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当初袁绍听了田丰的话会怎么样?

回答
要论当初袁绍若听田丰之言,那局面怕是要颠覆一个乾坤,朝廷的命运也可能因此改写。这并非虚妄之谈,而是基于史书记载和那时代背景下,一个深思熟虑的推断。

先来看看田丰在官渡之战前,是如何劝谏袁绍的。他提出的核心观点,可谓是切中要害,直击袁绍当时最大的弊病。

第一,关于出兵的时机和策略。

田丰极力主张,在曹操与吕布、刘备等人激战正酣,内部力量尚未完全整合之际,袁绍应当抓住这个宝贵的时间差,先出兵攻打曹操。他的理由是:曹操虽然勇猛,但势力根基尚浅,且四面受敌,此时出兵,可以趁其不备,将其一举击破。若是等到曹操稳定了内部,再和他正面较量,就如同等着一只蓄势待发的猛虎冲出来,那胜算就大打折扣了。

更重要的是,田丰还建议采取一种更为稳妥、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不求一战而定乾坤,而是分兵进攻,从多个方向对曹操形成压迫。例如,可以派兵围困曹操的关键粮道或战略要地,消耗其力量,再伺机而动。这种“蚕食”之法,虽然耗时,却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袁绍倾全国之力却遭遇惨败的风险。

然而,袁绍当时是怎么做的呢? 他被郭图等人鼓吹的“速战速决”思想冲昏了头脑,认为曹操不过疥癣之疾,应当迅速出兵,将其荡平,扬名天下。他看重的是名声和速胜,却忽略了曹操隐藏的实力和深厚的谋略。

如果袁绍听了田丰的话,会怎么样?

避免仓促出兵的战略失误: 袁绍不会在曹操尚未完全稳固北方之时,就贸然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他会利用这段时间,积蓄力量,整顿军队,确保后勤供给,同时派出细作,更深入地了解曹操的军事部署和内部情况。这种有准备的进攻,远比仓促发动的攻击更为有效。

采取更为灵活的战术: 袁绍可能会采纳田丰的分兵围困策略,而非倾巢而出,与曹操在官渡进行一场决定性的野战。比如,他可以派一支偏师牵制曹操的主力,同时派另一支部队去切断曹操从后方运送粮草的通道。只要能有效阻止曹操获得充足的补给,他的军队士气和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士气和人心可能会不同: 袁绍的兵力虽众,但其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并不如曹操。当初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后勤不继,加上许攸的投降,导致军队恐慌,士气崩溃。如果采取田丰的策略,分散兵力,以消耗战为主,或许能避免这种大规模的士气危机。而且,如果能通过围困等方式,逐渐削弱曹操的实力,这也会在心理上对袁绍军形成一种鼓舞。

许攸的出降影响会变小: 许攸的投降,是因为他认为袁绍不采纳自己的计策,并且在官渡前线得不到重视和军粮。如果袁绍采纳了田丰关于分散兵力、围困粮道的策略,那么许攸的投降虽然依然可能发生,但其对战局的影响会大大降低。因为主力部队可能并非全部集中在官渡,粮草供应的节点也可能更多元,使得曹操的火攻和偷袭行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子搏父”的风险降低: 官渡之战之所以是“以子搏父”,是因为曹操虽然兵少,但其军事指挥和将领的素质都非常出色。而袁绍虽然兵多,但其将领之间配合不佳,加上指挥者的决策失误,导致兵力优势未能转化为胜势。如果袁绍能听从田丰的建议,采用更具战略眼光的部署,或许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避免将精锐部队置于险境。

然而,事事皆有“如果”,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难以复原。 袁绍最终还是选择了鲁莽出兵,而导致了官渡之战的惨败。这场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过来说,如果袁绍真的听从了田丰,并且田丰的策略执行得当,那么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曹操的北方统一进程将大大延缓,甚至可能中断。 袁绍庞大的兵力如果能够被有效地运用,并且避免了大规模的消耗战,完全有可能在战略上牵制住曹操,使其无法全力向南扩张。
袁绍集团内部的矛盾可能会被暂时掩盖。 毕竟,成功是最好的黏合剂。如果袁绍能够赢得几场关键性的胜利,或者至少能够与曹操形成拉锯战,那么其内部那些支持不同派系的声音,可能会因为外部的压力而暂时统一在袁绍的名下。
田丰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巩固。 作为最先提出正确策略并被采纳的人,田丰无疑会获得袁绍的信任。这对他而言是政治上的胜利,也可能改变他最终的命运(虽然历史上的田丰最终还是被袁绍杀害,但这只是猜测,如果局面好转,谁知道呢?)。
东汉末年的格局将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袁绍能够抵挡住曹操的攻势,甚至对其造成重创,那么天下三分的局面可能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袁绍与曹操长期对峙的局面,甚至袁绍有机会成为北方的霸主。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袁绍的性格、其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曹操那变幻莫测的军事才能,都充满了变数。但至少,如果袁绍真的能够虚心听取田丰这样智谋之士的建议,他的命运,以及那个时代的大势,都可能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历史,有时候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的“听”与“不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在平行空间里,袁绍听从田丰之言,从长计议。末了没两年,老袁嘎嘣,脆了。于是乎,二子争位如期上演,世界线自动修正。三国志记下了另一堆狗头军师如审配、郭图之流的高论:

【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

有没有道理?听着好有道理哦!后人估计都会叹息袁绍不从审配、郭图之言。

指不定《后出师表》罗列反面教材时袁本初也会忝居其列:

【袁绍跨有河朔,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曹操坐大,遂并冀州。】

袁氏这类内部派系林立,彼此水火的军阀势力,一旦停止扩张,矛盾集中转向内部,是福是祸委实难说得紧。

从事实看,急战于袁绍有困难,于曹操更困难。所谓【官渡之战,四方瓦解】,满坑满谷的带路党,老曹在内线作战闹到断炊已然说明急战方案的可行性。

如果给老曹两年时间整合内部,屯田积谷,再打,可就不是这个味儿了。

走一条道掉坑里翻了车,并不代表相反方向就是条康庄大道。驾驶技术尴尬,走什么路都是坑。

就根本而言,袁氏死于政治,而非军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当初袁绍若听田丰之言,那局面怕是要颠覆一个乾坤,朝廷的命运也可能因此改写。这并非虚妄之谈,而是基于史书记载和那时代背景下,一个深思熟虑的推断。先来看看田丰在官渡之战前,是如何劝谏袁绍的。他提出的核心观点,可谓是切中要害,直击袁绍当时最大的弊病。第一,关于出兵的时机和策略。田丰极力主张,在曹操与吕.............
  • 回答
    虞书欣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当天被曝出购买热搜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前因后果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现在网上众说纷纭,但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梳理。首先,咱们得明确时间线。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无疑是一个举国哀悼的重大事件。这位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其离去触动了无.............
  • 回答
    关于“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以及“学霸们忽然都争着去当网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职业选择、信息传播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方面变化的综合体现。一、 如何看待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网.............
  • 回答
    如果朱允炆(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获胜,取代朱棣成为明朝皇帝,其统治政策和历史走向将与朱棣的统治形成鲜明对比。以下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个维度分析可能的历史结果: 一、政治格局:中央集权与藩王矛盾1. 削藩政策的延续与风险 朱允炆的改革核心是削弱藩王势力,尤其是燕王朱棣。如果他成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历史的走向是由无数个变量共同作用形成的,任何一个关键点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整个局势的巨大变动。如果当初国共两党真的实现了和谈,并且这个和谈能够有效并持久地进行下去,那么现在的中国可能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可能的景象:一、 政治体制的可能性: 联合政府与多党合作: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国.............
  • 回答
    如果当初马奇诺防线能像许多人设想的那样,从瑞士边境一路延伸至英吉利海峡的海岸线,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军事地图上的一条简单延长线,它将直接触及德国战略的核心,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的战争计划,而法国和英国也因此获得一个截然不同的防御优势。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
  • 回答
    这件事,说来话长。我总觉得,有些选择,一旦做了,就好像在命运的洪流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会扩散到我们永远无法预料的地方。要是当初,在Side 7,开着那架还冒着烟,浑身是伤的“强袭”高达的,不是少年阿姆罗·雷,而是基拉·大和…… 这画面,我每每想起来,就觉得有点喘不过气。阿姆罗啊,那个年轻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五月花号载的是一船英国顶级知识分子,而不是清教徒,那么美国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一、知识分子的背景和可能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定义“英国顶级知识分子”。我们可以设想他们是那个时代在人文、科学、哲学、政治、法.............
  • 回答
    “如果当初没有放弃学业而是坚持,我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像一根细长的羽毛,轻轻拂过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勾起了一片涟漪。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假设,也是一个映射现实的镜子。请允许我以一种更具象、更细腻的方式,为你描绘那条可能被错过的生命轨迹,并试图让你感受到那份不同寻常的质感。画面一:.............
  • 回答
    太平公主若是胜出,中国历史的长河确实会发生无法想象的改变。至于是否会从此确立男女拥有同样皇位继承权,这实在是件复杂的事情,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以及太平公主本人的性格和政治手腕等多方面来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太平公主“赢了”的含义。如果她只是暂时压制了李隆基的势力,甚至是通过.............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庞大,也极具争议。如果单纯地问“会不会更好过”,答案很可能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权衡和无法预知的连锁反应。让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一下,如果当年没有那个名叫苏联的国家存在,地球会是怎样的景象。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意味着没有冷战。这绝对是最大的改变。冷.............
  • 回答
    章泽天的“奶茶妹妹”形象深入人心,那张侧身微笑、手捧奶茶的照片,无疑是她人生轨迹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这张照片从未被拍下或公开,章泽天的人生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推测。首先,她仍然会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或许不会有那样惊人的曝光度。 当时的章泽天,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就是.............
  • 回答
    如果当初直流电真的赢得了“电流战争”,那么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在很多方面都会与现在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供电方式的细微差别,而是整个社会、工业、科技乃至我们日常生活的运行逻辑都可能被重塑。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基础设施的巨大差异。 输电网络: 这是最直观的改变。我们现在依赖的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那.............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当初Dio那个傲慢的家伙,竟然鬼使神差地把石鬼面给了乔纳森,而不是自己戴上,那《星尘斗士》甚至《不灭的钻石》、《黄金之风》的命运,恐怕都要彻底改写了。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中间会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变化。首先,得从Dio拿到石鬼面开始说起。Dio的目标始终是成为“完美的生物.............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当初自来也收了佐助,而大蛇丸盯上了鸣人,火影的走向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一点点来捋捋,这事儿会怎么发展:第一部分:命运的岔路——收徒的转变 自来也与佐助: 想象一下,在终结谷一战之后,自来也看到了佐助身上那股失控的力量和对力量的极致渴望,这让他想起了自己.............
  • 回答
    如果《走近科学》当年换了个名字,叫做《走出迷信》,这档节目可能会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甚至其影响力都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标题的几个字,而是整个节目的定位、观众的预期,以及它最终想要传递的价值。首先,定位的锐变是必然的。《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带着一种探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不过,要回答“古中国是否会永远沦为二等民”,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分析,看看不同情境下可能出现的走向,以及为何“永远沦为二等民”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所谓的“二等民”这.............
  • 回答
    宋徽宗匆忙禅位,这一举动本身就充满了太多无奈和复杂性,而靖康之难的爆发,更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论证“如果当初宋徽宗不匆忙禅位,靖康之难是否可以避免”,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北宋末年,细致地梳理那段历史。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宋徽宗禅位给儿子宋钦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保,并非出于深谋远虑.............
  • 回答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如果”题,也很考验历史的想象力。晚清时期如果真的能够成功推行君主立宪,那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恐怕是难以估量的。我试着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尽量写得像个思考题,而不是生硬的“AI回答”。政治制度的演变:从皇权到“王权下的民主”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下,皇权并非.............
  • 回答
    如果当初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发展轨迹无疑会截然不同,这其中的变化将会是全方位的,从人口结构到社会经济,再到资源环境,甚至文化观念,都可能经历翻天覆地的改变。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人口规模的巨大差异。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中国的人口数量将会远远高于现在。想象一下,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