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为何分析时代风貌民生背景时多以宋朝作依据?

回答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但在分析其时代风貌和民生背景时,我们之所以多以宋朝作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这种分析模式的合理性:

1. 小说本身的叙事背景设定在宋朝: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水浒传》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其中充满了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其故事的主要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小说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朝代、官制、社会制度等,都明确指向宋朝。

明确的历史时期: 小说中多次提及宋朝的皇帝(如徽宗)、朝廷机构(如太尉、枢密院)、官职(如团练使、都头、制使)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方腊起义、宋江等人的招安等),这些都是历史学中关于宋朝的范畴。
人物的身份和经历: 许多人物的身份,如鲁智深曾是提辖,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武松曾是都头,这些都是宋朝的官职和身份设定。他们的经历,如被贪官污吏陷害,流落江湖,被迫落草为寇,这些都与宋朝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相呼应。

因此,为了理解和分析《水浒传》所描绘的故事内容,我们就必须首先进入其设定的历史语境,也就是宋朝。

2. 借古讽今的创作手法,利用宋朝的特定背景来反映明朝的社会现实:

《水浒传》的作者并非单纯地记录历史,而是通过描绘宋朝的故事来影射和批判明朝时期的社会弊病。这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法——“借古讽今”。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虽然时代不同,但封建社会中存在的官逼民反、吏治腐败、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在宋朝和明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作者通过宋朝的故事,将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具象化,从而引起明朝读者的共鸣,并让他们反思当下的社会问题。
对政治黑暗的影射: 小说中充斥着对贪官污吏、昏庸君主的描写,如高俅、蔡京、童贯等奸臣当道,残害忠良。这无疑是对明朝时期宦官专权、党争激烈、政治腐败的一种影射。读者在阅读宋朝的故事时,很容易将其中发生的种种不公和压迫,与明朝现实中的政治黑暗联系起来。
“乱世出英雄”的主题: 《水浒传》描绘了乱世之中,一群被压迫的底层民众因各种原因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这种主题在任何一个朝代,尤其是在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的时期,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借宋朝的“乱世”来探讨和反思明朝社会的潜在危机和可能出现的动荡。

因此,分析《水浒传》的时代风貌和民生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它描绘的是哪个朝代,更要理解作者为何选择这个朝代,以及他想通过这个朝代反映出什么。宋朝成为了作者寄托其对明朝社会观察和批判的载体。

3. 《水浒传》中对宋朝社会生活细节的细致描绘:

尽管是虚构小说,但《水浒传》在许多方面都努力还原和展现了宋朝的社会生活风貌,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物质生活: 小说中对市井生活、酒楼、茶馆、街市、服饰、饮食、交通工具(如船只、马匹)等都有生动的描绘,这些都可以与宋朝出土的文物、史书记载的社会风貌进行比对研究。
社会结构与制度: 小说中涉及的官职、军队编制、刑罚、法律(尽管常被践踏)、江湖规矩、民间组织等,都反映了宋朝一定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的特点。例如,“保正”的设置,江湖好汉的行事方式,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文化与习俗: 小说中穿插的民俗活动、节庆习俗、民间信仰、饮酒方式、语言习惯等,都为我们了解宋朝的文化提供了一些线索。例如,梁山泊的聚义方式、兄弟情义的表达方式等,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

因此,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水浒传》所处的宋朝社会,也更能体会到作者借此反映明朝现实的意图。

4. 与其他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和补充:

《水浒传》并非孤立存在,它的创作也受到了当时其他文学作品、历史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的影响。

《宋史》等史书的背景: 通过阅读宋朝的史书,我们可以了解宋朝政治经济的状况、社会矛盾的根源、军事力量的强弱等,这些与《水浒传》中描绘的情节和人物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相互印证和补充。
民间故事的流传: 《水浒传》中的许多故事原型可能源于民间流传的关于宋朝末年农民起义或绿林好汉的传说。作者在创作时,可能对这些传说进行了加工和融合。

因此,分析《水浒传》的时代背景,需要将其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与其他历史文献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所反映的宋朝社会风貌和民生状况。

总结来说: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但其内容设定在宋朝。我们分析其时代风貌民生背景时多以宋朝作依据,是因为:

小说本身明确设定在宋朝,这是其叙事的基础。
作者借宋朝的背景来“借古讽今”,影射和批判明朝的社会现实,宋朝成为其批判的载体。
小说中对宋朝社会生活细节的细致描绘,使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可以通过与宋朝其他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历史深度。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水浒传》的时代背景时,我们既要看到其创作于明朝的事实,更要理解其故事发生的宋朝这个“虚拟”舞台对于理解小说内涵的重要性。分析《水浒传》的时代风貌民生背景,实际上是在分析“作者笔下的宋朝”,并进一步理解“作者借宋朝来反映的明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不认同这个问题下面, @元锡损 的回答。

虽然我一直很欣赏这位答主,大概是TA的第三位关注者,然而在这个问题上,TA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在对《水浒传》并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就下了结论;

二是明显贬低了知乎上“水浒答主”的水平。

其次,说一下结论。

《水浒传》呈现的是北宋末年至明代中期,约四百年间,市井百姓的生活日常。

这是一个累积史。

就像考古中的地层学一样,《水浒传》提供了一种“文化地层”。

其下限是明代中叶,但不能静态地以元末明初或明朝中期,这样一个断代截面来考察,因为《水浒》中保留的是宋、金、元多个时代的文化和生活细节。



其实,早在2014年,就有人提过类似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下,我本人从戏曲史的角度,举“雷横在郓城县听白秀英说书”和“燕青、李逵在东京城听三国志”两处段落,说明了《水浒传》对宋、金、元时代的戏曲表演形态有详实的记录。

宁南左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考证了《水浒》中的很多地名是金朝和元朝的。

汗青提到《水浒传》“继承、保留了大量南宋、元时期的生活、民俗、社会形态乃至语言“。

岳麓韶阳以虞云国先生的《水浒寻宋》为例,说明《水浒传》中存在着许多宋朝生活的细节。

此外,我还写过一个回答,从汉语发展的角度,说明《水浒传》使用和保留了宋元话本的语言:



再来相关学者的论述。

王学泰先生在《水浒识小录》中,有《朴刀的故事》、《杆棒与朴刀杆棒》、《朴刀杆棒与发迹变泰》、《山寨、水寨、山水寨》、《水浒传与宋代法治》等文章,研究了《水浒传》所反映的宋代游民生活场景。

侯会先生著有《从山贼到水寇》一书,详细研究了《水浒传》与南宋初年的钟相杨幺起义、南宋初年的抗金与中兴、南宋洪迈的小说《夷坚志》、宋元时期流传的摩尼教等等这些史实、文学、宗教之间的关系。

同时,侯会先生还著有《银字水浒传》一书,考证了白银的流通、范阳毡、太平车、江州车、茶与酒、宋代的官制等等细节,这本书的副标题就叫《英雄谱里的历史擦痕》,探究的就是《水浒传》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虞云国先生的《水浒寻宋》上面已经提了。

2002年,南开大学出版社曾经出过一套《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资料丛刊》,朱一玄等主编,汇集了三国、水浒、西游、金瓶、聊斋、儒林、红楼六大名著的各种研究资料。

其中,《水浒》史料在第二册,拍了前两页的目录,可以发现很多对照资料都来自宋元时期。

综上,元锡损回答中所说的:“14世纪的元末明初,自然也并没有这种自觉意识。让小说符合所写时代的现实,并不是一条作家自我要求的标准”,显然不确切。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部后代写成的小说能够百分百还原前代的生活。哪怕现在的人写民国,就算当事人还健在,也难以做到绝对符合原貌。

但任何写作者都不会傻到拿当代的生活去冒充,所以,要说《水浒》的作者没有主动、自觉地去贴近所写时代,即北宋的生活现实,肯定有失偏颇。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写实的小说。

侯会先生在《银字水浒传》中考证过书中人物的衣饰,光是“男子巾帻”一项就非常复杂,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戴的款式都不一样。而且从侯先生的考证来看,基本上符合宋代男子的穿戴特点。



最后回到知乎的“水浒答主”身上。

我也不否认,尽管知乎努力想打造一种专业的风范,但就目前可见的,在各种领域里,抖机灵、吐嘈、宣泄情绪的回答仍然极易获得人气和高赞,甚至远远高于认真、专业的回答。

知乎的“水浒圈”当然也不可免俗,另外,确实也有很多水浒的答主没有受过文学的训练。

但这不妨碍仍然有一些答主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回答。其中,从历史角度切入的比较多,也有一些比较另类的视角,比如有从犯罪学和传统武术的角度来分析水浒的。

举一些例子。

我本人倒确实是学中文出身,曾经探讨过《水浒传》中的诗词创作:

光玉是从水浒贴吧过来的,转了不少贴吧上有份量的文章,比如:

张小生这个专栏走的考证路线,史实很扎实:

曹豫的回答不多,但每一篇动辄上万字,他比较擅长毛教员评《水浒》这方面。

课堂留守是研究儒学的,写过五篇《入夏重读水浒随记》,点评带有很明显的儒家理念:

李嘉宁做了一个水浒的游戏,有篇长文分析过《荡寇志》:

头颅的这篇,是从犯罪学的角度来讲:

这就是那篇从传武的角度谈水浒的文章:

还有是这位绿野萍踪,比较奇特,走“索隐派”路线。“索隐派”在水浒研究中不是主流,但聊备一格,视角独特:

此外,还有赵学浩项天鹰岳麓韶阳应弦吹笛等人。看过他们的回答,并不能得出“习惯性地把讨论范围仅限制在作品文本范围内”这样的结论。

还有,“绝大部分答主写答案是不赚钱的”,但这不妨碍仍然有很多人出于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自发进行研究。否则,就无法解释知乎、豆瓣这样几乎不能赚钱的平台,仍然会存在。

“民科”确实大多没受过什么学术训练,不能和科班相比,不过,我在研究水浒的过程,阅读了大量论文,感觉很多哪怕是硕士级别的论文,除了在写作上比较符合学术规范之外,水平也不过尔尔,谈不上有多深的创见。

说回来,在梁山上,既有军官世家出身、一身军班武艺的武将,也有草莽出身、只有绿林手段的好汉,大家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在网络上,也理应如此。

尽管水准良莠不齐,观点不一,但我相信大家愿意讨论《水浒》,都是出于热爱。


2021.11.9

user avatar

感谢 @娃娃鱼 大神的推荐,转鄙人的老回答,其他方面娃娃鱼的原回答已经说得很全面了,鄙人就不再献丑了。

毋庸置疑,《水浒传》中存在着许多宋朝生活的细节。

那么是否存在明代的细节呢?鄙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下面仅就《水浒传》中的宋代生活细节方面简单说说。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学界至今都争议;而且《水浒传》版本众多,不同版本的最终编订者可能都不是同一个人;更兼《水浒传》是历代累积作品,经过多次整理、修订及改编,非一日之功。故而以成书作者生活的年代去推测《水浒传》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并不准确。

《水浒传》依托北宋末年为时代背景,是继承自蓝本《大宋宣和遗事》、《宣和三十六人赞》等作品,其中许多历史依据又大量来源于宋代的笔记野史,源流比较清晰。正因如此,《水浒传》才会在经历了长期演变之后,仍旧保留有不少宋代的影子。

这一点,已有多位前辈学者指出。

比如《水浒论集》的作者刘世德先生就认为:

书中有一些内容,反映了宋代的风俗、人情,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真实。

宋史大家虞云国先生在他的文史随笔作品《水浒寻宋》中,有更为详细的论述。

在自序部分,虞云国先生就谈到:

据罗烨《醉翁谈录》说,南宋“小说”名目里就有公案类的《石头孙立》、朴刀类的《青面兽》与杆棒类的《花和尚》、《武行者》,塑造出孙立、杨志、鲁智深与武松等好汉形象,足见勾栏说书其时已讲开了水浒故事。余嘉锡认为,略具《水浒传》雏形的《大宋宣和遗事》,即“南宋人话本之旧”。从南宋初期流传的水浒故事,经街谈巷语、宋元说话与金元杂剧等多元样式与不同地域的持续敷演,到元明之际形成了百回本《水浒传》主干部分,所呈现的也是宋元时期的社会情状与思想风俗。
大约元明之际,对其前的水浒话本有过一次汇总性整理(尽管整理者究竟是否施耐庵,迄今未有定论),在今传百回本《水浒传》里仍留有宋代话本的若干痕迹,应该就是那次整理的孑遗。例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那回一再说及“原来宋时的公人,都称呼端公”;“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宋时路途上客店人家,但是公人监押囚人来歇,不要房钱”。

接下来,虞云国先生又举了“朱仝义释宋公明”以及“及时雨会神行太保”中,出现“故宋时”字眼的例子,并继续分析道:

百回本中这类“宋时”、“故宋”的说词,显然是入元以后的说话人对话本里涉及宋代特定现象的必要说明。而关于元朝的类似交代,却未在《水浒传》中出现,这也反正百回本大体完形在元末。
既然如此,研究者大可以借助百回本《水浒传》,去探寻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作为话本小说,《水浒传》当然有其夸张失实之处,例如战争情状的叙述与道术魔幻的描写,但绝大部分内容却非闭门造车、向壁虚构,而有宋元社会的生活细节作为其叙事依据。研究者只要在《水浒传》里细心梳理,认真抉发,宋元时期的制度衙署、法律宗教、社会经济、市肆商业、科技军事、阶级身份、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戏曲杂剧、体育游戏等等,都留有弥足珍贵的吉光片羽与毫不经意的雪泥鸿爪,足以还原一代制度风俗或典故名物的文学性资料,倘再辅以其他文献记载,相关研究或能别开生面而喜闻乐见。

在《我读〈水浒〉——〈水浒乱弹〉代序》一篇中,虞云国先生再次谈到:

梁山泊的故事至少在南宋瓦子的说话里就已经流传,这有《大宋宣和遗事》可以为证。《水浒传》是融会宋元两代说话人群体创作而成的长篇话本小说,其一百回本的主体部分至迟应该成书在元明之际,因而书中涉及的语言习俗、社会生活大体反映了宋元时代的历史背景,元代仅立国九十八年,底层民众生活与南宋相去不会太远。因而,《水浒传》在成书过程中,对生活风俗的描写摄录应该保留了宋元时代的社会影像,以我的专业知识,是完全可以用宋元史料来与之互证的。这样,也许能对《水浒传》与宋代社会生活的理解,双双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贡献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虞云国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经过怹的梳理,《水浒传》中关于宋代市井生活的许多细节,可以与宋元时期的笔记野史(如《东京梦华录》)、画作(如《清明上河图》)、诗词等等产生明显的对应关系。

虞云国先生身为当今国内宋史研究界名列三甲的高人,已经用怹的著作证明了《水浒传》中宋代遗影的存在。

当然,由于《水浒传》虚构作品的性质以及历代整理者不断改编加工的缘故,小说中的描写并非全部符合宋代背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