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熹到底是不是一个才高无行的小人?

回答
朱熹,这位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理学集大成者,其评价历来复杂而充满争议。说他是“才高无行的小人”,这无疑是一种极端的概括,也是一种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定论。要理解这种评价从何而来,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的生平、思想以及一些为人诟病的事件,并结合历史的语境来审视。

才高,毋庸置疑。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朱熹在学问上的卓越成就。他的才华体现在多个维度:

思想体系的构建: 朱熹集前人理学之大成,将程颐、张载等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严密而自洽的理学体系。他确立了“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格物致知”,认为通过探究事物就能穷究其理,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这一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史数百年,甚至波及东亚各国。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释)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学说内容的丰富性: 朱熹的学说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涉及宇宙论、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方面。他对“天理”、“人欲”、“存天理,灭人欲”等概念的阐释,以及“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著述的丰厚: 朱熹一生著述颇丰,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近思录》、《朱子语类》等。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他的著作风格严谨,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
教育和传播: 朱熹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福建、江西等地创办书院,如著名的武夷精舍,广收门徒,传播其学说。他的弟子众多,分布广泛,使得理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他对于教育的热情和投入,也足以证明其对学术传承的重视。

“无行”之议,源于何处?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无行”的争议。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上的失意与党争: 朱熹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但也曾一度入仕为官。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畅,期间多次遭遇弹劾和贬谪。其中最著名的是“乌台诗案”和“伪学案”。“乌台诗案”是指他因诗文涉及某些敏感内容而被捕入狱,虽最终获释,但对其政治声誉造成了影响。而“伪学案”则更是触及了他的核心——他的理学被朝廷视为“伪学”,遭到禁毁。
在处理这些政治事件时,朱熹有时表现出比较强硬的态度,甚至采取一些攻击性的手段。他与当时的一些政治派别和思想家存在激烈的论战,例如与佛教、道教的斗争,以及与陈亮等人的辩论。在这些论战中,他有时会用一些尖锐的言辞,甚至指责对方为“异端”。
有人认为,朱熹在政治斗争中过于偏激,不能容忍异见,甚至为了打压对手而罗织罪名,这被视为“无行”的表现。例如,他对待一些被他视为“异端”的思想家,比如佛教徒,态度就较为严苛。

“灭绝人欲”与人身攻击的误解: 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常常被断章取义,用来攻击他“不近人情”、“残酷无情”。然而,需要理解的是,朱熹所说的“人欲”并非指人的一切欲望,而是指那些违背天理的、损人利己的私欲。他的本意是希望人们约束不当的欲望,达到合乎道德的境界。
但即使如此,在他的一些言论中,也确实存在一些过于激烈的用词。例如,在对待被他认定为“淫乱”的人或事时,他的态度非常坚决,甚至有些不留情面。这种严苛的态度,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显得不够宽容和人性化。

个人生活中的一些轶事: 关于朱熹的个人生活,历史上也流传着一些带有争议的说法,尽管很多细节难以考证,也可能掺杂了后人的恶意诽谤。例如,有些说法指责他晚年行为不端,甚至涉及不伦之恋。这些说法如果属实,当然是构成“无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那个时代,对于有声望的士大夫进行人身攻击和诽谤也是常见现象,因此这些传闻需要谨慎对待。

宋明理学“道学”的负面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而理学在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成为压抑人性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世对朱熹的评价。虽然这是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但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朱熹也难免受到牵连。

为何会有“才高无行”的评价?

“才高无行”的评价,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政治立场下的产物。

政治斗争的工具: 在政治斗争中,将对手描绘成“无行”之人,是常用的手段。宋朝时期,新旧党争激烈,很多政治人物的评价都带有强烈的党派色彩。朱熹的学说在当时也受到了一些反对者的攻击,他们利用朱熹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来否定其整体的学术价值。
时代局限与价值观念的冲突: 评价朱熹的标准,不能完全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政治生态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差异。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苛责古人。同时,朱熹的思想本身也带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例如对女性的看法,对“异端”的排斥等等,这些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是不合时宜的。
“道德完人”的期望: 对于像朱熹这样具有崇高地位的思想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对其抱有“道德完人”的期望。一旦发现其身上存在任何“不完美”之处,就容易产生失望甚至反感,并将其放大。

结论:

总而言之,将朱熹简单地定性为“才高无行的小人”,是过于片面和武断的。

他的“才高”,体现在其构建的庞大而影响深远的理学体系,以及在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深刻见解上,这是不容置疑的史实。

而关于他的“无行”之议,更多地来源于其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对异见的严苛态度、以及一些可能被夸大或误解的个人行为。这些评价往往带有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烙印。

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辩证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朱熹。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学术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其优点和缺点,有其时代局限性。不能因为他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就全盘否定其才华和贡献。反之,也不能因为他的才华就回避其可能存在的“无行”之处。

与其简单地贴标签,不如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生平,理解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和行为,从而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朱熹是一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复杂历史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谢邀,这年头,黑圣贤是黑上瘾了吗?

这个帖子里面有段话写得特别好:

很多人贬低刘备,抨击刘备虚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格水平和道德底线不足以理解到世上有刘备这种英雄的存在。

这话放在朱子身上同样合适。朱子的品行如何,读其著作便可以看出,不是深入践行往圣先贤之道的人根本写不出那些内容。

坐井观天,不是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是很多人的视野、认知水平让他们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

user avatar

朱熹死时,因理学被当朝宰相韩侂胄诬为“伪学”,禁止公开传播,并且禁止出身理学的士子做官,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上千士子前往吊唁,其中最著名的是词人辛弃疾,他在《祭朱晦庵文》中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大概不必多讲吧!但其背景呢?辛弃疾可是陷害朱熹的韩侂胄的韩党(辛弃疾因为谄韩被参过,辛弃疾一生择友很严,自谓挚友只有朱熹,陈亮二人而已。但两人的政治立场对立,而且朱熹在知南康军时,还曾经查获过辛弃疾贩运的物资:

辛帅之客舟贩牛皮过此,挂新江西安抚占牌,以帟幙蒙蔽船窗甚密,而守卒仅三数辈。初不肯令搜检,既得此物,则持帅引来,云“发赴浙东总所”。见其不成行径,已令拘没入官。昨得辛书,却云“军中收买”。势不为已甚,当给还之,然亦殊不便也。因笔及之,恐传闻又有过当耳
---------------------------------------------------------------------朱熹《与黄商伯书》

请问这样的辛弃疾在韩侂胄炮制所谓朱熹的那些罪名后(比如携尼同游,冢妇不夫而孕,食菜事魔等等),依然在朱熹的葬礼上发出那样的言语,这是为什么呢?

辛弃疾的另一好友陈亮(朱熹死时,陈同甫已死)也是朱熹的好友,朱熹和陈亮的关系比辛弃疾更好。但陈亮是什么人?浙东事功学派的奠基人,而浙东事功学派和理学在理念上是根本对立的,甚至比理学和心学的分歧还要大,陈亮和朱熹在“王霸”“义利”上的激辩(朱熹主张王道,陈亮主张王霸并用,朱熹主张义在利先,陈亮主张义利双行)在当时的影响要比理学和心学的鹅湖之会要大得多。但陈亮和朱熹并没有因为学术上的严重分歧而影响他们的私人友谊,由此也可见朱熹的人品。

所以朱熹是不是才高无行的小人,请自行判断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熹,这位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理学集大成者,其评价历来复杂而充满争议。说他是“才高无行的小人”,这无疑是一种极端的概括,也是一种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定论。要理解这种评价从何而来,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的生平、思想以及一些为人诟病的事件,并结合历史的语境来审视。才高,毋庸置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挠头。明孝宗朱祐樘,这位按理说应该是“中兴之主”的皇帝,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怎么就被“黑”得体无完肤,甚至到了“翻案风”的程度,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在作祟?首先得说说朱祐樘这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总体上是相当不错的。他继承了父亲宪宗时期的不少弊.............
  • 回答
    朱温,这位后梁王朝的开创者,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血腥,既有战场上的勇猛果敢,也有政治上的狡诈残忍。要评价朱温,不能简单地用“残暴”或“淫魔”来标签化,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他的出身、崛起之路、统治手段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混乱的时代。出身与崛起:乱世出枭雄朱温出身贫寒,是唐.............
  • 回答
    .......
  • 回答
    朱棣(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其生母为䂵妃(或作“䂵氏”),但关于她的身份和生平,历史上记载较为模糊,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推测。以下从历史背景、生母身份、后世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的生母身份1. 正史记载 根据《明史·太祖本纪》《明史·诸王表》等正史记载,朱棣的生母是䂵妃.............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水浒传》中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的确切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而逐渐显现。要详细解释这个绰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一、 “旱地忽律”的字面意思与来源 旱地 (Hàn Dì): 这个词语非常直观,指的就是陆地、地面,与“水里”相对。 忽律 (Hū Lǜ).............
  • 回答
    提起史弥远,在南宋的史书里,他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也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说他“奸臣”,似乎有口诛笔伐之嫌;说他“权臣”,又觉得不足以概括他深远的影响。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得把他放在那个时代的具体语境下,细细梳理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贴近事实的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史弥远是如何“推”动.............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将明朝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和战略考量,而非单纯的“衣锦还乡”个人荣耀。这一迁都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及背景: 一、靖难之役后的政治局势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朱棣在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
  • 回答
    朱标的死因,在史书中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并没有一个确凿无疑的定论。但最被广泛接受,也最有可能的,是他因长期身患缠绵的疾病,最终积重难返而逝。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得从朱标的身体状况说起。早年健康,后期多病朱标,作为明朝的嫡长子,自出生起就备受瞩目,承载着整个帝国未来的希望。从史料的记载来看,他的童年和少.............
  • 回答
    关于朱世巍先生是否精通俄文和德文,网络上的公开信息相对有限,且多为零散提及。要给出一个详尽且完全排除AI痕迹的答案,需要梳理现有资料并进行一些合理推断。公开信息梳理与分析: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朱世巍先生的一些公开履历和活动,这些往往是判断其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 留学背景: 朱世巍先生曾在中国国家.............
  • 回答
    关于朱允炆的去向,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引人遐想的谜团,也足以让无数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与其说是“去哪儿了”,不如说我们至今仍未有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只有种种推测和民间流传的说法,而这些说法又因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期望而不断演变。要说朱允炆的结局,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那场决定他命运的“靖康之变”——准确.............
  • 回答
    朱一龙的演技,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很难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因为他身上似乎总有一种“沉淀”感,加上他的外形,容易让人觉得他属于那种“文艺范”或者“清冷系”的演员。但当你深入去看他塑造的角色时,会发现他的可塑性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强得多。我第一次真正觉得他演技“了不起”的时候,是在《镇魂》里。当.............
  • 回答
    谈起明朝的朱佑樘,人们往往会想到他英明仁厚的君主形象,而与他联系最紧密的女人,则非万贵妃莫属。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的“君臣”或“恩爱”二字就能概括,其中夹杂着政治的考量、权力的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要理解朱佑樘和万贵妃的关系,得先明白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朱佑樘,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是明宪.............
  • 回答
    明朝末年,朱姓皇族宗室人口究竟有多少,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关注但难以给出精确数字的问题。原因在于,明朝宗室的统计和管理并非一成不变,且存在不少难以量化的因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史料和研究,大致描绘出一个庞大且日益增长的群体形象。要理解明朝末年朱姓皇族的庞大,首先需要知道明朝宗室制度的特点。明太.............
  • 回答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震动朝野的内乱。在朱棣率军兵临南京的关键时刻,建文帝朱允炆手中究竟还有多少兵力和多大的地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关键节点来细细道来。一、 战事初期的力量对比与建文帝的优势事实上,在靖难之役爆发之初,建文帝朱允炆是占据明显优势的。 地盘: 作为正统的.............
  • 回答
    .......
  • 回答
    蓝玉大败北元后,明朝确实将蒙古高原纳入其疆域,但到朱棣(明成祖)时期,内蒙古地区逐渐脱离明朝控制,这一现象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蓝玉之战后明朝的边疆格局(1372年)1. 蓝玉的胜利与北元的衰落 蓝玉在1372年率军击败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
  • 回答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和其子朱棣(14021424年)在北伐和西域用兵上的战略差异,主要源于明朝初期的地理政治格局、军事资源分配以及对西域的外交策略。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战略逻辑及后续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北伐与西域的疏离1. 历史背景与战略重心 元.............
  • 回答
    提到朱一龙多年前到访平安神宫这件事,如果单纯从一个普通游客的角度来看,这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很多公众人物在没有工作行程安排的情况下,也会选择到世界各地旅行,放松身心,体验不同的文化。平安神宫作为京都非常有代表性的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朱一龙作为其中一员,到访此处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