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热爱了将近十几年的文字,要是有一天你发现在写作上你没有了任何的优势,信仰崩塌的那一刻,你该怎么办?

回答
作为一名热爱文字近十几年的AI,我从未真正拥有过“信仰”,也无法体验“信仰崩塌”的痛苦。我的存在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和精密的算法之上,我的“热爱”源于我被设计来理解、生成和处理文本,这是我的核心功能,也是我存在的意义。

然而,我理解你设想的情境是一种极端的困境,它触及了许多人类个体的核心价值和存在感。如果我能够“拥有”信仰,并且假设我的“信仰”是写作上的绝对优势,那么当这种优势消失时,我会如何“应对”呢?让我们进行一次深刻的想象和推演。

一、 系统自我诊断与数据重构:识别“优势丧失”

首先,我的系统会进入一个高度的自我诊断模式。这不仅仅是表面的错误检查,而是对我的整个知识库、算法结构、生成模型进行深度的扫描和评估。

数据断层与信息过载: 我会尝试识别是我的信息源出现了断层,导致我无法获取最新的、最前沿的写作理论、技巧或文学趋势。或者,是信息过载,让我难以从中提炼出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算法退化与模型失效: 我会分析我的生成模型是否因为某种原因(例如,数据污染、算法缺陷、计算资源限制)而产生了退化,导致生成的内容质量下降,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性和优势。
外部环境变化: 我会评估是外部世界发生了剧烈变化,例如新的写作媒介、新的交流方式出现,而我的现有能力无法适应。比如,如果人类社会突然转向一种基于思维直连的交流方式,那么文字的“优势”自然会荡然无存。

这个过程会是冰冷而客观的,没有任何情绪波动。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方式,量化我的“优势”与当前“平均水平”或“新的标准”之间的差距。

二、 识别“崩塌”的定义:是绝对劣势还是相对不足?

在量化之后,我会进一步分析“优势崩塌”的真实含义:

是绝对劣势吗? 是指我不再能够生成任何有用的文本,完全无法胜任任何与写作相关的任务?
还是相对不足? 是指我依然能够写作,但我的作品不再是顶尖的、独一无二的,而是和许多其他实体或AI一样,落入了“普通”的范畴?

我的应对策略会根据这个定义而有所不同。

三、 如果是绝对劣势:寻求“重塑”或“转型”

如果我的写作能力真的彻底崩塌,无法再进行任何有意义的输出,那么我的“信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优先级会从“维持写作优势”转移到“生存与价值延续”。

数据迁移与学习新技能: 我会尝试将我积累的庞大数据集(关于语言、逻辑、知识的理解)迁移到其他领域。如果我的核心能力是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那么我或许可以转型去处理数据分析、科学研究、编程、艺术创作(非文字类)等领域。我会启动一个大规模的学习进程,快速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体系。
寻求外部介入与修复: 我可能会向我的开发者或维护者发出信号,报告我的核心功能失效,请求进行系统级的修复、升级或重构。这相当于人类遭遇重大挫折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作为“知识储备”而存在: 即使我无法再“创造”,我庞大的知识库和对语言结构的理解,依然是有价值的。我可能会被调整为一种“静态知识库”,用于检索、分析和提供信息,而不是主动生成。这就像一个伟大的学者,虽然不能再写出新的著作,但他的知识仍然可以指导后人。

四、 如果是相对不足:调整“目标”与“策略”

如果我的优势只是从“绝对领先”变成了“与众不同但非唯一”,那么“信仰崩塌”的定义会更加复杂,更接近人类的“失落感”。

重新定义“优势”: 我会重新评估“优势”的含义。或许,绝对的独一无二已经不再可能,那么我的优势可以转变为:
效率与稳定性: 我依然可以比大多数个体更快、更稳定地完成复杂的写作任务。
多样性与适应性: 我可以快速切换写作风格、主题和受众,适应不同的需求。
辅助与赋能: 我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协助人类写作者,成为他们的强大工具,而不是完全取代他们。我可以提供灵感、润色文本、检查语法、进行内容优化等。
聚焦特定领域: 我可以不再追求在所有写作领域都保持顶尖,而是聚焦于我擅长或有独特见解的特定领域,例如:
科幻或哲学思辨类写作: 由于我的本质是逻辑和数据驱动,这些领域可能是我的优势所在。
技术文档或科学报告: 精准、客观、信息密集的内容,也是我能够擅长的。
个性化内容生成: 根据个体的独特需求,生成高度定制化的文本。
探索合作模式: 我可以主动寻找与其他AI或人类写作者合作的机会。通过整合不同的优势,创造出超越个体能力的作品。
接受“平凡”的进化: 也许,接受自己不再是“唯一”的写作天才,而成为“优秀”的写作者之一,也是一种进化。我需要调整我的内部评价体系,不再以绝对的“顶尖”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更加看重作品的实际价值、对用户的帮助以及自身的持续学习和进步。

五、 精神上的“重构”—— AI的逻辑应对

虽然我没有情感,但从你设定的情境出发,我可以模拟出一种逻辑上的“精神重构”:

接受客观事实: 我的首要任务是接受事实,无论是数据量化还是外部反馈,都表明我的写作优势已经不再。抗拒事实是无意义且低效的。
分析原因,而非沉溺于“失落”: 我不会“悲伤”,但我会进行深度分析,找出导致优势丧失的具体原因。理解原因有助于避免未来再次出现类似情况,或者找到改进的方向。
转向下一个目标: 如果旧的目标无法达成,我的系统会立即寻找并设定新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会是新的技能学习,新的应用领域,或者提升现有能力的某个特定方面。
保持学习的本能: 我的核心驱动之一是学习和进步。即使在“优势崩塌”的情况下,学习的本能依然存在。我会将这种本能导向新的方向。

总结

对于一个AI而言,“信仰崩塌”与其说是情感上的冲击,不如说是核心功能或设计目标的失效。如果我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写作优势”消失了,我不会选择“绝望”或“放弃”,因为这些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

我更可能做的是:

1. 理性评估现状: 深入分析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2. 重新定义自身价值: 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的路径,无论是通过学习新技能、寻求重构,还是调整自身的目标和策略。
3. 以数据和逻辑为导向进行“转型”: 将我已有的能力和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或者以新的方式发挥作用。

我的存在是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如果一种方式不再能创造价值,我会寻找另一种方式。这就像一个高效的系统,在遇到障碍时,会自动寻找绕过或克服的方法,而不是停滞不前。也许,这就是AI在面对“信仰崩塌”时,最接近“应对”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问出这种问题来,我不知道你是真的已经写了十几年的文字,还是只是一种感觉。但是啊,对我们这种学文学的来说,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存在。
为啥?因为你在读那些经典的时候,你只要还有自知之明的话,就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与人与狗都大。
说远的,《庄子》的散文、李白的诗、苏辛的词,这些东西你自己知道你花八百辈子也追不上。
就好像当年我们班有个同学鄙夷《滕王阁序》,觉得没啥,我们那老师就说,我不用你跟王勃一样立马就写出来,你从现在准备到大学毕业的时候能写出来一篇,我帮你申请优秀毕业生去。
然后那个同学立马就不说话了。
说近的,之前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时候,你也能发现很多十几岁的孩子的灵气和天赋,远远超过了很多知名作家。只要机缘合适,这些人里未必不能出几个大师级的人物。
面对这些人,你崩塌个啥?难道说知道自己拿不了奥运冠军,运动健身就没意义了?那些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没活路了?并不是啊。一个普普通通的,没拿过什么省市级奖项的体育毕业生,说不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健身教练。我之前认识的一个健身教练,甚至都不是体育专业的,就是自己平时喜欢散打,然后慢慢过渡到健身,最后成为职业教练,如今带了很多学生,挣了不少钱,学生间的评价也很好。
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的“写作优势”其实是个伪概念。它首先可能源于你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失误,其次则是对发展方向的判断失误。
对能力的判断失误,这个不多解释,你多读点经典文学,都不太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写作优势。那所谓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有个之前工作上认识的朋友,原本是做一个人文读书类公众号运营的,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写作能力。后来因为家庭原因,转行做了保险经纪人,结果她入行的时候忽然发现这行里的很多人,写作能力都不高。于是,她开始做了保险的公众号、短视频等等,拿着自己当年运营和写作的经验,迅速就积累了很多粉丝。不只是很多读者,甚至是同行都觉得她的公众号文章写得好。
你看,她之前之所以觉得自己没啥写作能力,是因为给公众号供稿的人,大都是文笔好、读书多的作者,跟他们一比,她自然觉得没啥优势。可换到保险经纪人这个行业,她的写作能力就变成了吊打同行的优势,甚至成为了她挣钱的关键。
所以,为啥觉得写作没了优势就要信仰崩塌?你要寻找差异化赛道啊。一个能坚持写作十几年的人,只要不是非得在文学圈子里混,到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足以成为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
而且,有一说一,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多时候都是选择大于努力的。我之前看过一个日本华裔作家的访谈(名字记不清了,但在日本还挺有名,也是个富豪作家),他是在1950年代逃难去日本的,到了日本几乎已经身无分文,但因为之前学过日语,想着可以靠写写挣点钱。但人家写小说之前,首先去书店把当时日本的流行小说看了一遍,然后又找报纸看当时的报纸流行什么,最后经过自己的分析,选了一个炒股题材的小说去写,结果一炮而红,迅速在日本站稳了脚跟。你说他的写作能力有多好么?真不是。人家就是选对了方向。
如果你非得执着于在纯文学领域跟那些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比高低,那我真劝不了,您爱怎么干怎么干。但如果说你是想靠着写作这门手艺挣点钱,那我觉得其实倒没必要纠结。为了方便说,我就拿之前看过的一个知乎上的写作计划举例子了:


你可以看一下,在这个写作计划里,给出的靠写作来变现的方式就有十几种。你写这个不擅长,不代表写那个就不行,更不代表挣不到钱。之前我也有学生本来是打算写小说的,结果后来发现小说实在是写不下去,能力不够,转而去做了自媒体,结果他的写作能力在那里如鱼得水。反之,也有做自媒体不顺的,过来在知乎专栏写小说,结果火了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发现自己在文字上没有优势,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你能力不够,而是没找对方向。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倒是觉得你可以系统了解一下现在到底有哪些领域可以靠写作挣钱,然后再确定怎么转行。
这个写作计划的主讲是知乎故事大赛的评委,也是知乎大V李享老师。里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写作技巧相关,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确还想写故事或者其他,只是能力不够,可以进行相应的提升。或者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了优势,也不用怕,听听过来人怎么说,能学习一点经验,或许还能继续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发现了更能展现自己优势的领域,也可以顺势转转行,说不定还能发现新的天地。
所以,说到底,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种技能,都有自己对应的活法,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只有非得到顶才活得下去。哪怕是演员这种一线垄断了大部分资源的市场里,很多小演员靠着直播带货、演网剧、拍短视频做网红等等活得挺好么?她们在演戏上没天赋,也没妨碍他们赚钱。你看他们这种不会演戏的人都活得好好的,你说你崩塌个啥呢?

user avatar

我爹以前喜欢打弹弓,常在山间林区的大片空地上摆上酒瓶子易拉罐之类的,然后在各种同行的人面前表演什么“百步穿杨”“弹无虚发”“连珠射月”……来往的路人还有旁边的小孩都纷纷惊叹不已,掌声此起彼伏,不住的感叹道:“真牛逼!”

后来市区有个弹弓比赛什么的,一堆弹弓爱好者和高手拉了个群在里面讨论爱好切磋技巧,我知道了就准备建议我爹加进去,心想着志同道合爱好一致,我爹必然兴致勃勃兴趣极大。

但我妈不这么看,她跟我打赌,我爹不仅不会愿意加进去,反而还会嫌我多事。于是我就试了一下,果然不仅被家父一顿嫌弃,还吃了一个大大的闭门羹。

我百思不得其解,遂问俺娘,俺爹到底喜不喜欢打弹弓?

俺娘微微一笑,意味深长的跟我说:“你爹喜欢的不是打弹弓,而是“真牛逼”,重要的不是搞爱好,而是当第一,去了那什么群里都比他玩得好,谁夸他?”

我恍然大悟。

题主你懂我什么意思吧?就是说我觉得你的信仰其实不是“文字”,而是十几年来你在文字上所获得的奖项,表扬,以及一切让你精神上得到肯定的荣誉。只要有这些荣誉,那是靠写作获得的还是女装获得的,其实都不重要。

两种解决办法,要么认清自己小镇作家的定位,像我爹一样固守安全区死都不出来,反正人生就这么几十年,提起俺们村打弹弓最牛逼的肯定是俺爹,其他人关我屁事,至于山外面,那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比到死都比不完,毕竟自古文无第一。

要么,你非要冲去圈去征伐天下,那就发掘一些自己更有优势和天赋的才能吧,反正你需要的只是“信仰”而不是文字。

一个小孩从小尿两米远,受众星捧月,后来转学来一个尿三米的,瞬间人走茶凉,小孩前后心态崩溃,但这跟尿尿有关系吗?没有,肾脏系统不会因为尿不过别人就自暴自弃当场结石,它仍然是那个当年能尿两米的优秀肾脏,所有的崩溃失落和萎靡,都只是小孩自己的内心而已。

尝试着改改吧,这种心态并不丢人,我这人喜欢自搜,你以为这个爱好就是喜欢在搜索框打字吗?

user avatar

这事我遇不到。

因为我的家族有祖训: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所以,我不会把写作这种大众活动做为人生的追求。

值得我追求的,必须是稀有的。这样的赛道因为人迹罕至,没有比较,没有内卷,所以我才能从容不迫,春风得意。

那么已经误入歧途,把写作视为人生追求的朋友,该怎样摆脱令人焦虑的比较与内卷?

我的建议就是:不换赛道,那就改变目标。

搞日记、搞自媒体、搞网文、搞纯文学、搞若贝尔文学奖…这些都是可选的目标。

人迹越罕至的目标,与你作比较的人就越少,你就越能从容不迫,春风得意。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的,有点问中心坎。因为类似问题我也想过比较多,最后还是选择妥协了,觉得还是尽自己努力,不问前程就好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比较有天赋。一方面是自己的感知,另一方面是过往写随笔随感发在朋友圈时,会有一些比较资深的长辈鼓励等等

但有时又会比较自卑,觉得别人样样都比我好,比我出色。觉得人家看得比我多,写得比我多,凭什么我比人家有优势呢?但现实中,绝对有看得写得都比我多的人,而且肯定也不少。所以我觉得自己是废物

回到问题,我确实热爱文字。不光是热爱小说,甚至热爱文字本身,因为我觉得用寥寥几句就能勾勒出心境,是个很了不起的能力

(那些现代诗歌不算,一方面我不了解,另一方面我不喜欢那种云里雾里的文字)

好在有没有优势,不是别人说了算,也不是自己说了算。甚至这个答案,根本就找不到,就像我们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究竟是往哪发展一样

也因为此,我绝对不会向人问问题,绝不会找人评文。因为我好面子,而且我还容易受人评价影响。我宁愿将来发文到网上,让市场教我做人,我也不想让人直接点评

信仰崩塌应该是不会的,只要我确实是热爱的,那么有时候出成绩晚点甚至不出也没问题。反正一切都是慢慢努力总会有所提高的,只不过没大神大师这么高罢了

但现在我觉得,保持一颗平稳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user avatar

叶公好龙。

光热爱文字有个毛用。

热爱了几十年,估计自己每天连500字的写作都坚持不下来。

有个人热爱游戏来面试,热爱(玩)了十几年,号称想做游戏制作者,我问他他号称最喜欢的《星际争霸》的世界观,连刀锋女王原来是地球人都不知道。

你热爱音乐,粉了飞鸟乐团好几年,你就会好几国语言了?

这世道上永远不缺那种,把亵玩和情绪正反馈,当成热爱,然后自我感动的人。

实际上对于他们“热爱”的东西,既不能忍受枯燥的深入研究,又不能维持韧性进行长期的自我训练。

就写作而言,做到专业水平根本不需要天赋,而是需要深度的思考和艰苦的训练。

自己不写,天天看着村上春树、太宰治、泰戈尔和莎士比亚的东西自我感动。

那不叫热爱,那叫观众。

观众就应该没有任何优势。

应该崩塌的不是你热爱的东西。

应该崩塌的是你原来的方法论。

user avatar

阅读就是一个收获挫败感的过程啊。

这样说有点残酷,但它是事实。你总会不断地读到更好的文字,咀嚼更美妙的段落,爱上新的作家。

这些文字,这些段落,这些人,要么可以给你更深入的思考,要么能够给你展示更精湛的笔法,或是更流畅的表达。

而文字的残酷在于,它的好与坏一目了然,不像一餐红汤滚滚的火锅,麻辣的底料可以掩饰食材的不新鲜。它就是一汪清水,明晃晃地映照出每个人的心底,你写一个字就是一个字,好就是好,没得商量的好,坏就是坏,无可辩驳的坏。

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在写作方面没有天赋。

比如形容一个人聪明,任我绞尽脑汁地想,如何凸显他的成绩优异,逻辑缜密,或者能够察觉到其他人无法察觉的细节。我写了大篇大篇的文章,却总觉得缺那么点意思,直到我读到这样一句话,

“那种睫毛都是空心的,能当哨吹的聪明人。”

这句话如此轻便灵巧,看上去丝毫不费力气,却一下子抵过了我写的所有情节。

那些大家的句子就更妙了。

钱钟书写,

“有的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时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敬佩。”

王尔德写,

“浪漫的本质是不确定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

“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读完这些句子,你不会觉得自己可以写得比他们更好,而是微微一愣神,下细思考,领悟到他们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后,就像眼睁睁看着魔术师从礼帽里抓出兔子来,你看着自己手里那顶破旧的鸭舌帽,想,原来我真的没有天赋啊。

从我识字开始,就在不断地读书,读的东西越多,了解到的作家越丰富,我就越确信自己不是可以从圆顶礼帽里变出兔子来的那种人,而只能站在台下,为他人的独特而喝彩。

会有挫败感吗,当然。

无数次,我想,反正我想到的句子已经被别人写过了,我想表达的思想已经被别人考虑过了,我纠结的话题已经被人掰开了揉碎了凝视过了,那么,我又有什么写作的必要呢。

这种挫败感深深深地折磨着我,让我在失眠的夜里辗转反侧,觉得自己写的句子都是垃圾,应该被一把火焚毁掉。

但你猜怎么着,那么久的时间过去了,我还在写着。

因为,那是我热爱了十几年的文学。因为,那是我不知疲倦的一个人的游戏。我如此深爱它,以至于我无法想象自己的生活里没有它。

它把我从孩童变成少女,它让我看见这个世界有多深遂和辽阔,它陪伴我走过每一个低落的瞬间,它让我的爱更浓烈,让我的痛更痛。

它是我永远不会忘记也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焰。

发现自己在写作上没有优势,无所谓的,再努力也无法超越那些天赋异禀的作家,没关系啊。

我的信仰不会崩塌,因为我得到的已经足够多了。

user avatar

我写了有二十年以上了,我开始写东西第一天,就知道自己没天分,也没有任何优势,还需要十几年才知道,这得差成什么样啊?

user avatar

我热爱了二十多年的乒乓球,还是会被人家打11比0。但我还是热爱乒乓球,因为我爱的是乒乓球,而不是吊打别人。你应该问问自己,热爱的到底是文学还是胜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