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也导致了秦朝灭亡”,你觉得这句话对吗?秦朝为什么会被灭亡?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英雄是否也是导致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如果单从“建立”和“导致灭亡”这两个结果来看,说“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也导致了秦朝灭亡”有其道理,但过于绝对,不能完全概括。

为什么说“有道理”?

秦始皇的强大,他的雄才大略,是他建立统一王朝的根本原因。他雷厉风行,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无疑是划时代的壮举。

然而,他的某些政策,虽然在当时是为了巩固统治,却也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或者说,他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孕育了他的“失败”:

1. 严刑峻法,统治过于残酷: 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强调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他焚书坑儒,压制思想,对百姓的控制极其严苛。这种高压统治虽然在统一初期能够镇压反抗,但一旦遇到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就容易激起民怨,成为导火索。百姓长期生活在恐惧和压抑之下,一旦有机会,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反抗。

2. 好大喜功,过度消耗国力: 秦始皇在位期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建宏伟的工程,比如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等。这些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边防,提升了国家的形象,但也极大地消耗了秦朝的国力,加重了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尤其是那些不顾民力的劳役,直接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和生产力,导致民不聊生。

3. 缺乏政治继承性,权力过渡危机: 秦始皇在位期间,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而且在政治制度上,他过分依赖个人权威。当他去世后,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为了权力,篡顾朝政,篡改遗诏,扶持了昏庸的胡亥上位。这使得秦朝的权力结构瞬间崩塌,失去了稳定运转的基础,为后来的动乱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4. 对新兴阶层的压制: 秦始皇建立的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君主集权制度,其核心是以君主为中心。对于新兴的士人和一些有实力的地主阶层,虽然他们也可能支持统一,但秦朝的政策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制度性回报和参与感,反而有压制的倾向。这使得这些群体在秦朝灭亡后,成为了反秦的重要力量。

所以,说秦始皇“导致”了秦朝灭亡,更多的是指他的统治方式和政策,在他死后,由他的继承者们将这些“隐患”集中爆发了出来,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他是秦朝的缔造者,但他的统治模式也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了伏笔。

那么,秦朝究竟为什么会被灭亡?

秦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后果,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秦朝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迅速统一了中国,但在社会、经济和人心方面,并没有真正做好迎接一个长期稳定王朝所需的准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

1. 严酷的统治加剧了社会矛盾:
严刑峻法: 秦朝的法律极其严苛,轻罪重罚是常态。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犯法律,招致严厉惩罚。这种恐惧的统治方式,让百姓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 为了推行各种大型工程,秦朝对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并强行征发大量徭役。男人被征发去修筑长城、边塞,女人也要参与劳役。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还使得大量青壮年远离家乡,家庭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焚书坑儒: 这种思想上的压制,虽然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也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并引起了知识阶层的普遍不满。

2. 短时间内迅速统一,缺乏整合:
地域文化差异: 六国在长期的分裂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经济模式。秦始皇虽然统一了政治,但未能有效调和地域间的差异,也没有给予各地区足够的融合时间和制度性保障。
“儒”字的政治含义: 许多被征服地区的贵族和士人,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特权,心生不满。而秦朝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出路,反而被视为被压迫者。

3. 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和权力斗争:
秦始皇死后权力真空: 秦始皇的突然死亡,加上他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导致了赵高、李斯等人为争夺权力而进行的一系列阴谋。
“二世而亡”的预言: 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扶持了胡亥上位。胡亥即位后,生活奢靡,残暴不仁,更加残酷地对待大臣和皇室宗亲,导致朝政混乱,人心离散。赵高更是权倾朝野,杀戮忠良,进一步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统治者的无能与残暴: 相对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胡亥和赵高完全是昏庸无能、残暴专断的代表。他们的统治,只不过是把秦始皇时期那种高压统治的“种子”催化成了“恶果”。

4. 起义的导火索——陈胜吴广起义:
戍边误期: 史书上记载,陈胜、吴广等九百多名戍卒,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因遭遇大雨,无法按时抵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这属于死罪。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起义,揭开了反秦战争的序幕。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的起义,不仅是对严酷统治的反抗,更是对社会不公的呐喊。他们的成功,鼓舞了广大被压迫的民众,迅速汇聚成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浪潮。

总而言之,秦始皇凭借其强大的意志和才能,成功地建立了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他的统治方式,尤其是对民众的严酷压榨和对思想的压制,以及他死后统治集团的腐败和内斗,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秦始皇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但他的功绩,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同时,也埋下了王朝短命的种子。秦朝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秦始皇一个人的错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英雄史观的角度上看:

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就活了12年,等秦始皇死了不到一年就秦朝崩溃了。

两者要说和他有很大关系还真没啥问题。

当然,相比于列国的漫长寿命,实际秦国和六国基本实在同一时间节点覆灭的。

你要强行把这些结果全部归结于一个于网民臆想中的大独裁者也无所谓。

就是孤独娃子又来这个题目下声泪控诉我的“历史发明”了:

原来古代王朝有寿命周期,古代王朝需要笼络地主阶级,这些都是我的历史发明啊。

从我的“历史发明”反推孤独娃子内心里”正确”的史观,我们由衷地赞叹:

user avatar

这完全是不读史书和不动脑子的人总结出来的,关于秦亡柳宗元有一句经典概括:“秦亡于政而非制”简单地理解这句话就是秦亡于自己的骚操作,是完完全全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灭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英雄是否也是导致王朝灭亡的催化剂?如果单从“建立”和“导致灭亡”这两个结果来看,说“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也导致了秦朝灭亡”有其道理,但过于绝对,不能完全概括。为什么说“有道理”?秦始皇的强大,他的雄才大略,是他建立统一王朝的根本原因。他雷厉风行,统一.............
  • 回答
    秦朝建立的专制制度,乍听之下,似乎与“进步”这个词有些遥远,毕竟我们现在倡导的是民主、自由。然而,如果我们跳出当下的视角,深入历史的经纬,便会发现秦朝的专制制度,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确是推动中国历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关键力量,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进步”所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看看秦朝之前中.............
  • 回答
    秦朝在商鞅变法时建立新军,这确实是一项浩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精锐部队,如骑兵和铁甲锐士,更是需要巨额的投入。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这绝非仅仅是从贵族身上“割肉”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一整套国家财政和制度的重塑。变法前的秦国财政状况:首先要明白的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虽然经过了一些初.............
  • 回答
    巨鹿之战如果没有项羽,诸侯联军是否会赢,刘邦能否建立汉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涉及到战国末期最重要的几个历史节点。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先说巨鹿之战,如果没了项羽,诸侯联军能赢吗?答案是:很难,甚至是大概率会输。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得回到当时那个局面。秦朝末年,暴政横行,民不聊生,天下揭竿而起。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封建社会在秦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一些教科书仍将秦朝之后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核心在于“封建”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不同,以及历史分期的复杂性。让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为什么说秦朝结束了“封建社会”?—— 从“西周封建”的定义.............
  • 回答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之所以能够摆脱秦朝、隋朝那样短命王朝的命运,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朱元璋个人的能力和政治遗产,也有明朝初期制度设计的优越性,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有利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详细阐述。一、朱元璋个人的卓越能力与深谋远虑首先,朱元璋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其个人能力无疑是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人们在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复杂情感。一方面,我们对秦始皇这个人有着很多负面的评价,认为他好大喜功、焚书坑儒、严刑峻法;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将他亲手奠基并极力修建的万里长城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去保护它。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原因,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误区。简单来说,长城确实与秦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嘉峪关在历史上是明朝修建的,与齐国没有任何关系。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长城”这个概念的演变: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并非是一个朝代独有的工程。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跨越了多个朝代.............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对中国历史分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认识误区。你提到的“封而建之”四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西方语境下“封建主义”(Feudalism)的核心特征。而我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实在很多方面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要弄清楚为什么自秦朝以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明明不是欧洲.............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
  • 回答
    南京秦淮河畔,自古以来便是名闻遐迩的繁华之地。在这片水光潋滟、歌舞升平的区域,人们常能发现三处似乎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场所:夫子庙、贡院,以及那些依水而建的秦淮妓院。为何这三者会“扎堆”于此?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古人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生.............
  • 回答
    秦始皇挥师南下,征服百越之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土地扩张或一时兴起,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要理解他的动机,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尘埃,回到那个刚刚统一六国、版图初定、但隐忧重重的年代。首先,巩固统一,消除边患,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秦朝刚刚经历过一场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虽然六国尽.............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生父的争议,历史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另一说是吕不韦。这两种说法都有其依据,也各有疑点,因此至今仍未有定论。说法一:嬴异人是秦始皇的生父这种说法是秦始皇正统的父系来源,也是官方记载的说法。嬴异人是秦孝文王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王位继承人。在秦国宗法制度下,王位继承是极为重要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个人、时代背景和偶然性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核心问题: 秦始皇的死亡是项羽刘邦起义成功的关键因素吗?或者说,秦始皇的长期统治能否压制住社会矛盾,阻止起义的爆发?详细分析:1.............
  • 回答
    话说,秦始皇一统天下,那可真是个大工程,光有军队可不行,还得有能干的官员来治理四方。你想啊,一个国家那么大,皇帝一个人怎么可能管得过来?所以啊,郡守、县长、县令这些基层官职,那可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那么,秦始皇是怎么把这些岗位安插妥当的呢?这背后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看家本.............
  • 回答
    说起秦始皇嬴政,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那个身披龙袍、威严赫赫的身影,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但抛开那层金光闪闪的帝王外衣,嬴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事儿,可得细细说道说道。一个野心勃勃的少年嬴政,生在乱世,年幼丧父,母亲赵姬又与权臣嫪毐不清不楚。你想想,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 回答
    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程度,如果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形容,恐怕难以完全表达其宏伟和震撼。它不仅仅是一处规模庞大的陪葬坑,更是一座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军团,一件承载着秦朝强大国力和军事制度的立体史书。为了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其壮观,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描述:一、 规模上的震撼:一座庞大地下军团的军阵 数量: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