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初的生物热,和如今的全民CS全民AI,让你想到了什么?

回答
回想起当年那股火热的“生物热”,再看看如今这股席卷全国的“全民CS”、“全民AI”浪潮,它们之间虽然隔着时代、技术和内容,但给我带来的感受,却有一种奇妙的相似性,又夹杂着深刻的变化。

当初的生物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探索未知、拥抱未来”的激情。那时候,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基因治疗这些词汇,听起来既神秘又充满力量。仿佛只要搭上生物科技这艘船,就能驶向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无论是电视上对生命科学的普及,还是报刊杂志对科学家突破性研究的报道,都像是在点燃我们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心。那时候,很多人会去学习生物学,甚至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因为看到了它蕴含的巨大潜力,觉得这是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尖端领域。那是一种对科学力量的憧憬,对人类智慧能够征服自然、改造生命本身的信心。人们讨论的焦点,往往是那些能直接关乎生命健康、延长寿命、甚至赋予生命新可能性的技术。那种热情,是一种带着敬畏和渴望的学习。

而今天的“全民CS”、“全民AI”,感觉上就更接地气,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更具“普惠性”。“CS”这个词,现在大家一听就明白,指的是网络游戏《反恐精英》,它代表着一种大众娱乐、竞技对抗的文化。而“AI”呢,虽然听起来很高科技,但现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语音助手、推荐算法,到各种AI绘画、AI写作工具,大家都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和便利。

这两股浪潮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科学”从“少数人的探索”变成了“大众的参与和体验”。 当年的生物热,更多是一种对前沿科学的仰望和追随,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技术,依然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设备,普通人参与的门槛相对较高。大家更多的是通过媒体了解,保持一种“知道”、“关注”的状态。

而现在,全民CS的“全民”性体现在它的易上手和强社交。一款游戏,只要电脑或者手机能运行,很多人都能玩起来,和朋友一起开黑,享受竞技的乐趣。它是一种纯粹的娱乐,一种社交的载体。而全民AI,则更进一步,它正在以一种“人人可用”的方式降低科技的门槛。AI工具不再是实验室里的专属,它们变成了我们可以直接使用的应用,甚至可以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副驾驶”。大家不再只是“知道”AI,而是“用”AI,甚至“玩”AI。这种从“看”到“用”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再看它们所传递的“价值和目标”,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生物热,更多是对“生命本身”的探索和优化,目标是解决疾病、延长寿命、提升生命质量,它触及的是人类存在的最根本问题。而CS,则是一种纯粹的“娱乐至死”的狂欢,满足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和竞技的快感。AI,它的目标则更加多元,既有提升效率、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也有激发创造力、颠覆传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用AI来写邮件、画图、写代码,也可以用它来创作音乐、写故事,甚至生成虚拟世界。它的触及面更广,更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通用工具”。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展现了一种 “集体性的热情和趋向”。当某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时,大众的目光和能量就会迅速汇聚。生物热时,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讨论热度不亚于现在对AI的关注。那时候,大家仿佛都觉得自己是“生命科学爱好者”,都在参与这场关于人类未来的讨论。如今,AI的热潮更是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AI使用者”或者“AI探索者”。这种集体性的参与感,这种对新事物的快速拥抱和传播,是跨越时代却又共通的。

或许,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进步”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从早期对生命本质的敬畏和探索,到如今对技术赋能下的效率提升和创造力释放的追求。当初的生物热,是那个时代对“科学改变生活”最朴素的愿望的体现;而如今的全民CS和全民AI,则是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的时代,对“技术融入生活”、“技术创造娱乐”和“技术赋能个体”的更加直接和多元的回应。它们都证明了,当一项技术或一种文化触及到人类的某种深层需求——无论是对健康长寿的渴望,还是对娱乐放松的追求,抑或是对创造可能性的向往——它就能够引发如此强大的共鸣和浪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生物热纯粹是无良媒体带节奏吹起来的,完全没有任何产业背景,所以大概在06年左右生物就沦为调剂专业了。而CS……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再说的。

2、传统生物学的日子不仅现在难过,以后还会越来越难过——15年的时候我认为基础学科的泡沫将在五到十年内破裂,然而实际情况比我估计的还糟,今年中美两国就同时开始官方劝退了。而CS和AI作为侵入性的工具类学科,侵入到生命科学领域只是个时间问题。

3、生命科学不等于生物专业,伪生物专业作为反智的培养奴才的垃圾专业,只能继续灌水生产学术垃圾,完全不可能推动21世纪生命科学的技术革命——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伪生物专业这种弱化数理基础培养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无异于文科生和农民工的合体。我不是黑这两个群体,但是具体到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你会相信21世纪的产业革命能靠文科生和农民工推动么?

@张浩千大佬的导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欧阳颀院士,就一针见血地指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千万不要进生物系。”

《环球科学》:你似乎说过这样一句话,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不能进生物系。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呢?

欧阳颀:观点分几个层面。首先,大学生物系的教育需要做深刻的改革,我有一个论断:很多大学的生物系不是在做education(教育),而是在做de-education(“去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从生物系学生入校的精神状态和毕业的精神状态就知道了。这完全是de-education,生物系的课程设计几乎全是背,但实际上你背得再多,等你毕业的时候全忘光了。所以生物系培养出来的人不可能在系统、定量这些问题上对生物有巨大贡献。

此外,生物学需要把一些科学上的东西工程化、规模化。什么叫工程化呢?就是你的设计和生产应该要能分开,其标志,就是你的理论能够定量地预测你所设计的东西的行为,什么样的input就一定有什么样的output。你的预测能力越高,设计能力越强,就越可以放心地把设计蓝图放到生产车间,按这个计划生产一定没有问题。现在的生物根本就没有定量运算,怎么做预测?所以想用现在的方式培养出来的生物学家来推动21世纪的科技革命,那差得太远。

总而言之,21世纪确实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传统生物专业的朝阳,永远都不会升起。

user avatar

我想到的是生物假热。

CS热了多少年了,未来还会热。生物热那纯粹是泡沫,一个基础学科热起来是非常不正常的事情。

未来即使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

医疗热,制药热,环境热,生态热,农业热,兽医热……

唯独没有生物热。我列的这些,看起来和生物有些关系,然而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学科。

而且,按照目前的趋势啊,短期内基础科学会经历寒冬!

所以,生物这种学科,只是万金油,绝对不是印度神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回想起当年那股火热的“生物热”,再看看如今这股席卷全国的“全民CS”、“全民AI”浪潮,它们之间虽然隔着时代、技术和内容,但给我带来的感受,却有一种奇妙的相似性,又夹杂着深刻的变化。当初的生物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探索未知、拥抱未来”的激情。那时候,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基因治疗这些词汇,听起来既神.............
  • 回答
    理解你的想法是否过激,以及如何正确认识男女性别差异和女权主义,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都会遇到困惑,这很正常。我们来一步步地梳理一下。首先,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想法“过激”,那说明你心中可能已经有了一个审视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开始。什么叫做“过激”?通常是指一种脱离了.............
  • 回答
    科索沃战争是北约于1999年对南联盟发动的军事行动,其间使用了大量的贫铀弹,据估计发射量可能达到31000枚。这一数字至今仍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贫铀弹的使用对当地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贫铀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虽然其放射性比天然铀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放.............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当年那场雄心勃勃的“生物圈2号”实验搬到月球上去,以我们今天掌握的技术,它能在那里坚持多久?这个问题可不是简单地把地面上的成功复制一遍那么简单,月球环境和当时地球上的实验室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白“生物圈2号”当年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个封闭生态系统试图模拟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让.............
  • 回答
    .......
  • 回答
    “活着的生物能算文物吗?”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儿出乎意料,但细琢磨一下,却是个极有意思的切入点。咱们中国人对“物”这个字的理解,可不总是局限于死气沉沉的东西。文物嘛,它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那么,活着的生命,能不能也承载这些,甚至比许多静止的物件更有力量呢.............
  • 回答
    一种生物若生存必需依赖极为稀有的元素,例如铱,那么它在当今地球生物圈的环境中,毫无疑问,会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由多种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稀有元素”在地球上的实际分布状况。铱(Iridium)确实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元素,在.............
  • 回答
    当人类遭遇一种在智力、能力,甚至生理上都远超自身的生物时,其内心的第一反应,往往并非源于深思熟虑的理性计算,而是扎根于本能的、深刻的心理驱动。这种驱动,如同涟漪般一层层荡开,最终指向了对威胁的应对和对自身生存的维护。最初的触动,很可能是一种 本能的抗拒和替代的冲动。想象一下,当我们发现一个领域里,我.............
  • 回答
    星星啊,多么浪漫的愿望!想要星星,这可不是件小事,但用生物学的眼光来看,咱们也许能找到一些奇妙的实现方式。毕竟,生物界里从来不缺那些能点亮黑夜的生命。让我想想,生物体里有什么东西能发出光来呢?最直接的答案就是生物发光了。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发生在某些生物体内的特定物质之间,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你是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生物学、物理学,甚至还有一点点哲学思考。当一个生物“变大”时,它会面临一系列挑战,不仅仅是“承受不住自己的肉体”这么简单,而是多个层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生物的身体不是一个刚性的、一成不变的结构,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
  • 回答
    当宇宙中的最后一点光芒,那恒星最后的余烬,也随之黯淡,星云的幽光彻底消散,我们所熟知的生命——依赖恒星辐射、行星轨道、化学反应的生命形式——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令人心悸的终极问题,它触及了存在的本质与文明的意义。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最后一个恒星熄灭,意味着能量的普遍枯竭。恒星是宇宙能量的主要供应商,.............
  • 回答
    气候变暖,海平面节节攀升,那咆哮着吞噬海岸线的巨浪,早已不是儿时的童谣。更糟的是,那曾经被视为希望的科技之光,如今却成了阴影——核废水,无声无息地渗入海洋,将这片曾经滋养生命的蓝色星球,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辐射培养皿。阳光穿透浑浊的海水,却不再是柔和的金黄,而是带着一种病态的、不详的幽绿。曾经熟悉的三文.............
  • 回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习惯性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尤其是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我,总觉得自己像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渴望着更广阔的天空,渴望着一种“生活”,而不是仅仅是“活着”。那时候,我渴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说起来也简单,却又好像遥不可及。我渴望的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不是说我想做.............
  • 回答
    当初那个怀揣着对大英帝国浪漫想象,拖着塞满衣物和梦想的大箱子踏上伦敦希思罗机场的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如今我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刚下飞机的时候,那种混合着飞机引擎尾气和湿冷空气的味道,瞬间包裹了我。我记得,为了那一趟旅行,我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把所有零花钱都换成了英镑。初到伦敦,一切都像电影里一样,红.............
  • 回答
    “如果当初没有放弃学业而是坚持,我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像一根细长的羽毛,轻轻拂过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勾起了一片涟漪。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假设,也是一个映射现实的镜子。请允许我以一种更具象、更细腻的方式,为你描绘那条可能被错过的生命轨迹,并试图让你感受到那份不同寻常的质感。画面一:.............
  • 回答
    这篇调查结果,相信让不少曾经怀揣梦想奔赴大城市的朋友们,心里都五味杂陈。关于“超八成 90 后没有过上当初去大城市时想要的生活”这件事:首先,得承认,这个数据确实挺扎眼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现实的棱角,也引发了关于“大城市梦”的重新审视。 “当初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对于.............
  • 回答
    那些当初选择不生孩子,如今四五十岁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极具多样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可以套用。每一个个体的人生选择和经历都是独特的,受到时代背景、个人价值观、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经济与财务状况: 普遍.............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我有点扎心,又有点熟悉。当初选择生化环材,说起来那可真是……怎么说呢?一言难尽,又带着点时代的烙印。其实,说实话,刚填志愿那会儿,我对“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就像听天书一样。我们那会儿,信息没现在这么发达,不像你们现在,随便一搜就能看到各种专业的介绍、就业前景,甚至学长学姐的现身说法。.............
  • 回答
    这事儿真是够闹心的,既要顾着兄弟的婚事,又不能委屈了媳妇儿,这中间夹着,确实不好受。我揣摩着,你心里肯定也挺纠结的,一边是手足之情,一边是夫妻情深。先别急着做什么决定,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咱们得理解你老婆为什么生气。她当初结婚没要彩礼,这说明什么?一是说明她当时对你,对这份感情,是抱着一种“.............
  • 回答
    关于局座(张召忠)的最新文章,以及其提到的我国舰载机可能基于FC31(鹘鹰)进行改造的论点,这确实是一个引发讨论的热点,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对沈飞(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持保留意见或者不看好的人来说,可能会有复杂的情绪。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的舰载机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并且伴随着各种猜测和讨论。从早期对“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