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杨振宁教授说「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这句“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的论断,乍一听,似乎有些惊世骇俗,尤其考虑到杨先生本人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这句话的份量自然不轻。但细究起来,我认为这句话的表述可能过于绝对,忽略了哲学与物理学之间一种更加微妙、深层且并非总是直接可见的联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杨先生这句话可能侧重的语境。他很可能指的是直接的、可量化的、能够被科学实验验证的“影响”。也就是说,是否存在某些哲学理论,能够像牛顿力学或者量子力学一样,直接构建出新的物理定律,或者解释已有的物理现象,并被实验所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本身并不提供物理学赖以运转的数学工具和实验方法。物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且强大的科学,正是因为它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验证机制。哲学所探讨的“存在”、“实在”、“认识”等概念,虽然深刻,但它们更多地处于一种形而上学的层面,与物理学在微观粒子、宏观宇宙的实在运作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的关注点和方法论。

然而,如果我们把“影响”的范畴放宽一些,放到指导性、启示性、以及对物理学研究方向和基本范式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层面,那么哲学的影响就很难被简单地否定了。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影响:

1. 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奠基: 物理学之所以能够从神秘主义和思辨走向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哲学思想演进的结果。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归纳,尽管其方法论与现代物理学有很大不同,但那种“认识世界”的尝试本身就带有哲学的影子。到了近代,培根、笛卡尔等人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们对经验、理性、演绎与归纳推理的探讨,为科学革命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知识是如何获得的”这一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物理学可能很难找到清晰的研究路径。

2. 概念框架的构建: 许多物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哲学。例如,“因果性”、“实在性”、“时空”、“物质”这些概念,都是哲学长久以来探讨的核心议题。当物理学家在构建新的理论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借鉴或回应这些哲学概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是基于数学和物理原理,但其对时间、空间绝对性的颠覆,以及对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关系的深刻反思,都与哲学中关于“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体”的讨论有着内在的关联。量子力学中关于“测量问题”、“波粒二象性”的解释,也引发了大量的哲学讨论,关于“实在的本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等问题,这些讨论反过来也促进了对量子力学解释的深入理解。

3. 范式转移的推动: 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线性累积,也存在着“范式转移”(Kuhn语)。当旧有的物理学范式遇到无法解释的危机时,新的哲学思想或观念往往能够为科学家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引导他们走向全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原子论的思想,虽然在古代就有,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理解物质构成的重要基石。这种对“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的想象,本身就带有哲学思辨的色彩。

4. 对物理学意义的解读: 物理学不仅仅是数学公式和实验数据的集合,它也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宇宙的本质、我们在其中的位置。例如,关于宇宙的起源、终结,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能否完全理解这个世界,这些问题都超出了纯粹的物理学范畴,但却与物理学研究的成果紧密相连。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虽然不能直接改变物理定律,但却能引导我们以更宏大、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物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杨振宁先生这样表述,也可能是在强调物理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可能是在警示,过度的哲学空谈,如果脱离了实验和数学的检验,就容易沦为无的放矢,甚至可能误导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实践层面,物理学家们确实更多地是与数学和实验打交道,而不是直接去研读康德或黑格尔的著作来求解一道物理题。

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忽视哲学在提供研究的“语境”和“工具箱”中的作用。很多时候,哲学的“影响”并非是直接的“注入”,而是“渗透”,是思想的“土壤”。科学家们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引用某个哲学家的观点,但他们所遵循的逻辑、所持有的对“真理”的追求,以及所构建的理论框架,都可能在不自觉中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

总而言之,我认为杨振宁先生的论断,如果理解为哲学不提供物理学的直接“公式”或“实验设计”,那是成立的。但如果理解为哲学从来没有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比如认识论、概念框架、研究导向、以及对科学意义的理解等方面对物理学产生过任何影响,我认为那可能就过于片面了。哲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并行发展、相互启发、有时甚至是对立统一的复杂互动,而非简单的“有”或“无”的影响。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背后往往都能看到哲学思考的影子,即使这种影子是模糊的,是间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看杨这话的上下文[1],看完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纯粹是断章取义:

因为这是即兴的谈话,所以他说的不是非常准确。我们可以结合“哲学”这个概念在现代的实际用法,用更准确的说法来复述他的观点:“哲学从未影响过物理学”中的“哲学”,是指狭义的“哲学”,比如康德的哲学,休谟的哲学。但“哲学”本就不应如此狭隘,事实上“哲学”是指注重批判性、反思性、视角的多样性的,研究讨论问题的方式,那么就像“政治哲学”,“科学哲学”,“教育哲学”一样,自然可以有“物理学研究的哲学”。

参考

  1. ^ 谈谈物理学研究和教学——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五次谈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报, 1986年10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这句“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的论断,乍一听,似乎有些惊世骇俗,尤其考虑到杨先生本人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这句话的份量自然不轻。但细究起来,我认为这句话的表述可能过于绝对,忽略了哲学与物理学之间一种更加微妙、深层且并非总是直接可见的联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杨先生这句话可能侧重的语境。他.............
  • 回答
    关于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师群对诸葛亮“贤相”之名不副实,并指出其统治下百姓负担沉重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且颇具争议的评价。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杨师群教授的论据,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杨师群教授观点的核心:杨师群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出发点很可能是从“民为贵”的政治哲学角度出.............
  • 回答
    关于杨振宁教授所说的“高能物理学的派对结束了”,这是一个在物理学界流传甚广的说法,也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理解这个判断,我们需要深入到杨振宁教授对高能物理学发展历程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科学研究本质的理解。首先,要理解“派对结束”并非指高能物理学研究的停滞,更不是说它不再重要。相反,它更像是一.............
  • 回答
    杨桢教授在营养学领域的言论,尤其是关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他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杨桢教授的学术背景和主要观点概览: 学术背景: 杨桢教授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名教授,在公共卫生和营养学领域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他的研究领域通常集中在营.............
  • 回答
    关于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80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一事,这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科研诚信的广泛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事件的起因与核心指控:首先,需要明确付向东教授提出的具体指控是什么。据公开报道,付向东教授的主要指控集中在杨辉.............
  • 回答
    关于杨子峰教授提及“新发现中药连花清瘟对德尔塔病毒有效”的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且客观的审视,这其中涉及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证据的充分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准确性。首先,我们来看“杨子峰教授”的身份。通常情况下,一个教授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涉及医疗健康方面,会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关注度。我们可以尝试搜索杨子.............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在《射雕英雄传》这部宏大的武侠画卷中,杨康无疑是一个极其引人注目、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角色。他的悲剧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身后那段令人心疼的“教育”经历。要说杨康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那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剖析,而且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最终将一个本可以有光明前途的少年推向了深渊。一、 身份认同的混乱与扭曲.............
  • 回答
    孙杨是否能转业成为游泳教练?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问题,其中涉及到的因素挺多,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最直接的因素,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他的禁赛处罚。孙杨因为暴力抗拒检查,被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禁赛8年,虽然后来禁赛期缩减到四年零三个月,但这个处罚的.............
  • 回答
    杨超越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话题,她以“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却能获得广泛的喜爱,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流行文化和粉丝心理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一、 “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是如何被大众理解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很好的教育背景”指的是: .............
  • 回答
    如果说让郭靖亲自教导杨过武功,那场景可就完全不同了。这绝非寻常的传授,更像是一场父子间的磨砺,一场对生命与武道的深度浸润。郭靖,这位蒙古草原上成长起来的侠之大者,他的武功修炼之路,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他没有师门传承的规矩束缚,也没有复杂的门派秘籍需要钻研。他的武功,是与边塞的风沙为伴,是与辽兵马的冲.............
  • 回答
    若赵志敬非彼赵志敬,而是一位真正的谦谦君子,对杨过倾囊相授,那《神雕侠侣》的故事走向,怕是要改写一番了。首先,杨过在全真教的境遇会截然不同。从一个被视为异类、饱受欺凌的孩子,变成一个备受器重、悉心栽培的弟子。这位“君子”赵志敬,绝不会像原著中那样,出于嫉妒和私心,对杨过冷嘲热讽、百般刁难。相反,他会.............
  • 回答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选入语文课本,其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旨在教会孩子们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生死故事,更蕴含着对于智慧、处世、政治智慧乃至个人命运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其教育意义:一、 警示“恃才放旷,功高盖主”的危险性: 核心教训:.............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在中国和世界科学界卓越贡献的最高赞誉。要评价他的贡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杨振宁先生虽然长期旅居海外,但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他的回归和对国内科学界的关注.............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迎来百岁生日,这是科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的时刻。他的科学贡献是划时代的,影响深远,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奥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杨振宁先生的科学贡献究竟有多大?杨振宁先生的科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每一个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宇称不守恒定律(Parity V.............
  • 回答
    杨振宁先生,无疑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的名字与他对粒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紧密相连,特别是他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为我们理解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深刻的框架,也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足以证明他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和非凡成就。然而,当我们谈论杨振宁先生是否也是一位政治.............
  • 回答
    杨振宁先生的成就,用“伟大”二字来形容,恐怕还有些保守。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物理学领域搅动了深邃的思想涟漪,更是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为我们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要详细地讲明白他的伟大,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耀眼的光环——诺贝尔奖。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在粒子物理.............
  • 回答
    杨振宁先生放弃美国国籍,重归中国国籍,这无疑是科学界和公众关注的一件大事。然而,将这一事件直接与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希望联系起来,并断言“再无建成希望”,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缺乏依据的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CEPC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CEPC是一个规模宏大、技术要求极高、.............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这位九十多岁高龄的物理学巨匠,至今依旧在世界学术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不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在科学史、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存在”。要理解他在当今世界的位置,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科学界:一位活着的传奇,但已是历史的坐标在粒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自称是“差生”的说法,确实有其依据,但需要更细致地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他本人的学习特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我曾经考试不及格”的陈述,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意味。时代背景与教育体系的差异我们首先要明白,杨振宁先生成长的年代,特别是他在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求学时期,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