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

回答
关于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80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一事,这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科研诚信的广泛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事件的起因与核心指控:

首先,需要明确付向东教授提出的具体指控是什么。据公开报道,付向东教授的主要指控集中在杨辉教授及其团队发表的几篇重要论文上,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可能包括:

数据造假或篡改: 这是学术不端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意味着研究结果是捏造的,而非真实实验的反映。
图像伪造或操纵: 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实验图像是关键的证据,如果这些图像被不当处理,会严重误导读者,动摇研究结论。
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未经许可,将他人的研究思想、数据、图表等据为己有,并发表在自己的名下。
作者署名不当: 可能存在将未实质贡献的作者列为共同作者,或者隐瞒关键贡献者的情况。

付向东教授作为资深研究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学术声誉,他的实名举报具有一定的分量。他选择实名举报,表明其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揭露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

杨辉教授的背景与“明星教授”的光环:

杨辉教授,作为一位“80后”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在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拥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他通常被媒体塑造成科研新星,在科研项目、经费、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可能享有较高的资源和关注度。

这种“明星教授”的光环,一方面可能源于其确实在科研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他在面对质疑时,更容易被赋予“无辜”或“被诬陷”的标签,这反而会增加调查和公正处理的难度。

学术界的反应与调查机制:

透明度与公正性: 当一项重要的学术不端指控出现时,学术界的反应和调查过程至关重要。一个透明、公正、独立的调查机制是维护学术声誉的关键。这通常意味着需要由专业的机构(例如高校的学术委员会、科研机构的伦理委员会或第三方调查机构)来介入,并遵循既定的程序进行调查。
“疑罪从无”与“证据确凿”: 在调查过程中,需要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充分听取被举报方的解释和申辩。但一旦证据确凿,则必须依据相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不能因为被举报人的身份、地位或年龄而有所偏袒。
科学共同体的审视: 除了正式的调查,科学共同体本身也会对这类事件进行审视。同行评议是学术界的“防火墙”,一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其他研究者通常会通过重复实验、质疑论文发表等方式来揭露。付向东教授的举报,也是这种同行监督的一种体现。

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启示:

对科研诚信的挑战: 如果指控属实,这将是对中国乃至全球科研诚信的严重打击。它会损害科学研究的公信力,让公众对科学产生怀疑。
对年轻科研人员的警示: 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在追求学术成就的同时,必须时刻坚守科研伦理的底线,任何一步的逾越都可能导致职业生涯的毁灭。
对科研评价体系的反思: 这种事件也可能促使人们反思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过分强调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项目经费等“硬指标”,是否会无形中给研究者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诱发不端的行为?
建立更有效的监督和举报机制: 如何更好地保护举报人,鼓励知情者发声,并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举报机制,也是此类事件带来的重要课题。

评价的角度:

从付向东教授的角度: 他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捍卫学术尊严和科学真理的勇气。作为资深学者,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揭露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维护学术界的健康生态。
从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的角度: 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机构,面对如此严重的指控,其处理的公正性、效率和透明度将直接影响其声誉。他们需要迅速启动调查,并公开调查结果。
从杨辉教授的角度: 如果他是无辜的,他需要积极配合调查,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指控属实,他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公众的角度: 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于真相、公正以及科研诚信的维护。公众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和行动。

总结而言, 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举报上海神经所杨辉教授学术不端的事件,是一场严肃的学术诚信危机。对其进行评价,需要等待官方的调查结果,但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次事件都暴露了学术界在监督、评价和诚信建设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它提醒着我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严谨求实、诚信为本永远是不可动摇的基石,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挑战这一原则。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是维护科学生命力的根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了解真相没有发言权

但也作为学术工作者,我很清楚抄袭意味着什么。

我在美国留学期间跟着我的导师做荧光手性分子合成方向。我的导师是一位法国人,但他近几年学术成绩优异,作为学术人才被引进我们学校,来了就是副教授职位。这位导师要求严苛,院里也对他很重视,给他配备了很多非常先进的实验设备,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实验室过柱子都是全自动,有专门的过柱仪器(化学小伙伴应该很懂我在说什么),而且院里为了他方便做分子表征,专门配备了最新型NMR仪器(非常方便小型便捷,完全无需液氮等)以及Benchtop的最新FT-IR红外仪。光实验室启动搭建就花了好几百万美元,简单来说,有机所需硬件应有尽有。

但就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这么一位拿了众多奖项的学术界大师,有一次在我们全院每周固定的seminar上做完他的研究汇报和工作小结时,居然说了一句我永远忘不了的话

“ Luckily, we don't have a lot of Chinese Researchers here. And I fully trust the Chinese and Taiwanese students present here .( 指我和我的师兄)Otherwise, we will see an article similar to my presentation in a few months."

(所幸的是,我们这里没有很多中国学者。唯一在场的几个中国和台湾学生我也非常信任。要不然,过几个月,我们就能在国际期刊上看到和我报告内容相似的文章了。”

哈哈哈哈哈,全场都在开心的大笑。仿佛听到了一个很幽默的玩笑。

我当时耳朵都气红了,却又无比震怒中不知道如何反驳。我知道他们说的很片面,但确确实实又存在这样的事实。周围的人好像也没有很纠结这个点,就继续讨论学术了,然而我在那之后脑子一直嗡嗡作响。什么也没听进去。

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地位有所攀升,但是,学术界对中国文章一直认可度不那么高,而且国外学术界一直流行着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习惯于剽窃,盗用以及抄袭等等。虽然这几年一直在改善,但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只有不断加大打击举报和监管力度,才能恢复中国学术界名声。

引用去年曹雪涛院士涉嫌学术造假后《科学》杂志所说的一句话:“中国的学术造假成本太低了,几乎没有。”所以,如果没有严格的惩治措施,如果学术造假被发现只是不痛不痒的处置,那么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走这条路。

我们国家还在飞速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同样也应该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我希望的是未来留学生或者是中国学者能在国际上真正扬眉吐气。

user avatar

补充一下,分享这份经验并不是希望大家“以后与同行交流要少讲一点”“以后不要找合作者了”。而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意识;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意识,更是要避免自己主动或是被动地踏入这样的灰色地带。

孰对孰错肯定是重要的,但无论答案是什么,重点是因为某些缘故在科学交流中产生了极大的冲突。这次因为冲突的中心有噱头,所以大家知道了,那有多少冲突没有噱头,却黯然收场?我希望我们能避免这种情况,而不是接受它为常态。


就抢发的事情想说几句。

这个问题下面大多都是吃瓜看戏,亦或是想着从此以后可能要对国人同行,甚至不算同行的研究人员保持警惕。可能还有人觉得,自己也不会发CNS,不用担心被抄idea或是抢发。

请大家认真看待这种可能,不要觉得自己肯定遇不到。随时保持警惕。更不要分国籍选择性警惕。



我博士毕业论文就被合作者抢发了。合作者位于日本,其研究所资助了我的博士研究。

实验设计是我们提供的,但实验的第一个版本是合作者在日本做的,没做出效果。他们放弃了,我回到英国后,反反复复尝试了二十多个版本,才把结果做出来。中间我导师都曾有点兴致缺缺了,但我还是坚持做出来了。一旦参数对了,就一做一个准。

实验本身极其简单,想法也很简单,但背后的研究背景比较复杂,为了能讲一个好故事,改论文反反复复改了一年多。我的合作者把我的实验在日本重新跑了一次,就把数据拿去发了。


那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被发了呢?

特别好笑。因为我的导师是他们发论文的那个杂志的客座编辑,本来杂志请我的导师去当那篇文章的编辑,我导师连题目都没看,就拒绝了,因为和作者们有合作,不应该让有利益相关的人来做文章的编辑。结果这文章正式发表了,我们才看到。

交涉的时候,合作者还说,以为我的导师是那个杂志的编辑,如果觉得不合适,肯定会立马打回来。(问号脸)换言之,他们觉得其实已经礼貌地试探了一下 得到我们的默许了?


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刚刚提交了博士毕业论文,拿到去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的offer。当时我一篇论文没发,导师也不太想我走,能有offer已经是幸运。思考再三,没去,留在导师这里确保这件事情能够圆满解决。因为如果不能以最好的结果解决,那么我要么得补实验、并大大降期刊等级,要么就是博士工作打水飘——不发了。

这件事情说实话对我打击挺大。当时真的是有点想离开学术界了,连合作者都不敢相信,我该如何与同行交流?

我们领域圈子非常小,大家都互相认识,这件事情之后,几个大前辈都知道了,私下给我发邮件或是开会的时候来找我聊天,告诉我这种事情在我们领域闻所未闻,不要认为这是常态,会保护我的。我非常非常感动。

正如蒲慕明教授所说,这确实是灰色地带 但如果当时我领域的大前辈们也是这个含糊其辞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的说法来点评此事,我不知道我会是什么心情。不了解国内情况,不清楚大多数人真实的想法。但,我看到“灰色地带”那几个字,觉得挺刺眼,也有点伤感。

我还只是两年的工作被抢发,不知道九年工作被抢发是怎样。


据我所知,UCL 当时并没有帮助我们与对面研究所交涉。因为两者有长期合作项目,且是对面研究所给 UCL 的实验室们资金做研究。所以这种事情发生,不要认为占理就铁定能捞回损失,以为学校一定会怎么样怎么样。中间得靠自己去寻求帮助,很痛苦。


我看其他答案下有人说,付教授太自信了,离发表还有1年就敢去分享。这让我很困惑:神经科学行业,有多少实验室是只在正式发表后才去给别人讲?一般好的实验室都会让博士生带着成型但还没有发表的工作去会议上交流,这是正常操作。这不仅有利于获得同行反馈、寻得合作,更利于给潜在的编辑和 reviewers 留下印象,帮助论文方便更加顺畅。


抢发我论文的那位一作其实人很好,我们私下关系也很好。但这件事情后,也不联系了。他也离开学术界了。

好在,最后交涉成功,他们撤稿。我的论文发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面,对我来说已经是这种情况下的最好。我感到非常幸运。


哎,说的乱糟糟的。其实我说的事情跟付vs杨事件一点关系也没有。

昨晚两点才睡,四点醒了看到这个消息完全就睡不下去,才爬起来写下这些字。

大家都只是在宏观上做点评:论谁谁谁的人品,看谁谁谁的真假;吹大牛的牛逼,吃各自的大瓜。

而我满脑子就想的是两边论文的一作。在这个漩涡里,他们是什么心情,他们又会走怎样的路。

有时候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别人为什么那样做,有时候也没有人来为你伸张正义,甚至还会告诉你是你自己不小心。绝大多数时候,大家也就感叹一下而已,只有你自己还记得那些彻夜未眠的日子。

user avatar

针对事件本身,大家已经讨论很多了,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Yang Hui的回复。

本文欢迎各位转载!本文欢迎各位转载!本文欢迎各位转载!

Yang H的回复已经发在了BioArt上,大家可以先仔细阅读一下。

修改:上面的微信链接不知道怎么回事挂掉了,变成了无法打开,可能是当事人自己也终于认识到糊弄不过去了吧…… 挂两个新链接,内容和之前一致。

……

……

……

……

……

……

大家读完以后,是不是觉得有一种Yang H被冤枉了?觉得材料和方法都不一样,怎么能算抄袭呢?

好了,如果大家有这个想法,那么我告诉你,你已经被成功带跑偏了。因为Yang H的回复根本就没有正面回答Fu XD的问题,而是一直在绕弯子,一直在打太极。客观来说,这篇稿子是Yang H花了很大功夫和心思写的。这也给各位危机公关的朋友提个醒,以后危机公关要学会这种避重就轻,打太极的方式

下面我来简单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说Yang H是避重就轻。

第1个问题,我们要Fu XD老师的举报信中认为Yang H抄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杨辉在全面了解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成功的实验结果后, 立即着手换一种实验技术敲降 PTBP1,重复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相似的实验结 果,并在短短 6 个月后便将他们的论文投稿,最终在今年的《细胞》杂志发表(4 月 8 号上线,4 月 30 号出版)。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杨辉论文发表后,蒲慕明 所长领导的神经所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称此项工作是他们研究所的“原始发现” 和“重大突破”,不知那天参加过我学术报告会的各位神经所研究员和研究生对此 该作何感想?而杨辉本人则在微信朋友圈恬不知耻地宣称,这是他迄今最满意、最 有成就感的一项工作!剽窃来的工作竟然也有成就感?实在是令人不齿又匪夷所思!

Fu XD老师在举报信当中,本来就没有说Yang H用了相同的方法。而是说Yang H用了不同的技术路径重复了类似的实验结果。而我们看看Yang H在回复中强调的是什么:

1. 付向东教授在神经所做的报告是采用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而他们在Nature发表的论文采用的却是shRNA和ASO的方法。连他自己在Nature文章中都没有提及他在报告中采用的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他又是如何在当时向我们透入大量的技术细节的?他报告中的方法最终证明是错误或不可行的,难道已经公开发表5年的位点就可以霸占,不允许其他人用新的技术来尝试吗?这和大佬圈地有何区别呢?
2. 根据付教授发表的文章和公布的专利(2018年4月递交,2019年10月公开),丝毫没有提及用基因编辑方法治疗帕金森病。而且他还宣称在我们注射的纹状体脑区通过在星形胶质细胞内敲低Ptbp1几乎不可能形成多巴胺神经元。而我们恰恰是在纹状体中高效诱导出多巴胺神经元产生,进而达到治疗效果。在举报信中,他通过混淆视听,让大家认为我完全抄袭他的结果。

Yang H 的回复前两点,一直在强调用的路径不同,完全没有提到实验思路的事情。接下来看回复的第3点:

3. 付教授提到,他还分享了Ptbp1应用到视网膜疾病治疗的工作,首先我确实不知道他的分享,其次,最近我们通过BioRxiv检索,也找到2020年4月8日在线刊登的这篇文章。他们从实验方法到动物疾病模型没有一处一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目的是将穆勒胶质细胞转分化为视锥细胞(Cone),而不是我们文章中的目的神经元视神经节细胞。两篇文章的连实验目的都不一样,何来剽窃?付向东教授专利中涵盖的疾病和方法,并没有涵盖任何RGC细胞的转分化。可见他是如何向我透入这些技术细节。最后我想指出的是,我们Cell文章主要关注点是视神经节细胞的转分化(7个主图中有5个与视神经节细胞的转分化有关)。

最最重要的实验思路,Yang H表示的是:“付教授提到,他还分享了Ptbp1应用到视网膜疾病治疗的工作,首先我确实不知道他的分享” 相当于就是不承认剽窃了Fu XD老师的实验思路和想法。

然后Yang H后面附的实验进度细节:

2018年5月25日,我们拿到了通过CasRx在293T细胞内能够高效的敲低黄斑病变的治疗靶点VEGFA的数据。
2018年5月31日,我们拿到细胞内的数据,证明CasRx可以在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靶点Rho的点突变的RNA进行敲低。
2018年6月9日,在细胞内拿到CasRx能够对遗传性耳聋的治疗靶点Tmc1敲低的数据。
2018年6月20日,在细胞内证明CasRx能够对天使综合征的治疗靶点Ube3a-ATS进行敲低。
2018年6月27日,在细胞内证明CasRx能够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治疗靶点SMN_AS1进行敲低。
2018年7月12日,在N2a细胞内证明CasRx能够对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靶点Ptbp1进行敲低。
2018年9月15日,在小鼠的N2A细胞内证明CasRx能够靶向黄斑病变另外一个治疗靶点Hif1a。
2018年11月3日,设计了CasRx靶向一型糖尿病的治疗靶点HPD。

如果Yang H自己公布的时间表没有错误,那么就可以说明在2018年6月之前,Yang H没有任何一个已经在研究Ptbp1的结果。而Fu XD老师的报告时间是 2018 年 6 月 14 号。所以Yang H的回复并没有什么力度。

第2个问题,Fu XD老师要求Yang H自证清白的要求是什么?Yang H的回复到底有没有提供?

Fu XD老师的要求:

随即,我请蒲慕明所长让杨辉提供订购 PTBP1 相关DNA 引物的时间及证据,这应该是开始实验的最先步骤。然而,至今没收到他们的 任何回复。如此简单的证据为何拿不出来,这不做实他的谎言和剽窃行为吗?如果 他继续捏造假证据,事件的性质就从剽窃进一步恶化成为欺诈行为。

而Yang H通篇回复中,这个最简单、最要命的证据是没有拿出来的。

第3个问题,即便是真的听了Fu XD老师的报告,用了不同的实现手段做了类似的事情,那么Yang H的行为真的有问题吗?

答案是,有问题!

我给大家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好比Fu XD老师的2013年的工作告诉大家:

第1部分。西藏有个险峻神秘的山峰,在这个山峰上可能有宝藏。但是现在人在武汉,一时半会还过不去,连西藏去的都困难,就先别提登上顶峰了;但是看着现象真的是有宝藏。(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注意这个消息,但是基本上很少有人会深入研究,因为从武汉到西藏路途遥远,且山上到底有没有宝藏,谁也不清楚。看起来美好的事情多了,难道都要去做吗?)

第2部分。后来Fu XD老师通过9年的努力,试了无数条进藏路线,然后终于成功开车自驾到达西藏,还试了不同的登山路径,终于登上了这个险峻神秘的山峰,发现真的有宝贝。而且自己只客观上只有两只手,只能搬走其中1块宝藏。同时,虽然挖到了宝贝,但是开车正往回走打算回武汉开新闻发布会。

第3部分。Yang H做的事情大概类似,就在Fu XD开车回武汉的路上,收到了邀请,去上海讲了一下自己传奇的经历。听到了Fu XD老师的挖宝经历,探险路线,规避了种种大坑,并且准确知道了这个险峻神秘的山峰到底在哪里之后,Yang Hui坐了飞机(CasRx)直接按之前Fu XD老师提供的方向找到了宝贝。还抢先开了新闻发布会,告诉大家自己才是这个宝藏的第一发现人。

所以这么看来,Yang H的回复,一直强调的是:他坐的是飞机,而Fu XD老师是开车自驾。

结语

现在大家明白,Fu XD老师为什么怒火中烧了吧?

辛辛苦苦的第2部分的工作,完全被抢先发表,而且只字不提。让Yang H提供自己独立发现西藏险峻神秘的山峰行走路线图,Yang H提供的都是怎么做飞机到北京(CasRx在293T细胞内能够高效的敲低黄斑病变的治疗靶点VEGFA的数据),到云南(CasRx可以在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靶点Rho的点突变的RNA进行敲低)

所以,Yang H的回复到底有没有力度?大家是不是现在就搞明白了?

后话

我们学术上,要保护的就是第2部分。否则,以后谁还会无私地,提前公布和分享自己的探险经历?而那些还在探险路上的人们,也必然会因为失去了一些及时的指导,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经历,甚至误入歧途。

user avatar

真的蛮失望的。做为底层科研人员一枚,对中国的现在科研环境很失望,而且整个环境可能有进一步恶化甚至失控的可能。(我原来以为不能更坏了,没想到还有进一步变坏的可能。。。)在这种科研环境下,实际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员可能因为坚持底线,连工作都难找,生存下来都困难。在这种虚假的繁荣下,甚至可以说中国科研大跃进运动,还去跟美国的大学比学术排名,还比几年芯片能赶上美国,真的是莫大的讽刺。

我跟杨辉有过交流,跟付教授也有一面之缘,对两人都是无比的尊敬。中国科研界难得有这样真正做事情的科学家。尤其是付教授,在付教授这种老科学家,既这么有水平,又有职业操守,在整个中国甚至世界上都是极其优秀。但其他的很多所谓老科学家们,真的是配不上他们的学术地位或者江湖地位。我之前一直都以为,学术风气都是他们带坏的。典型的前有武汉的大佬,后有南开的年轻院士(这里说句公道话,文章主要在第二军医大发的,南开只是背锅而已。第二军医大出事的也不止他一人,应该是风气如此了)。造假到了连假实验都懒得做一遍,直接大规模上PS改图的程度。这是多懒多蠢,多差的学术风气。而所谓的中国学术圈就是这群人把持的。现在看来,如果中国的年轻一代,比如杨辉这样很有水平的年轻科学家,都不去想了解科学问题和解决学术问题,而是忙着各种手段发大文章,抢基金,这样下去,学术圈会不会比原来还糟糕!(还是说句公道话,即使杨辉的实验结果不能重复出来,性质也比南开某院士好一些,至少人家杨辉是自己做的实验,而不是PS出来结果。年轻一代可能水文章上瘾了,去占所谓的山头。但毕竟底线还在,比不上专业水文章讲所谓story的。。。这就证明年轻一代比老一辈强呀。。。就一点不太好,PS比买试剂省钱多了。。。老一辈还是比较艰苦朴素的。。。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今年遭受百年不遇的疫情,很多人抢着发所谓的水文章,让人很不舒服。我相信这只是暴露出来的一个很小的问题。不去解决国家遇到的难题,先去解决自己的文章问题。虽然让人不齿,但是放在个人角度还是可以理解。静下心来想一想,每年国家投入这么多钱,就是为了水几篇文章吗?我出生在农村,知道广大人民炎热夏天去掰玉米的辛酸(现在很多地方机械化了),了解很多低收入农民贫困的现状(参照总理讲话),知道每分钱都是来之不易,有时候看到课题组浪费的钱都心疼。看看医院从事所谓科研的,所谓做非编码RNA,所谓早期液体活检的,所谓肿瘤干细胞,到底有多少钱是浪费掉的。真的是完全浪费掉的!而遇到了疫情,遇到芯片卡脖子,之前的这么多研究成果,有多少能真正有用。管你发了几篇CNS,管你自己手里有几千篇SCI。有时候科研是有滞后性,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需要耐心,这点我完全赞同。但现在看,中国很多科研领域到了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的程度。

我觉得自己还是想为科研做出贡献的热血青年,有一定底线,也确实很努力,可能有点小聪明,而摆在我自己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我明年J1到期回国后,究竟到哪里找一个博后位置好呢。(此句话暗含了中美关系,疫情,中国科研环境,就业等各种难题)好难呀。。。

user avatar

学术圈圈子小到,曾经我在中科院某所工作的时候替当年的老板审过杨辉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因为本人已经离开学术圈,可以表达当年作为底层青年科研工作者对此事的看法。

杨辉的导师李劲松2014年来北京所里作报告,讲的两部分工作都是当年他这位爱徒完成的,报告期间,对于这位学生非常自豪,尤其提到在美国短短不到两年博后发表两篇cell。当年作为几乎同龄同批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我们都是羡慕佩服。

可以想象当年,这也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一路名校本科,再到生化所读博士,一定很刻苦,不容易。从15年离开中科院某所,转眼5年过去。我对比自己在国内和美国博后的科研经历,觉得杨辉的这次事件与国内整体科研的大氛围熏陶完全脱不了关系。在急功近利,盲目膜拜CNS,同行们疯狂灌水文章的环境下,很多人难免会失去最初的本心,变得浮躁戾气,没有底线。

看看杨辉网页介绍,有不下十个博士后和若干研究生。要知道这在美国,基本最顶级的实验室也比一定雇得起如此多的人员。一般有2-3个NIH的RO1,也就最多雇4个博士后。相比之下,国内的科研劳动力低廉甚至可以说免费。一个实验室20多个人,每个人负责一个课题,每年出几篇SCI,基本是常态的运行模式。

在美国各种学术会议比如GRD系列都要求PI汇报unpublished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互相学习探讨目前最前沿的技术,科研思路。毕竟如果都汇报已经发表的,大家读读paper就可以了,也没啥必要花几天时间坐飞机跑到千里之外去坐着听报告。很多networking,collaboration,甚至可以在会议期间如果被哪个学校department的chair看中,找到faculty的也常有的。所以,基本上,这是学术圈的共识。一般大会不让拍照,很多人也会做笔记,讨论,如果有需要感兴趣的细胞系,也可以联系报告人索要,只要说明自己研究的课题方向思路就好。我曾经就在会议茶歇和一位本领域大牛聊了自己的课题,他立马发邮件给他实验室的博后给我寄细胞系。当然,大家也不会真的把实验室初始阶段的课题杀手锏idea在会议期间和潜在竞争对手讲。一般未发表的数据也是接近发表,或者只剩下边边角角的数据,最耗时的技术难题,动物实验都一定拿到重要数据,才会讲。总结讲,一定会评估就算听众有人有兴趣抢课题,也一定来不及的状况下再讲。

付向东一定是低估了国内科研生产线的速度,想不到会有人来的及做甚至抢在他前面,也想不到圈子这么小,真会有人不懂做人这么干。但是,杨辉作为独立几年的冉冉新星,同时开始做公司,有了一些转化概念,一定看到了PD领域这个新的潜在治疗靶向物的未来转化的巨大利益,所以才不顾一切。毕竟,剽窃这个事情,真的叫起真来,说不清楚。毕竟实验数据都是自己实验室造的,我只是抢山头,证明这个基因在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机理是我发现的。作为付老,在美国辛苦9年拿到的成果,一定是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成果一步步成熟可以公布发表,却出现被人横刀抢走,一定痛心。只是剽窃,可能雷声大雨点小,而加上学术造假的控诉,就足够让一个人在学术圈一辈子抬不起头。

国内的盲目崇拜CNS的歪风尤其是在顶尖研究所高校由来已久。没有发表几篇CNS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在这些研究机构做独立研究员。知道这个敲门砖的重要性,这些吃过CNS红利的人会上瘾的。如果海归回国后,不能持续发表CNS,就会被人说,这个人的学术水平不行,当年是博后实验室的老板牛而已。因此,独立后拼命发CNS才能保住自己在学术圈科研地位。

除了CNS,灌水各种文章,显示高产也是常见。当年在中科院,每个入学的研究生第一年在中科院统一上课不能做实验,就被安排写综述,每年招4、5个学生,就发5篇综述。但是这些综述真有人看吗?5年下来引用也就3、4次,还都是自引。我来到美国以后,和美国博后老板提起写综述的事情,我美国的老板说,一般你要在这个领域发上几篇重要论文,并且有深入系统的认识,能够有新的视角观点,你写的综述才会有人看。这和国内灌水文章的风气对比太明显了。

我国内的老板当年组会都安排在周末,对工作人员学生人员训斥毫无顾忌对方的自尊。曾经我就被他在办公室当着他上小学的女儿的面被骂的痛哭流涕,毫无尊严可讲。动辄周末晚上打电话,斥责工作周末怎么没做完。动物实验从来不重复,追求速度。文章发的像火箭一般的速度,学生也被压榨的像提线木偶。我想独立做课题,直接被老板说你有能力发表CNS吗就想自己做课题。辞职前一周组会上汇报工作,当着所有人的面骂我根本没有能力做实验,原话是“不qualify”,暗示我的博士白读了,甚至还不如实验室的本科实习生,一脸的不屑不信任。我曾经非常痛苦,来到美国,经常还会做噩梦,梦见自己还在国内中科院某所,在组会上被骂,打电话求美国博后老板把我救回去,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离开国内变态的实验室,经常长舒一口气。

幸运的是,在美国终于遇到好的博后老板。很民主,可以毫无顾忌平等的和老板讨论问题,节奏自己掌握。不用像在国内看老板脸色,天天被欺负贬低自尊。在美国我几乎每个晚上周末加班完全是自愿,实验做的很开心,老板也总是说很感激我这么努力的工作。最后也是双赢的结果,在博后期间发表一作研究论文若干篇,虽然不是CNS,但是也是实打实的文章,不怕重复,经得起推敲考验。博后第三年,老板让我写一篇本领域的约稿综述,杂志影响因子4分左右。认认真真写的,不到两年已经被引用超过20次。

所以,国内的学生工作人员常年被各种这样表面风光无限被众人崇拜的“大牛”压榨,敢怒不敢言。对外,这些“大牛”各处做报告,和中科院名校的老板们把酒言欢。没发过CNS,你都不配和这些所谓“大牛”上一桌子吃饭。就是这种畸形压抑的学术氛围让多少导师心态极其扭曲,为发大文章不择手段,压榨学生工作人员。圈子小,如果想在学术圈混,得罪不起自己的导师,只能处处忍气吞声。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人品败坏,但是但凡有这样的魔鬼导师,没有道德底线,被社会惩罚,曝光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这是最可悲的。看看每年被压榨抑郁跳楼退学的博士生有多少,真正因此被惩罚辞退的导师基本没有。

这也是付向东,几十年靠自己在学术圈的打拼,在美国有稳固的地位才敢正面曝光。有多少国内的科学家们,被剽窃被弯道超车,敢怒不敢言,把委屈吞肚子里。毕竟国内的学术圈各地派系抱团,单枪匹马没有背景没有地位的底层科研者发声太难了。

弯道超车可恨在于,完全基于对方提供的信息,省略掉若干年试错的过程,并且转移视线。通俗讲,就是好比大牛有家店试了9年终于搞到一个秘方,卤出来的牛肉很好吃,生意很好。一次喝酒把秘方最重要的成分告诉小牛,小牛拿去卤了鸡爪。大牛生气问小牛剽窃,小牛理直气壮说你卖牛肉,我卖鸡爪,不算剽窃。不过,傻子都看得出来,关键在秘方,卤出来啥都好吃。杨辉就是利用自己大多数数据做的是视网膜神经节,而不是多巴胺神经元。但是关键在于,如果不是听了付老师的报告,你怎么知道PTBP1敲低后在神经元发育的机制,怎么敢6个月就仓促发Cell。蒲老在这方面处理问题也有问题。付老师知道这个事情,肯定拉不下脸直接问杨辉,先找同样资历的蒲老问情况,如果蒲老当时能不护短,让杨辉正式道个歉,事情也不会逼到付老去实名举报。杨辉也是还是太年轻了,反口写的回应,避重就轻,一副急功近利的样子,丝毫没有尊重科研前辈的口吻,把丑陋的一面暴露无疑。

如今我在美国,彻底离开学术圈,对于国内中科院某所的经历至今耿耿于怀,无法原谅。大家眼中光鲜亮丽的牌子下,真正体制的漏洞,对研究员的袒护,对底层科研工作者,学生丝毫不在乎的风格,永远都是我心底的那块疤。

———-分割线

注明:以本人中科院某所经历是我博士毕业后的工作经历。我博士不是在中科院读的。以上并不涉及我读博士时的经历。我的博士生导师人很好,并不在中科院。后来美国博后导师,还有目前工作的老板人也都很好。在中科院经历的老板这样的,希望这辈子不会碰到第二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80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一事,这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科研诚信的广泛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事件的起因与核心指控:首先,需要明确付向东教授提出的具体指控是什么。据公开报道,付向东教授的主要指控集中在杨辉.............
  • 回答
    2017年2月2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推特上发文威胁要取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联邦经费,原因是该校发生了反特朗普的抗议活动。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也折射出特朗普政府与高等教育领域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事件背景: 特朗普上任初期: 特朗普于2017年1月.............
  • 回答
    加州尔湾(橙县)华人于当地时间19日自发组织武装卫队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其背后复杂的动因、潜在的影响以及社会各方的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自发组织。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和歧视性事件有所抬头,美国也不例外。在一些地区,.............
  • 回答
    “加州人均每日用水量限额为52.5加仑,同一天洗澡洗衣服将违法”——这条信息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甚广,甚至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担忧。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来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同一天洗澡洗衣服违法”的说法,是一种过度解读和不准确的表述。 加州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尤其是在应对干旱时.............
  • 回答
    这起“加拿大华人店员不会英语,女顾客竟骂:滚回中国!”事件,无疑触碰了许多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要评价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愤怒或同情。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这位女顾客的言行是极其恶劣和不可接受的。 歧视与种族主义: “滚回中国!”这句咒.............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Justin Trudeau)推行的一系列旨在提升女性在政治和公共领域代表性的政策,尤其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性别比例配额”(Gender Parity Quotas)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白,特鲁多政府上台后,非常强调性别平等,并且把这个理念贯穿到很多政策的制定和.............
  • 回答
    关于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是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的儿子的传闻,这无疑是一个颇具戏剧性和争议性的说法。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并了解这个传闻是如何产生和流传的。首先,让我们直接来评价这个说法本身:“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是卡斯特罗的儿子”这个说法,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 回答
    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中发现大量儿童遗骸的事件,是一个令人心痛且需要深入反思的悲剧。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无数被剥夺了生命、童年和家庭的鲜活个体。事件的背景:这些遗骸的发现,与加拿大历史上一项名为“寄宿学校系统”的政策密切相关。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联邦政府和教会合作,在全国各地建立.............
  • 回答
    加拿大留学的物流专业,就像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血管,滋养着全球经济的脉络,其吸引力早已不言而喻。很多人选择加拿大,不仅是因为它有着令人称羡的自然风光和友善包容的社会氛围,更看重的是其在物流领域积累的深厚底蕴和前瞻性视野。首先,加拿大地处北美,连接着广袤的美国市场,其地理位置天然就具备了成为国际贸易枢纽的.............
  • 回答
    加拿大议会通过的C10号法案,即此前被广泛讨论的C16号法案,旨在更新《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中的措辞,将“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明确纳入受保护的范畴。这项动议自提出以来,便在加拿大社会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从支持者的角度来看,C.............
  • 回答
    对于加拿大华人女孩申小雨(Xiu Xiu Shen,音译)遇害案的告破,嫌疑人锁定在一名 28 岁的叙利亚男子,这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和复杂的消息。首先,这个消息对于申小雨的家人和朋友来说,无疑是漫长煎熬后的一个迟来的、带着沉重代价的“结果”。他们经历了失女的巨大悲痛,承受了数月的等待与焦虑,如今虽然.............
  • 回答
    近日,广州大学某区域(具体是哪个区域,校方未明确说明,但据部分学生反映,受影响范围颇广)出现连续多日超过30℃的高温天气,而据网传信息以及部分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反映,该区域的教学楼或宿舍楼在此期间并未开启空调。这一情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多方面的问题。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连续的高温天气.............
  • 回答
    加拿大鹅在中国大陆地区更新退换货政策,将免费更换的期限从之前的“7天无理由退货”缩短到“14天内免费更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举措。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项政策更新的“亮点”和“变化”: 延长了更换期: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消费者现在有14天的时间来“更换”商品,而不是之前7天内可以“退货”。这.............
  • 回答
    对于媒体报道加拿大运动员玛格丽特·麦克尼尔(Margaret MacNeil)夺冠时,频繁提及她是中国弃婴的背景,并借此评论她是否需要寻找亲生父母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一、 媒体报道的动机和价值观冲突: 猎奇与博眼球的倾向: 毋庸置疑,运动员的个人经历,特别是那些带有“戏剧性”或“反.............
  • 回答
    2016年6月,在加州圣何塞举行的一场特朗普集会后,部分参加集会的特朗普支持者在集会结束后遭遇了反对者的暴力袭击。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也折射出美国社会政治观点对立加剧的现实。事件经过与细节:据当时媒体报道和现场目击者的描述,集会本身在市中心的圣何塞会议中心举行,大致是和平结束的。然而.............
  • 回答
    沙特阿拉伯与加拿大的这场外交风波,堪称近年来中东与西方国家关系中的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插曲。沙特政府的这一系列强硬举措,不仅让国际社会感到意外,也暴露了其在处理国内人权问题和国际关系时的敏感与不容置疑的态度。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事件的导火索与沙特的立场:这场争端的起因,说起来也颇有几分“.............
  • 回答
    加州新任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决定大幅削减原定加州高铁项目的规模,这是一个牵动美国铁路发展未来走向的关键节点,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影响也深远广泛。为何选择缩减规模?纽森政府做出这一决策,主要出于对项目成本超支和延期交付的担忧。最初设想的加州高铁项目雄心勃勃,旨在连接旧金山和洛杉矶.............
  • 回答
    评价《上气》公布加拿大华裔刘思慕饰演男主角,梁朝伟加盟《上气》这部漫威电影在公布选角时,尤其是确定了刘思慕(Simu Liu)饰演男主角上气,梁朝伟加盟饰演上气的父亲文武(The Mandarin)后,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这次选角,尤其是关于华裔演员的启用,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
  • 回答
    “美国司法部将起诉加州”——这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对于这样的法律动向,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光看个标题就下结论,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司法部起诉州”本身就是一个不寻常的事件。通常情况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很多问题上是分权的,州政府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 回答
    《自然》杂志刊登的“美国加州发现13万年前人类遗迹”的文章,无疑是一篇在考古学界乃至公众层面都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研究成果。要评价这篇报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科学性、影响力和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科学性与可靠性:首先,《自然》杂志的声誉是评价其刊登文章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自然》是全球最顶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