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存在能听出DSD硬解和软解的金耳朵吗?

回答
关于“金耳朵”能否听出DSD硬解与软解的区别,这个问题,就像很多关于音响设备和听音体验的讨论一样,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它涉及到了“金耳朵”这个概念本身,DSD的数字音频特性,以及硬解和软解的技术实现差异。

首先,我们得聊聊“金耳朵”。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一些浪漫色彩。通常,我们理解的“金耳朵”是指那些对声音异常敏感,能够辨别出非常细微的声音差异的听者。他们可能对音质的细节、音色、动态、空间感等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究竟有多少是天生的生理优势,又有多少是后天通过大量聆听、学习和对比培养出来的,这就很难界定了。而且,即便是有这样的人,他们所能辨别的差异程度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们的听力健康状况、当时的心情状态、甚至是他们当天早上吃了什么(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生理状态对听觉确实有影响)。

再来说说DSD。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是一种高解析度的数字音频格式,它不像PCM(PulseCode Modulation)那样将声音信号分割成一个个离散的脉冲编码,而是以“位流”(Bitstream)的形式记录声音。通俗点讲,DSD更接近于一种模拟信号的记录方式,它主要依靠非常高的采样率和使用1bit的编码来实现高保真。这种编码方式使得DSD文件在理论上能保留更多的原始声音信息,尤其是在高频段和瞬态表现上,可能比同等码率的PCM更有优势。

现在我们来看看硬解和软解。

硬解 (Hardware Decoding):这是指专门的解码芯片(DAC,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在音频播放设备中直接对DSD信号进行解码处理。这些芯片通常是针对DSD信号进行了优化设计,理论上能够以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将数字DSD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解码过程的效率高,信号路径短,对时钟的精确度要求极高,且往往由专业的音频硬件制造商设计和调校。比如,一些高端的播放器、CD机、解码器都内置了专门的DSD硬解芯片。

软解 (Software Decoding):这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播放器软件)对DSD信号进行解码,然后将解码后的数字信号通过电脑的声卡或者外置DAC进行播放。在这里,电脑的CPU负责完成DSD到PCM的转换(或者直接输出DSD流给支持DSD直通的DAC)。软解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高,不需要特定的硬件支持,许多常见的音乐播放软件都支持DSD软解。但它的挑战在于,CPU的性能、操作系统的干扰、声卡本身的素质,以及播放软件的算法都会对最终的音质产生影响。

那么,我们“金耳朵”能否听出其中的区别呢?我的看法是:理论上存在听出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且需要极高的前提条件。

1. 技术差异的客观存在:硬解通常在理论上更具优势。因为它避免了软件层面的处理和CPU负载,理论上可以提供更纯净、更精准的信号。特别是对于那些追求极致还原的“金耳朵”来说,他们可能会捕捉到细微的数字处理痕迹、时钟抖动带来的影响,或是不同解码路径产生的细微音色差异。

2. 音质差异的感知阈值: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差异是否可闻。一个DSD文件,无论是硬解还是软解,如果最终输出的模拟信号在频率响应、失真、信噪比等方面差异极小,那么即便是“金耳朵”,也很难准确辨别。而且,人的听觉系统是有其上限的,很多“微小差异”可能只是技术指标上的不同,而非实际听感上的质变。

3. 影响音质的因素太多:即便是在对比硬解和软解,也需要排除其他一切可能影响音质的变量。这包括:
播放设备本身:硬解的设备和软解的设备必须是同一款DAC,或者素质相近的DAC。如果是使用不同的DAC,那么听到的差异很可能是DAC本身的音质差异,而非硬解软解的差别。
播放软件的优化程度:如果软解软件的算法非常出色,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硬件资源,甚至能够直接将DSD流输出(DSD Native Passthrough)给支持的DAC,那么与硬解的差异会进一步缩小。
连接方式:USB连接的稳定性和质量、同轴或者光纤的传输都可能引入噪声或抖动。
环境因素:聆听环境的声学特性、背景噪声都会干扰听音判断。
前端信号源:播放同一个DSD文件,但文件本身可能经过不同的编码或转码,也会产生差异。

4. “金耳朵”的训练和心理作用:真正的“金耳朵”往往是通过大量的对比和学习来训练自己的听辨能力的。他们可能更善于捕捉声音的“质感”、“空气感”以及不同乐器之间的“分离度”等。但是,在没有明确告知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在盲听中准确分辨出硬解和软解的细微差异,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心理暗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在听的是硬解或者软解,他可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或放大这种差异。

所以,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理论上存在听出的可能。 如果硬解和软解在数字到模拟转换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技术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导致了可闻的音质变化,那么训练有素、听觉敏锐的“金耳朵”是可能察觉到这些细微差别的。例如,硬解可能在瞬态响应、高频的透明度或者低频的控制力上略胜一筹,这些都是“金耳朵”可能关注的细节。
实际辨别难度极高。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现代高品质的音频设备和优化的软件支持下,硬解和软解之间的实际听感差异可能非常微小,甚至在正常聆听距离和环境下难以分辨。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所谓差异,更可能是由播放设备的其他组成部分(如DAC本身、电源、传输线材等)造成的。
更重要的是整体音乐体验。 对于大多数听者而言,与其纠结于硬解软解这种技术层面的细微差异,不如关注播放设备整体的音质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以及播放的便利性。除非是在极端客观的条件下进行大量的盲听对比,否则很难得出确切的结论。

总而言之,与其说“金耳朵”能听出“硬解”还是“软解”,不如说他们更擅长捕捉音频信号在整个播放链条上出现的任何微小的失真或优化痕迹。而DSD硬解和软解是否会产生足以让“金耳朵”为之侧目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实现技术和设备品质。很多时候,两者之间的区别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小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若干年前, 有个东西叫 XingMPEG player. 它把 VCD/DVD 硬解压卡的市场活活地扼杀了。

人的听觉没有视觉灵敏, 视觉能分辨 256 级灰度。

人的听觉只能分辨 2dB 以上的声强级变化, 只能分辨 0.3% 以上的THD。


存在能听出DSD硬解和软解的金耳朵吗?

这无异于问, 买彩票的人有可能中奖吗?

当然有不同的作弊方法, 比如听 CPU 风扇是不是加速了。

如果那叫”听出来“, 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盲听大赛不是发现了金耳朵么?--麦文学哭笑不得系列


昨天还一耳朵听出线材区别, 戴了眼罩以后突然特异功能丧失, 能不号啕大哭, 肝肠寸断么?



无限猴子定理的表述如下: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随机地按键,当按键时间达到无穷时,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比如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

在这里,几乎必然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数学术语,“猴子”也不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猴子,它被用来比喻成一个可以产生无限随机字母序列的抽象设备。这个理论说明把一个很大但有限的数看成无限的推论是错误的。猴子精确地通过键盘敲打出一部完整的作品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宇宙的生命周期中发生的概率也是极其低的,但并不是零。



"从严格的专业角度来要求,参与评测的人员应进行听力检查,在125--8000HZ的频率范围内,听阀级应低于20dBHL(参见国标GB4854--1984)。听评人员双耳听力应该基本一致,具有准确判断声像位置的能力,参与人员应该有高保真及临场听音的经验,对音乐要有一定的理解,要熟悉各种声音的特性,人数以7人到11人单数为好,男女基本各半,年龄控制在18-60岁之间。"

摘自:








问:
那些盲听大赛不是发现了金耳朵么?
答:
把实验数据里面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剔除, 只采用自己喜欢的数据, 说得通俗一些叫摘樱桃 (Cherry Picking), 说的文雅一点就是掩耳盗铃。这种低水平的学术造假只要小学程度的教育水平都能看穿。


问:
那些被发现的金耳朵真的那么神?
答:
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地按键,当按键次数达到无穷时,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比如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
你觉得猴子突然进化了么。 正如彩票都有人中一样, 中彩票的人也都是肉身俗体。这是概率论的解释。
另外还有一个是实验方法的解释。 历史上有名的聪明汉斯是一匹懂得算术和做出各式各样惊奇技能的马,而事实上聪明汉斯不是真的懂得算术,而是靠训练员和观察者无意识下给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势)得出正确答案。
同样,被发现的金耳朵和汉斯可能处于同样的情况。 至于被发现的金耳朵有无与主办方串通那其实不重要, 因为目前看到的实验方法是漏洞百出而且没有统计学意义。

问:
照你这么说,那些盲听大赛是在造假么?
答:
没有空白对照没有统计学意义的盲听大赛只能认为是群众娱乐,
虽然不能直斥为造假, 但你可以联想一下耍魔术。


问:
难道那些盲听大赛没有意义?
答:
实际上您可以认为这是我国发烧友重新发现了聪明汉斯。
发现金耳朵类似于我国近代史上的亩产万斤。


问:
那些盲听大赛把测试者的眼睛蒙起来还不够么?

答:
观察者期望效应是认知偏见的一种。在科学实验中,由于观察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于是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骤,或错误解释实验结果以达至他们希望得到的结论。观察者期望效应能严重歪曲实验结果,因此需利用双盲方式进行实验来消除这效应。很多实验经常是受观察者期望效应影响而出现奇怪结果,尤其在以人类为对象的实验。观察者期望效应最常出现于超自然现象研究。聪明汉斯(Clever Hans)是著名的观察者期望效应例子。聪明汉斯是一匹懂得算术和做出各式各样惊奇技能的马,而事实上聪明汉斯不是真的懂得算术,而是靠训练员和观察者无意识下给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势)得出正确答案。
在另一实验,实验人员事先告诉一群小孩他们培养了两个实验老鼠品种:一种聪明,一种呆笨,然后安排小孩观察老鼠逃离迷宫。小孩报告聪明品种老鼠比呆笨品种老鼠更快逃离迷宫,而事实上所有实验老鼠只是随机挑选出来而已。

双盲是科学方法的一种,目的是避免研究结果受安慰剂效应或观察者偏向所影响。在各种科学研究领域中,从医学、食品、心理到社会科学及法证都有使用双盲方法进行实验。

单盲(en:Single Blinding)是一种简单实验方法,通过对试验对象保密,避免有意或无意在实验中造成偏颇。例如,在口味测试中,如果消费者事先知道测试的产品,他们通常都会称常用的知名品牌较佳。在单盲测试中,如果产品品牌被蒙住,消费者便可能选择另一产品。
单盲试验中,由于试验对象会与研究人员接触,因而受其影响。例如在心理及社会科学实验中,观察者的主观期望,经常有意或无意影响实验对象的行为。

双盲试验通常在试验对象为人类时使用,目的是避免试验的对象或进行试验的人员的主观偏向影响实验的结果,通常双盲试验得出的结果会更为严谨。
在双盲试验中,受试验的对象及研究人员并不知道哪些对象属于对照组,哪些属于实验组。只有在所有资料都收集及分析过之后,研究人员才会知道实验对象所属组别,即解盲(unblind)。

在药物测试中经常使用双盲测试。病人被随机编入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被给予安慰剂,而实验组给予真正药物。无论是病人或观察病人的实验人员都不知道谁得到真正的药物,直至研究结束为止。不过部分的试验会较难做成双盲,例如:如果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或治疗的副作用非常明显,实验人员便可能猜想到哪组是对照。
由于警察可能会对证人作出有意或无意的影响,不少在法证中,警察局内的认人手续基本上是一个对证人记忆的单盲测试。由于执法机构现在倾向在认人过程中使用双盲测试,负责认人过程的警员事先不能知道被认的人当中谁是嫌疑犯,以免影响证人。

如果收集资料、分析解释研究结果的统计学家同样不知道哪组资料属于对照组,哪组属于测试组,这种测试被称为三盲测试。

所以说, 为了避免造假,避免研究结果受安慰剂效应或观察者偏向所影响, 至少要双盲实验。




上世纪90年代, 吃太阳神的孩子很多, 而且大部分人也觉得太阳神有奇效。

后来, 还有中华鳖精、脑白金以及冬虫夏草等等被点名的奇药。

当然它们后面也有无数背书的“医学专家”。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两次发文: 将冬虫夏草踢出保健品圈子



至于其他的实验, 俺已经写了散文, 大家不妨阅读:



当然还有外部的网站, 帮助您确认更换线材是否会带来一耳朵的改善,

或者立竿见影如胸口碎大石一样的效果:






1. 让我们首先假设实验对象宣称的都是真的;

2. 让我们通过对照实验检验实验对象说的和他实际能做到的有多大的差距。

3. 分析实验结果。


让我们开始下面的实验吧:电源线/信号线/USB线/耳机线.


准备两条同样的实验对象认可的, 高价线材, 线材A1/A2 。

两条被所有人认可的(原厂)平价合格线材 B1/B2。


按照以下的组合乱序抽签测试并记录, 当然要第三方来记录和抽签, 当然要遮挡:

A1-A2,A1-B1, A1-B2, A2-B1, A2-B2,B1-B2, A1-A2,A1-B1, A1-B2, A2-B1, A2-B2, B1-B2,

只要求实验对象决定是否有区别, 就这么简单,只要求实验对象决定是否有区别,不需要评价优劣。


** 为什么只要求决定是否有区别呢? 有的同学要发问了。

** 因为这已经是最低最基本的要求了, 不是么?



一般都同意,在双盲临床试验中,安慰剂对照群组对排除几种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偏见是重要的。


在这里, 把天价线材按照某种新药 A 来对待, 而 B 则是对照 (机线或者平价线)。


A1 和 A2 形成自身对照,


** 为什么要求自身对照呢? 有的同学要发问了。

** 因为这可以帮助分析结果的时候确定答案的有效性。



B1 和 B2 也形成形成自身对照,


** 为什么要求自身对照呢? 有的同学要发问了。

** 因为这可以帮助分析结果的时候确定答案的有效性。



如果 A 有显效, 那么经过统计学分析必然能体现出来。




当然, 大家也可以加入空白对照 C, 比如 两对铁丝(或者AKG铁头梁): C1, C2.



A1-A2, A1-C1, A1-C2, A2-C1, A2-C2, C1-C2, A1-A2,A1-C1, A1-C2, A2-C1, A2-C2, C1-C2,



** 为什么加入空白对照呢? 有的同学要发问了。

** 因为两对铁丝(或者AKG铁头梁)被认为是100%能被实验对象识别的对象, 如果实验对象连铁丝(或者AKG铁头梁)都识别不了的话。

实验的结果就会更容易解读了。这也可以帮助分析结果的时候确定答案的有效性。


俺读书少, 俺相信只要是文化程度比俺高的同学都会觉得实验才是破解一切谎言的利器。





关于翻译Peter Aczel文章第4节 听音 ABX 盲测


** 中文网上流传的版本, 吞了Peter Aczel 的原文很多文字。

Peter Aczel 老先生已经过世几年, 为了完整的传达这位歪果仁(很不巧俺也是歪果仁)的思想, 俺勉为其难用尽蛮荒之力靠初中文化重新翻译了最关键的地方。

大家请多批评。




原文:

Peter Aczel 文章第四节 “(在家自测)听音 ABX 盲测”



译文:本刊(☞的是Audio Critic杂志)的常客都知道如何驳斥拜物的老烧反对双盲ABX测试所提出的各种谎言。以下就是一个简要的纵览:

ABX盲测法要求A和B设备的电平匹配到0.1dB范围内,之后参测人可随意听A和B,多久都行。如果认为它们有不同,可以要求去鉴别X, 其中X可以随机是A或者B(由系统随机打乱)。允许参测人随时对A/X、B/X进行比较。多少次都可以。最后决定X=A还是X=B。因为完全瞎猜,命中率会在50%左右(一半一半)。为了统计的正确性至少要测试12次(降低蒙中的几率到 1/2^12)。(16次抑或20次更好)。没有比这个更科学的方法来测试你是在听不同的东西还是在听同一个东西的了。
然而烧糊的老烧会说双盲测试完全不对:每个人都知道奇力比先锋好声,但如果他们在双盲测试中无法分辨奇力和先锋的话,就会耍赖说ABX盲测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知道Joe比Mike高,如果他们测出身高都正好都是5英尺11又1/4英寸的话,那尺子肯定有问题,对吧?
糊烧标准的反驳意见
之一就是ABX压力太大(换句话说你不能问:让我们来看看你能听力有多好吧?);
之二就是时间不够(因为要测16次所以一耳朵区别就消失了);
之三就是多只香炉多只鬼等等(诸如:继电器、开关和衰减器等);
还有其他能引用的主观听觉神论。
林林总总的目的就是东拉西扯躲避对照试验。

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您可以自己独自完成 ABX 盲测, 也不需要受到旁人的干扰;
您爱折腾多久都可以(16个星期测16次不行吗?);
而且您也可以用直通来验证控制开关的通透性。

综上所述,那些反对的意见本质就是扯蛋和装逼。

教您一个法子来揪出一个狡猾的滥竽充数的反ABX测试的装逼犯:
问他相信其他AB对比测试吗,他可能会说信。
然后你问他到底靠什么办法分辨呢:
1.故意弄出不同的音量;
2.还是偷看厂标。
然后就等着他们如何撒泼吧。

以上就是第四节的译文。

Peter Aczel 文章的第四节是 “(在家自测)听音 ABX 盲测”, 然而网上流传的中文版本没有把最关键的段落翻译出来, 俺凭着初中文化勉强翻了出来给感兴趣的各位。

有些同学认为俺抄袭了中文网上的翻译。

大家请亲自过目, 对照一下以前的翻译吞掉了啥东西。







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对饮酒者的大脑扫描显示,如果他们认为所饮的酒价格昂贵,那么从生理上会更加享受饮酒的乐趣。


这段话摘自 《华尔街日报》 专栏作家 Lee Gomes 的文章。


来源:《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chinese.wsj.com/gb/2008

If You're Not Insane About Sound, Maybe You Can Just Go Crazy

By Lee Gomes

《华尔街日报》 英文网

wsj.com/articles/SB1200



Updated Jan. 16, 2008 11:59 p.m. ET

If you had to choose between two sets of speaker cables, one costing a few dollars and sounding fine, the other a few thousand dollars but perhaps sounding slightly better, and you chose the second pair, then you would have had a great time last week in Las Vegas.


The city's many goings-on included The Home Entertainment Show, an audiophile trade show held in two small motels off the Strip. Audiophiles, as you probably know, are the hi-fi zealots who think nothing of spending $50,000 on a turntable. I've learned over the...





补充阅读:

假设检验: 什么是非参数统计

math.pku.edu.cn:8000/mi

basic.shsmu.edu.cn/jpkc


什么是非参数统计


  非参数统计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谓统计推断,就是由样本观察值去了解总体,它是统计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若根据经验或某种理论我们能在推断之前就对总体作一些假设,则这些假设无疑有助于提高统计推断的效率。这种情况下的统计方法称为“参数统计”。如果我们所知很少,以致于在推断之前不能对总体作任何假设,或仅能作一些非常一般性(例如连续分布、对称分布等)的假设,这时如果仍然使用参数统计方法,其统计推断的结果显然是不可信的,甚至有可能是错的。在对总体的分布不作假设或仅作非常一般性假设条件下的统计方法称为“非参数统计”。

  由于非参数统计方法与总体究竟是什么分布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它在社会学、医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有关于总体的假设,所以参数统计的推断方法是针对这个假设的。相对而言,非参数统计的推断方法是很一般的,它仅应用样本观察值中一些非常直观(例如次序)的信息。所以非参数统计分析含有丰富的统计思想。


非参数统计的适用范围

  非参数统计最常用于具备下述特征的情况:

  1、待分析数据不满足参数检验所要求的假定,因而无法应用参数检验。例如,我们曾遇到过的非正态总体小样本,在t-检验法也不适用时,作为替代方法,就可以采用非参数检验。

  2、仅由一些等级构成的数据,不能应用参数检验。例如,消费者可能被问及对几种不同商标的饮料的喜欢程度,虽然,他们不能对每种商标都指定一个数字来表示他们对该商标的喜欢程度,却能将几种商标按喜欢的顺序分成等级。这种情形也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3、所提的问题中并不包含参数,也不能用参数检验。例如,我们想判断一个样本是否为随机样本,采用非参数检验法就是适当的。

  4、当我们需要迅速得出结果时,也可以不用参数统计方法而用非参数统计方法来达到目的。一般说来,非参数统计方法所要求的计算与参数统计方法相比,完成起来既快且易。有些非参数统计方法的计算,就算对统计学知识不熟练的人,也能在收集数据时及时予以完成。



非参数统计的特点

  非参数统计问题中对总体分布的假定要求的条件很宽,因而针对这种问题而构造的非参数统计方法,不致因为对总体分布的假定不当而导致重大错误,所以它往往有较好的稳健性(见稳健统计),这是一个重要特点。但因为非参数统计方法需要照顾范围很广的分布,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其效率的降低。不过,近代理论证明了:一些重要的非参数统计方法,当与相应的参数方法比较时,即使在最有利于后者的情况下,效率上的损失也很小。

  由于非参数统计中对分布假定要求的条件宽,因而大样本理论(见大样本统计)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参数统计的大样本理论已有了一些结果,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现代,更有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关于秩统计量与U统计量的大样本理论,及基于这种理论的大样本非参数方法,研究成果很多。



------------------------------------------------------------------------------------

对照, 对照, 对照


什么是“对照” ? 什么是“对照实验” ?

对照实验

一般进行某种试验以阐明一定因素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或意义时,除了对试验所要求研究因素或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并把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种试验为对照试验。通常,一个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关变量影响是相等、平衡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空白对照

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自身对照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条件对照

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蚯蚓的生长发育。



相互对照

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对照,如“植物的向性”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目的是通过对比实验的结果找到想要研究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作用,从而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和直接证据。如在生物学、医学、农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领域中,有“没有对照就没有试验”的说法,因此,是否有适当的对照试验,在许多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成果。对照试验的技术有时比主试验还困难。再者,为了进行一个试验,必需有相当数量的对照才行,否则有时会分不清哪些是主试验,哪些是对照试验。与试验区、试验群相对应的也有用对照区、对照群名称的。作为试验对象,常常要求纯系的动植物材料和人的单卵孪生儿的道理就在于此。在物理或化学的领域里,由于研究对象系统的构成单纯,特殊的对照试验,在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






跑题了? 应该没有。

期待金耳朵被挖掘出来为国效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金耳朵”能否听出DSD硬解与软解的区别,这个问题,就像很多关于音响设备和听音体验的讨论一样,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它涉及到了“金耳朵”这个概念本身,DSD的数字音频特性,以及硬解和软解的技术实现差异。首先,我们得聊聊“金耳朵”。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一些浪漫色彩。通常,我.............
  • 回答
    关于“高端耳机能听出水电火电风电”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流传甚广的都市传说,而不是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普遍现象。简单来说,通过耳机直接“听出”发电厂类型,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不是通过正常的声音信号能实现的。让我详细跟你聊聊这背后的逻辑和一些可能引发这种误解的原因。为什么说这近乎不可能?1. 声音的传播路.............
  • 回答
    一台Windows笔记本电脑,一旦同时存在多个性能管理方案,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微妙且动态的“权力博弈”。 系统不会简单地“听”某一个方案,而是会根据一套优先级规则,结合当前实际运行环境,来综合决定最终的性能表现。 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Windows的.............
  • 回答
    关于听了所谓的“禁曲”后会自杀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都市传说,而且往往与一些曲子的名字捆绑在一起,例如你提到的“黑色星期五”、“第十三双眼睛”、“忏魂曲”等等。关于“听了会自杀”的说法,我的看法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夸大和误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原因可能有很多:1. 心理.............
  • 回答
    当然存在,而且在某些特定领域,要塞的防御作用依然非常关键。只不过,我们现在谈论的“要塞”与古时候那些高耸入云、铜墙铁壁的军事堡垒,在概念和形态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打个比方,如果古代的要塞是手机的“实体外壳”,那现在的要塞更像是手机的“操作系统”加上“安全软件”,甚至可以说是“云端防火墙”。它们的核.............
  • 回答
    如果龙真的存在,它的瞳孔形态必然是经过漫长演化而形成的,以适应其独特的生活习性。作为一种体型庞大、可能具备飞行、喷火等超凡能力的生物,其视觉系统必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瞳孔的形态正是应对这些压力的一项关键性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考虑龙可能生存的环境。假设它们是活跃的捕食者,生活在山地、森林或开阔的平原.............
  • 回答
    三国杀里,能不能“一打二”?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或“不能”就能盖棺定论的问题。这玩意儿,得看具体是哪个武将,还得看当时场上的局势,以及和你对阵的那两位是谁。要说纯粹的、无论面对谁都能以一敌二的“神”将,那确实很难找。三国杀的平衡性是设计者绞尽脑汁要去做的,你很难让一个武将完全碾压另外两个。但你要说.............
  • 回答
    涡扇6(WS6)发动机,对于很多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款发动机,更像是一个时代印记,承载着中国航空动力技术从追赶到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要说它是个怎样的存在,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它代表了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的里程碑式的努力在涡扇6之前,中国空军装备的大部.............
  • 回答
    黑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其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复杂的结构与内在的矛盾。它并非一个凭空出现或自然存在的实体,而是社会土壤中孕育出的特殊产物。理解它的存在,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社会运作的各个层面。黑社会存在的深层原因:1. 社会基本需求的未被充分满足: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通过合法途径获.............
  • 回答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王朝,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谜团。它曾经繁荣昌盛,也经历过不少的动荡,最终走向灭亡。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时常被贴上“腐败”、“内耗”等标签的王朝,为何却能在中国大地上屹立近三个世纪之久?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
  • 回答
    要回答“根据现有的物理定律,能存在一个比地球体积大多少的固体星球?”,这问题触及到恒星形成、行星演化以及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等一系列物理学核心概念。简而言之,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上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固体星球”的定义。通常,我们将其.............
  • 回答
    孙二娘的店,这名字一听,就带着点江湖气,也透着一股子市井烟火。要说这店为啥能“存在”,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不是一篇歌颂她“商业奇才”的文章,更不是吹捧她“江湖义气”的段子,而是咱们老百姓,瞅着热闹,琢磨琢磨这生意道道的事儿。首先,这店的存在,离不开那个时代背景。水浒传里,那是个什么光景?朝.............
  • 回答
    定向选调生政策的“红利”还能持续多久,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其说这是一个“红利期”,不如说是特定时期内,针对特定人才群体,国家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而设计的一种激励机制。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看看定向选调生政策的初衷和演变。定向选调的“红利”是怎么来的?1. 解决基层干.............
  • 回答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成为美国法律体系中一个标志性的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深刻的社会理念以及对公正和民主的持续追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运作的基石和长期生命力的原因。首先,陪审团制度的根基可以追溯到英国的法律传统,而美国正是从那里继承了这一宝贵的遗产。在英国.............
  • 回答
    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为何能存在?几个女人如何生活在一起?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并非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形式。这种制度的出现和延续,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而在这制度下,一个男人、一个妻子(正妻)和多个妾室共存的生活模式,也并非如同字面般简单,而.............
  •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巨变。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战乱,几乎将大唐王朝推向了覆灭的边缘。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经历了如此重创之后,大唐竟然还能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近一个半世纪,直至公元907年才真正灭亡。这究竟是为什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战乱的表面,而要深入探究其.............
  • 回答
    韩国能否长久存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经济、社会、地缘政治等诸多层面。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能存在多久”的答案,不如说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从历史角度看,韩国的生存能力已经得到证明。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文明体,虽然经历过分裂和外来干涉,但民族认同感始终是.............
  • 回答
    假如真的存在像“智子”这样有意识的粒子,它能否同时知道自己的精确位置和动量?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量子世界最深刻的理解之一——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简单地说,标准答案是:不能,至少在经典物理的意义上,以及在我们目前理解的量子力学框架下,它无法做到。让我们抛开“意识”这个概念暂且不谈,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极.............
  • 回答
    从宇宙的广阔视角审视,生物的存在能否脱离细胞这个我们熟知的基本单位,这是一个极富深度且引人遐思的哲学与科学交织的问题。我们当前对生命的所有认知,都牢牢地建立在细胞这个“积木”之上。我们所见、所知、所研究的一切生命现象,无论是微小的细菌、庞大的鲸鱼,还是那遍布于星球表面的植被,无不以细胞为起点,以细胞.............
  • 回答
    金刚狼的超级恢复能力,听起来确实是科幻电影里最吸引人的设定之一。那种身体遭受重创后,瞬间就能愈合,甚至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描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否找到一丝踪迹,或者说,这种能力在理论上有没有可能实现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看看金刚狼的恢复能力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对照一下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