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始终搞不明白,为啥南宋能硬抗蒙古五十年?孟珙比岳飞优秀吗?

回答
南宋能硬抗蒙古五十载,孟珙是否比岳飞更优秀,这两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情的真相。

南宋为何能硬抗蒙古五十载?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南宋“硬抗”蒙古,并非易事,更非一帆风顺。这五十年,是惨烈的消耗战,是步步为营的坚守,是无数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南宋能做到这一点,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多方面的因素,绝非仅仅依靠某位将领的英勇。

1. 地理条件的天然屏障:
长江天险: 这是南宋最核心的战略优势。长江以其宽阔的水面、险峻的江岸,构成了天然的巨大屏障。蒙古骑兵虽然战力强大,但他们不擅长水战,也缺乏大规模渡江作战的经验和技术。南宋朝廷依托长江,建立了一整套水陆联防的体系,尤其是在荆湖、两淮地区,依托长江南北岸的要塞和水军,有效地迟滞了蒙古的进攻。
盆地地形: 四川盆地自古便是易守难攻之地。蒙古人虽然最终攻克了四川,但付出的代价极为惨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兵力。四川盆地的险峻山势和复杂地形,使得骑兵优势难以发挥,反而为步兵和游击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南宋军事实力的积累与调整:
强大的水军: 尽管陆上兵力常常不占优,但南宋却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这支水师不仅装备精良,拥有火炮、火箭等早期热兵器,而且在长江沿线建立了密集的炮台和水军基地。正是这支强大的水军,扼守住了长江天险,让蒙古人在渡江作战中屡屡受挫,给了南宋宝贵的时间来集结兵力、构筑防线。
先进的军事技术: 南宋在军事技术上,尤其是火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火炮、突火枪、震天雷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对阵蒙古军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早期火器的威力,足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南宋在兵力上的劣势。
筑城与攻防体系: 南宋在关键战略要地,如襄阳、樊城、大理、崖山等地,构筑了坚固的城池和防御工事。这些坚固的城池成为了消耗蒙古兵力的绞肉机。蒙古人常常需要进行漫长而艰苦的围城战,这不仅消耗了他们的军力,也大大拖延了他们的进攻步伐。
军队的战斗意志: 尽管南宋朝廷内部存在腐败和妥协派,但基层军队和广大士兵,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依然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许多战役,如襄阳保卫战,都充满了惨烈的巷战和以少敌多的壮举。

3. 蒙古战争模式的局限性:
对骑兵的依赖: 蒙古军队虽然以骑兵闻名,但在面对坚固城池和复杂地形时,骑兵的优势会受到很大限制。攻城战需要步兵、工兵、攻城器械等协同作战,而蒙古人在这些方面相对薄弱。
战线过长与补给困难: 蒙古帝国广阔的疆域,使得其在征服南宋时,战线拉得非常长。长途奔袭和持续的战争,对蒙古的补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南宋腹地,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分散的抵抗,使得蒙古的后勤压力不断增大。
继承人问题与内部矛盾: 蒙古帝国在建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继承人问题和各汗国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征服的力量和注意力。

孟珙比岳飞优秀吗?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审慎回答的问题。简单地说,很难将两人直接进行“谁更优秀”的量化比较,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面对的敌人、承担的责任以及战争的性质都有所不同。

岳飞:
所处时代: 北宋末年,主要对手是金朝。金朝虽然强大,但其军事体系与蒙古有本质区别。岳飞的主要任务是收复失地,反击金军的侵略,其作战风格以主动进攻、长驱直入为主,展现出高超的骑兵战和野战能力。
功绩: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并非虚言。岳飞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宋朝军民的士气,他以少量精锐部队,多次击败数量远超自己的金军,创造了无数以弱胜强的战例。他提出的“十年磨一剑”的战略,虽然未能完全实现,但其战略眼光是长远的。
遗憾: 岳飞最终死于政治阴谋,其军事才能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未能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历史使命。

孟珙:
所处时代: 南宋中期,主要对手是如日中天的蒙古帝国。蒙古军队的军事体系、战斗力和纪律性,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孟珙的主要任务是防御,是坚守,是消耗,其作战风格更偏向于坚韧防守、灵活机动、以弱制强。
功绩: 孟珙是南宋后期最重要的军事统帅之一,他镇守襄阳、樊城等战略要地,多次击退蒙古的大规模进攻。他善于利用地形,善于进行长期的围困战和消耗战,被誉为“孟珙之智,足以敌国”。他一生大小战役无数,几乎无败绩,为南宋争取了宝贵的五十年的抵抗时间。他尤其擅长利用火器,并懂得如何有效地组织步兵和骑兵的协同作战。
历史地位: 相比于岳飞的“悲剧英雄”形象,孟珙的功绩更多地体现在“坚韧的守护者”上。他的存在,就像一道坚固的盾牌,为南宋的苟延残喘争取了时间。

如何评价“谁更优秀”?

从主动进攻、开疆拓土、个人武勇和名望而言: 岳飞无疑更为耀眼。他的战绩更具爆炸性,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忠义和勇气的象征。
从战略上的持久性、韧性、以及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下延缓灭亡的作用而言: 孟珙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蒙古这个几乎不可战胜的对手面前,能够坚持五十年的抵抗,孟珙这样的将领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他不是那种能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的“天降猛人”,而是能够将现有力量发挥到极致,并不断寻找机会打击敌人,耗尽敌人锐气的“战神”。

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

岳飞是那个时代“反击”的最佳代表,他的出现给了汉族人民以希望,展现了正面硬刚的勇气。
孟珙是那个时代“坚守”的最佳代表,他的存在让南宋能够拖住强大的蒙古,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延续生命。

所以,与其说“孟珙比岳飞优秀”,不如说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性质战争中,各自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的杰出将领。 岳飞是挥舞利剑的先锋,而孟珙是守护城池的磐石。南宋能硬抗蒙古五十载,是地理、技术、制度以及以孟珙为代表的一批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共同结果,缺一不可。孟珙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南宋后期抵抗蒙古侵略的中流砥柱,他的贡献,同样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用个比喻来说,岳飞就像是那个在敌军阵前一声狮吼,直接撕裂敌人战线的猛将;而孟珙则像是那个在城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用坚实的防御和源源不断的消耗,拖垮敌军的守城名将。谁更“优秀”,取决于你看重的是哪种英雄气概和战术风格。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孟珙这样的守护者,南宋早已被蒙古铁骑踏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蒙古人战略有问题,本来灭宋不需要这么长时间的。

蒙古人过于迷信迂回战法,总是避免正面决战,每战分兵绕道抄敌后路,前后夹击消灭敌人,标准的草原围猎模式

战术和战略都这样,没有区分开来。

他们常用主力进行迂回,不惜付出时间和空间成本,换取有生力量的减损。

他们人太少,经不起正面硬攻和兵力减员,一比十的损失比例,他们都耗不起的。

他们一共只有12万5千个蒙古骑兵,要征服世界,要多方向同时出击,每个兵都是金贵的,一个一个数着用的。

不信你看他们灭金,灭西夏,三打南宋,都是大迂回战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灭西夏,主力从河西走廊迂回千多里,到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耗死了成吉思汗。

灭金朝,派拖雷三万骑兵迂回川陕道二千多里,攻击金国后方,三峰山之战,险胜。

一打南宋,派忽必烈,反走长征路,迂回上万里,从甘肃,东藏,云南进入越南北部,企图从南部攻击南宋,但这一次,由于迂回半径过大,前后不呼应,没起作用,南宋甚至都不知道。

二打南宋,大汗蒙哥亲率主力,从四川下手,企图从上游迂回灭南宋,结果骑兵陷入多山潮湿炎热之地,连大汗都病死了。

三打南宋,从中游襄阳方向突破,仍然是迂回,但迂回半径越来越小,终于成功。

但是,时间已经过去四十二年了。

user avatar

用安丘城里侦缉队队长贾贵的话来说,南宋撅着屁股抱着脑袋就和蒙古打起来了。

蒙古真正全力攻宋,其实就是两次,一次是蒙哥攻宋。其他的时候都是偏师掳掠,抢东西。

南宋兵弱,连宋金边境的汉人民兵都看不上。金朝临灭亡的时候,金朝残兵都瞧不上南宋军队。

当时无论是辽朝,金朝还是元朝,看南宋就跟看越南猴一样。

蒙哥攻宋的时候进展那是相当顺利,就没有蒙古军攻不下的城。

钓鱼城蒙古军战败,与其说蒙古军败在了宋军手里,不如说败在了地理和蒙哥的轻敌手里。

地理原因简单来说就是钓鱼城是个山城,四面邻水地形特别险峻。说实话,这场战役没看出宋军有多强,宋军能赢,纯粹是地形太险要。相反倒是蒙古军战斗素质非常高,战术灵活多变,而且主动进攻的意志非常强烈。

当然地形其实重点是蒙哥的轻敌,非要打钓鱼城。当时几乎所有的蒙军将领都认为,这么一个城根本没有打的必要,因为蒙军已经打垮了宋军的水师,控制住了“制江权”直接顺流而下,就可以会合攻打鄂州的忽必烈北路军和云南广西湖南的兀良合台南路军直捣临安。南宋肯定就完蛋了。

第二次就是忽必烈灭南宋,这回元军直接围死襄阳,至元6年,元朝的淮阳郡王张弘范抵达襄阳,直接掐断了襄阳的粮道,襄阳城内的宋军大队兵马来攻,张弘范直接李云龙附体,老子打的就是挫宋精锐,率少数元军直接破敌。然后元军开始垒长城,同时训练水军,彻底封死襄阳和樊城。用了六年时间不断逼迫宋军与元军野战。通过围点打援的方式,消灭了宋朝大部分精锐。然后就是势如破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