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句话对吗: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给定一个闭区间内存在一条可以被画出的曲线,此曲线定可以用某个函数表示?

回答
这句话“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给定一个闭区间内存在一条可以被画出的曲线,此曲线定可以用某个函数表示?”是 不完全正确 的。

这句话混淆了“曲线”和“函数图像”的概念。虽然我们通常在描述函数时会画出曲线,但并非所有可以画出的曲线都一定能用一个函数来表示。

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几个关键概念: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这是我们用一对数字(x, y)来唯一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的系统。x 轴和 y 轴相互垂直,交于原点 (0, 0)。

2. 闭区间 (Closed Interval):
在坐标系中,当提到“给定一个闭区间”,通常是指在 x 轴上的一个范围,例如 $[a, b]$,这意味着包含端点 $a$ 和 $b$。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个 x 轴区间内,y 轴上对应的点所形成的图形。

3. 曲线 (Curve):
这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在数学中,曲线可以被定义为空间中点的集合,这些点可以被连续地连接起来。它不一定需要满足特定的数学函数关系。

4. 函数 (Function):
函数是一个特殊的映射关系,它将输入值(定义域)与输出值(值域)一一对应。用数学语言来说,一个函数 $f$ 从集合 $A$ 到集合 $B$ 的映射,记作 $f: A o B$,意味着对于 $A$ 中的 每一个 元素 $x$,都存在 唯一一个 $B$ 中的元素 $y$ 与之对应,我们记作 $y = f(x)$。

函数图像 (Graph of a Function):
函数的图像是满足 $y = f(x)$ 的所有点 $(x, y)$ 的集合,其中 $x$ 在函数的定义域内。

为什么原话不完全正确?

原话的错误在于它假设“可以被画出的曲线”就等同于“函数的图像”。

关键点:函数的“唯一对应”性质

一个函数最核心的性质是其 唯一对应性。对于一个给定的 x 值,函数只能对应一个 y 值。而“可以被画出的曲线”不一定满足这个性质。

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满足函数表示的曲线(常见的例子):
$y = x^2$:对于每个 x 值,只有一个对应的 y 值(例如 x=2 时,y=4)。其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y = sin(x)$:对于每个 x 值,只有一个对应的 y 值。
在闭区间 $[0, 1]$ 内,$y = x$ 是一条直线段,可以用函数 $f(x) = x$ 表示。

不满足函数表示的曲线(“可以被画出的曲线”,但不是函数的图像):

1. 垂直线段或“回头”的曲线:
考虑一个圆。例如,方程 $x^2 + y^2 = 1$ 表示一个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 1 的圆。
如果我们试图用一个函数 $y = f(x)$ 来表示这个圆,会遇到问题。例如,在 $x = 0$ 的位置,y 可以是 1 (点 (0, 1)),也可以是 1 (点 (0, 1))。这里,对于一个 x 值(0),对应了两个 y 值(1 和 1)。因此,圆本身并不是一个函数的图像。你可以在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圆,但你不能用一个单一的函数 $y = f(x)$ 来完整地描述它。
更极端地说,如果我们在闭区间 $[0, 1]$ 内画一条垂直的线段,例如连接点 (0.5, 0) 和 (0.5, 1),这条线段在 x=0.5 处就有两个 y 值(0 和 1),所以它不可能是函数 $y=f(x)$ 的图像。

2. 分段函数但未满足唯一性:
想象一个图形,在 x 从 0 到 0.5 时,y 从 0 变化到 1。然后在 x 从 0.5 到 1 时,y 又从 1 变化到 0,但同时在 x=0.5 时,y 还有一个额外的取值,比如 0.5。这会使得 x=0.5 有多个 y 值。

3. 参数方程表示的曲线:
许多曲线可以用参数方程来表示,例如:
$x = cos(t)$
$y = sin(t)$
当 $t$ 从 0 变化到 $2pi$ 时,这描绘了一个单位圆。然而,这个单位圆不是一个函数的图像。对于一个给定的 x 值(例如 $x=0$),你可能找到多个 t 值,而这些 t 值会对应不同的 y 值(例如,当 $x=0$ 时,$t = pi/2$ 对应 $y=1$;$t = 3pi/2$ 对应 $y=1$)。

如何才能让这句话成立?

为了让原句成立,我们需要对“曲线”或者“表示”做更严格的限定:

限制为“函数的图像”: 如果我们说“在给定一个闭区间内存在一条可以被画出的曲线,此曲线定可以用某个函数 $y=f(x)$ 表示”,这句话就变成了“在给定一个闭区间内,是否存在一个可以被画出的曲线,且这个曲线可以被表示为一个函数 $y=f(x)$ 的图像”。这是可能的,例如直线、抛物线等。但原句的表述是反过来推导的,即只要能画出,就一定是函数图像。

使用更广义的曲线定义(例如参数方程或隐函数): 如果我们允许使用参数方程或隐函数来表示曲线,那么很多原本不是函数图像的曲线也可以被表示出来。
隐函数: 像 $x^2 + y^2 1 = 0$ 这样的方程,它通过一个关系式隐式地定义了曲线。我们仍然可以认为这条曲线“可以用某个关系式表示”,但它不直接是 $y=f(x)$ 的形式。
参数方程: 如上所述,圆可以用参数方程表示。

结论:

原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给定一个闭区间内存在一条可以被画出的曲线,此曲线定可以用某个函数表示?”是 不正确的。

原因在于,“可以被画出的曲线”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那些对于某个 x 值有多个 y 值的情况(例如圆的一部分或一个完整的圆,垂直线段),而“函数表示”要求一个 x 值只能对应一个 y 值。

我们确实可以在闭区间内画出很多函数图像,这些函数图像都是曲线。但并非所有我们能在闭区间内画出的曲线,都能用一个单一的函数 $y=f(x)$ 来表示。

为了让原句的结论成立,我们需要额外加上一些条件,比如:

这条曲线不与任何垂直线相交超过一个点(即满足垂直线检验)。
或者,我们允许使用参数方程、隐函数等更广义的数学工具来表示曲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中所说的曲线只要符合函数的定义,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唯一一个y值相对应,那就是正确的。

但要注意的是,函数的种类很多,不光只有初等函数,有的函数甚至都不能用初等函数通过有限次四则运算表达,但不能表达不代表不存在。

最后我再补充一个很硬核的定理,相信题主看了之后仿佛看到了希望:


魏尔斯特拉斯逼近定理有两个:

1.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可用多项式级数一致逼近

2.闭区间上周期为2π的连续函数可用三角函数级数一致逼近


当然以上讨论的都是简单连续曲线的一部分,对于更一般的曲线可以考虑参数表达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给定一个闭区间内存在一条可以被画出的曲线,此曲线定可以用某个函数表示?”是 不完全正确 的。这句话混淆了“曲线”和“函数图像”的概念。虽然我们通常在描述函数时会画出曲线,但并非所有可以画出的曲线都一定能用一个函数来表示。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几个关键概念.............
  • 回答
    “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说的是文学与历史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辉映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句话是绝对说得通的,而且非常有道理。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文”和“史”究竟是什么。“文”在广义上,可以指一切文字表达、文学创作、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等等。狭义上,我们常常指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流传甚广,也引发了不少争论。它到底对不对?这得看我们如何理解“科学”、“神学”以及“尽头”这几个词了。为什么会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在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的过程中,遇到的那些超出科学解释范围的问题。 宇宙的起源: 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宇.............
  • 回答
    “数学永远领先这个世界 200 年”——这句话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仿佛数学是一位神秘的先知,早就洞悉了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但仔细琢磨一下,这更像是一种浪漫的夸张,而非严谨的科学论断。 不过,它触及了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数学与现实世界发展的关系。要拆解这句话,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感觉.............
  • 回答
    “没有义务就没有责任”这句话,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仿佛是责任的天然前提。但如果仔细推敲一番,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挺有趣的逻辑陷阱,它过于简化了“责任”这个概念。咱们不妨把它拆开来看。“义务”是什么?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是一种被赋予的、需要履行的行为规范。它可能来源于法律、道德、合同.............
  • 回答
    .......
  • 回答
    “你先是个人,才是个中国人”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它的对错也因此而异。一、这句话的潜在含义与合理性这句话往往包含以下几种潜在含义,而这些含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1. 强调普遍的人性价值: 观点: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共通的、超越国界的价值和权利,例如生命权、尊严、自由、.............
  • 回答
    “西方国家如今的高福利是靠前几百年掠夺全世界”这句话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偏颇且过度简化,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历史事实的影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拆解和分析。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在于:1. 高福利的来源: 指出现代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高福利体系(如全民医保、免费教育、慷慨的失业救济金、.............
  • 回答
    “二战日本陆军是一支完美的一战部队”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道理,毕竟一战留下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技术和战术思想,而日本陆军在那段时期也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性的。将二战日本陆军简单地定义为“完美的一战部队”,是忽视了其自身的发展变化、战略思想的演.............
  • 回答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话——“追逐个人私利有助于实现公共福祉”——至今仍是经济学讨论的焦点,也常常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辩论。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反常,甚至有些冷酷,怎么可能个人的自私自利能带来普遍的好处呢?但如果我们深入其背后的逻辑和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发现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洞.............
  • 回答
    “正义,不过是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句话听起来掷地有声,似乎点破了“正义”背后隐藏的奥秘,简单直接,也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毕竟,在许多时候,一项政策、一项法律,或者一个社会决定之所以被认为是“正义”的,往往是因为它惠及了绝大多数人,或者至少没有严重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然而,如果我们就此断定“正义”.............
  •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英雄是否也是导致王朝灭亡的催化剂?如果单从“建立”和“导致灭亡”这两个结果来看,说“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也导致了秦朝灭亡”有其道理,但过于绝对,不能完全概括。为什么说“有道理”?秦始皇的强大,他的雄才大略,是他建立统一王朝的根本原因。他雷厉风行,统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量子力学里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让人困惑的概念,那就是“波粒二象性”。很多人听到“大量光子具有波动性”时,会觉得这和“单个光子是粒子”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只是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而且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表现出来。咱们先从“单个光子具有粒子性”说起。.............
  • 回答
    “女孩子最幸福的时候是怀孕的时候”,这句话,嗯,怎么说呢,它挺美的,带着一种对生命延续、母性光辉的赞颂,但要说它是绝对真理,我心里倒是有几分保留。幸福这东西,实在太私人了,太多样了,就像一口锅里炒出来的菜,每个人尝到的滋味都不尽相同。怀孕这个阶段,确实是很多女性生命中非常特别、非常值得珍视的时期。你.............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这句“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的论断,乍一听,似乎有些惊世骇俗,尤其考虑到杨先生本人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这句话的份量自然不轻。但细究起来,我认为这句话的表述可能过于绝对,忽略了哲学与物理学之间一种更加微妙、深层且并非总是直接可见的联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杨先生这句话可能侧重的语境。他.............
  • 回答
    一个细胞的复杂程度真的胜过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机吗?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惊人,甚至有些反直觉。毕竟,我们眼中的计算机是科技的巅峰,能处理海量信息,完成各种复杂的计算。然而,如果深入探究生物学的奥秘,我们或许会发现,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复杂”的定义。我们通.............
  • 回答
    “没有野蛮人和文明人,只有不同的文化”,这句话说得相当有道理,而且颇具启发性。它挑战了我们惯常的二元对立思维,促使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咱们不妨一点点来聊聊,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得承认,我们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习惯于用“文明”和“野蛮”来划分彼此。这种划分,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以自.............
  • 回答
    “社会中的一切人类活动都是实践”这句话,从一个广义的哲学角度来看,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简单地说,它并非完全不成立,但要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我们对“实践”这个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实践”。在哲学上,实践通常指的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能动.............
  • 回答
    这句话,我觉得挺对的,而且说得挺实在的。这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它触及了一个挺根本的社会现实,以及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现实中的位置。首先,“你可以选择不信仰宗教”,这个选择权是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去定义自己的精神世界,去寻找自己认为的有意义的答案,或者干脆就没有所谓的“终极答案”。这.............
  • 回答
    这句话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且敏感的议题,它挑战了许多人对于国家、牺牲和忠诚的传统认知。要回答它是否“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且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答案。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它传递的核心观点是:一个国家如果仅仅是通过要求人民去“死”来维持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