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当初马奇诺防线延长到大西洋边上,二战会如何发展?

回答
如果当初马奇诺防线能像许多人设想的那样,从瑞士边境一路延伸至英吉利海峡的海岸线,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军事地图上的一条简单延长线,它将直接触及德国战略的核心,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的战争计划,而法国和英国也因此获得一个截然不同的防御优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完整马奇诺防线”对德军进攻的直接影响。

德国的战略困境与路线选择的巨变:

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德国闪击法国的计划——“黄案”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初的马奇诺防线虽然坚固,但其北端被阿登森林的崎岖地形和相对较弱的防御所替代,这成为了德军突破的“阿喀琉斯之踵”。然而,如果防线延伸至大西洋,那么阿登森林的豁口将被填平,德军将无法如同历史那样,以装甲集群闪电突击的方式穿过这里,直插法国心脏地带。

面对严丝合缝的马奇诺防线,希特勒的战略选择将变得极其有限,而且风险倍增。他会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应对策略,但每一种都比历史上的进攻复杂得多:

1. 直接正面强攻马奇诺防线: 这是最愚蠢但理论上存在的选项。即便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要突破一条从瑞士到大西洋的连续、装备精良的坚固防线,其代价将是天文数字。每次突破都意味着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的士兵伤亡,每一次推进都将缓慢而血腥,这与德国战术的核心——速度和闪电战——背道而驰。这种消耗战很可能在初期就让德军元气大伤,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就令攻势难以为继。

2. 转向北方,迂回突破比利时和荷兰(重复历史,但情况更糟): 德军可能还会尝试在马奇诺防线北端之外,即通过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地区迂回。然而,如果马奇诺防线真的延伸到了大西洋沿岸,这意味着法国在比利时边境的防御也得到了大幅加强。历史上的“黄案”之所以成功,一部分原因是法国对阿登地区的防御相对薄弱,认为那里不可能通行装甲部队。但如果马奇诺防线被延伸,法国的整体防御态势会更趋于完整,其在北部与比利时的边境防御也将随之强化。德军仍需穿越比荷,但这次他们面对的将不再是相对松懈的边境,而是被延长防线所辐射和支援的区域。这会使得战役更加漫长,伤亡更大。

3. 海上登陆作战,但难度极大: 如果陆路突破困难重重,德军可能不得不考虑直接从海上登陆法国本土,绕过防线。但此时的法国不仅仅是马奇诺防线强大,其海军实力也并非可以忽略(虽然不如英国)。更关键的是,马奇诺防线如果延伸到海岸,意味着法国人在海岸线上也会构筑一系列的防御工事,防止登陆。德军的“西线”登陆作战将直接面对法国海岸炮火和登陆部队的抵抗,其登陆部队需要更强的支援和更大的登陆区域,这使得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且依然会面临巨大的消耗。

4. 直接进攻英国: 如果法国本土难以攻克,希特勒可能会将目标转向英国。然而,在攻克法国之前进攻英国(即海狮计划),本身就存在巨大风险。德国缺乏制海权和制空权,要想成功登陆英国,必须先摧毁英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如果法国本土依然是坚不可摧的堡垒,英国会获得更多的喘息和准备时间,其防御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德国的空战和海战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对法国和英国的影响:

法国的战略主动权: 拥有这样一条纵深、连续的防线,法国的防御能力将呈几何级数提升。法国将不再是被动挨打,而是可以有信心将战争拖入消耗战,充分发挥其工业和人力资源优势。虽然如此强大的防线需要巨额的投资和人力,但如果法国选择全力建设,其防御能力将非常可观。
英国的战略支援: 英国可以更放心地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本土,并为法国提供更多的支援,包括空军支援和有限的地面部队支援,因为法国本土的抵抗更加有韧性。英法之间的协同作战将更加有效。
战争节奏的改变: 战争的节奏会被极大地拖慢。德国闪电战的优势将无法发挥,战线将陷入僵持。战争将更倾向于消耗战,而非快速的战术机动。这对于德国这样一个资源有限、依赖快速胜利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对战争进程的推演:

更漫长的消耗战: 德国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试图突破防线。即便最终突破,其损失也将是惨重的,可能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后续攻势。
法国可能的反击: 在强大的防线支撑下,法国军队有机会在部分区域组织有限的反击,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
轴心国力量的分散: 德国的军事力量将大部分被牵制在西线,其向东线(入侵苏联)的战略部署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推迟。苏联方面将获得更多时间来准备。
意大利参战的影响减弱: 意大利在历史上的参战,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法国迅速倒塌,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如果法国防御坚固,意大利的参战意愿和实际作用都可能打折扣。
美国参战的时机和形式: 美国参战的诱因(如珍珠港事件)可能不变,但一旦美国加入战争,他们将面对一个依然在顽强抵抗的欧洲战场,而不是一个已经被德国占领大半的欧洲。这可能会影响美国的战略侧重点,但最终美军的加入,加上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将可能彻底压垮德国。

潜在的“副作用”:

法国本土防御的脆弱点(如果依旧存在): 即便马奇诺防线从海边延伸,法国也必须确保其沿海防御工事的完整性。任何一处薄弱环节都可能成为德军的登陆点。例如,如果北海沿岸(例如靠近加莱等地)的防御相对薄弱,德军可能会尝试在这些区域进行小型登陆,以期牵制法军兵力。
马奇诺防线的战术局限性: 马奇诺防线虽然坚固,但它的设计理念是固守和消耗,而非主动出击。法国的整体战略将因此变得更加被动。如果德军能够找到其战略漏洞,而非仅仅是战术突破点,比如通过外交手段瓦解同盟,或者在其他战场(如东线)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法国的坚固防线也可能被架空。
法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如此规模的国防投入,必然会对法国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产生深远影响。能否有效地组织和维持这样一条防线,也考验着法国的政治稳定性和领导力。

结论:

如果马奇诺防线真的延伸至大西洋沿岸,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将与历史截然不同。德国的“闪电战”将难以奏效,战争将演变成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法国将拥有一个坚实的防御屏障,大大提升其抵抗能力,并为盟友提供更多的支援机会。这极有可能导致德国在战争初期就陷入战略困境,甚至可能无法像历史那样迅速击败法国,进而影响其后续的扩张计划,比如对苏联的进攻。战争的进程会被拉长,结果也可能朝着对德国更为不利的方向发展。当然,战争的复杂性在于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即便拥有了如此强大的防线,任何一方的战略失误或战术上的偶然,都可能再次改变历史的走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条“完整马奇诺防线”将是德军征服西欧一道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完整的马奇诺防线,仅土建成本就50亿法郎,全修完怕是要100亿。这在1940年差不多折合20多亿美元——还不算入驻的军队自带装备。

德国主力坦克(以4号计)大概是10万德国马克一辆,相当于4万美元。马奇诺防线可以换算成5万辆坦克。

算上自行火炮,德国二战坦克总产量4.6万辆。5万坦克够德国和美苏打满全场还有余。

当然装甲师不能只靠坦克,德国后期也有不少更贵的装甲车辆,但上面的数据大概表明了全面防御的成本。孙子兵法云:

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战前法国每年800万吨钢产量,不到德国的三分之一,在马奇诺防线之外勉强造了一堆夏尔坦克,侧击古德里安,吓住了德国装甲部队,好歹挽救了30万联军撤到英国。现在你要把那么帅的钢铁防线修到海峡……意思是法国军队连坦克都不要了?如果只是随便修修,那把大量驻军放在这些无纵深的工事里,又有什么用?

1940年法国与德国军事思想比较研究

大战前夕(1939年)法军虽然还拥有一支267万人的武装部队(其中陆军244万,海军12万,空军11万)但缺乏训练,军纪松弛,士气低落且受到整个消极防御战略的影响,因而法军的总体战斗力并不高;战争前10年,法国军费预算总和的一半以上都被用于修建和巩固马其诺防线,而余下用于改善加强军队建设,包括编制,装备及训练的资金却少之又少,致使法军在一战后的20余年中逐步萎缩,军队缺员的现象相当严重,到战争爆发时东北战线的法军中只有半数的部队满编。

至于正面硬攻防线的效果,埃本-埃马尔要塞是怎么被拿下的?几百个空降兵就搞定了!马奇诺防线能处处比埃本-埃马尔要塞坚固?被打穿一点,包抄后路后,防线上剩下的几十万军队怎么办?平行防线布置的预备队怎么办?还不是向德国人投降!

“空中猎人”飞夺埃本·埃马尔要塞

埃本·埃马尔要塞建筑在一个花岗岩的小高地上。它的东北和西北面是几乎垂直的峭壁,艾伯特运河流经崖下;南面修筑有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
要塞的防守部队共1200人,由乔德兰少校指挥。要塞内设有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塔、高射炮阵地、反坦克炮阵地、重机枪阵地,各部分之间由长达4.5公里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连接在一起。艾伯特运河上的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费尔德韦兹尔特桥各由1个班防守,配备反坦克炮和机枪等武器。桥墩上安放了炸药,随时可以炸毁桥梁。
……在减速伞的帮助下,9架滑翔机只在地面滑行了20米,在1分钟内全部到达预定地点,突击队员和驾驶员冲下飞机。

尽管没有指挥官,但因各组训练有素,70多名突击队员仍按预定计划开始突击。使用手榴弹和炸药包,逐个对炮塔、碉堡、坑道口进行破坏,用冲锋枪扫射。在10分钟内就炸毁和破坏了要塞顶上的所有火炮和军事设施,控制了要塞表面阵地,将比利时守军压制在要塞内部的坑道工事里。
于此同时,夺取3座桥梁的分队也分别按计划在桥的西端着陆,他们从哨所背后向桥梁扑去。弗罗恩哈芬桥和费尔德韦兹尔特桥的守军没能做出反应,德军便已占领桥梁。坎尼桥在德军袭击时被炸毁。

……在后续德军工兵营的爆破作业下,德军终于冲入地下工事。5月12日13时15分,乔德兰少校派出代表向德军请求投降。1000多名比利时士兵做了俘虏。

归根结底,永备工事防御是蒸汽机时代战争的思维,认为脱离铁路的敌人不会有太强的火力和机动性,所以指望防线拖住敌人,用步兵炮兵组成预备队军团,随时堵缺口或者反攻。马奇诺防线也好,埃本-埃马尔要塞,都是这个思路。

可是第三帝国的内燃机军团已经成型,空中有飞机增强一线部队的火力,有空降兵远程突破,地上有坦克攻坚,有装甲车迅速捅进缺口,根本不会给你调动预备队/调整战法的时间。二战期间,修点野战工事迟滞对手没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机械化编队挡住敌人。美国在马尼拉湾修超级水泥战舰,也没阻止日本的航母编队攻占菲律宾。

更何况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全方位落后于对手。明知资源有限,不努力补齐内燃机军团的短板,却指望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战法来自救,那纯粹是自欺欺人。

相关回答:

马前卒:一战二战只相差20年,为什么武器技术相差很大?

马前卒:贝当和戴高乐是不是法国有默契的两边下注呢?

马前卒:二战时期德国率先发明核武器,二战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马前卒:现役的坦克,为什么都只有一根炮管?

user avatar

资产阶级政府穷兵黩武,百姓苦不堪言。特权之士,不可一世。财阀之势,穷奢极侈 国家将亡,贪官敛财。人民受骗,社会乱成一团。

空想号一声炮响(为啥?因为海军只剩驱逐舰了),革命的水兵冲进了爱丽舍,建立了法兰西公社。

革命法兰西引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慌,再次组建反法同盟镇压革命。法兰西红军依托防线手撕N次反法同盟,整个世界为之颤抖。

直至今日,从爱尔兰到契丹,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仍传颂着法兰西战斗民族的威名(手动滑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