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吕不韦还是嬴异人?

回答
关于秦始皇生父的争议,历史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另一说是吕不韦。这两种说法都有其依据,也各有疑点,因此至今仍未有定论。

说法一:嬴异人是秦始皇的生父

这种说法是秦始皇正统的父系来源,也是官方记载的说法。嬴异人是秦孝文王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王位继承人。在秦国宗法制度下,王位继承是极为重要的事情,需要有明确的血脉传承。如果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那么秦始皇的继位合法性将受到严重质疑,甚至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支持这一说法的论据主要来自《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的生平,其中提到“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 这意味着,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嬴异人是秦始皇的父亲。

此外,从政治角度分析,如果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他完全可以自己称王,或者拥立自己的其他儿子即位。然而,吕不韦选择将王位传给嬴异人,并辅佐嬴异人登基,这似乎与他想要谋夺秦国政权的意图不符。

说法二: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

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一段记载:“阳翟大贾吕不韦者,往邯郸,见而甚奇之,以为奇货可居。乃载奇物往卖予子楚,子楚爱说之,购购千金。子楚,秦庄襄王也。子楚蚤时,为质于赵,为人口媒。秦王政生。”

这段记载的重点在于“吕不韦乃载奇物往卖予子楚,子楚爱说之,购购千金。” 以及后面紧接着的“秦王政生。” 许多学者认为,司马迁在这里的叙述方式暗示了吕不韦与赵姬(秦始皇的母亲)之间存在着不正当关系,并且秦始皇是在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子楚(即嬴异人)之后才出生的。

《史记》中的另一段描述也加深了这种怀疑:“吕不韦从市买善,价钱不售。后吕不韦家稍稍富,吕不韦者,邯郸人也,家僮千人。吕不韦妻美,而又与居,而子嬴政者,吕不韦之子也。” 这段话更直接地指出了秦王政是吕不韦的儿子。

支持此说法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

时间上的巧合: 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子楚的时间点以及赵姬怀孕并生下秦王政的时间点,似乎存在着某种可以被解读的空间。
司马迁的暗示: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两人关系的描述方式,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春秋笔法”,意在暗示真相。
吕不韦的权势: 吕不韦在子楚即位后被任命为相国,权倾朝野。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他是秦始皇的生父,所以才能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赵姬的放荡: 在子楚死后,赵姬曾与吕不韦有染,生下两个儿子。这使得一些人推测,她很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与吕不韦有染。

两种说法的辩驳与疑点

对于这两种说法,学术界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并且双方都有各自的疑点和反驳:

关于《史记》的解读:
支持嬴异人说法的学者认为,司马迁的记载是相对严谨的,并且《秦始皇本纪》作为秦始皇的本纪,其记载的权威性更高。他们认为,《吕不韦列传》中的说法是一种流言或猜测,并非史实。
支持吕不韦说法的学者则认为,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他的记载不会无的放矢。他们认为,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的描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与《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并不矛盾,只是补充了更为复杂的背景信息。他们认为,《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官方的、简洁的说法,而《吕不韦列传》则揭示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相。

关于时间上的疑点:
如果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当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子楚时,赵姬可能已经怀孕。根据传统说法,赵姬怀孕后才被献给子楚,而秦始皇出生后约一年,子楚就去世了。这样一来,秦始皇的出生时间与吕不韦与赵姬的关系就存在了紧密的联系。
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如果秦始皇是在吕不韦献出赵姬之前就怀孕了,那么子楚在继位之后很快去世,而赵姬却在子楚死后还能生下两个孩子,这似乎与常理不符。另外,如果秦始皇真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在子楚死后,吕不韦作为外公,为何会将自己的儿子送上王位,而不是自己称王?

关于政治动机:
一些人认为,吕不韦作为一名商人,能够在秦国掌握如此大的权力,甚至最终帮助赵氏一族登上秦国权力巅峰,这背后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他是秦始皇的生父,那么这一切的安排就变得顺理成章。
然而,也有人认为,吕不韦的崛起,是凭借其才能和商业头脑,以及对时局的准确判断。他扶持子楚,是为了在秦国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而非仅仅出于亲子关系。

赵姬的口碑: 赵姬在子楚死后,生活混乱,与吕不韦私通,并生下双胞胎。她的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极其不合礼法,也让一些人推测她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有不轨行为。

历史的真相与后人的猜测

时至今日,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证据往往是片段的,也容易受到解读角度的影响。

官方说法的延续: 在秦朝及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嬴异人作为秦始皇父亲的说法是被官方承认和接受的,这涉及到王朝正统性和血脉传承的政治需求。
民间流言与野史的魅力: 吕不韦说法的流传,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史记》文本的细致解读,以及对人性、权谋的想象。这种说法带有一种戏剧性的色彩,更符合人们对于跌宕起伏的宫廷秘闻的兴趣。

究竟是嬴异人将血脉延续给了秦始皇,还是吕不韦在幕后操纵了这段历史,我们只能在史料的字缝里寻找线索,并带着一份审慎的态度去理解。这桩历史公案,也正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它不断挑战我们去审视已知,去探索未知,去构建更趋近于真实的过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嬴异人。

首先,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并不是单纯的舞姬,她很可能是吕不韦当时的姘,拼,拼单女友。

因为史记中明确记载,秦始皇作为嬴异人留在赵国的子嗣,之所以能够逃出生天,不是嬴异人有良心,留下了什么高人保护。

而是赵姬出身豪门,祖龙的外祖将自己外孙保护起来:这可是自己的亲外孙啊!

所以,童年时的秦始皇得以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往来的也是太子丹这样的贵族,真正是往来无白丁。

至于你要问:为什么赵姬出身豪门,还会和吕不韦搞在一起?

赵姬:老娘愿意,你管得着吗?

从赵姬后来的生活可以看出,她这人贪图享乐,放荡不羁,吕不韦是富商,在物质享乐上绝对不会亏待赵姬,甚至非常了解她。

而当时战国末年,礼乐崩坏,从上到下,贞操是个屁,秦国太后朝堂开车,溜得飞起,赵姬自然也不会多在意什么名节,乐得享受。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明白赵姬与吕不韦与其说是情侣,不如说是物质女郎遇富豪,各取所需。她才不会为吕不韦,做到这种地步。

其次,嬴异人也不是啥傻白甜。

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的前提是

赵姬嫁给嬴异人的时候已经怀孕了。

吕不韦这是强买强卖,还概不退换。

事实上,史记只是说嬴异人求得赵姬,并没有娶她。

说白了,就是嬴异人和吕不韦说,你把这女朋友让给我姘,拼单吧。

就在当时那么个情况(身份悬而未定、秦赵交战和自己生死未卜),嬴异人还敢和吕不韦提这么个要求,可见嬴异人和吕不韦当时已经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的封建主义兄弟情。

吕不韦能怎么办?

人家是王族,现在和你说,是给你面子。

嬴异人要自己和赵姬说,呵呵,赵姬早就铺盖一卷,跟着跑了。

赵姬是谁?

战国物质女,这么个阶层跨越,她能放过?

赵姬虽然出身豪门,可并不是王族。嬴异人看上她,真是天上掉馅饼了。

所以,吕不韦干脆卖给嬴异人这个顺水人情。

而嬴异人和赵姬一开始就是纯粹的健身关系,甚至赵姬怀孕,都没让嬴异人松口。

直到赵姬生下的是儿子,嬴异人才打了报告回秦国,给了赵姬和祖龙一个合法身份。

虽然赵姬如衣服,可祖龙得上户口。

明白了吗?

嬴异人随时准备赖账的操作是根本没给赵姬绿他的空间。相反,赵姬要不是生下祖龙,可能面对的是被吃干抹净的结局。

这也是祖龙的外祖父如此保护这个外孙的利益驱动力。这不仅仅是他的外孙,这是他鲤鱼跳龙门的那个龙门啊!不保护这个,还保护啥?

说句题外话,我怀疑祖龙外祖父可能觉得自己女儿这辈子唯一干的一件好事就是生祖龙了。

最后,说说吕不韦。

吕不韦当时所处的时代,还是战国。那个时候还没刘邦呢。

即便是礼乐崩坏,可等级分明。

大家明白吗?

一个人是有自己时代局限的。

就像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亮之旅》,他能想象的就是发射一个子弹打上月球,上面还有土著月亮人。他没办法想象这世界上有地方是没有空气的。

同样,吕不韦身为战国人,他是没办法想象自己一个平民的孩子可以去偷窃国君的国土当王的。

他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拥立国君,泽被后世,最高理想就是姜太公。

当时的秦国是如此强大,吕不韦可以拥立秦王,已经是天花板了。

没有那样的先例,也没有那样的历史氛围,让吕不韦有这样的想法。

就像没有陈胜吴广,很难说会有后面的刘邦项羽。

历史是一环接一环的。

而且如果你是吕不韦,你已经把全部的身家都投在这个人身上,他是要为王的。

他是可以给你荣华富贵,可他也可以要你的命啊!

如果他继位前,知道你绿了他,那就是一拍两散,你前面的投资通通报废。

如果他继位后,知道你绿了她,那就是诛灭九族,连老命都搭进去。

即便你熬到这个儿子为王,他敢认你吗?他会怎么对你?

如果这个王敢认你,秦王室就会废了他,然后诛你九族。

如果这个王不认你,那他就会主动杀了你,灭你九族,怕你和家里人泄露秘密。

如果异人和王都永远不知道,那么他们对你就会像你没绿他一样。

所以你绿他图什么,图担惊受怕,还是觉得家里人口太多。

吕不韦是商人,他是一个人,他不是游戏里的角色,死了一次还能复活。

他是不会做这种亏本买卖的。

综上所述,祖龙百分百就是嬴异人的儿子。所谓私生子的传言,无非就是六国遗老遗少为了恶心祖龙,往他心口捅三刀:

一、你爹当年是被商人扶持起来的。

二、你认吕不韦这个商人为仲父。

三、你娘淫荡,记得她和嫪毐的私生子们吗?搞不好,你也是。

不得不说,那些遗老打仗治国,唯唯诺诺,碎嘴造谣,重拳出击。

但他们再怎么造谣,统一中国的是秦,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还是秦,中国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user avatar

不验DNA,这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明确的答案,先秦史料本来就少,而床笫之私,宫闱之重,想找到实锤的证据也很难。如果按照奥卡姆剃刀的原则,还是异人的概率更大,吕不韦只有微小的可能。原因有两点:

1. 生产日期不对。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这个「大期」,有说12个月的,有说10个月的。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从激素的层面更早的发现受孕,只能看月事来不来。所以发现的时候,意味着已经怀孕一个多月了。那么如果还要在异人那里再来一次「十月怀胎」的足月生产,那就需要赵姬怀孕12个月。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赵姬怀孕了12个月,然后恰好在两个月左右的时候送给了异人,然后正好伪装成十月怀胎,正常生下嬴政。

而这和「异人正常让赵姬受孕,十月怀胎,生下嬴政」相比,显然后者更直观,而前者需要一系列的小概率巧合。并且「自匿有身」这样无比机密的事情,能知道的就赵姬一个人,其他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2. 吕不韦没有必要有意做这个事情。

吕不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奇货可居』,要扶持异人登上秦国王位,籍此以获得巨大的利益。在送赵姬之前「与居,知有身」,然后有意送给异人这个操作是非常多余的。因为异人能否当上秦王还在未定之天,而自己的一切筹划都依赖于和异人的利益共同体。

如果异人发现了——事实上如果十月怀胎,八个月就生出来是很容易发现的。不管当还是不当上秦王,这个恩情也七七八八了。吕不韦不可能指定赵姬会12月生产,所以送受孕的赵姬给异人,被发现的风险极大。

并且,这样做收益也很小,赵姬未必生儿子,即便是生了儿子,即位当秦王的可能,在当时看来一点也不显然,事实上吕不韦的计划始终都是以异人为核心的。

风险巨大而收益小,吕不韦为什么想不开要做这个事情呢?


于情于理,始皇帝是异人的儿子,顺理成章,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无奇,枯燥无味;而如果要求始皇帝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就需要赵姬在有孕一个多月的时候,正好偶然的或者吕不韦失心疯的把她送给异人,然后正好是怀孕十二个月,所以在异人看来就是怀胎十月,然后长得非常像赵姬,以至于其他人也看不出来和异人不像…

当然,我们无法排除这一系列的巧合真正发生的可能性。只能说怎么分析,这个可能性都不大,更可能是嫪毐或者六国贵族为了打击始皇帝合法性而编造出来的故事。

user avatar

早些年有一个火过一时的谣言,刘亦菲是变性人。

当然我称其为谣言是因为我确实是不相信,可是归根到底这条谣言并没有被证伪。因为这种谣言其实无论做什么都没有办法说清楚。

如果刘亦菲真的去做了DNA检测,谣言又可以说她买通了医院。

如果刘亦菲真的检测出来是XX染色体,谣言又可以说她染色体异常,天生畸形。

如果刘亦菲豁出去全民直播,让大家检验她某个部位,那她肯定要被抓进监狱。

怎么办?只好冷处理。结果一冷处理又被人说是做贼心虚……

2020年最火的一个谣言是“大选舞弊

对,直到今天还有无数人认为这不是谣言,是真相。这就是问题所在,怎么证明它是谣言呢?

只要特朗普不当选,必定是民主党的阴谋。

验票了一遍没有很大问题,是不是证明就没有大选舞弊呢?肯定不行!再验!人工验完了,机器验,机器验完了,在换个算法的机器验,白人验一遍,黑人验一遍……

看到这里我们差不多可以给此类谣言一个总结“不能证伪

也就是说,这种谣言没有提供一个可以检验真伪的标准,甚至不承认任何与之相反的证据。质疑可以天马行空地无穷无尽。

譬如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就算考证出来赵姬跟秦异人一年以后生下了嬴政就能证明这孩子不是吕不韦的了吗?

不能啊!吕不韦就不能趁着秦异人出恭便秘的时候,偷偷地把赵姬给办了吗?吕不韦这么手眼通天,这种事儿他真的做不到?

就算你考证出来,吕不韦把赵姬送出去以后一年都没私自跟赵姬在一起单独呆过就能证明秦始皇不是吕不韦的种吗?

不能啊!那个时候的人也不是不知道精液跟受孕相关,吕不韦手眼通天,就不能天天送一小瓶精华去让赵姬自己弄吗?

就算你考证出来,吕不韦没有给赵姬送过瓶瓶罐罐,就能证明赵姬的孩子跟吕不韦没关系?

不能啊!人家干这种事还能留下证据?你考证出来没有不意味着它就真的没有!

……

无穷无尽,没完没了,再荒唐一点再搞个私生党和皇嗣党,大家在千年后为秦始皇生父问题再去街上游行造势,大打出手。

那么是不是历史上的谣言就真的都是谣言?

也不是!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再匪夷所思的事情也都可能有人真的做过。以秦始皇生父的问题为例,无论历史学家怎么分析,秦始皇已然有那么一丁点儿可能性真的是吕不韦的种儿。然而,一个人如果真的手眼通天,把事情做得那么滴水不漏,让当事人完全感觉不到,让所有证据都消失不见,那么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怀疑。在我看来,历史是可以被扭曲的,真相是可以被掩盖的,作为对这种极限操作的奖励,人类的做法就是把这些被掩盖和扭曲的真相当作谣言。我们的社会就是这么玩儿的!

这就好比世界各地每年都有无数杀人案无法破获,很多杀人犯,实际上就是逍遥法外。虽然概率极小,但他们杀过人就是被我们当作了“谣言”来处理。

我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就算你明知道有些传说可能才是真相也依然应该遵从主流学术的意见,在没有重大发现之前相信学界的判断。这就好比你虽然直到茫茫人海必然有逍遥法外的杀人犯,但你仍然不能随便看到一个人就觉得别人杀过人。遵从这个原则能免去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哪怕你的一生真有那么几次受到了愚弄,终归大部分时候都是正确的。

user avatar

本文副标题:《揭秘赵姬为何强X吕不韦未遂?》

图片来自电视剧《吕不韦传奇》,宁静也是蛮拼的!

女神:(脸红)为什么偏偏用这样的图片?用这么低俗的副标题?

宅男:哈哈!因为节操掉光了!现在门户网站都这么干,你懂的……(嘻嘻,女神脸红真好看)

女神:能不能严肃点?(跺脚)

宅男:好好!

嬴政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因为《史记•吕不韦列传》【1】对这件事的记载矛盾太多,描写方式更像坊间八卦,而不像历史事实。

女神:说具体点,不要胡编乱造!(余怒未消)

宅男:好的。

《史记》对吕不韦的献赵姬的记载过于关注心路历程,而不是对话。这是典型的街头说书或言情小说的写法,而不是史书的写法。可信的史书应该记录事实或对话,不会去编造别人的想法。这么重要的历史记载怎么连一个“曰”字都没有呢?

女神:出处在哪里?

宅男:《史记•吕不韦列传》译文如下

吕不韦选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同居,知道她怀了孕。子楚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此女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到十二个月之后,生下儿子名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子楚就立此姬为夫人。

女神:这是翻译过来的,谁知道你有没有篡改?我要原文!

宅男:好吧,(摇头晃脑ing)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业已破家为子楚,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注意我强调(加粗)的地方,司马迁简直成了吕不韦肚子里的蛔虫,连他怎么想的都知道!这在史书中是不常见的做法。(自鸣得意ing)

女神:听上去有点道理,不过证据太牵强……

宅男:还有更搞笑的呢!赵姬既然提前怀孕了,应该不足9个月早产才是,结果却用足了10个月才生产!这也太搞了吧,Bug太明显了!(哈哈哈)

女神:少得意!我怎么没看到原文有10个月的说法?

宅男:古人云“十月而产,妇人大期。”,大期就是足月生产。百家讲坛的王立群也这样认为【2】:

古人发现怀孕更多是依靠发现月经停止。而发现月经停止须费时一个月左右,准此而计,赵姬归异人后,只需要八个多月必须产下嬴政。
……仅此一条,即可破赵政是吕不韦之子说,可以破千古之惑。

女神:百家讲坛说的你也信?(气死你!)

宅男:我……(张口结舌ing)

女神:还有别的证据吗?(强忍扑克脸)

宅男:还有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多次转载《战国策》,但《史记•吕不韦列传》却和《战国策•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3】的出入太大。

女神:不是你瞎编的吧?

宅男:怎么能说我瞎编,《战国策》里就没有献赵姬的故事,《史记》才是瞎编的!

《战国策》的成书要早于《史记》,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大量的内容都是来自《战国策》。

有趣的是,《战国策》中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故事,而《史记》中却详细描写了这个过程,可能是司马迁同志从后世哪本野史书上搬来的段子。

女神:也可能是《战国策》这段史料遗失了,不一定是从后世野史里拼凑的吧?

宅男:《战国策》这段没有丢失,是《史记》没采用!而且《战国策》的记载无可挑剔,《史记》却漏洞百出。

例如《史记》关于吕不韦的封地就是错误的,史记里说”食河南雒阳十万户“,而《战国策》则说“食蓝田十二县”。先秦史专家马非百就指出,河南的说法到汉代才有,秦代没有河南之说。

女神:So??

宅男:(抓狂ing)这说明司马迁引用的是汉代后人演绎出来的版本啊!其可信性远不如更原始的《战国策》记载。再加上之前心路历程的演绎,已经完全可以否定《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可信性了!

女神:这些看上去都有道理,但还是细枝末节上的分析,《史记》虽然有纰漏,但还没有整体上的漏洞来直接否定“吕不韦和嬴政的父子关系”吧?

宅男:(张大嘴)这还不够吗?你还想怎样?

女神:怎么了?是不是黔驴技穷了?

宅男:哼!(我就不信搞不定你)

女神:(偷笑)你是不是找不出整体上的漏洞?

宅男:我是谁啊,当然有!我有证据,可以证明吕不韦见到嬴政时,嬴政已经快10岁了!(卖关子ing)

女神:(咯咯笑)是吗?我才不信你能证明,要不你早说了,还用等到现在!(激将法百战百胜)

宅男:(彻底怒了)那是为了让你明白《史记》不可信,《战国策》才可信!

看看下面这张图!

这张图就是当时吕不韦发现的机会。

  • 秦孝文王有20多个儿子,但他宠爱的华阳王后却没有儿子。
  • 王后和弟弟阳泉君结成后党,虽然权势较大,但和太子赢子傒之间一直有竞争关系。
  • 秦王已经年迈,一旦赢子傒即位,后党将来必然会被太子清洗。
  • 赢异人排名中间,因为自己的母亲不被秦王宠幸,被派到赵国做人质。

而吕不韦看到的机会是,可以让赢异人认华阳王后为母,华阳王后只要接受他为养子,就可以废掉太子,把赢异人立为新太子,这样后党的危机就解除了。

女神:这和嬴政10岁才见到吕不韦有什么关系?

宅男:有极大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时机问题。

再来看一个图,这是几代秦王之间的继承关系:

注意最上边的秦昭襄王,他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从20岁登基到75岁死去,秦昭襄王在位长达55年,把第一任太子都给耗死了。公元前251秦昭襄王死时,第二任太子秦孝文王已经52岁了,战国时代诸侯的平均年龄也就50多岁,已经算老人了。

女神:给我点时间,让我仔细看看……。好吧,秦孝文王52岁了,这和时机有什么关系?

宅男:这就是吕不韦看出来的时机,当时秦昭襄王的死讯震动天下,大家都关心的是,既然新秦王的年龄很老,那可能没几年太子就会登基。吕不韦发现了王后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就在这个时机去找赢异人,开始运作立新太子的计划。

吕不韦去找赢异人是公元前251年,而嬴政早在公元前259年就出生了,此时的嬴政已经快10岁了!“不韦献匿身姬”这事完全是子虚乌有!

以上!

问题解决了!(天生骄傲ing)

女神:……根据《战国策》时机的确是这样的,但《史记》里可不是这样的?

宅男:刚才不是已经提前证明《战国策》比《史记》更可信了吗?

女神:嗯……的确是这样,可是你没有分析《史记》里的记载哪里不合理?

宅男:不合理的太多了,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吕不韦要提前到10年前,在公元前260年就开始运作此事。

那时的秦昭襄王还忙活着长平之战,秦孝文王也刚当上太子没几年,他爸还活着倍儿精神呢!

华阳夫人也只有30岁左右,还有生子的可能。

秦孝文王只有40出头,正值壮年,根本不是年迈的年龄。

综合以上条件,各方都无需考虑下一代的太子人选问题,太早!

(傲气十足,抖腿ing)

女神:有道理,我有点信了,不过,吕不韦真的没有远见和能力,来用10年运作此事吗?

宅男:有可能,但是可能性极小。

如果按照《史记》的公元前260年,此时吕不韦只有30岁,阅历尚且不足,秦孝文王的20多个儿子年龄并不大,华阳夫人尚能生育,各方的矛盾远没有到浮现的时候,吕不韦能未卜先知实在太离谱了。

如果此时运作赢异人,其事成的周期遥遥无期、结果也完全不可预料!风险如此之大,吕不韦需要多大的远见才可以预测到赢异人的价值呢?

但是按照《战国策》的公元前251,此时吕不韦已经40岁,经验阅历已经非常老到,而这时各方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时间紧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家都有充分的动机去积极的推动此事。


女神:预测10年后的事情好像也没那么难吧,脑补不就行了。

宅男:(想杀人)

女神:哎呀,你的脸……怎么绿了?

宅男:(你说呢?)我问你,10年后的美国总统是谁?

女神:(白眼)我怎么知道!?

宅男:(哼)换个问题,如果现任美国总统突然得绝症,一个月后会死,谁是下一任总统?

女神:(笑)这我知道,现任副总统呗!

宅男:如果副总统也挂了呢?

女神:这可难不倒我,众议院议长呗!

宅男:如果你想让众议院议长接任总统,不想让副总统接任,你会如何运作?

女神:嗯……想办法把副总统搞掉,比如丑闻什么的,众议院议长就能接任了!对吧?(小兴奋)

宅男:聪明,你看,你能预测到短期的发展,还能推演运作过程,但你无法预测10年后的长期发展。吕不韦也有同样的问题。


女神:(恍然)我明白了,《史记》的可行性几乎没有,但《战国策》的可操作性却很大。这就是你说的时机好坏的问题。
宅男:对,《史记》需要吕不韦有神一般的智慧才行,《战国策》则仅需吕不韦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就行了。

女神:可是为什么司马迁要这样写吕不韦?八卦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不是造谣吗?
宅男:就是造谣,因为汉朝取代了秦朝,为了证明自己获得政权的合理性,改朝换代的时候都会造谣前朝的君主。例如,夏桀的酒池可以行船、商纣要玩海天盛宴、周幽王喜欢烽火戏诸侯【4】,……,国军一直消极抗日,太祖只爱红烧肉,这些都是造谣!(最后那个总觉得哪里不对?)。

女神:啊……!我还以为这些是真的,原来都是编造的!你可不要骗我?!
宅男:怎么会,勤快一点查查史料交叉考证,就会发现是编造的。有些编的实在太假,用脚指头想就知道是假的!

女神:(脸红,恼怒)你是说我不够勤快,智商不如脚指头!
宅男:(惶恐)当然不是,你是冰雪聪明,哈哈……啊!疼死我了!

女神:那你说司马迁是怎么想出这个段子,来编排吕不韦和嬴政的?
宅男:司马迁应该不屑于写这样的八卦文章,这可能有人移花接木了春申君的故事,硬塞到吕不韦的头上,你也知道八卦一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女神:春申君我知道,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你说的是不是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就把李园的妹妹献给楚王,而此时她已经怀了春申君的孩子,生下来成为楚国太子!【5】
宅男:对对对!就是这个的段子,情节过于雷同,侵犯了著作权,春申君同志很生气!

女神:今天学到很多,你怎么懂这么多,你不是学历史专业的吧?

宅男:啊!哈!哈!哈!……(咦!好像从哪里听过这话?)

……

24小时后

……


宅男:(突然跳起来)哎呀,她是在骂我!



后记

  • 本文思路参考维基百科《秦始皇》词条的身世之谜部分。
  • 史书上写的不全是事实,部分历史的确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需要我们掌握卸妆技巧,多张个心眼才能分清虚实。
  • 女神啥时才能的“嘤咛”一声,要知后事如何,请关注本人和知乎专栏《锋之蛊 》,就能看到无节操【戏说但不胡说】系列的更新了!


参考资料

【1】《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柰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此时蚤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适而子之,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後,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後,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适,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宫,不幸无子,原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讬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餽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以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2】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10.01

【3】《战国策•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馀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聊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于在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意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以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4】《

清华简推翻《史记》记载 “烽火戏诸侯”是戏说

》,《

“烽火戏诸侯”探微》

【5】《史记•春申君列传》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馀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後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後,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user avatar

文人实际上跟坊间泼皮没有本质区别,被人虐了就骂对方是杂种或表养。所有关于秦始皇身世之谜都是六国泼皮文人的功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生父的争议,历史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另一说是吕不韦。这两种说法都有其依据,也各有疑点,因此至今仍未有定论。说法一:嬴异人是秦始皇的生父这种说法是秦始皇正统的父系来源,也是官方记载的说法。嬴异人是秦孝文王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王位继承人。在秦国宗法制度下,王位继承是极为重要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朱棣的生母,以及他与懿文太子(即朱标)和秦王(即朱樉)的生母是否都是马皇后,这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情况。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正史的记载,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也是备受朱元璋宠爱的皇后。她在朱元璋的早期创业和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扮演.............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黑料”是否为儒家编造,以及他本人是否是一位仁慈爱民的君主,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跨越历史长河,仔细审视当时的史料,并理解不同史学观点形成的背景。“焚书坑儒”:历史事件与儒家叙事最常被引用的秦始皇“黑料”,莫过于“焚书坑儒”。这确实是儒家史观中浓墨重彩.............
  • 回答
    秦始皇的武力值,你说是不是被低估得最严重?这问题挺有意思,因为一聊到秦始皇,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的暴君形象。他的政治手腕、雄才大略那肯定是深入人心,但说到他个人的“武力值”,倒真容易被他的宏伟功绩和后世的传说给盖过去了。要说“低估”,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口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也的确是个历史的谜团。咱们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现代我们说的“口音”是基于方言演变和地理位置的,而秦始皇生活的那个年代,语言的概念和我们今天不太一样。那时候还没有“普通话”的概念,各地诸侯的语言差异可能比现在更大。秦始皇是哪里人?秦始.............
  • 回答
    秦始皇的“书同文”并非是后人常说的“统一不同的字体”,而是要“统一不同的文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背后牵涉到的是文化、思想乃至国家治理的根本性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那个时代。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有了共同的汉字作为书写的基础,但由于各国长期割据,各自在书写上产生了显.............
  • 回答
    说到秦始皇,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位横扫六合、统一华夏、建立秦朝的千古一帝。然而,在他波澜壮壮的一生中,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却异常模糊,那就是他的皇后。关于秦始皇的皇后,历史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确实令人费解。那么,秦始皇的皇后到底是谁?为什么她的身份如此扑朔迷离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秦.............
  • 回答
    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这两项看似简单的政策,却如同两位沉默的巨人,在中国历史上投下了长远而深邃的阴影,其影响之广、之深,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命令,更是重塑中华文明基因的关键一步。书同文:从诸侯割据走向文化统一的基石想象一下,在秦始皇之前,华夏大地上的文字是什么样的?战国七雄,.............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功业赫赫,在他规划的帝国蓝图里,并没有为自己的儿子们预留传统意义上的王侯之位。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一句“不让封”就能概括,而是深层政治考量、时代背景以及秦始皇个人意志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秦朝建立时,其政治制度与之前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周朝时期,分封制是一种重要.............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设想,将历史上的两位伟大的征服者和统一者进行对比,并展望其可能对欧洲乃至全球产生的影响。如果亚历山大效仿秦始皇的统一措施,欧洲是否会成为地球上没有之一的最强国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亚历山大的背景、他的征服方式,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的核心要素,并将其置于当时欧洲的实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感受。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几千年来,尤其是在当代,秦始皇突然变得如此“被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传播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承认,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被遗忘的人物。从司马迁的《史.............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人们在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复杂情感。一方面,我们对秦始皇这个人有着很多负面的评价,认为他好大喜功、焚书坑儒、严刑峻法;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将他亲手奠基并极力修建的万里长城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去保护它。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原因,我们.............
  • 回答
    曹长青先生的说法,即屈原投江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细究起来,却经不起史实的推敲,也很难说台湾民众对此普遍认同。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曹长青先生说法的依据与疑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长青先生提出这个说法的可能逻辑。他大概是将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焚书坑儒的事件联系起来,.............
  • 回答
    秦始皇挥师南下,征服百越之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土地扩张或一时兴起,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要理解他的动机,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尘埃,回到那个刚刚统一六国、版图初定、但隐忧重重的年代。首先,巩固统一,消除边患,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秦朝刚刚经历过一场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虽然六国尽.............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历史爱好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想象。如果让那些对秦始皇和隋炀帝抱有深厚情感的粉丝们做出选择,穿越回他们各自的朝代参与宏大的工程,这其中掺杂着怎样的考量和吸引力呢?首先,我们来聊聊那些崇拜秦始皇,为他一统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而热血沸腾的粉丝们。他们眼中的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是否为伪造的说法,这在坊间和一些学术讨论中时有出现,但主流的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兵马俑是真实存在的,并非伪造。 然而,要详述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梳理一下这些质疑的声音从何而来,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科学证据所驳斥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兵马俑的发现是一个轰动世界的重大考古事件。19.............
  • 回答
    秦始皇,这位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自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照亮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引来了无数的争议和评说。他留下的印记,是建立在血与火的洗礼之上,是集权与法治的铁腕之下,是思想与文化融合的宏大叙事之中。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无法简单地将他归为“好”或“坏”,因为他身上交织着太多复杂而矛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