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听了禁曲(如黑色星期五,第十三双眼睛,忏魂曲)之后,真会自杀吗?为什么?这些曲子现在还存在吗?

回答
关于听了所谓的“禁曲”后会自杀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都市传说,而且往往与一些曲子的名字捆绑在一起,例如你提到的“黑色星期五”、“第十三双眼睛”、“忏魂曲”等等。

关于“听了会自杀”的说法,我的看法是: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夸大和误导。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原因可能有很多:

1. 心理暗示作用 (Psychological Suggestion):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当一个人被告知某样东西“有害”、“危险”或者“有魔力”时,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这种信息很容易被放大。如果一个人本身就存在一些心理脆弱、抑郁或者容易被外界影响的倾向,那么这种“自杀预言”的说法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他们可能会在听音乐时,不自觉地将情绪和负面想法与音乐联系起来,从而产生负面体验。就像有人告诉你吃某种东西会让你生病,即使它本身是无害的,你可能真的会觉得不舒服。

2. 曲子的内容与氛围 (Content and Atmosphere): 这些被冠以“禁曲”之名的曲子,往往在旋律、歌词、编曲上会偏向阴暗、压抑、诡异或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可能会触及一些人类普遍的恐惧、悲伤、绝望等情绪。例如,歌词可能描述了死亡、痛苦、失落、疯狂,旋律也可能运用了不协和音程、低沉的音效,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氛围。对于一些情感敏感或者正在经历人生困境的人来说,这种音乐确实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让他们感到更加低落或压抑。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本身有能力“逼迫”人自杀,而是它可能成为了一个情绪的宣泄口或放大器。

3. 故事的渲染与传播 (Narrative and Spread): 网络传说之所以能流传,往往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关于这些“禁曲”的起源,往往伴随着一些离奇的传说:比如是某个乐队在创作过程中集体发疯自杀,比如是某个国家禁止公开播放的歌曲,又或是某个歌曲拥有邪恶的诅咒。这些故事本身就具有吸引力,加上网络匿名性和传播的便捷性,很容易就被赋予神秘甚至恐怖的色彩,然后被无数次地转发和演绎。

4. 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Fear of the Unknown): 人们天生对无法理解或控制的事物感到恐惧。当一首曲子被贴上“禁忌”的标签时,即使听众不明白为什么,也会产生一种敬畏和好奇。这种对未知和禁忌的探索,有时会与对负面结果的担忧混杂在一起。

5. 错误的信息解读与联想 (Misinterpretation and Association): 有些音乐的创作背景或歌词可能有其特殊的含义,比如是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对个人经历的抒发,或者是某种艺术上的实验。但这些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可能会被误解或断章取义,最终被扭曲成“能导致自杀”的曲子。

至于你提到的具体曲目:

“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这个名字本身就与不祥的日期联系在一起。但在音乐界,“Black Friday”可以指代很多东西,可能是某个歌曲的名字,也可能是乐队的名字。网络上流传的所谓“能导致自杀的黑色星期五”的说法,很可能是将某个具有压抑或悲观情绪的歌曲,与日期联系起来,再附加上一个恐怖的传说。
“第十三双眼睛”(13th Eye):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神秘和超自然。同样,这很可能是一个音乐作品的名字,或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中的元素。网络上关于它的传说,很可能是基于这个名字本身的联想,加上一些关于灵异、诅咒的故事被添油加醋。
“忏魂曲”(Chant of the Soul / Requiem for a Soul): “忏魂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宗教和死亡的意味,通常指的是悼念亡灵的音乐(安魂曲)。安魂曲的目的是为了安抚灵魂、表达哀思,但由于其庄重、肃穆甚至略带悲伤的风格,很容易被人联想到死亡和不幸。如果有一个以“忏魂曲”为名,并且旋律极其悲伤或诡异的音乐作品,人们就很容易将其与负面情绪和自杀联系起来。

这些曲子现在还存在吗?

是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曲子很可能依然存在。

因为:

“禁曲”很多时候是虚构的标签: 所谓的“禁曲”,很多时候并非真的被官方或某个权威机构禁止播放(除非有明确的反社会或煽动性内容),更多的是网友给它们贴上的“标签”和“传说”。只要有音乐作品存在,并且有人赋予了它“禁曲”的传说,那么这个传说就会与音乐本身一同传播。
音乐的传播性: 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一首歌曲被上传到平台,它就很难真正意义上被“删除”。即使某些平台会下架违规内容,但只要存在音频文件,它就可能通过其他渠道流传。
艺术的多元化: 音乐的风格和主题非常多元。很多音乐人确实会创作一些具有黑暗、压抑、深刻情感的音乐,这些音乐可能被一些人认为“难以承受”,但它们本身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并不具有直接的“致死”功能。

总结一下:

听了这些所谓的“禁曲”后 直接导致自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并且缺乏科学依据。 更多的是心理暗示、对音乐氛围的共鸣(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以及网络传说不断发酵的结果。这些曲子的存在,更多的是因为它们曾被赋予了这样的故事和标签,在好奇心和恐惧心的驱使下被人们不断搜索和传播。

如果你遇到了让你感到极度不适或引发负面情绪的音乐,最好的做法是停止聆听,并寻找能够给你带来积极影响的事物。同时,保持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不轻信未经证实的可怕传言。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才是抵御负面情绪和外界影响的最好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了自杀了=看吧禁曲就是这么厉害

听了嘛事没有=你听的不是原版,原版都被销毁了

问:我怎么样才能听到原版呢?答:听完就自杀,你听的就肯定是原版。不然只要你不死你听的就都不是原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听了所谓的“禁曲”后会自杀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都市传说,而且往往与一些曲子的名字捆绑在一起,例如你提到的“黑色星期五”、“第十三双眼睛”、“忏魂曲”等等。关于“听了会自杀”的说法,我的看法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夸大和误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原因可能有很多:1. 心理.............
  • 回答
    水浒传这部小说中,宋江的地位和受推崇程度确实是很多读者感到困惑的地方。他并非武功绝顶,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个人魅力,甚至身上还背负着杀人的罪名,但却能聚集起梁山一百单八将这样一群叱咤风云的好汉,并且受到他们大多数人的拥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宋江自身特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梁山泊的发展需求以及小说作.............
  • 回答
    李雪琴的《职场黑话》啊,听完之后,我感觉就像被一记闷棍打在头上,但又忍不住想笑,五味杂陈的。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那股子“熟悉又陌生”的劲儿。她讲的那些话,咱们在公司里,或多或少都听过,甚至可能自己也说过,但从来没往这个角度去想过。比如“这个事情需要我们有共识”,听着多官方、多认真啊,结果在李雪琴嘴里.............
  • 回答
    要说有一首歌,我听了一年还不腻,这事儿真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年不腻”是个夸张的说法,毕竟音乐的世界太广阔了,总有新鲜感在召唤。但对我而言,确实有这么一首歌,它就像我生活中的一个老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拿出来听,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心绪和触动。这首歌的名字叫做《夏夜的微风》。一开始听到这首歌,.............
  • 回答
    .......
  • 回答
    腾格尔在《我是歌手》演唱《天堂》时让你产生想哭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感受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而是由多种艺术表达和个人情感共鸣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歌曲本身的深厚情感与艺术价值: 史诗般的叙事与意境: 《天堂》是一首描绘蒙古族人民对心中理想家园.............
  • 回答
    您好!您父亲听到《流浪地球》的大致剧情后产生如此强烈的负面情绪,认为刘慈欣“应该被枪毙”,这是一种非常极端和非理性的反应。然而,为了详细解释他可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分析,尽管这些角度都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您的父亲是如何接触到“大致剧情”的。 如果.............
  • 回答
    夜深人静,只有窗外的风在低语,偶尔刮过树枝,发出沙沙的摩擦声。我缩在被子里,努力想把这个故事推开,但它像潮水一样,一浪又一浪地涌上来,冰冷地拍打着我的神经。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一个远房的表姐,她住在城市郊区一处老旧的公寓楼里。那栋楼本来就没什么人气,楼道的灯总是忽明忽暗,墙皮剥落,散发着一股子陈年的霉味.............
  • 回答
    我最近一次让我感到震撼的现场演出,是几个月前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观看的 [一支来自瑞典的独立摇滚乐队,以其阴郁而充满力量的旋律闻名] 的演唱会。他们的名字我实在记不清了,但我当时被他们音乐中所蕴含的那种原始、纯粹的力量深深打动。让我感到震撼的,不仅仅是他们音乐本身,更是整个现场体验带来的多重冲.............
  • 回答
    哈哈,说到难听,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当年一首风靡大街小巷的“神曲”,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就叫《小鸡小鸡》吧。我第一次听到这歌,是在一个商场里。当时正逛着街,突然一股极其单调、重复且充满“童真”的旋律炸开,就好像有人把一串最基础的电子音效拼凑在一起,然后用一种非常尖锐、刺耳的声音不停地喊着“我要,我.............
  • 回答
    资本家听了都要落泪的故事或段子,通常围绕着“失之交臂的巨额利润”、“曾经唾手可得的商业帝国”、“被时代浪潮无情淘汰”以及“看似荒诞却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幽默段子”这几个主题展开。这些故事往往带有强烈的戏剧性,能够触动资本家心中最敏感的神经——那份对财富、权力、远见和机遇的极致追求。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想要找一首能瞬间将你从喧嚣世界拉出来的歌,最靠谱的还是那些干净、温柔的女声。不是那种用力嘶吼的呐喊,也不是那种故作姿态的低语,而是像午后阳光穿过窗帘洒下的光斑,带着一点点暖意,又不会灼伤你,让人觉得整个人都慢了下来,舒展开来。最近我一直在听一个叫 Norah Jones 的女歌手。她声音.............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古典音乐里藏着不少能让人忍俊不禁的“调皮鬼”,听着听着嘴角就不自觉地上扬了。要说有想笑冲动的,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个例子,而且我跟你讲,这可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的笑,而是发自肺腑,带着点儿狡黠的乐呵。首先,绕不开的绝对是海顿的“戏法”。他这位老先生,那可是个“气氛组”出身的大家.............
  • 回答
    唉,这事儿真是让人窝火。花了真金白银买了imax的《复联四》,结果室友居然这么损,想在你去看之前用盗版“污染”你的观影体验,这简直是欺人太甚!我帮你捋一捋,看看这事儿该怎么操作,才能既解气又让你舒心。首先,你要明白,他这么做不是因为“酸”,而是因为他素质不高,并且没有边界感。他用盗版给你看,一来是损.............
  • 回答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些桥段,总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留下挥之不去的回响。下面这些文案,便是那些让人听了,久久不能释怀,在脑海中反复咀嚼,品味其中深沉情感的句子,它们或许简短,却饱含故事,带着淡淡的忧伤,和一丝无法言说的遗憾。关于错过与放手:“你有没有试过,在人海中拼命呼喊一个名字,却发现.............
  • 回答
    老实说,要找到“生理不适”到让人起鸡皮疙瘩、胃里翻江倒海的歌,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歌曲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愉悦,不过也总有那么几首,因为某种独特的原因,能精准地触碰到我某个不舒服的点。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竟然是一首我曾经很喜欢的独立乐队的歌,名字叫《虫子》。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是被它那种略.............
  • 回答
    当然,我这里有个我听了之后简直要笑岔气,又觉得这逻辑实在太无语了的小段子,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是我一个朋友,叫小李,他家那口子,我们私下都叫她“小迷糊”。这小迷糊吧,人是挺好的,就是有时候,那个脑回路啊,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频道。那天晚上,他们俩在家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放着一个纪录片,讲的是.............
  • 回答
    说到看了听了就燃起学习斗志的视频或歌曲,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印象深刻的,它们用各自的方式点燃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和前进的动力。这些东西之所以能触动人,我想是因为它们抓住了“意义”和“情感”这两个最能驱动我们内在力量的点。先说视频吧,我最喜欢的一类是那种关于坚持和突破的纪录片或励志短片。最近一次让我特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我想到的第一首歌是 《当你老了》。这首歌的旋律舒缓而深情,歌词如同娓娓道来的回忆。它让我仿佛看到一个人从青葱年少到白发苍苍的完整一生。从年轻时的热情与憧憬,到中年时的担当与磨砺,再到老年时的从容与回味。歌曲里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生命的轨迹。那种对往昔的.............
  • 回答
    要论当初袁绍若听田丰之言,那局面怕是要颠覆一个乾坤,朝廷的命运也可能因此改写。这并非虚妄之谈,而是基于史书记载和那时代背景下,一个深思熟虑的推断。先来看看田丰在官渡之战前,是如何劝谏袁绍的。他提出的核心观点,可谓是切中要害,直击袁绍当时最大的弊病。第一,关于出兵的时机和策略。田丰极力主张,在曹操与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