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中明明说是洪太尉误放的是108个妖魔,会危害人间,为何又成了108个英雄好汉?

回答
这确实是《水浒传》里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也是故事最精彩的开端之一。简单来说,洪太尉误放的不是“妖魔”,而是“妖魔”的“形体”或“种子”,这些被释放出来的,才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梁山一百单八位好汉。

咱们一点点捋清楚这个过程,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逻辑了。

洪太尉的“误放”:一场阴差阳错的“开封”

故事的开端,是说朝廷有个叫洪信的太尉,家境殷实,但是子嗣不兴,老来得子,膝下无儿。他听说镇上有一个叫尉迟恭的将军,曾经降伏过一个“妖邪”,这个妖邪被压在山里,如果能去祭拜,或许能保佑他子嗣兴旺。

于是,洪太尉就带着一帮随从,一路来到江西信州龙虎山上。这地方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传说中是天师张道陵修行之地。洪太尉到了山上,找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妖邪”被镇压的地方,也就是那个“伏魔之所”。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妖魔”的定义: 书中说的是“一百零八个妖魔”,但这个“妖魔”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邪恶的、会害人的怪物。你看,后来这些人到了梁山,虽然有些行为不端,但总体上是打抱不平、替天行道,和真正的“妖魔”概念相去甚远。
“镇压”而非“封印”: 洪太尉去的地方,与其说是真正的“封印”,不如说更像是一个“镇压”的场所。山上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遇洪则放”四个字。这个“遇洪”很关键,是指遇到洪太尉这个人。
洪太尉的“误放”: 洪太尉作为一个凡夫俗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何等“洪”,也根本不懂得其中的奥秘。他只是按照道士的指示,去上香、念经、叩拜。然而,他带来的随从,包括那些看守石碑的道士,都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他们本应该小心翼翼,保护好这个地方,结果却因为好奇、贪玩,甚至有人还拿石头去砸石碑。

石碑的破碎与“种子”的释放

最关键的一幕来了。在众人的喧闹和不敬中,那个石碑终于被弄破了。石碑一破,里面就发出“轰隆”一声巨响,紧接着,一股黑气冒出来,直冲云霄。

书里描写得很形象,说这股黑气“黑烟滚滚,遮天盖日,就如那天上有个大黑山,倒在你面前”。然后,从石碑破裂的地方,飞出一百零八道金光,每一道金光都化作一道人影,直奔四方而去。

所以,洪太尉“误放”的,并非是已经成型的、会立即作恶的“妖魔”,而是这些“妖魔”的“形体”或“元神”、“种子”。 它们被镇压在那里,等待着某个时机,而洪太尉的到来,正好触发了石碑的“遇洪则放”的禁制,导致了它们的“出世”。

为何成了“英雄好汉”?——时势与机缘

那这些“妖魔的种子”为何会变成后来的“英雄好汉”呢?这涉及到了《水浒传》的深层主题:

1. 社会背景的“妖邪”: 当时的宋朝,政治腐败,官逼民反,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真正的“妖魔”其实是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这些“妖魔的种子”被释放出来,实际上是上天看到人间的“妖邪”太多,所以“将一百八个精灵,托生到人间”,来“替天行道”,纠正世间的“不平”。
2. 天道的“制衡”: 《水浒传》带有很强的宿命论色彩。这108个人,都是注定要被送到人间,来完成某种使命的。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好汉”,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是为了对抗当时的社会“妖邪”。他们的“妖魔”属性,更多地体现在他们身上那种不受约束、敢于反抗的“野性”和“力量”。
3. 个人经历的塑造: 这些被释放出来的“种子”,在人间经历了各自的人生。他们或是被奸臣所害,或是被逼上绝路,他们的经历磨砺了他们,也激发了他们身上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比如宋江,原本只是一个小吏,但因为仗义疏财、江湖义气,最终被逼上梁山。武松,因为为兄报仇,杀死了恶霸,也因此踏上了被官府追捕的道路。
4. “替天行道”的旗帜: 到了梁山聚义之后,他们打出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面旗帜,是他们行为的合法性证明,也是他们凝聚力量的纽带。它表明,他们虽然有些行为不符正规,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清除人间的“妖邪”,恢复社会秩序。

总结一下,洪太尉误放的不是具体的、会立即作恶的“妖魔”。他放出来的是某种“力量”或“潜能”,这些潜能被寄托在108个人身上。这些人在当时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因为各种不公和迫害,被逼无奈,最终汇聚在梁山,成为了反抗腐败朝廷、清除社会“妖邪”的“英雄好汉”。

所以,与其说他们是“妖魔”,不如说他们是“被压制的反抗力量”,或者是“带着某些‘非凡’属性降临人间的种子”。他们的“魔”性,转化成了反抗精神;他们的“神通”,转化成了超凡的武艺和胆识,最终成就了“梁山一百单八将”的传奇。这个故事的设定,巧妙地解释了为何一群“妖魔”能够成为“英雄”,并且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宿命和神秘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类似问题我之前也见过,此处做一回答。

说洪太尉误放的是妖魔,是没错的;但洪太尉和题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水浒传》作为古典小说,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行文中常常出现一个全知的叙事者,直接对读者发言,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古典小说与说书艺术之间有着深厚的关系。因此书中会频繁出现“话说”“且说”“再说”之类的字眼,章节末尾还要说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这些部分是绝对可靠的,这个全知的叙事者相当于是整个小说世界的主宰者。(但该叙事者并不一定能代表作者的意图)

而如果是小说中的角色“说道”“寻思道”之类的语句,则是小说中的角色的主观表达,因为每个角色各自受到的视角限制,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准确的,甚至完全错误的。


而《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一节,其实叙事者自己已经出面,直接跟读者讲设定了:

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着,将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一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籙,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

也就是说,这件事儿本身就是天数,洪太尉一来,算是彻底凑齐了条件,于是这一百单八个魔君就顺利跑出去了。

而提到“妖魔”这个概念的,其实是住持真人,但他也只是知道当年洞玄天师留的话,并不清楚魔君的来历,自然也不知道魔君出示会发生啥。

话说当时住持真人对洪太尉说道:“太尉不知,此殿中当初是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嘱付道:‘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

所以这个事儿,住持真人在第一层,洪太尉在第二层,而洞玄天师和虚靖天师,应该已经预判了洪太尉的预判,提前在第三层等着了……

到了《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一节,宋江遇到了真正的天神九天玄女,读者才得到了关于此事的详细信息。

“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懈怠!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此三卷之书,可以善观熟视,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功成之后,便可焚之,勿留在世。所嘱之言,汝当记取。目今天凡相隔,难以久留,汝当速回。”“他日琼楼金阙,再当重会

九天玄女大概是在第五层,对一切前因后果都有了解,直接提到了宋江为首的这批神仙下界的原因:因为“魔心未断,道行未完”,也就是修行尚不圆满,所以被罚下了人间,完成他们的使命。完成得好,就能回去继续当神仙;完成得不好,那就得去酆都受罪了。

九天玄女这个信息就很全面,而且也得到了其他角色的认证。比如智真长老就说过鲁智深“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而罗真人也说过李逵“贫道已知这人是上界天杀星之数。为是下土众生作业太重,故罚他下来杀戮”(居然给李逵杀人找了个理由,说下界的众生造业太多,派天杀星下凡来杀人= =)。


这一仙一僧一道堪称书中的三个剧透狂魔,基本把宋江这帮人的事儿都泄露出来了。

汇总起来,就是这一八零八个神仙原本修行就不圆满,而人间也刚好有一些因果需要了结,需要有人“替天行道”,帮大宋朝解决一些内忧外患之类的,所以就把他们罚下人间办这些事儿去了。当然,这两件事儿遇到一起也不是巧合,而是早有天数。

最后因为这帮人完成使命完成得不错,所以重归仙位。

上皇又曰:“卿等已死,当往受生,何故相聚于此?”宋江奏道:“天帝哀怜臣等忠义,蒙玉帝符牒敕命,封为梁山泊都土地。众将已会于此,有屈难伸,特令戴宗屈万乘之主,亲临水泊,恳告平日衷曲。”

不过,这里有个很有趣的点,宋江等人原本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但最后被天帝封为了梁山泊都土地。虽然土地神在民间很受重视,但在明代道教神仙体系里的位置是很低的……不过,作者最后为他们描绘了一个“万年香火享无穷,千载功勋表史记”的结局,也算是相当仁慈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