成功,大军围困开封,这之前还把南宋资助的反政府武装——也是一直被南宋寄予厚望,用来作为缓冲的忠义军给打趴了,然后又开始跟南宋谈联蒙灭金的事情。你说你答不答应吧?

这就是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就算大家心知肚明这个协议也就是拖延一下时间,那也比当场打起来强不是?所以没招了,就答应了

其冬,以阃檄伐金。初,鞑使王檝约共攻蔡,且求兵粮,请师期。或谓“金垂亡,宜执仇耻。”或言“鞑贪,宜防后患。”议不央,帅以访公。公言:“倘国家事力有余,则兵粮可勿与。其次当权以济事。不然,金灭无厌,将及我矣。”帅曰:“善。吾计决矣。用兵几何?”——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十三

所以说到这咱们跟宋金之间的“海上之盟”比较一下看看,当时徽宗君臣是什么态度?主动找金国约定这事有木有!大家的态度很积极有木有!要是按照联金灭辽的眼光来看联蒙灭金,后者完全就称不上是“联”,南宋君臣自始至终都对蒙古防备有加,就是害怕旧事重演。

说到底,在联蒙灭金问题上南宋的整个战略都是十分保守的,其中虽然犯了一些错误,但是跟当初北宋时搞出来的一系列骚操作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大家不仅吸取了当初联金灭辽的教训,而且是大会讲小会提,天天说年年说——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存在,南宋才得以做好了充足的战斗准备,以偏安一隅的微弱国力抵抗了蒙古那么久。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宋之所以选择与蒙古联手灭金,尽管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南宋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权衡利弊、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量所做出的痛苦抉择。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积压已久的亡国之恨与深层矛盾: 靖康之耻的伤痕: 自1127年靖康之变以.............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南宋与南明,都是在王朝覆灭之际,一部分政权退守南方,试图延续故国血脉的悲歌。然而,这两个“半壁江山”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南宋苟延残喘上百年,而南明却如昙花一现,仅十几年便销声匿迹。这背后,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南宋能“续命上百年”的底气,在于其坚实的根基与外部环境的巧妙利用。首先,经济基.............
  • 回答
    提起南宋的赵构和秦桧,这二位君臣在后世的名声可说是冰火两重天。一种观点认为赵构是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明君,而秦桧则是力主和议、避免更大战乱的救时宰相。这两种评价,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细细品味,自有其值得推敲之处。首先说说赵构。宋朝立国以文治著称,但同时也埋下了重文轻武的隐患。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蒙古和女真能把南宋和明给灭了,而日本却始终没能成功呢?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有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来看。首先,得说说蒙古和女真的优势在哪儿。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蒙古铁骑,这可不是吹出来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骑.............
  • 回答
    南宋能硬抗蒙古五十载,孟珙是否比岳飞更优秀,这两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情的真相。南宋为何能硬抗蒙古五十载?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南宋“硬抗”蒙古,并非易事,更非一帆风顺。这五十年,是惨烈的消耗战,是步步为营的坚守,是无数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南宋能做到这一点,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了中国历史几个重要时期内不同民族关系和统治的复杂性。确实,如果我们对比南宋末年、元朝末年、清朝末年与明朝,会发现回族在后三个时期有比较显著的动乱记载,而在明朝则相对较少。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
  • 回答
    时代之殇:金朝从草原雄狮到明末边缘部落的身份剧变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金朝从一个强大的女真帝国骤然跌落,直至明末时被视为“渔猎部族”,这中间的历史似乎是连续而不可解释的断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漫长演变,更重要的是,对“渔猎部族”这个标签的理解也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的划分和“正统性”的认定,同时也触及了历史学中关于政权延续性和合法性的讨论。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掰扯清楚。为什么南宋算到1279年,而明朝只算到1644年?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学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根据“正统”和“亡国”的判断来划分的。 南宋的“亡国”终结: .............
  • 回答
    关于南宋和明朝,人们普遍认为南宋“屈辱”,而明朝则不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民族情感的纠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两个朝代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军事状况、民族关系以及历史评价的形成过程。一、南宋的“屈辱”根源:割地赔款与“偏安一隅”南宋之所以被贴上“屈辱”的标签,最直接的原.............
  • 回答
    唐朝中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武周。这个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建立的王朝,虽然名字叫“周”,但其统治的疆域、核心文化以及延续的政治制度,与唐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们并没有将这个时期称为“武周唐”或者像一些王朝那样区分“北唐南唐”或“西唐东唐”,这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历史原.............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简单来说,存在这样的人,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情况并不算罕见。只不过,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名字并详细描述他的生平,那难度就非常大了,因为历史记录的侧重点不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被详细记载。咱们先来理一理这个时间跨度。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元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
  • 回答
    读《南明史》气到不行,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阅读这段历史时,都会经历从震惊到愤怒,再到深深的无奈和悲伤。南明政权的短暂、混乱、内斗和最终的覆灭,几乎是步步惊心,让人看得牙痒痒。为了更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让你如此“气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上的昏聩与失.............
  • 回答
    南明史之所以在公众讨论和学术关注度上不如其他朝代,原因非常复杂且多层面。这涉及到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叙事视角、史学研究的侧重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一些难以回避的政治敏感性。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南明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与局限性1. 短暂而零散的政权: 南明并非一个统一、稳定、长久.............
  • 回答
    顾诚先生的《南明史》里,关于清军入关南下初期南明军的溃败,确实描绘得触目惊心。要说清军战斗力为何如此之高,而明军又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这中间的原因盘根错节,绝非一朝一夕能解释清楚。我尝试着从几个关键点给您掰扯掰扯:一、 清军:一支久经沙场、战术成熟的精锐之师首先,不能把清军简单地看作是“野蛮的骑兵”。.............
  • 回答
    关于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中提及南明政权寻求日本帮助的细节,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篇章。我记得书中描述的是,在南明政权风雨飘摇、内外交困之际,一些有识之士或者说是有着特定政治考量的群体,确实曾将目光投向了东方,试图从中寻求一丝生机,而日本便是他们寄望的对象。具体来说,这个细节并非指整个南明朝廷.............
  • 回答
    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在我看来,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通史,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史学视角与研究方法的深刻反思与超越。读罢此书,最深的感受便是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研究态度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洞察。首先,“南明”概念的界定与贯穿,是顾诚先生处理这段复杂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