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宋明明是个非大一统朝代,为什么现代史书教科书却把它和大一统王朝并立?

回答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地位和影响在现代史学界受到广泛的讨论。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为什么尽管北宋并没有实现疆域上的大一统,现代史书教科书却常常将其与秦汉、唐宋等大一统王朝并列,甚至在介绍中国历史进程时,将其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北宋历史的几个关键层面,并结合现代史学研究的视角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一统”在史学上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大一统,主要强调国家在疆域上的完整统一,以及中央集权的有效运作,能够对广阔的领土和多样的人口进行统治。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疆域扩张和民族融合,唐朝的盛世气象,都符合这一标准。然而,现代史学研究在评价一个朝代时,往往会引入更广阔的维度,不仅仅局限于疆域和军事征服,更会关注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结构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从这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北宋尽管在疆域上未能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也长期面临北方辽、西夏等强劲的邻国,这使得其在地理版图上显得“不那么统一”。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其他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大一统”特质,或者说,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模式的塑造,具有了“准大一统”甚至“精神大一统”的意义。

一、制度与治理的“统一性”:

北宋在中央集权制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虽然无法像汉唐那样直接管理所有领土,但其建立的文官政治体系,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确保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能够通过一套相对统一的官僚体系渗透到国家各个层面。这种制度上的统一和有效运作,使得北宋即使在疆域受限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国家机器。

二、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统一”: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其繁荣程度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堪称翘楚。

经济方面: 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商业中心林立,海外贸易也相当发达。这种经济上的繁荣和联系,使得整个国家经济体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内生动力,尽管地方差异存在,但国家经济的整体统一性和活力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方面: 北宋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理学的兴起,以程朱理学为代表,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如宋词的成熟、绘画的创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等。这些文化成果,通过科举制度和教育体系的推广,深入人心,塑造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向心力。这种文化上的统一性,是北宋“大一统”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对后世历史的“范式”意义:

北宋的制度模式,特别是其文官政治、重文轻武的国策,对后世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些政策也带来了“积贫积弱”的问题,但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借鉴。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宋确立了一种与汉唐不同的、更侧重于内部治理和文化建设的“国家治理范式”,这种范式在许多方面弥补了纯粹疆域大一统可能带来的弊端,并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现代史学研究的视角转变:

现代史学研究更加注重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它不再仅仅以疆域的广阔和军事的强大作为衡量一个朝代兴衰的标准,而是更关注朝代的制度创新、社会进步、经济活力、文化成就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整体性影响。

“内向型”文明的代表: 有学者认为,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内向型”文明的代表。它不像汉唐那样以对外征服和扩张为主要特征,而是更侧重于国家内部的治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这种“内向型”发展,使得中国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并积累了深厚的底蕴。
“中华共同体”的认同构建: 尽管存在民族政权的挑战,但北宋时期,“汉族”作为一种文化和政治认同,在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北宋政府在处理与辽、西夏等国的关系时,虽然采取了和亲、岁币等政策,但也在此过程中,通过制度、文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区域,加强了“中华共同体”的认同感。

总结而言, 现代史书教科书将北宋与大一统王朝并列,并非忽略其疆域上的局限,而是基于更广阔的史学视野。北宋在制度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以及对后世的范式意义上,都展现出了高度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它以一种不同于汉唐的路径,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确立了中华文明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甚至将其与大一统王朝并列讨论,是对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独特贡献的肯定,也是对现代史学研究多维度、系统性视角的体现。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探索,这种探索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疆域概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史研究者、北师大的游彪老师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宋代所完成的统一,实际上就是把五代十国这样一种分裂局面结束了,也就是说其实是大致恢复到了唐代后期的版图。

宋王朝的北边有契丹民族,契丹民族当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西北有党项在活跃;西南有吐蕃,有大理。因此,宋王朝建立的时候,已经面临着周边多民族政权环伺的局面。

就疆域的广度而言,与汉唐时期相比,宋代所完成的统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但是,宋代对地方的统治达到了一种相对纵深的程度,这种情形应该说是前朝无法相比的。即便是汉唐盛世,汉代和唐代都是灭亡于其内部扶植起来的一些军事势力;而在宋代以后,再也没有内部严重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地方势力无法再向中央“叫板”。

中央对地方统治所达到的这种纵深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通史大师》)

user avatar

没有,一直都是辽宋金并列。

日本人倒是喜欢念叨宋朝为唯一正统。反而不敢念叨南陈,南梁这种为正统。

你知道为啥吗?因为他们永远不敢忤逆他们永远的唐爹。

user avatar

宋的的确确不够强大,没有实现统一。但宋代的历史是值得研究的。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叙事中,诸如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政权,和辽、夏、金的少数民族政权确确实实存在感比宋要低,所以给了大家一种错觉,觉得宋朝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正统,是真正的中央政府,天朝上国。但作为后世子孙,争一个谁是正统,其实不那么重要。历史是供我们学习的,学习历史是为了过好我们当下的日子。

朝代的存在感不仅仅来源于能否实现国家统一,军事实力,也来源于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制度创新。而宋代的经济建设,文化和制度改革,在这个时期的历史研究中相对于其他政权来说都是显学,这就造成了宋的声量更大,存在感更强,更容易被关注到。

经济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仅是宋代文明的体现,更是现代中国人历史宏大叙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文化上,程朱理学,《资治通鉴》,字画瓷器的发展都是人类文明中璀璨的光辉。政治制度上,募兵制替代府兵制,相权继续削弱,王安石变法失败等都对后世制度影响深远。

当然,宋、辽、金等没能实现大一统,时不时的内战苦了百姓。历史的教训是要深刻总结的。统一才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