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领袖乔治·雅克·丹东?

回答
乔治·雅克·丹东:法国大革命中的巨人与悲剧

乔治·雅克·丹东(Georges Jacques Danton),无疑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他是一位性格复杂、极具魅力、勇猛果敢,同时又充满矛盾的巨人。评价丹东,需要从他在大革命中的多重角色、他的政治理念、他的影响以及最终的悲剧性结局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 丹东的出身与早期经历:草根的崛起与雄辩的才能

丹东并非出身贵族,而是来自一个相对普通的律师家庭。他的早年经历塑造了他务实、接地气的性格,也培养了他强大的公众演讲能力。他在巴黎律师界崭露头角,以其洪亮的声音、生动的语言和强大的说服力赢得了声誉。这种草根背景使得他能够与民众建立深厚的联系,也让他对人民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

二、 大革命中的多重角色:从煽动者到实干家

丹东在大革命的不同阶段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影响力贯穿了革命的早期到高潮:

革命的煽动者与组织者: 在革命初期,丹东是一位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家。他站在咖啡馆的桌子上,在革命的俱乐部中慷慨激昂地演讲,鼓舞民众的斗志。他那句“勇气,再来点勇气,法国就会得救!”("De l'audace, encore de l'audace, toujours de l'audace!")成为了革命的标志性口号之一,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
科德利埃俱乐部: 他是激进的科德利埃俱乐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这个俱乐部成为了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为革命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动力。
推翻君主制: 丹东在1792年推翻法国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积极参与了八月十日攻占杜伊勒里宫的行动,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君主制的终结。

救国委员会的关键人物: 在革命面临国内外危机的严峻时刻,丹东成为了救国委员会的核心成员。
动员民众: 他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鼓动力,成功地动员了法国人民抵抗外国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他亲自前往前线,鼓舞士气,调动资源,为法国军队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用主义的政治家: 与一些更具理想主义的革命者不同,丹东更倾向于务实的政治手段。他能够妥协,能够联合,甚至愿意与曾经的敌人达成协议,以实现更重要的革命目标。

宽容派的代表: 随着革命的深入,恐怖统治开始蔓延。丹东对日益激化的恐怖手段感到担忧,并开始倡导宽容和缓和。他认为,在击败了外部敌人和镇压了主要的国内反革命势力后,继续推行严酷的恐怖政策已经不再必要,反而可能损害革命的根基。
反对过度恐怖: 他公开批评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认为这种政策已经失控,并且是对革命理想的背离。他试图推动建立一个更温和、更具包容性的政府。

三、 丹东的政治理念与风格:实用主义与民众的代言人

丹东的政治理念可以用“实用主义”和“民众利益至上”来概括:

革命是为了人民: 他始终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实现自由和公平。他对贫困和压迫有着深厚的同情。
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在面对危机时,他支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有效应对挑战。
灵活的策略: 他不拘泥于教条,能够根据时势的变化调整策略。在某些时刻,他可以是一位激进的革命者,在另一些时刻,他又可以是一位温和的调和者。
慷慨与豁达: 他的性格中有着慷慨、豁达的一面,他乐于与人交往,也乐于享受生活。这使得他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

四、 丹东的矛盾与争议:从革命的英雄到恐怖的牺牲品

丹东的生命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

革命的开创者,也是恐怖的受害者: 他是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功臣,然而最终却成为了恐怖统治的牺牲品。他曾经的战友罗伯斯庇尔,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曾支持革命的暴力,后又反对过度恐怖: 他在革命初期曾用激烈的言辞煽动民众,支持采取果断措施,但随着革命进入“恐怖”时期,他却开始反思并反对无休止的杀戮。这种转变,既反映了他的良知,也让他被推向了政治对立面。
个人财富与革命理想: 一些历史学家也指出,丹东在革命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的个人财富,这使得他在一些人眼中显得不够纯粹。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他利用个人财富来支持革命活动,并且他的慷慨也广为人知。

五、 丹东的悲剧性结局: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丹东最终被推上了断头台,这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悲剧之一。

与罗伯斯庇尔的权力斗争: 丹东的宽容政策与罗伯斯庇尔的极端主义形成了尖锐的对立。罗伯斯庇尔将丹东视为对革命纯洁性的威胁,以及对其个人权力的挑战。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尽管丹东具有政治智慧,但他可能低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罗伯斯庇尔的决心。他可能过于相信自己的声望和过去的功绩能够保护他,或者在面对危险时,他表现出了一定的傲慢和不屑。
被指控“腐败”与“反革命”: 罗伯斯庇尔及其追随者对丹东及其支持者进行了政治审判,指控他们腐败、滥用职权,甚至反革命。尽管证据不足,但政治的狂热和罗伯斯庇尔的意志最终决定了丹东的命运。

六、 历史评价: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

对丹东的历史评价是复杂且多维度的:

革命的伟大组织者和鼓动力: 毫无疑问,丹东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行动力和组织能力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演说能力和政治魄力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务实主义的政治家: 他在复杂的局势中能够做出务实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危机,例如他在救国委员会时期的表现。
革命理想的捍卫者与局限者: 他对人民的关怀和对革命目标的追求是真诚的,但他的实用主义有时也可能让他游走在道德的边缘。他的宽容思想,在当时看来可能被视为对革命“纯洁性”的威胁。
恐怖统治的牺牲品: 他的悲剧结局揭示了革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残酷性,以及在极端政治环境下个人命运的脆弱。

总结:

乔治·雅克·丹东是一个充满活力、魅力四射但又极富争议的法国大革命领导人。他以其雄辩的口才、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务实的政治手段,在推翻君主制、抵御外敌和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他最终也成为了革命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他曾经的同志推上了断头台。

评价丹东,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英雄或罪人。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在激荡的革命洪流中既是推动者也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复杂人物。他身上既有革命的激情和对人民的关怀,也体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个人命运的无常。他的生命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伟大与复杂,也留下了关于革命、权力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的时候,拍了一部《法国大革命》这部史诗向大电影,拍摄之前搞了一次投票,看看法国人民最喜欢的大革命人物是谁,投票结果第一是丹东,第二是拉法耶特,结果这个电影里的第一主角便设置为丹东。这部电影的大方向是贬罗伯斯庇尔而拥丹东,但是这部带有同情王室色彩,为拉法耶特洗白,将丹东塑造为革命第一主导人物,对罗伯斯庇尔、马拉等人进行贬抑的电影中,依旧无法彻底摆脱丹东一些行为的黑点,包括:贪财、享受生活、小心眼、受贿等缺陷,这电影依旧没有回避。

为何在欧洲资产阶级保守派中,丹东比罗伯斯庇尔和马拉的形象要正面呢?(反而无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别更肯定罗伯斯庇尔)那是因为罗伯斯庇尔和马拉基本上背了大革命负面形象的主要黑锅。

举例:马拉背了九月屠杀的锅,可是屠杀发生时丹东作为司法部长却保持了沉默,能说他没责任吗?电影中也体现了他当时根本不敢去阻止狂热的群众的片段,动机要么是不敢,要么是他很可能是默许屠杀事件的。罗伯斯庇尔背了恐怖政策的锅,然而历史事实是,当时法国实际是国民公会和公安委员会的集体统治,审判和死刑也都是集体决策的,热月党人基本全参与了差不多而且比罗伯斯庇尔更过分(比如里昂大屠杀的主谋富歇回来后就被罗开除出雅各宾派),结果热月党政变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一方面镇压屠杀革命民主派,解散雅各宾俱乐部,另一方面对罗伯斯庇尔各种抹黑,把恐怖政策的锅全甩给了罗。拿破仑都说:罗伯斯庇尔就是替罪羊。但是,大革命却又不是右派能否定的,因为大革命推翻了帝制,否定大革命就没有后来几次共和国的合法性,所以资产阶级右派很多人喜欢对大革命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就拿这电影来说,主要角色里除了罗伯斯庇尔一脸反派像,马拉和埃贝尔是疯狂分子的形象,库东塑造成罗的应声虫,圣鞠斯特则一副小人嘴脸外,反而其他人似乎都不是坏人形象:吉伦特派布里索是被雅各宾派构陷而死的,路易十六是个好好先生只是君主制气数已尽不得不上了断头台的悲情人物,拉法耶特在马尔斯校场镇压民众是因为无奈而且不情不愿(这电影彻底洗白了把他),米拉波虽然自己贪得无厌却是真正的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深藏功与名的革命幕后功臣……只有雅各宾派那些人一个比一个阴险、狡诈、极端……

可是,大革命的后续进程正是雅各宾派拯救、主导的啊,共和民主制度正是雅各宾派建立的啊,彻底颠覆封建制度和制定民主法令政策,对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彻底改革正是雅各宾派啊,在国家危难时期带领人民抵抗反法同盟和镇压反革命,巩固维护共和政权的也是雅各宾派啊,彻底否定雅各宾派就和否定大革命无异,也是不行的。虽然资产阶级右派并不喜欢雅各宾派,也无法扭曲历史事实,所以对雅各宾派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策略,雅各宾派的历史贡献在那部电影里面最后借圣鞠斯特之口望着人权宣言说“我们毕竟有过成就”。

是的 ,所以雅各宾派的成就,让右派们勉强可以接受的人物承担最好,比如丹东和德穆兰这些被罗处死的受害者。

回到正题,丹东绝不是反革命,他的死是个悲剧 ,罗伯斯庇尔杀丹东是个重大错误也是事实(错误指的是不尊重司法程序仅仅追求政治斗争的效率,就像大秦帝国电视剧中商鞅坚决反对秦孝公用权利采取杀戮方式镇压变法的反对派时说:人治虽然立刻见效,可必然也埋下动荡的种子)。

丹东是第三等级抗争的一面旗帜,是八月十日起义的功臣,是共和派的领袖,是在反抗外敌反复辟斗争中保卫革命政权的英雄,但性格决定命运,正如前面所说,丹东有贪财、追求物质享受、小心眼、受贿等缺陷,这也是后期罗伯斯庇尔看不起他的根源(反而罗伯斯庇尔私德方面更好,有不可腐蚀者之称)。比如,导致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矛盾激化的导火索之一的迪穆里埃叛逃事件,吉伦特派就指责丹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宣称他受贿了庇护迪穆里埃才导致迪穆里埃顺利叛逃,并要调查丹东,因此丹东在镇压吉伦特派是很坚决的,《法国大革命》电影中就有这个桥段:罗伯斯庇尔认为吉伦特派太软弱不堪领导革命重任而请求丹东意见的时候,丹东支持巴黎公社打倒吉伦特派的交换条件是“我要布里索的人头”,这公报私仇的目的都毫不掩饰的(要知道之前布里索可没少帮过丹东的忙,比如丹东成立公安委员会和革命法庭的建议就是布里索帮忙做通吉伦特派工作才得以通过的)。而且打倒吉伦特派的方式近乎政变,根本就不顾法律程序的行为,不仅为未来激进民粹分子闹得秩序混乱不堪开了恶劣的先例,也为后来恐怖政策枉顾法制程序大开杀戒最终毁灭了革命民主派自身开了先河。而丹东最为这一切的实际开创者最终也因此丧命,倒也符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那句话。

以前和知乎上一个朋友聊天是他说了一个现象,一个大V答主会“被粉丝反噬”,也就是说一个答主因其(激进)观点和立场颇受欢迎而吸引大量粉丝,这些粉丝中会渐渐出现渴求更激进诉求和观点的愿望,如果你不够激进,粉丝“会帮助你”推动你更加激进,而这个大V答主会更加身不由己的走向更激进的方向。的确有些“意见领袖”似的大V答主会反而被带跑偏(比如某入关学的概念和名词在贵乎某个圈子里一阵小流行,那个人本是无意中搞出这个词却在别人的讨论热度下搞得自己似乎都信了似的)而更加深入某个他很可能无意中创造出来的东西,而我感觉这种现象套用到法国大革命时的一些情况也可以。

比如丹东在九月屠杀时保持沉默,甚至私下认为群众的民粹式暴乱虽然过激“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事情,侮辱了革命”,但是毕竟这场事件的矛头指向的是封建派,借群众之手消灭了监狱里那些心怀不轨意图颠覆革命的封建余孽,在革命政权内忧外患十面埋伏的危机时刻也不算什么坏事(更何况是马拉煽动起来的,自己的手还算干净),却不会想到未来的民粹运动会没完没了最终给革命政权和自己带来了大麻烦。还有是丹东主持建立革命法庭,简化了司法审判程序而从快从重的镇压反革命,他只想外有反法同盟内有农民叛乱掌权的吉伦特派又软弱无能,乱世需用重典才能捍卫革命果实,却不曾想到他为了革命事业和效率而简化削弱司法程序,让法制只为阶级斗争服务的行为却最终导致无法控制的白色恐怖并反噬了他自己。同样,罗伯斯庇尔、马拉和埃贝尔都没逃过这个规律。

最后是该如何评价丹东,我认为丹东从前期的激进共和派滑落到后期右派立场不是偶然,而是他的性格已经造就了后来的走向。他贪图物质享受,更加容易安逸现状,所以比起更激进的埃贝尔和更加理想化的罗伯斯庇尔,丹东认为镇压反革命的大体目标达到就可以了,革命者享受点革命果实也不过分,所以他自己主动否定了他自己开创的恐怖政策,以及雅各宾派自己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平衡的限价令等政策,但是晚了。就像知乎有答主说过,法国大革命本不是雅各宾派发动的,而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们搞砸了,社会进入无秩序状态,才被动站出来接管革命政权并维护它。如果一派人不够激进还没能解决问题,后面会有更激进的人推到它后继续往前走。法国大革命就是如此:先是君主立宪派(拉法耶特,米拉波)否定了封建专制,试图引导国家走向民主,可是不够,等级痕迹依旧存在,于是共和派索性连立宪派和君主制一并打倒干脆直接共和。可是还不够,温和的共和派(吉伦特派)解决内忧外患时慢吞吞,显得无能为力,于是更激进的共和派(雅各宾派)打倒了温和的共和派,搞了93年宪法宣布21岁男子均有选举权而不分等级财产,搞了风月法令彻底摧毁封建制,搞了打击投机分子维护底层人民利益。可是还不够,低层人民生活依旧很难,于是更激进的埃贝尔派要继续革命,把法国变成社会主义国家。于是本身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领导层无法再容忍,为了防止自己再被更激进者打倒,罗伯斯庇尔和丹东先联手镇压了更激进的派别,而这时丹东也因为不够激进,而显得更落后了,于是他也被打倒了。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罗伯斯庇尔显然也有越来越激进的倾向,借革命上位的资产阶级为了防止重演自己被更激进者打倒,于是先下手为强,终结了雅各宾俱乐部和革命民主派。

就是这样,丹东绝不是反革命,革命噬子是个悲剧,只是面对革命大势,他也无法控制住什么了。人民要求变革,怎么变对不知道,只是因为自己生活难需要变。而伴随革命的发展,共同敌人的一个个消失,革命阵营不断分化细化:君主立宪派、大资产阶级共和派、中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无产阶级革命派一起打到王权专制,然后各派别开始合纵连横互相火拼。热月政变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派的最终胜利,但是它对革命阵营其它派别的打击也无法稳固自己的地位,最终被拿破仑轻松终结,共和国再次走向帝国。

而丹东个人,就是这场全法国人民各阶层的大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也就是这样了。他的死是革命阵营分化后不同阶级斗争的结果。他的私德不如罗伯斯庇尔(电影中最后的部分,丹东在最后关头前试图找罗伯斯庇尔商谈和解,而不可腐蚀者罗却着实有些看不起他,他个人对丹东的指责就是“腐化”“粗鲁”,但罗不否认丹东对革命的功绩和保卫革命政权时的付出和贡献),在社会底层民众的支持不如埃贝尔,但是丹东,却实实在在的是大革命的功臣,革命共和派的领袖,他的历史贡献,和罗伯斯庇尔一样,都是不可抹杀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