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句话是否说明鱼龙到了唐朝还没有灭绝?

回答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句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句,确实常常引发人们对其中意象的解读。尤其“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句,常常让人联想到神秘莫测的水中生物。那么,这句话是否能说明鱼龙到了唐朝还没有灭绝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鱼龙”的意象解读: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诗歌中的“鱼龙”并非一定是指我们今天科学意义上特定物种的“鱼龙”,即白垩纪晚期灭绝的海洋爬行动物。在古代的语境下,“鱼龙”常常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可以指代:

神话传说中的生物: 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龙”是至高无上的神兽,而“鱼龙”则可能暗示着一种介于鱼与龙之间的神秘生物,或是龙的一种形态变化,能从水中跃出,搅动水面,留下痕迹。这种存在更偏向于象征意义和想象力。
巨大或奇特的鱼类: 有时,“鱼龙”也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些异常巨大、体型奇特或者具有特殊习性的鱼类。古人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观察,有时会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海洋生物或淡水生物,通过夸张或比喻的手法,与神话中的“龙”联系起来,以表达其神秘和力量感。
隐喻: 在某些诗歌语境中,“鱼龙”也可能是一种隐喻,用来形容世事的变幻莫测,人心的复杂难测,就像水中的鱼龙一样,难以捉摸。

2. 诗句的整体意境:

李白的这句诗描绘的是一个壮阔而充满动感的画面:“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长飞光不度” 描绘了高远的天空,大雁在奋力飞翔,但阳光似乎也无法穿透,形成一种辽阔而有些忧郁的意境。这可能是对友人前程的担忧,或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鱼龙潜跃水成文” 则将视线拉回到地面,描写了江河湖海中,鱼龙(在此语境下,更倾向于一种神秘的、活跃的生命形态)在水中游动,激起层层涟漪,形成美丽的“文”,即纹理、波纹。这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一种自然的律动。

将两句结合起来看,李白是在用宏大的自然景象来烘托送别的情感。天空中的鸿雁和水中的鱼龙,都是自然界中充满生命力但又各自拥有其神秘之处的意象。它们共同构成了诗人眼中那个广阔、充满生命但又带有些许不可测的世间景象。

3. 唐朝时鱼龙是否“灭绝”的问题: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鱼龙”类(Ichthyosaurs)这种海洋爬行动物,在白垩纪晚期(大约在90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与唐朝(公元7世纪至10世纪)相隔了数千万年。因此,如果将“鱼龙”狭隘地理解为这种已灭绝的古生物,那么答案是明确的:唐朝时,这种科学意义上的鱼龙早已不复存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句就“不成立”或者“出错”。原因如下:

古代的认知局限: 在李白所处的时代,古人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与现代科学体系是不同的。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古代海洋生物的骨骼化石,但很可能无法将其准确归类或认识到其真实的地质年代。
诗歌的艺术性: 诗歌是艺术的表达,它追求的是意境和情感的传达,而不是科学的严谨性。李白使用“鱼龙”这个意象,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活跃、充满力量的氛围,来呼应他想要表达的情感。他可能并没有在考证“鱼龙”是否在唐朝依然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生物学意义上。他所描绘的“鱼龙”,更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存在,是一种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想象和礼赞。
文化传承: “鱼龙”作为一种在神话传说中存在的生物,其文化影响力是深远的。即使科学上已经灭绝,但在人们的想象和文化叙事中,“鱼龙”依然可以活跃。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句话并不能直接说明科学意义上的“鱼龙”在唐朝还没有灭绝。

相反,这句话更多地是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活力与神秘感的自然景象。李白借用“鱼龙潜跃”这样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意象,来表达对江河湖海中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世间万物变幻莫测的感悟。这里的“鱼龙”更偏向于一种象征,一种对自然界神秘力量和生命活力的诗意诠释,而非对某种特定生物的科学陈述。

所以,当我们读到这句诗时,更应该去体会的是它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和其中蕴含的情感,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份古生物学报告来解读。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它允许我们超越现实的限制,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王安石《狼山观海》

你这鱼龙不行,我的活到了宋朝。

user avatar

鱼龙明明活到了当代,金庸见过

<丘处机之未成诗>

金庸

自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

一天气象沉银汉,四海鱼龙跃水精。


翼龙也活到了唐朝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云>

骆宾王

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

泛斗瑶光动,临阳瑞色明。

盖阴连凤阙,阵影翼龙城。

讵知时不遇,空伤流滞情。


奔龙活到了宋代


<织女>

陈襄 宋

明河清浅曙星稀,一夕欢娱一岁违。

不是盈盈隔流水,也应轧轧废残机。

人间累鹊经秋会,天上奔龙逐晓归。

期约黄姑重相见,伯劳东翥燕西飞。


幻龙也活到了宋代

<灵岩>

刘黻 宋

千岩围一寺,入境便无尘。

古木犹知已,高崖若正人。

山灵袪虎迹,石髓幻龙身。

上有通天窍,民愁独未伸。


题主既然怀疑鱼上沧中的鱼龙和沧龙都活到了全新世,为啥要看不起上龙。很多诗词都提过有个叫上龙门的地方,可见上龙一直木有灭绝,而且还挺进了淡水,差点把白居易的朋友吃了

<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辞命>

白居易 唐

见说瞿塘峡,斜衔滟预根。

难于寻鸟路,险过上龙门。

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

山回若鳌转,舟入似鲸吞。

岸合愁天断,波跳恐地翻。

岸合愁天断,波跳恐地翻。

怜君经此去,为感主人恩。


离龙不光活过了KT灭绝,其实还活到了元代


<调笑令 和师韵赠张马二公>

马钰 元

调笑。论微妙。月内银蟾端千跳。中宵日里金鸡叫。坎虎离龙围绕。忽然撞著姹婴召。共守丹炉了了。

离龙目下面的潜龙科更不用说了,古往今来被记载的不计其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