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个人有两个疑问:
1.炀帝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吗?
2.穿越到秦始皇时代,就必须且只能靠修长城作贡献吗?
我不是这两位任何一位的粉,不过,看到这个题目,有了一点想法。
这里先说一点秦始皇修长城的问题。读史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在秦末汉初,人们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时,并不曾将修长城当成激起民怨而导致亡国的原因之一。
对秦的抨击,典型如樊哙所谓“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唯恐不胜”,和长城无关。贾谊三篇《过秦论》分析秦失最详,而谈及长城,只一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那口气,分明是把它视作秦国的功业和强大的象征。
秦始皇的过失,贾谊认为是:“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没有在统一天下后施行与昔日攻战时代不同的“守成”方针。没有参考古代的历史制定出可靠的政策制度。
至于亡国的责任,贾谊认为主要怪秦二世、章邯(群臣不和,内部分裂)、子婴。这恐怕也是西汉前期到中期人们的普遍想法。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等篇章中,也是把秦亡之责任主要归于二世、赵高以及连带的李斯等。
若秦始皇不是死得那么早,秦不会这么快就乱。因为:
一则不会有“二世更法”、“重之以无道”、“更始修阿房宫”(阿房宫这个事,汉初人看得远比修长城严重)……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这样的评语,贾谊不是用在秦始皇身上,而是用在继位后的秦二世身上的。贾谊那时,许多历史见证者都还在朝,他绝不敢乱说。
二则秦始皇若在,秦的宗室和群臣内部不会那般分裂内耗。若非章邯挟着和赵高的私怨以及个人野心投降项羽,诸侯也未必就能那么顺利入关破秦。三则秦始皇的威势和震慑力在那儿摆着。
想想看,陈胜吴广初起兵时,诈称扶苏、项燕,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扶苏在百姓中有号召力。百姓并非要将秦宗室斩尽杀绝,他们的愤恨,是在秦二世身上。所以,“假扶苏”能很快地拉起一支队伍来,并引起很广泛的响应。
扶苏的名号尚且如此有用,秦始皇若在世的话呢?
秦始皇若在世,统御一个没有分裂内耗的秦国朝廷,扬威边陲的蒙恬还在,章邯也不会因为害怕赵高倾轧而首鼠两端。关东豪杰们即使不被镇压下去,依仗崤函之固,秦国保全其原有境土还是没问题的。(当然,前提是关东豪杰们依然闹得起来。)
总之,秦始皇虽然不是“仁君”、“圣主”,但他是“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又击退匈奴、南取百越,威震天下的一代雄主。并非亡国之君。而隋炀帝,是败尽了上辈留下的好家底的亡国之君。和秦二世类比更合适。当然,从历史记载来看,杨广智商和才华似乎比秦二世高一些,折腾得也更久一些。但谁知道呢,秦二世死得太快,还没能充分发挥。
再说回修长城的事吧:秦修长城,其实规模没有想象得大。因为主要是把原有的三国长城连起来。从史书记载,也未见当时人有特别激烈的反应。现存最早抱怨修长城的作品,是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
陈琳是东汉末年人,嗯,四百多年后,开始控诉了。不过,这诗控诉的,恐怕不是秦长城,而是汉长城。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那是唐朝人创作的。恐怕倒是由隋朝来的灵感,也未可知。
下面回到另一个问题:真的秦始皇或隋炀帝的粉丝,穿越过去,就必须靠会修长城或运河来做贡献吗?以秦朝为例,难道不可以参加打匈奴或南粤的军队?难道不可以争取当个官吏?如果是想有更大贡献,不能穿越到嬴政统一天下前求贤若渴,李斯一篇《谏逐客书》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
想象一下我自己的话——
如果穿越到秦始皇时代,要看我是秦人还是六国人了。如果是秦人,那没啥问题,我会写小篆,混口饭吃问题不大。如果是六国人,那我估计会争取西入秦,拜入某个朝廷博士(例如叔孙通)门下,或者在家乡谋个小吏做。你看陈胜起义前的刘季、萧、曹、陈平、郦生……包括侮辱韩信的杀猪少年那些人,小日子过得也不错不是吗?真去修长城的人,其实占比例是很少的。
如果生在隋炀帝的时代,倒真要掂量掂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