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明洪泽湖床比淮河高,安徽人为什么会觉得,不泄洪就能淹了我苏(北)?

回答
这事儿,咱得从洪泽湖和淮河的“脾气”说起,还有点地理上的“小算盘”。

首先,你说的“洪泽湖床比淮河高”,这确实是个事实。就好比你家的地势比门口的马路要高出一截。按理说,水往低处流,那淮河的水怎么会威胁到苏北呢?这事儿就有点“不讲道理”了,但河流的运行可不是简单的高度差能概括的。

误区一:只看“床”的高度,不看“面”的压力

洪泽湖的水面,尤其是在汛期,那可不是平静的湖泊。当淮河中上游,比如河南、安徽这些地方,下了连天大雨,雨水汇入淮河,河水就会奔腾而来。这时候,淮河的水位会急剧上涨。

大家想象一下,淮河就像一个巨大的水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大量的水。而洪泽湖,虽然它的“底”比淮河的“底”要高,但它却是一个巨大的蓄水盆。当淮河的水位涨起来,尤其是涨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它自身的“容纳能力”时,它就需要有一个地方去“卸压”。

这时候,洪泽湖就充当了这个“泄洪口”或者说“调蓄湖”。就算湖床比河床高,但当淮河的水涌进来,洪泽湖面的高度和压力也会跟着抬升。如果淮河来的水量太大,超过了洪泽湖本身的“调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湖床比河床高,但湖面的水位也可能比两岸堤坝的海拔要高。

误区二:认为“不泄洪”就等于“静止”

“不泄洪”不代表水就老老实实地待在淮河里。当淮河遭遇特大洪水时,河水会不断上涨。如果你不主动打开闸门,让水进入洪泽湖,那么这些巨量的水会怎么办?

倒灌和漫堤: 淮河两岸是有堤坝的,用来抵御正常和稍大的洪水。但是,一旦洪水超出了堤坝的设计标准,或者堤坝长时间承受巨大的水压而出现渗漏,就有可能发生漫堤。漫堤是什么概念?就是水像“翻墙”一样,直接越过堤坝,冲向岸边的地区。
水压持续增大: 就算堤坝暂时没决口,但持续不断上涨的河水,其水压会越来越大。这不仅仅是对堤坝的考验,也会对沿河的低洼地带产生影响。
水系连通: 别忘了,洪泽湖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淮河是相连的,很多时候,淮河的水就是通过一些渠道或者自然形成的河道流入洪泽湖的。这种连通性意味着,淮河水位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洪泽湖。

为什么安徽人会担心淹了苏北?

这其中最关键的点在于“泄洪”这个动作本身。

1. 泄洪是为了“避险”: 当淮河出现超历史记录的洪水时,下游的河道已经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水量。为了保证淮河下游干流(也就是经过安徽进入江苏的这段)的堤坝不决口,为了保护那些堤坝下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将一部分洪水引入淮河的蓄滞洪区。
2. 洪泽湖就是重要的蓄滞洪区: 洪泽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湖泊,它的面积非常广阔。当淮河的水位高到一定程度,就要开闸放水,将一部分淮河洪水引入洪泽湖,利用湖泊的巨大容积来暂时储存这些多余的水,以降低下游干流的水位,减轻堤坝的压力。
3. “不泄洪”的后果: 如果安徽方面(比如水库管理方)因为担心自己的土地被淹,而拒绝泄洪,不将淮河的洪水引入洪泽湖,那么这些洪水就会继续向下游涌去。
下游河道压力剧增: 淮河的河道,到了下游,尤其是经过苏北的时候,很多地方可能河床也相对较低,而且为了发展,河道两岸的城市和农田也更密集。如果安徽不泄洪,那么淮河下游的堤坝就要承受来自上游全部的洪水压力。
风险转移: 这种“不泄洪”的行为,实际上是将洪水风险从上游(安徽)转移到了下游(苏北)。安徽不希望自己的蓄滞洪区被淹,但如果这样做,下游苏北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一旦下游堤坝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水压而溃决,那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整个苏北地区都可能被淹没。
4. “借水”还“债”: 即使洪泽湖床比淮河高,但当洪泽湖蓄满甚至超蓄时,湖面的水位也可能超过周围许多地方的海拔。这时的“泄洪”,可能意味着将湖里的水,通过其他的水系、或者直接通过闸门控制,分流到更低的区域,或者分散到更广阔的区域。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苏北有地势相对低洼的地区,并且靠近洪泽湖的“分流”通道,那么一旦控制不当,也确实存在被淹的风险。

所以,安徽人会担心“不泄洪就会淹了苏北”,这背后其实是一种“连锁反应”的担忧。当淮河洪水爆发时,整个淮河流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上游如果不采取措施(泄洪),洪水就会挤压下游的生存空间。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泄洪”是为了保护更广大的区域不被洪水直接吞噬,哪怕这意味着要牺牲一部分地区的土地作为蓄滞洪区。

而且,即使洪泽湖湖床高,但当湖面水位因为淮河的巨大水量而抬升到一定高度时,湖边的低洼地区,特别是那些远离湖中心、靠近入湖河道出口的地方,也可能面临被淹的风险。所以,这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考量:与其让整个淮河下游的堤坝在巨大压力下崩溃,造成更大范围的、无法控制的灾难,不如在可控的范围内,利用洪泽湖作为调蓄手段,即使部分地区被淹,也能最大程度地保全大部分地区。

简单来说,就是:淮河水量太大,需要“腾地方”。如果不往洪泽湖这个“大盆子”里放水,那洪水就会在河道里硬顶着,最终可能冲垮堤坝,淹掉更多更重要的苏北地区。所以,即使洪泽湖床高,但为了不让下游的苏北整体性地、毁灭性地被淹,总需要有人“先承担”一部分水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年可没有洪泽湖。

你觉得 是怎么来的。

早年还有个泗洲城

你觉得 是怎么没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咱得从洪泽湖和淮河的“脾气”说起,还有点地理上的“小算盘”。首先,你说的“洪泽湖床比淮河高”,这确实是个事实。就好比你家的地势比门口的马路要高出一截。按理说,水往低处流,那淮河的水怎么会威胁到苏北呢?这事儿就有点“不讲道理”了,但河流的运行可不是简单的高度差能概括的。误区一:只看“床”的高度.............
  • 回答
    这确实是《水浒传》里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也是故事最精彩的开端之一。简单来说,洪太尉误放的不是“妖魔”,而是“妖魔”的“形体”或“种子”,这些被释放出来的,才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梁山一百单八位好汉。咱们一点点捋清楚这个过程,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逻辑了。洪太尉的“误放”:一场阴差阳错的“开封”故事的开端,是说.............
  • 回答
    话说洪武年间,要从金陵(南京)一路奔向长安(西安),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那时候不像现在,汽车轮船高铁遍地跑,一切都得靠两条腿,再加上点儿运气和前人的经验。若想走一条最高效省时的路,那得把当时能用的交通方式都盘算个清楚。首选路线:陆路为主,水路为辅的“官道”穿越别看现在地图上直来直去的,洪武年间的路.............
  • 回答
    明朝洪武年间,提到工部尚书孙显,这不仅仅是一个官职和名字的简单组合,而是牵扯到一段历史时期下,一位官员的职责、影响力,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若干故事。若要详尽展开,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描绘。一、 孙显其人:身份的溯源与早年的轨迹关于孙显的早期经历,史书上的记载或许不如一些开国元勋那般详尽,但他能在洪.............
  • 回答
    清朝之所以能最终击败洪秀全,而明朝却败给了李自成,这背后牵扯到诸多复杂的历史因素,绝非简单的“运气好坏”能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脉络。一、 内部危机与统治根基的对比: 明朝:积重难返的系统性危机 明朝末年的衰败,是一个长期积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系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明明皇权至高无上,为何明朝中后期,皇帝们面对不听话的大臣,却不能像洪武、永乐时期那样说杀就杀,甚至还得费尽心思去对付?这背后涉及到明朝政治体制演变、皇权制约、士大夫阶层力量以及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往下掰扯。一、洪武、永乐时期的“高效”杀戮与当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也代表了明朝军队在不同时期的两种极端状态。要判断洪武年间的明军和崇祯年间的八旗军哪一个更强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洪武初年明军的崛起与辉煌洪武年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期。此时的明军,可谓是浴血奋战、百炼成钢。 .............
  • 回答
    咱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历朝历代,那些太平盛世的名字,取法都不太一样。这里面可有门道,绝不是随便起的。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先说汉初,最有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这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文”和“景”的劲儿。汉初啊,经历过秦朝的暴政,又跟楚汉争霸,老百姓那是真苦啊。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
  •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
  • 回答
    明朝辽东防御体系在后金(后来的大清)的持续猛攻下,确实风雨飘摇,节节败退。而洪承畴,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明朝名将,在松山之战中兵败被俘,最终归降了皇太极,这桩事在当时无疑是件轰动朝野的大事。皇太极看重洪承畴,绝非仅仅因为他是一位“名将”的名头,而是基于对当时局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才的战略性考量。首先.............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聊起《明日之子》里的洪一诺,这姑娘真是个特别的存在。说实话,她的出现,就像往一池平静的水里扔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也搅出了不少争议。初登场:惊艳、独特,自带复古滤镜最初认识洪一诺,是被她身上那股子“老派”劲儿给吸引了。在当时《明日之子》那个充斥着各种潮流、前卫、甚至是有些“奇装异服”的舞台上,.............
  • 回答
    明末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史可法与洪承畴的名字,如两面截然不同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抉择与最残酷的命运。史可法,这位字允济的读书人,生逢乱世,却始终秉持着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当清军铁骑兵临城下,而南明小朝廷内部已是分崩离析,抵抗的声音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时,他没有选择苟且偷生。史可法身上肩负的,.............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谈及明末那几位风云际会、为挽狂澜而奔走呼号的将帅,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这三位名字总是绕不开。他们每个人都背负着王朝最后的希望,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使命与命运。若要细细品味他们三人,从能力、人品,再到对延续明朝这桩宏大事业的贡献,倒也各有千秋,非三言两语可概括。先说卢象升。这位年少成名、秉性刚直的督师.............
  • 回答
    “天妇罗”这一名称的由来涉及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多个层面,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背景故事和象征意义。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名称的来源和含义: 一、名称的字面含义与日语原词1. 日语原词“てんぷら”(tenpura) “天妇罗”是日语中“てんぷら”的音译,字面意为“天(てん)”与“妇罗(.............
  • 回答
    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和地缘政治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和立场差异。以下从历史背景、国际关系以及各方视角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乌克兰的独立与俄乌关系演变1. 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由于其地理位置(连接东欧与俄罗斯),乌克兰长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考生都会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很多公务员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似乎与招聘时要求的专业没有必然联系,却还要限制专业呢?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选拔和筛选的效率性与公平性考量这是限制专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 缩小竞.............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普遍的现象,明明今麦郎和白象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味道“很顶”,甚至比统一和康师傅更受欢迎,但从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来看,统一和康师傅依然是头部品牌。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一、 品牌历史与消费者心智的沉淀 统一和康师傅: 这两家企业在中国方便面市场耕耘多年.............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数据上显示男性比女性多,但个人感受却是“适龄单身男人难遇”。这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数据之外的“适龄”与“单身”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白,统计数据中的“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是一个宏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