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存在出生在南宋,生活在元,去世于明的人么?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简单来说,存在这样的人,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情况并不算罕见。只不过,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名字并详细描述他的生平,那难度就非常大了,因为历史记录的侧重点不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被详细记载。

咱们先来理一理这个时间跨度。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你想想,一个人要跨越这三个朝代,那得活多久?

南宋灭亡是1279年,元朝建立(实际统治中原)是从1271年算起,明朝建立是1368年。所以,一个人出生在南宋,意味着他的出生年份在1279年之前。他生活在元朝,意味着他在元朝建立之后(1271年之后)到元朝灭亡(1368年)这段时间里有活动。他去世于明朝,意味着他的死亡年份在1368年之后。

那么,这个人至少得活到1368年之后。如果他出生在南宋末期,比如1270年左右,那么到1368年他至少已经98岁了。再往后活几年,去世在明朝,比如1400年,那就是130岁。在古代,活到这个岁数绝对是凤毛麟角,但并非不可能。只是,这样的老人,他的经历一定非常传奇,也很容易被后人记录下来。

我们从逻辑上推导一下可能的情况:

1. 南宋末年的遗民: 设想一个人出生在南宋的晚期,比如1260年或1270年。当元军南下,南宋灭亡的时候,他可能还是个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那个年代,战乱、迁徙是常事,很多人为了躲避战火或者继续抵抗,都随着南宋的残余势力撤退。
如果在元朝初期,他还健在: 比如他随着南宋皇室流亡到了海上,或者隐居在一些南方地区。元朝建立后,对于这些南宋的残余势力,初期采取的是分化瓦解、招降纳叛的策略。如果这个人选择归顺元朝,或者他所在的地区被元朝有效统治,那么他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元朝的生活。
他在元朝的生活: 作为一个经历过南宋灭亡的人,他的心态、生活方式、甚至对政权的看法,都会和那些在元朝直接出生或年幼时就接受元朝统治的人有所不同。他可能带着对故国的回忆,也可能在元朝的新秩序下谋求生计。他可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手工业者,也可能因为一些特殊技能(比如之前的官职、学识)而在元朝的某个阶层中立足。我们知道元朝统治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比较突出,汉族士大夫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也有一些人凭借才能或者妥协而有所发展。
在元末明初的过渡: 到了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起兵反元。如果这个人还活着,他将再次经历一个朝代的更迭。他出生时是南宋人,中年时生活在元朝,那么他亲眼见证了元朝的衰亡和明朝的兴起。他可能对明朝的建立感到欣慰,也可能因为战乱而倍感煎熬。
去世于明朝: 如果他能在1368年之后继续存活,比如到1400年左右去世,那么他就确实是生于南宋、活在元、死于明了。

2. 更早出生的情况: 比如一个人出生在1250年,那么他在南宋灭亡时已经29岁。他经历的是完整的南宋晚期,然后进入元朝生活,直到明朝建立后去世。这样的人,他的记忆里可能更清晰地保留了南宋时代的很多细节,他对元朝的接受程度可能更低,或者更容易受到民族情绪的影响。

找到具体人物的困难:

要找到一个确切的名字和详细的生平记载,这确实是个挑战。为什么呢?

普通人难以留下记录: 大多数普通百姓在历史上的痕迹非常浅薄,除非有特殊的事件发生,否则他们的生平很少会被官方史书或文人笔记详细记录。
朝代更迭的信息丢失: 战乱、文献的散佚,都可能导致一些记录在朝代更迭中丢失。
年龄跨度: 一个人要活过南宋末年、整个元朝、并延续到明朝初年,这确实需要非常高的年龄。即便有这样的人,也很可能因为年老而影响其社会活动,或者在晚年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默默无闻。

有没有类似的历史现象可以参考?

虽然很难找到直接符合“生于南宋,活于元,卒于明”的知名人物,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人物的经历中看到类似的年龄跨度和朝代转换:

文天祥: 虽然他最后是为宋而死,但他的生命过程和那个时代紧密相连,他的许多同时代或者比他年轻一些的南宋士人,在宋朝灭亡后,一部分选择了隐居,一部分选择在元朝任职,或者在明朝建立后又活跃起来。
明朝开国功臣中,有些人的父辈或祖辈可能经历过宋元时期: 例如朱元璋手下的一些将领,他们的家族可能在元朝时期就已经是地方豪强或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虽然他们本人可能出生在元朝后期,但他们的长辈可能就是经历过南宋到元朝的变迁。

举个假设性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让我们虚构一个名叫“赵延年”的人。赵延年出生在1270年,家在杭州。他的父亲是一位南宋的小官僚。在元军兵临城下之时,他的父亲早逝,赵延年跟随母亲和一些亲戚逃难。他亲眼目睹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和灭亡。

元朝建立后,赵延年和家人回到故乡,此时的他是一个青年。为了生存,他学习了一些元朝需要的技艺,比如制陶或者经商。他可能也经历过元朝初期对汉人的压制,也可能通过一些途径在元朝的社会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可能娶妻生子,生活在元朝的统治之下,但内心深处可能依然保留着对南宋的记忆。

到了1350年代,元朝统治摇摇欲坠,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赵延年已经是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可能对于这乱世感到无奈,也可能因为年轻时的经历而对新的政权有所期待或警惕。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赵延年此时已经将近百岁。他看到了又一个朝代的更迭。也许在明朝建立的初期,他因为年事已高,已经在家中颐养天年。他一生经历了王朝的兴衰,见证了两个主要朝代的更替,最终在明朝建立的几年后,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多岁。

赵延年的故事,就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可能性。他出生在南宋的尾声,经历了元朝漫长的统治,并在明朝建立后不久去世。他的存在,就如同连接历史洪流的一根关键丝线,串起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总而言之,从时间跨度和历史逻辑上看,确实存在出生在南宋,生活在元朝,并最终去世于明朝的人。只不过,要找到具体的名字并详细记录他们的生平,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难度非常大。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是真实存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个勉强算是历经宋、元、明三朝的历史人物——元末大儒、大明官方钦定的国朝首任太平府知府李习

为何说是“勉强算”呢?

因为李习确实出生于南宋。据我粗略考证,大概是出生于南宋末年的宋度宗咸淳年间(1264-1274)至宋恭宗德佑年间(1274-1276)。

然后他活到了元末,做了朱元璋政权的官,是明朝承认的太平府(属后来的南直隶)首任知府,但是他没能活到朱元璋于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正式建立明朝

——————————————————————————————

考证过程如下:

《嘉靖重修太平府志》(明嘉靖十年刻本记载:

李习,国初任,廉能公勤,识达治体,均平徭役,民受其惠。

如下图,在《嘉靖重修太平府志》的“国朝知府”名单中,第一任就是李习,而第二任是许瑗: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乙未(元至正十五年,小明王龙凤元年,西元1355年)六月丙辰(六月初二日),耆儒李习、陶安等率父老出城迎上,安见上状貌,谓习等曰:“龙姿凤质,非常人也。我辈今有主矣!”
丁巳(六月初三日),上召陶安、李习与语时事。
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以李习知府事,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诸将奉上为大元帅。
己亥(元至正十九年,小明王龙凤五年,西元1359年)春正月,上在宁越时,儒士许瑗、王冕来见,上问以时务,各应对称旨,乃留瑗等,置幕府,以冕为咨议参军。
闰五月丙辰朔(闰五月初一日),陈友谅率舟师攻太平,守将枢密院判花云与朱文逊等以兵三千拒战,文逊死之,友谅攻城三日不得入,乃引巨舟泊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城遂陷,云被执缚,急怒骂曰:“贼奴,尔缚吾,吾主必灭尔,斮尔为鲙也”,遂奋跃大呼而起,缚皆绝,夺守者刀,连斮五六人。
贼怒缚云于舟樯,丛射之,云至死骂贼不绝口,院判王鼎、知府许瑗俱为友谅所执,亦抗骂不屈,皆死之。
上追悼云等死事,追封云为东丘郡侯,瑗高阳郡侯,鼎太原郡侯,立忠臣祠于太平,命有司岁时祭享。

《明通鉴》记载:

太祖之至太平也,当涂陶安,举元乡试,方避乱家居,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安见太祖,谓习曰:“龙姿凤质,非常人也。我辈今有主矣!”
于是改太平路曰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及安皆为帅府令史,参幕府事,仍称宋龙凤年号。以李习为太平知府,——习时年八十余矣。

根据《明太祖实录》和《明通鉴》的记载可以发现,李习是在元至正十五年、小明王韩林儿龙凤元年、西元1355年六月初二日见到朱元璋的,并于第二天被朱元璋授予太平府知府一职,而当时的李习就已经八十多岁了。

到了元至正十九年、小明王龙凤五年、西元1359年正月的时候,有个叫许瑗的儒士来拜见朱元璋,被留下。

而到了当年闰五月的时候,陈友谅率大军攻打太平府城,城破后,守将花云等人全部被杀,这个时候的太平府知府是许瑗,也一同被杀。根据《太平府志》的记载,许瑗就是太平府第二任知府,所以他应该就是在当年正月到五月之间继任首任知府李习职位的。

而据《本朝分省人物考》记载:

李习,字伯羽,当涂人。习自幼老成庄重,积学有年,因以旁通诸经,摭揽闳博,从游者日众。延祐初游京师馆,元明善尙书家述作甚多,明善礼为上。
客四年,领京师乡荐试题浑天仪赋,一时士人不能措笔。习能记其详悉,铺敍烂然。明年下第,授书院山长。
七年,弟翼中浙江乡试。河内薛超吾时出守太平,名其所居之坊曰“双桂”以美之。闲侨居广陵,与张仲擧、高季渊、李五峯旦暮往来,稽经诹史之暇,相与倡和。
岁乙未,天兵克采石,习同陶安奉迎,驻跸太平,遂擢为本府知府。廉能公谨,精于治体,均平徭役,民受其惠,吏不敢欺,以疾卒于官,年八十余
习有乡曲之誉,别号“云观”,与翼齐名江左,目之为二李。
吴莱谓伯羽之文,简密严奥,一辞弗苟;仲羽之文,丰腴缛丽,五采烂然。
又谓伯羽之尊严如雪峯千仞,嶃然特峙,人莫敢亵;仲羽之温粹,如蓝田美璞,光辉外著,天下共宝。其学行为时彦所赏如此,及门授业者百余人,若笃诚陶安,其尤著者也。有橄榄集行于世。

《明史·陶安传》也记载:

......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以习为太平知府。习字伯羽,年八十余矣,卒于官。

李习是因为疾病死在了太平知府任上的,即死于元至正十九年、小明王龙凤五年、西元1359年的正月至五月间,又因为李习当太平知府的时候就是八十多,死的时候也是八十多,其任期的时间范围是三年半至四年,那么他的寿命范围就被更进一步地缩小了,大约是84岁到89岁。

如果是84岁,1359—84=1275,那么李习就是生于南宋恭宗德祐元年;

如果是89岁,1359-89=1270,那么李习就是生于南宋度宗咸淳六年。

其实按照一般史学家的严格定义,南宋亡于1279年,明朝正式建立于1368年,这之间一共是89年,存不存在横跨三朝的人呢?应该是存在的,古代虽然人均寿命很低,但百岁老人也不是没有,何况只需要九十来岁?

只不过既长寿又能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人就很少了,我能找到这个李习,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好歹他也算当时有点名气的老儒,又在朱元璋手下做了知府,这才在史书上留下了这几笔能够相互印证且有当时的学者吴莱和元散曲家色目人薛超吾对其评价的记载。

(ps:不过张三丰这种被流传成活了几百岁、连出生地是辽东还是福建都众说纷纭、神仙般的人物,我就不做过多评价了。)

从上面的这些史料可以看到,李习在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曾游历至大都,并客居了四年,还在大都参加了科举乡试,但下第未中,后来做了书院的山长。

不过李习的弟弟李翼倒是在浙江乡试中了举。在当时人的眼中,这两人都是非常有学问的大儒,文章写得很好,有非常多的人向他们求学,比如对明朝建国之初的典章制度建设有重要贡献的陶安就是李习的学生。

朱元璋称吴王后,在金陵初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征诸儒议礼,命陶安为总裁官。陶安和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册定律令,议定礼制。明洪武元年(1368)命制诰兼修国事。朱元璋常至东阁,与陶安及章谥等议论前代兴亡本末,在朝十余年,恪尽职守,朱元璋十分宠渥于他,御制门帖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也正是因为陶安的缘故,史书才连带着稍微多记载了一些他的老师李习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