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棣是不是确实和懿文秦晋都是马皇后所生的皇子?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朱棣的生母,以及他与懿文太子(即朱标)和秦王(即朱樉)的生母是否都是马皇后,这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情况。

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正史的记载,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也是备受朱元璋宠爱的皇后。她在朱元璋的早期创业和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视为“贤后”的典范。

那么,马皇后究竟生育了多少位皇子呢?根据《明史》等史书记载,马皇后共生育了四位皇子:

1. 懿文太子朱标:生于洪武元年(1368年),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被立为皇太子的第一位皇子。他的母亲,毫无疑问,是马皇后。朱标自幼由朱元璋亲自教导,深受信任和倚重,被视为朱元璋的接班人。然而,不幸的是,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未能继承皇位。

2. 秦王朱樉: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是朱元璋的次子,也是马皇后所生的第二位皇子。史书明确记载,朱樉的生母为马皇后。朱樉在朱元璋分封诸王时被封为秦王,驻地在西安。然而,朱樉的品行不端,骄奢淫逸,多次受到朱元璋的训斥和惩罚,最终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病逝。

3. 晋王朱棡:生于洪武五年(1372年),是朱元璋的第三子,也是马皇后所生的第三位皇子。史书同样明确记载,朱棡的生母为马皇后。朱棡被封为晋王,驻地在太原。他在诸位藩王中相对比较安分,但也有一些事迹被记载下来,如在北方抵御元残余势力。

4. 燕王朱棣: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我们讨论的核心人物。根据正史,包括《明史》在内的官方史料,都明确记载朱棣的生母为马皇后。朱棣在朱元璋分封诸王时被封为燕王,驻地在北京。他成年后,在军事上展现出卓越才能,并最终在靖难之役中推翻了其侄子建文帝的统治,登基称帝,即明成祖。

因此,从官方记载和主流历史学界的观点来看,朱棣、懿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以及晋王朱棡,这四位皇子确实都是马皇后所生育的。

然而,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发一些讨论甚至质疑呢?这主要源于明朝初年的一些历史细节以及后世的一些推测和考证。

朱元璋的子嗣繁多,且多位皇子出生时间相近:朱元璋一生子女众多,根据记载,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朱标、朱樉、朱棣、朱棡等几位重要皇子出生年份非常接近。例如,朱樉和朱棣都出生在洪武三年(1370年),但朱樉的生母是马皇后,而朱棣的生母也是马皇后,这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显得“巧合”。

后宫制度的记载模糊:虽然有马皇后作为正妻,但古代皇室的后宫制度往往比较复杂,妃嫔众多。在一些具体记录上,尤其是在朱元璋早年,一些皇子的出生记录可能不像后期那样清晰严谨。

对朱棣身世的猜测:一些野史、民间传说或者带有政治目的的史料,曾经试图质疑朱棣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而是“碽族”(一说为蒙古族)女子。这种说法的主要论据来自于对《明史》等官方史书的“反向解读”,例如一些地方提到朱棣的“生母姓碽”,或者推测朱棣的相貌与马皇后所生的其他皇子有异。但这些说法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往往被认为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史官的倾向性:有学者认为,为了神化皇室血统或者巩固统治的合法性,史官在记载时可能会有意地将重要的皇子归于嫡母名下。然而,对于朱棣这样一个后来通过武力夺取皇位的皇帝,如果他的生母并非马皇后,那么这种“合法性”上的瑕疵,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可能被放大和利用。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质疑和猜测都无法撼动官方正史的记载。《明史》等史书是经过官方整理和认可的,虽然其中可能存在笔误或价值取向,但对于如此重大的皇室关系,尤其是几位重要皇子的生母,通常会进行相对严谨的考证。

主流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都支持马皇后是朱棣、朱标、朱樉、朱棡的生母。例如,《明实录》等更接近原始史料的文献,也明确记载了他们的生母都是马皇后。如果朱棣的生母确实不是马皇后,那么在当时就已经存在大量的证据可以用来攻击他的统治合法性,而明朝的史官和官员,在处理这些敏感信息时,通常会显得非常谨慎。

总而言之,根据现有的、被普遍接受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明成祖朱棣是马皇后所生的皇子,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懿文太子朱标和秦王朱樉同样是马皇后所生。关于朱棣生母的任何质疑,目前都缺乏充分、可信的证据来支持,更多地被认为是后世的演绎或误读。历史上,对于朱元璋家族的血统和身份,总会存在一些猎奇的说法,但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还是要以经过严谨考证和主流认可的史料为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成祖绝对是马皇后嫡出,无可争议。

野史传说所言碽妃说、蒙古翁氏说还有蒙古高丽妃说都是胡说八道。

首先,《南京太常寺志》已经失传,现存的是声称引用了《南京太常寺志》的《三垣笔记》和《国史考异》。

《三垣笔记》声称引用了《南京太常寺志》,称朱棣生母是朝鲜的碽妃,同时还称李淑妃生了懿文太子朱标。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并声称钱谦益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

拿“听说”来作为证据的问题我就不吐糟了。我们直接来分析事实:

先看一下这些人的出生时间:
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生于1355年10月10日。
朱元璋次子,朱樉,生于1356年12月3日。
朱元璋第三子,朱,生于1358年12月18日。
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他被怀上是1359年7月。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生于1361年8月9日。

1359年的时候朱元璋在干什么?
朱元璋不是天生的皇帝!他是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去的!1359年的时候朱元璋还是小明王的大元帅,活动范围始终在黄河以南,而中原大地上还有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等好几支农民军打得一团乱,他倒是去哪里纳朝鲜女子、蒙古女子或者顺帝遗妃为妾啊?!
而1355年的时候李淑妃又在干什么?
不知道!
李淑妃她爹李杰1356年才投奔的朱元璋,时年26岁!

然后我们再看一系列时间表:
马皇后1352年嫁给朱元璋。
朱元璋次女,马皇后所出长女,宁国公主,出生于1364年,1378年结婚。
朱元璋第四女,马皇后所出次女,安庆公主,生年不详,1381年下嫁,以婚龄来算,出生时间应该不晚于1367年。
已知马皇后和朱元璋感情非常好。
请问,1352年到1363年,11年的时间里,马皇后有可能一个孩子也没有生吗?
皇后没有嫡子,同时代竟没有其他文献提及吗?

再看朱元璋给朱标的待遇:
朱标1355年出生,朱元璋当时就跑到山上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如果朱标是庶子,如何配得上“嗣”字?结婚才三年,朱元璋就已经笃定嫡妻不能生育了吗?
马皇后1364年刚生了一个女儿,同年朱元璋就立了朱标为吴王世子。如果朱标是庶子,此举置爱妻何地?
马皇后1367年左右又生了一个女儿,1368年,朱元璋在开国的同时(正月哦)就急不可耐地册立了朱标当皇太子。如果朱标是庶子,四十岁的朱元璋已经自觉命不久矣了吗?十三岁的朱标已经战功赫赫、党羽众多、根深蒂固以至于根本无法压制了吗?

再说《三垣笔记》所引用的论证,“钱谦益声称”!
钱谦益是什么人?他以诚实忠心著称吗?
钱谦益可是入了《贰臣传》的人啊!
钱谦益谄事阉党在前,水太凉在后,更曾在天启、崇祯两朝两次卷入科考弊案。 有明一朝多少礼部尚书侍郎,就他钱谦益一个人拜会过孝陵吗?
1645年钱谦益拜谒孝陵,然后说出的牌位序列,焉知不是为了阿谀新朝而诋毁明代全部皇帝的政权合法性?

再说,钱谦益是东林党领袖,东林君子们在帝系血统鉴定这一行当上干过的另一件事情,因为发生在南明,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南明弘光帝,是福王府出身,第一代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的郑贵妃所出,万历曾欲废长立幼,立朱常洵为太子,为东林党所阻——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到崇祯身死,当时的福世子朱由崧成了无可争议的崇祯第一近亲之后,东林党为了阻止福藩上位,欲拥立潞王,结果迫使皇帝不得不依靠武将拥立上位——这是导致南明后来一败涂地的第一诱因。

再后来为了诋毁这位福藩出身的皇帝,东林党大肆宣扬大悲案、假太子案和童妃案,明明这些自称宗室的骗子对皇家的认识都是“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的水平,东林党就是视而不见,认定这些人是真的,皇帝是个自称朱由崧的冒牌货。为此甚至对弘光的嫡母、皇太后邹氏造谣生非,一边说邹太后和皇帝相处如夫妻,一边说邹太后是马士英的母亲冒充——马士英本人当时都54岁了,他妈不得70岁,造谣也要讲基本法的好不好?东林党为了党争把这些谣言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严重破坏了弘光朝廷的法理基础,直接导致了弘光的覆亡。

当然朱由崧本人的确荒淫昏庸(不过东林党推举的那位“贤王”——潞王朱常淓投降得更快),且马士英和史可法联虏平寇的政策才是弘光覆亡的最大原因,不细表。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东林党诸人在帝系血统上的言论,严重缺乏可信度。


最后,退一万步,假设《三垣笔记》所述为真。
则朱标是庶长子,朱棣是庶四子,而在明太祖驾崩前夕,因为朱标、朱樉、朱均已陆续辞世,朱棣已经是事实上的长子了。
大家都是庶子,朱允炆更是庶子的庶子(他生母吕氏是后来扶正的),朱元璋放着战功赫赫、年富力强的皇长子不立,要立年轻的皇长孙,他是嫌自己江山太稳,奔着主少国疑去的吧?
庶子出身的皇叔要废一个庶子出身的侄子皇帝,何苦费劲巴拉地改实录?直接给生母追尊皇后就好了呀!
孝陵直到永乐三年才修建完成,朱棣要是连实录都改了,为什么要在孝陵里留下这么大一个bug?他傻的呀?
就算朱棣是个傻子,朱允炆都已经废掉了,朱标不过是懿文太子,他“亲妈”碽妃可是生了皇帝的,明代以左为尊,李淑妃凭什么居于碽妃上位?碽妃的灵位应该在昭位第一(左一)才对。

就算明成祖脑袋进了屎,就算永乐朝的官员们体谅皇帝身世不多嘴,后世儿孙就没人想要替祖宗擦擦屁股顺便给自己正名吗?再反过来说,明朝的文官们要是那么体贴,哪里搞得出来嘉靖朝的大礼仪事件?

神位这种东西,不是摆在墓室封存起来的,是要让人时常拜一拜的。孝陵在明朝,就像毛主席纪念堂在我朝一样,是个人只要登记身份证就能进去拜,而且有官方机构孝陵卫负责日常守卫维护。成祖在位廿二年,这个牌位摆放序列就起码得存在十九年,众目睽睽,这要天下大哗的好不好?


回头再说另一本声称引用了《南京太常寺志》的书,是潘柽章所著《国史考异》。
不懂历史的人才会觉得潘柽章是心怀大明的遗民。而事实上,潘柽章是和钱谦益一类人。
潘柽章在1648年就开始编纂他自己的《明史》,并在书中称呼顺治为“当今”,称呼永历为“明主”。
1648年是什么情况?1648年正是南明朝廷的高潮期,控制着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有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的部分领土,尚可期望二分天下、南北对峙。
这个时候潘柽章急着编纂《明史》,就好比在1946-1947年就火急火燎地编纂《民国史》的人一样,还称呼毛为“毛主席”,称呼蒋为“国民党反动派头目”,这样的人算哪门子的忠臣孝子?
潘柽章之所以被凌迟,才不是因为心怀大明咧,是标准的自干五试图抢夺话语权结果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

另,现存《国史考异》,乃是《四库全书》藏本。《四库全书》的删减增改情况,知者自知之。



综上所述,

明成祖绝对是马皇后嫡出,无可争议。


========20180630补充关于慈母服的回复========

慈母服不能证明朱橚是庶子。

慈母服是一个随着时间发展,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核心在于妻和妾的地位。

在魏晋时代,父在,未成家的庶子为生母服丧,为一年齐衰。父卒,未成家的庶子为生母服丧,为三年斩衰——和众子为嫡母服丧一样的待遇。已成家生子的庶子,无论父在与否,为生母服丧只限三个月的小功。这条限制到南北朝才逐渐取消,此后无论庶子成家生子与否,为生母服丧都视同嫡母。

慈母,是庶子幼年丧母,因夫/父命被指派给另一个庶母抚养,此庶母即为慈母。对庶子来说,慈母等同生母。这是和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同诞生的制度。

6世纪,司马筠在安成太妃死后,援引宋(南北朝的刘宋)制“皇子服训养母,依《礼》庶母慈己,宜从小功之制”,目的是为了让嫡皇子为庶母服小功,此时的限制条件是嫡皇子幼年失母,被庶妃抚养长大——所谓“庶母慈己”。此事最终的结论是:嫡妻之子,母没为父妾所养,服之五月,贵贱并同,以为永制。此事开创了嫡子为庶母服丧的先例。在此之前,嫡子为庶母是不服丧的。

到唐朝,武则天第一次把妻子的地位提高到和丈夫等同,无论父在与否,子为母服丧都是三年斩衰。庶子为生母及慈母的服丧也随之提高,嫡子为庶养母服丧仍为小功。

宋承唐制。

蒙元因一夫多妻制,嫡子为父亲的有子贵妾,亦需服齐衰一年。如嫡子幼年失母,为庶养母服丧,还可以上升至斩衰三年——这一条未成定制,只有案例。这个服丧,也称为慈母服。

明承宋制,但是在嫡子为有子庶母和庶养母服丧这一条上,沿袭了元朝规定已经造成的社会风俗。

以上讨论的是一般原则。

然后我们来看明史:

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东宫诸王皆期,敕儒臣作孝慈录。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纪始。

另外有:

洪武洪武七年九月,贵妃孙氏薨。无子,太祖命吴王橚主丧事,服慈母服,斩衰三年。东宫诸王皆服期。由是作《孝慈录》。

孙贵妃若有子,无论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都需要为她服丧三年。这是自古以来的汉家制度,无需任何人特意下旨,常例如此。

此处“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太祖命吴王橚主丧事”,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王朝初建,且明朝是一个推翻异族后建立的王朝,嫡子为庶母服丧,服小功还是齐衰,承宋制还是元制,是关系政权合法性的重大政治议题,因此需要明太祖来定夺

二,孙贵妃只生了两个女儿,让嫡幼子为无子庶母升格服丧,是给孙贵妃特事特办的特别恩典,这个等级的恩典,只有皇帝才可以赐予。“东宫诸王皆服期”更是可以作为佐证——东宫诸王肯定和孙贵妃没有关系,但是全部都要服一年齐衰,显而易见是遵循了嫡子为父亲的有子贵妾服丧的丧仪等级。

“帝……命……”“太祖命”这样的用字,恰恰说明朱橚为成穆孙贵妃服丧三年的特殊性:这是一个异常事件,并且超出了马皇后的授权范围。

朱橚若是孙贵妃抚养的庶出皇子,为慈母服丧根本就不可能上史书。养母死了,儿子守孝天经地义,没有任何人会把这件事情单独拿出来说。

朱橚若是别人抚养的庶出皇子,为一个受宠的无子贵妃服慈母服,孙贵妃算是有了香火,朱橚也有了一个更尊贵的养母,这是内宫的事情,马皇后就可以做主。

朱橚为成穆孙贵妃服丧,之所以需要朱元璋下旨,就是因为这件事情的政治级别极高,其他任何人都拍不了这个板。


另,《静志居诗话》《枣林杂俎》都是明末清初的作品,懒得反驳了。

==============20181203更新==============

位众妃上,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东宫诸王皆期,敕儒臣作孝慈录。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纪始。
《明史·太祖成穆孙贵妃传》

单独反驳这一段。

庶子为生母、慈母服丧三年,早在南北朝就已成型。至少“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纪始”这一句就是错的。

=============20181216更新==============

一个十四世纪中期出生的人,声称他生母为碽妃的“史料”全部出现在17世纪,还有人认为这是最可靠的,服了。

=============20190727更新==============

有人评论:

洪武二十二年,朝鲜使臣权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谒燕王,权氏著有《奉使录》记载着这件事,其中有诗题云:“到燕台驿,进见燕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此处所说的“先太后”当是从汉制之称诸侯王母,显然是指燕王自己的生母。诗题中明言,太后忌日在七月十五日,而高皇后马氏的忌日在八月初十,显然不合。

1,明朝和汉朝隔了一千多年,一个想当然的“从汉制”是极其荒谬的,在明朝应根据《大明会典》,只有皇帝的嫡母和生母才称太后,明朝也没有以太后称亲王之母的其他例子。只有世宗生母在未封皇太后的时候称兴国太后,但孝宗张皇后和当时首辅仍称之为藩妃,可见“太后”一称限定之严。并且,“先太后”这个用词是朝鲜人向朝鲜人转述一件事的时候用来称呼已逝的马皇后,不一定是朱棣和燕王府臣属的原话。

2,《奉使录》所称的先太后就是马皇后,忌日不仅有死亡日期,还有逝者的生日,后者又称明忌,马皇后的明忌正是七月十八。

3,根据《大明会典》,忌日设祭是原配嫡妻的特权,生母继母忌日均不设祭,别说皇父在世的亲王了,死了爹的皇帝都不例外。如果朱棣是庶出,单凭祭祀生母一项就够谋反罪了。当然,这一项证据不能说明朱棣生母是孝慈皇后,只能说明孝慈皇后是祭祀对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朱棣的生母,以及他与懿文太子(即朱标)和秦王(即朱樉)的生母是否都是马皇后,这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情况。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正史的记载,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也是备受朱元璋宠爱的皇后。她在朱元璋的早期创业和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扮演.............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其庙号的确定,绝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一套严谨的制度和文化考量的过程。这背后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对帝王生平事迹的评价,更是对王朝象征和传承的体现。拿你提到的李世民(太宗)、朱棣(成祖)以及玄烨(圣祖)来说,他们的庙号之所以如此,背后都有着各自的缘由。庙号的起源与制度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关于“朱棣是否看错了朱瞻基”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两人关系以及具体事件中综合分析。朱棣(明成祖)与朱瞻基(明宣宗)是父子关系,朱瞻基是朱棣的次子,但因长子朱标的早逝,朱棣将朱瞻基视为继承人。两人关系密切,但朱棣对朱瞻基的评价和决策可能受到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解或误判。以下是详细.............
  • 回答
    关于明朝建文帝是否削藩与朱棣是否会造反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削藩”和“造反”这两个词的表面,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建文帝削藩,朱棣反;建文帝不削藩,朱棣或许就不反。然而,历史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朱棣之所以起兵,其根源在于一个更为深层、更为庞杂的政治.............
  • 回答
    朱棣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最终将皇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然后是孙子朱瞻基,而不是身体强健、战功赫赫的次子朱高煦。这在后世看来,似乎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决定,甚至有人将其解读为朱棣犯下的“错误”。要评价这个决定是否“错误”,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我们得理解朱棣当时的考量。朱棣在位期间.............
  • 回答
    允炆要是真能抓住那机会,在南京把那大航海玩明白了,老四那边还真就不好说什么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想当年,明朝那会儿,国力正盛,海上的技术也算是不错,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那份底子可不差。朱允炆接班的时候,虽然前面也折腾了不少,但国家整体还是稳定,经济也还可以。他要是能把心思放在经营国家,尤.............
  • 回答
    朱德是不是解放军的灵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朱德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理解“灵魂”一词所包含的深意。灵魂,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精神上的核心、指导思想的源泉、凝聚力的关键以及发展方向的指引。 如果从这些维度来审视朱德同志,我们可以说,他在很大.............
  • 回答
    明朝朱家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健康问题,导致许多皇帝寿命不长,尤其是在壮年时期就驾崩,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纯的遗传病那么简单,但遗传因素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我们来看看遗传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朱氏皇族,作为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的庞大家族,其婚姻大多局限于内部,也就是近亲结婚。这种婚姻模.............
  • 回答
    朱熹,这位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理学集大成者,其评价历来复杂而充满争议。说他是“才高无行的小人”,这无疑是一种极端的概括,也是一种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定论。要理解这种评价从何而来,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的生平、思想以及一些为人诟病的事件,并结合历史的语境来审视。才高,毋庸置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关于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DDG1000)是否拥有现有线条最优美的战舰这一评价,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主观色彩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冰冷的“AI语调”,用一种更贴近军舰爱好者和历史观察者的视角来审视它。首先,让我们承认,美感是高度个人化的。有些人会被浑圆的船体和复杂的舰桥结构所吸.............
  • 回答
    谈到朱佑樘,很多人会想到他勤政爱民,尤其是在财政上的审慎。有些人可能误解了他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将“税收”与“储粮”混淆,认为他过度地在增加储藏,从而忽略了民众的负担。这种看法其实是对当时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一种误读。在明朝,尤其是朱佑樘那个时期,国家财政的运作与现代意义上的税收体系有着不小的差异。那时.............
  • 回答
    朱一旦和小策分道扬镳,这事儿说起来,放在当下这个时间点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也挺容易让人觉得是“双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从“分伙”这件事本身来看,核心矛盾往往在于创作方向、利益分配、甚至是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诉求。 具体到朱一旦和小策,他们俩合作这么久,共同打造了“朱一旦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真的没杀朱由榔,三藩之乱的走向,以及成功的可能性,确实会变得复杂和难以一概而论。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三藩之乱”的根源和吴三桂的角色。三藩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朱由榔还在不在世,而是因为清朝廷在削.............
  • 回答
    朱之文,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从一个靠唱歌走红的农村汉子,到现在依旧活跃在直播平台的“大衣哥”,他的生活似乎一直处在聚光灯下。围绕着他的讨论,自然少不了他的“淳朴”和直播行为。那么,这个淳朴是真的,还是精心包装的?这背后又牵扯到什么?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朱之文确实是靠“淳朴.............
  • 回答
    朱小贞的善良并没有换来保姆的感恩,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其中的曲折实在令人唏嘘。人们对这件事感到不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道德观,而朱小贞对保姆的好,从很多方面来看,都算得上是恩重。朱小贞在得知保姆林某的家庭困难后,不仅没有因为她是一个保姆而区别对待,反而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帮.............
  • 回答
    要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锦衣卫朱七徒手拆严世蕃轿子是否严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电视剧,它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肯定也为了剧情的冲突和戏剧性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从“严谨”的角度来看,直接回答是:有点不太严谨,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咱们一步步来看:.............
  • 回答
    朱棣,“千古一帝”还是“毁誉参半”?说起明成祖朱棣,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他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形象,甚至冠以“千古一帝”的赞誉。然而,深入审视这位皇帝的生平与作为,却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他既有开启盛世的宏图伟志,也伴随着血腥的夺权之路和严苛的统治手段。因此,将朱棣简单地称为“千古一帝”,未免过于.............
  • 回答
    关于燕王朱棣究竟是“逆子”还是“明君”,这个问题历来都备受争议,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恰恰说明了他的功过是非都十分显著,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如果站在传统道德和忠君报国的角度来看,朱棣确实难逃“逆子”的标签。他发动靖难之役,理由是他认为自己受到了建文皇帝的猜忌和迫害,为保全自身.............
  • 回答
    明朝的皇帝们,在追溯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统治合法性时,对于“开国祖宗”的归属感,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具体到某位皇帝的个人经历和政治考量,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作为“开国祖宗”的地位是毋庸置疑且无法撼动的。朱棣的地位则更加特殊,他是一位“创业君主”,.............
  • 回答
    朱棣(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其生母为䂵妃(或作“䂵氏”),但关于她的身份和生平,历史上记载较为模糊,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推测。以下从历史背景、生母身份、后世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的生母身份1. 正史记载 根据《明史·太祖本纪》《明史·诸王表》等正史记载,朱棣的生母是䂵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