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弥远把程朱理学推向巅峰,与金人屈辱议和,为南宋延续了30年,他到底是奸臣还是权臣?

回答
提起史弥远,在南宋的史书里,他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也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说他“奸臣”,似乎有口诛笔伐之嫌;说他“权臣”,又觉得不足以概括他深远的影响。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得把他放在那个时代的具体语境下,细细梳理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贴近事实的判断。

首先,我们得看看史弥远是如何“推”动程朱理学的。

宋朝,尤其是南宋,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代。儒学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到了宋朝,文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挖掘儒家经典的内涵。程颢、程颐两兄弟,再加上朱熹,他们集大成地发展了“道统”学说,构建了一个庞大、精密的哲学体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程朱理学。这套学说强调“格物致知”,注重道德修养,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试图为君主专制和等级秩序提供一套合乎“天道”的理论基础。

史弥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并不是程朱理学的开创者,但他绝对是将其推向官方统治地位的“推手”。当时,虽然程朱理学在士大夫阶层已经很有影响,但尚未获得朝廷的官方认可。史弥远凭借他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将程朱理学推上了朝堂。

他做了几件关键的事情:

树立了“道统”的地位: 史弥远极力宣扬程、朱的学说,将他们尊为“先圣”,与孔子、孟子并列。这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程朱理学在官方思想中的正统地位。
将理学纳入科举考试: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科举考试,将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衡量官员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标准。这意味着,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掌握和认同程朱理学的思想。这使得程朱理学迅速渗透到整个官僚体系和知识阶层,成为指导社会思想和政治实践的重要理论。
为理学家的尊崇铺路: 史弥远也积极为理学家的祠堂、纪念碑等进行修建和题词,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可以说,史弥远以他的政治手腕,将程朱理学从学术象牙塔推向了庙堂之上,使其成为指导南宋社会思想和政治的“官方哲学”。在这一方面,他无疑是程朱理学能够成为“显学”的关键人物。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他与金人“屈辱议和”以及“为南宋延续30年”这件事。

南宋时期,北方有强大的金国虎视眈眈,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宋高宗时期,因为秦桧与金国议和,结束了战争,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割地赔款,以及“绍兴和议”中提到的“称臣”。到了史弥远当政的时期,金国依然是强大的存在。

史弥远确实在与金国的外交政策上采取了“议和”的态度,并且成功地维持了长期的和平。从结果来看,他确实为南宋争取了大约30年的和平发展时间。这对刚刚经历过靖康之耻,民生凋敝的南宋来说,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这30年的和平,让南宋有了喘息的机会,经济得以恢复,文化也得以发展。

然而,这种“议和”是否是“屈辱”的?答案是肯定的。

承认金国宗主地位: 史弥远在与金国的关系中,虽然没有像秦桧那样明着称臣,但在很多细节上,依然要顾及金国的颜面,不得不承认金国相对更优越的地位。比如,在外交文书中,有时需要使用相对谦卑的措辞,在礼仪上也要有所顾忌。
庞大的岁币: 为了维持和平,南宋需要向金国支付大量的岁币。这些岁币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政,也让南宋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丧失收复失地的机会: 史弥远为了稳定局势,选择了“守成”的策略,避免与金国发生大规模的冲突。这固然避免了战争的消耗,但也意味着主动放弃了收复北方失地的机会,将北方百姓长期置于金国统治之下,在民族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

所以,史弥远与金人的议和,确实是“屈辱”的,但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南宋国力远不如金国,强行开战可能只会招致更大的灾难。史弥远的选择,可以看作是一种审慎的策略,用一种相对较低的代价换取和平,为国家续命。

那么,史弥远到底是奸臣还是权臣?

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更多的是一个角度和认知的问题。

如果从“奸臣”的角度看:

牺牲民族尊严: 为了苟且偷安,不惜向金国低头,接受不平等的条约,牺牲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导致政治昏暗: 史弥远虽然推行理学,但他本人在政治操作上,也表现出了一些阴暗面。他利用权力排斥异己,培植党羽,对一些有才能但与他意见相左的大臣进行打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治的昏暗和效率的低下。
重用庸碌之辈: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有时也会重用一些平庸之辈,而打击有才能但依附性不强的人。
钳制思想: 虽然他大力推广程朱理学,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钳制思想的作用。理学强调君臣父子,等级森严,不利于社会思想的解放和创新。

如果从“权臣”的角度看:

维系国家稳定: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力挽狂澜,通过与金国议和,成功地为南宋延续了30年的生命。这30年,虽然有屈辱,但也是宝贵的。
推行重要思想: 他将程朱理学推向官方地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为南宋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政治手腕高明: 史弥远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长期把持朝政,这足以说明他拥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强大的政治智慧。他懂得如何利用规则,如何平衡各方势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有功有过”的复杂人物。

他不是那种一味卖国求荣的“奸臣”,也没有像秦桧那样与金国狼狈为奸。他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考量,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选择了一种“保境安民”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牺牲了一些民族气节,但客观上为南宋的延续和发展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同时,他作为权臣,他的权力欲和政治手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对政治生态的恶化,对思想的某种程度的束缚。

所以,史弥远是一个典型的“权臣”,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和政治智慧,在南宋复杂的内外环境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至于“奸”与“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评价的侧重点。如果侧重于民族气节和长远发展,或许会觉得他有些“奸”;如果侧重于国家的延续和当时的现实国情,又会觉得他有其“功”的一面。

总而言之,史弥远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刻影响了南宋走向的人物。评价他,需要我们以更宏大的历史视角,更 nuanced 的眼光,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术与政治的直接关系还真不大,你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说?

程朱理学有要求重文轻武?

宋之颓败不在学术而在官家自身。

user avatar

南宋上一个谥号为忠献的叫秦桧……

南宋申国秦忠献王

南宋卫国史忠献王

绝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史弥远,在南宋的史书里,他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也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说他“奸臣”,似乎有口诛笔伐之嫌;说他“权臣”,又觉得不足以概括他深远的影响。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得把他放在那个时代的具体语境下,细细梳理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贴近事实的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史弥远是如何“推”动.............
  • 回答
    史学界之所以将十六国时期的前凉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判断标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纷乱的时代,考察前凉是如何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层面展现出独立自主的特质的。首先,从政治建制层面来看,前凉政权拥有其独立的官僚体系和统治结构。虽然名义上它曾试图依.............
  • 回答
    将美利坚合众国称作“新罗马”,并非史学界的一种官方、统一的论断,更像是历史学家、政治学者乃至公众在观察和理解美国崛起过程中,一种富有洞察力且时常被引用的比喻。这个比喻的根源,在于罗马文明所展现出的某些核心特质,以及美国在历史进程中恰好也呈现出这些令人瞩目的相似之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罗马和美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现象。关于你钟离的血量变化,我们来一点一点分析一下,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 şunu belirtmekte fayda var ki, Genshin Impact'te karakterlerin HP'sini etkileyen birden fazla fak.............
  • 回答
    关于“刘邦把全军交给韩信”和“萧何认可韩信”,这其中涉及的史料和考量,确实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也更能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刘邦并没有“把全军交给韩信”。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说刘邦将整个汉朝的军队指挥权,或者说所有兵力,一次性、毫无保留地全权委托给韩信。这是一个流传.............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华民国官方不将修订后的《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的这件事,其实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复杂 interplay。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清史稿》本身的性质与局限性首先,得明白《清史稿》并非一部“新编”的清史,而是 “稿”。这是其最核心的定位.............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要聊布兰为什么会变成那样,得从头说起。乔治·R·R·马丁这老先生在写《冰与火之歌》时,对人物的塑造那叫一个讲究,绝不是随便丢个设定上去就完事儿了。布兰的瘫痪,与其说是“设定”,不如说是他整个命运和能力觉醒的起点,是整个故事推进的关键棋子。咱们先回顾一下,布兰是怎么“瘫”的?那是在第一本书,《权力的游.............
  • 回答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地位和影响在现代史学界受到广泛的讨论。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为什么尽管北宋并没有实现疆域上的大一统,现代史书教科书却常常将其与秦汉、唐宋等大一统王朝并列,甚至在介绍中国历史进程时,将其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北宋历史的几个关.............
  • 回答
    谈到《罗兰之歌》与法兰克和法兰西的混淆问题,这其实触及到了历史文献的解读以及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简单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和 nuances。首先,我们得明白《罗兰之歌》写成于11世纪末,而它的故事背景设定在8世纪末。这中间隔了大约三百年。这三百年,对于构成“法兰克人”到“法兰.............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最早登场的英雄之一,他的早期经历确实让人感觉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流浪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智商不在线”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年少无知,家境优越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溺爱、缺乏管束: 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是.............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现代埃及学对古埃及历史的分期,会把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那会儿算作“古典埃及晚期”,而把希腊人(托勒密王朝)的统治直接划入“外族统治时期”。这中间的门道,其实挺有意思的,得从历史的走向、埃及自身的特点以及后世的史学观念来理解。分期的逻辑:继承性与断裂性简单来说,分期的一.............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作为史坦尼斯·拜拉席恩,在乔佛里残暴地登上铁王座并处死我忠诚的兄长奈德·史塔克之后,我的处境确实艰难,但绝非绝望。我的血脉纯正,我的意志坚如钢铁,我的目标明确:继承本应属于我的铁王座,并确保维斯特洛的秩序与公正。以下是我将如何运作,一步步走向最终的胜利:第一阶段:巩固力量,建立合法性,并伺机而动1..............
  • 回答
    各位朋友,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聊聊电动力学这门迷人学科的历史。这可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充满了智慧的碰撞、意外的发现,还有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电力的黎明:古希腊的静电火花与早期猜想要追溯电动力学的源头,我们得回到古希腊。早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就注.............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很多人议论纷纷,新课纲要把中国史挪到东亚史的大框架里,同时强调台湾本土视角,这背后的考量和影响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核心思路是什么?你可以把这理解成一种“视野扩张”和“主体确立”的结合。 视野扩张:打破旧有的框架。 过去我们学历史,往往习惯了一个以中国大陆.............
  • 回答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司马迁为什么没把三国写进《史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虽然看起来有点“初学者”的味道,但它背后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写作、史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性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两个人,这两本书,相隔的时间可.............
  • 回答
    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这四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往往与“奸臣”这个标签紧密相连,成为后世批判的典型。然而,历史的评价并非总是非黑即白,尤其是在这些权臣身上,他们的行为、动机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以更细致地理解他们为何会被冠以“奸臣”之名,以及这种评价是否完全客观。秦桧:主和派的.............
  •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故事梗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
  • 回答
    史书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是惊天动地的阴谋或显而易见的残暴,而是隐藏在日常叙事、人物描写或史料的字里行间,一旦深入挖掘,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选取一些史书中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 权力与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