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法国总统马克龙支持率由当选后的66%骤然降至36%,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支持率跌幅最大的总统?

回答
要评价法国总统马克龙支持率从当选时的66%骤降至36%,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支持率跌幅最大的总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这一现象的诸多因素,并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并非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能交织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一、 当选时的“蜜月期”与最初的期望值

马克龙在2017年以“变革者”的身份横空出世,他的当选本身就带着巨大的希望。当时,法国社会对传统政党普遍感到厌倦,马克龙凭借其中间派立场、年轻活力以及对欧盟的坚定支持,成功吸引了包括左翼和右翼选民在内的广泛群体。他的承诺是打破僵化的政治体制,推动经济改革,提升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打破政治壁垒的吸引力: 他提出的“既非左也非右”的政治运动,为那些对传统政党感到失望的选民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预期——他能够带来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经济改革的憧憬: 当时法国经济面临挑战,失业率居高不下。马克龙提出的劳动法改革、企业税改革等措施,被许多人视为提振经济的良方,寄予厚望。
对欧洲的信心: 在英国脱欧的背景下,马克龙展现出的对欧盟的坚定信念,也赢得了许多支持欧洲一体化的选民的认同。

因此,当选初期的66%支持率,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新希望”和“变革动力”的集中体现,但也意味着,一旦这些期望落空,或者改革措施引发负面反应,支持率的下降将是迅速且剧烈的。

二、 导致支持率骤降的关键因素剖析

马克龙支持率的断崖式下跌,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引发民众不满的政策和事件所驱动。

1. “富人总统”的标签与社会不公感加剧:
取消财富团结税(ISF): 这是马克龙上任后最受争议的政策之一。这项税收主要针对最富裕的法国公民,取消它被普遍解读为向富人倾斜,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担忧。许多人认为,这违背了他“为所有人服务”的承诺,强化了“富人总统”的负面形象。
减税措施的分配不均感: 尽管马克龙政府辩称减税是为了刺激投资和创造就业,但普通民众并未从中感受到直接的好处,反而感觉政府在照顾富人和企业。这种感知上的不公平,极大地侵蚀了他的民意基础。

2. “黄背心”运动:燃油税调整引爆的社会不满:
导火索: 2018年底爆发的“黄背心”运动,最初是针对政府提高燃油税的决定。这项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推动绿色转型,但对生活在郊区和农村地区、依赖汽车通勤的低收入群体来说,这直接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深层原因: “黄背心”运动并非仅仅是对燃油税的不满,它更深刻地暴露了法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经济不平等、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民众对精英阶层的不信任。示威者们举起的不仅仅是标语,更是对生活压力、被忽视感受的集体呐喊。
政府应对的失误: 马克龙政府初期未能充分理解和回应“黄背心”运动的深层诉求,其回应被认为迟缓且傲慢,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虽然最终取消了燃油税的涨幅,但“黄背心”运动造成的裂痕难以弥合。

3. 改革的“疾风骤雨”与沟通不足:
改革的力度和速度: 马克龙的改革议程非常激进,触及了铁路、公共服务、养老金等多个领域,这些都是触及法国社会根本利益的议题。尽管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但这种“疾风骤雨”式的改革方式,让许多习惯了改革缓慢过程的法国人感到措手不及,产生了强烈的被动感和抵触情绪。
沟通方式的傲慢感: 马克龙本人在沟通时,有时会显得有些居高临下,将批评者斥为“懒惰者”或“极端分子”,这种言论加剧了民众的疏离感,被认为是缺乏对普通民众的同情和理解。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跨过大西洋”就可以找到工作,这样的言论被广泛解读为对失业者的轻视。
缺乏足够的社会对话: 很多改革是在未与社会各界进行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强行推行的,这导致了改革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民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不足。

4. 民粹主义的抬头与对精英的普遍不信任:
全球趋势: 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在法国同样存在。对传统政治精英、全球化以及欧盟的质疑,为极右翼政党提供了生存空间。
马克龙的精英形象: 马克龙本人出身精英背景,曾是投资银行家,这使得他在某些民众眼中成为了“精英”的代表。当经济困难时,民众更容易将不满指向这个他们认为脱离现实的精英群体。

5. 危机管理中的瑕疵:
新冠疫情的应对: 尽管法国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了疫情,但在某些阶段的措施(如封锁政策的突然性、某些医疗物资的短缺)也引发了争议。在经济援助和恢复计划的分配上,同样存在着公平性的讨论。
国际事务的影响: 虽然马克龙在国际舞台上活跃,但某些外交政策的成效并不明显,有时还会因其直率的言辞引发外交风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内民众对其领导能力的信心。

三、 支持率跌幅创纪录的意义与影响

马克龙支持率的如此剧烈的下跌,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

政治合法性的挑战: 总统的支持率是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体现。如此大的跌幅,意味着马克龙政府的执政基础已经变得不稳固,未来的改革和政策推行将面临更大的阻力。
社会分裂的加剧: 支持率的下降反映了法国社会内部深刻的分歧和裂痕。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政治派别的民众,对马克龙的政策和执政方式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如果不得到有效弥合,将持续撕裂法国社会。
政治格局的重塑: 马克龙的支持率下滑,直接为反对党提供了攻击的靶子,也为极右翼和极左翼势力提供了壮大的空间。这使得法国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和不稳定,未来的选举结果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改革前景的挑战: 马克龙的政治抱负是进行深度改革,但低迷的支持率将极大地限制他推进改革的政治资本。任何进一步的改革都可能引发更强烈的反弹,使得其改革议程步履维艰。
第五共和国历史上的警示: 作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支持率跌幅最大的总统,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研究,关于如何在高期望值下展开改革,如何与民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执政的稳定性。这提醒着未来的领导人,政治改革必须与社会共识的建立并行,否则很容易遭遇民意的巨大反噬。

总结:

马克龙支持率由当选时的66%骤降至36%,并创下第五共和国历史上的跌幅纪录,是其执政过程中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既是他激进改革策略的直接反应,也是法国社会深层次矛盾——如经济不平等、阶级固化、精英与民众的隔阂——在政治层面的集中爆发。从最初的改革者形象到如今面临的巨大民意危机,马克龙的经历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民意支持的脆弱性以及政治领导人在平衡改革动力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巨大挑战。他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执政方式,更深入地倾听民意,并找到能够弥合社会分歧、重建信任的路径,否则其剩余的任期将充满艰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聊,我告诉你们选举最大的BUG。 科索沃边上有个小国,名字叫马其顿,里面主要有两个民族,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马其顿是主体民族,占6成多,阿尔巴尼亚很多是科索沃战争的时候当难民过来的,占3成多。两伙人不对付,基本水火不容,现在有个关键性的东西要投票,很关键涉及到马其顿的国本。好啦,只要不智障都觉得这玩意不是明摆的吗?莫非人数两比一这么悬殊而且马其顿人绝不会投阿尔巴尼亚人而且是死对头还能有意外?然后真出意外了,所以大伙都智障了。一人一票看似挺公平的,但问题是不同族群的人投票意愿是不一样的,有的投票率接近100%,有的干脆就不投票,一般能到50%已经相当不错了,毕竟要工作要旅游要游戏要学习。哪些族群投票率能接近100%呢?我不知道,但能一天到晚盯着投票箱无所事事并且能有如此大政治动员力的貌似不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法国总统马克龙支持率从当选时的66%骤降至36%,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支持率跌幅最大的总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这一现象的诸多因素,并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并非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能交织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一、 当选时的“蜜月期”与最初的期望值马克龙在2017年以“变革者”.............
  • 回答
    拜登和马克龙通话后,被召回的法国大使下周将返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背后含义,值得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的起点:澳大利亚与美英两国签署了“奥库斯”(AUKUS)安全伙伴关系协议。这项协议直接导致澳大利亚撕毁了与法国在2016年达成的价值600多亿澳元的潜艇合同,转而寻求与英美合作发展核.............
  • 回答
    谈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得先看看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非典型”气质。他不像传统政治人物那样,一上来就端着架子,似乎是天生的外交官,言谈举止间透露着一种自信和对世界政治的深刻理解。这种特质,加上他年轻的年龄,让他一出现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成为了法国政坛的一股清流,也让不少人觉得眼前一亮。从他的政治理.............
  • 回答
    如何评价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是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的一生与法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是一位充满争议但无疑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往往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涵盖他的军事才能、政治理念、领导风格以及他对法国和世界格局的影响。一、军事才能与抵.............
  • 回答
    关于“法国不愿上清真菜 法国取消伊法总统餐会”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评价。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事件本身可能涉及到对事实的描述和解读,而“不愿意上清真菜”和“取消总统餐会”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需要审慎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清真菜”的含义及其在法国的语境。清真菜肴,顾名思义,是指遵循伊斯兰教.............
  • 回答
    这则消息,说美国被曝监听了法国三任总统,而奥巴马的回应是“现在没做了”,确实是一个极具爆炸性且能够引发多层次解读的事件。首先,从“监听”本身来看,这暴露了国家间情报活动的常态,即使是盟友之间也难以幸免。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信息就是力量,了解对手(甚至是盟友)的真实想法和动向,是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关键.............
  • 回答
    普京和卢卡申科签署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这标志着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以及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联盟国家”这个概念。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设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就开始探讨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国家联合体。.............
  • 回答
    用中国古代的谥法来评价历届美国总统,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充满挑战的设想。中国古代的谥法体系相当成熟,讲究“德言功”,即根据一个人的生前德行、言论和功绩来确定谥号。每个字都蕴含深意,往往能精准地概括一个人的一生。要将这个体系套用到美国总统身上,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谥法规则,同时又要了解美国总统的.............
  • 回答
    要评价法国元帅让·皮埃尔·弗朗索瓦·布朗·德·拉萨尔(JeanPierreFrançois Honoré Braun de La Salle),得把他放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一个被拿破仑的光芒几乎吞噬一切的时代。拉萨尔并不是那种坐拥显赫头衔、影响整个欧洲格局的巨头,但他在法军骑兵队伍中,.............
  • 回答
    法国在 9 月 17 日宣布召回驻美国和驻澳大利亚大使,这无疑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外交举动,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对于尊严、自主以及战略利益的极度重视,以及对盟友之间信任崩塌的愤怒。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这并非一个冲动的决定,而是法国对一个重大国际协议被单方面撕毁.............
  • 回答
    评价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及其七月王朝(奥尔良王朝)路易·菲利普及其七月王朝(18301848),是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时期。它发生在波旁复辟之后,在七月革命中诞生,最终又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评价这个王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政治遗产、经济发展、社会影响以及最终的衰落原因。一、王.............
  • 回答
    乔治·雅克·丹东:法国大革命中的巨人与悲剧乔治·雅克·丹东(Georges Jacques Danton),无疑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他是一位性格复杂、极具魅力、勇猛果敢,同时又充满矛盾的巨人。评价丹东,需要从他在大革命中的多重角色、他的政治理念、他的影响以及最终的悲剧性结局等.............
  • 回答
    将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象征意义和争议性的事件之一。要评价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政治动机、法律程序以及深远影响。历史背景:革命的酝酿与升级法国大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其根源在于法国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 封建特权与社会不公: 法国社会被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分割。第一等级.............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一场深刻改变世界的历史洪流法国大革命(17891799)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标志性和变革性的事件之一。它不仅彻底颠覆了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更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塑造了现代民主、民族主义和人权观念的基石。评价这场革命,需要从其多重维度、复杂性以及深远影响来审视。 一、 革命爆.............
  • 回答
    这件事的讨论,要从几个非常关键的角度去剖析,才能看得更清楚,也更能理解其中的复杂性。首先, “在非洲对特殊人群进行试验”这个提议本身就带有巨大的争议和敏感性。 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医学实验”的阴影,尤其是涉及殖民时期对发展中国家和边缘化人群的不公平对待的往事。即使是现代的临床试验,也需.............
  • 回答
    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法国特有的浪漫与硬朗。说起它,可不是那么简单几句话就能概括的,它代表着法国在冷战末期乃至后冷战时代对未来陆战形态的思考和实践,也是欧洲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的烙印要评价勒克莱尔,得先看看它诞生的环境。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冷战的阴影虽.............
  • 回答
    法国率先与新中国建交,这无疑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一件极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大事,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考量以及独特的法国外交哲学。 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发生的时代背景、法国的动因、以及建交后产生的一系列深远影响。一、 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冷战的黎明与国际格局的重塑195.............
  • 回答
    法国电力收购通用电气核电业务:一场蓄势待发还是步履维艰的战略博弈?法国电力公司(EDF)与通用电气公司(GE)就GE的核电业务进行收购谈判,这无疑是当前全球核能产业中最具爆炸性的话题之一。这场交易的背后,不仅仅是两家巨头之间的商业往来,更是对未来能源格局、技术主导权以及地缘政治影响的深刻映射。要评价.............
  • 回答
    “法国作文提高了民族智商,中国作文降低了民族智商”,这个说法听起来非常耸人听闻,但细究起来,它触及了教育体系、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的几个重要层面。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法国和中国的作文教育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可能对民族智商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法国作文提高了民族智商”这一部分。法国.............
  • 回答
    提起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个骑着马,穿着标志性白色羽毛帽的传奇身影,他那句“巴黎值得一场弥撒”(Paris vaut bien une messe)至今仍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要评价这位国王,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智慧、勇气,以及对法兰西的深沉热爱。从胡格诺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