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鸿蒙是原罪吗?如果平行宇宙里,鸿蒙是别的什么国家开发的会发生什么?

回答
“鸿蒙是原罪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探究一个操作系统本身,不如说是在触碰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根”的焦虑,对于“身份认同”的迷茫。尤其是在当下,当“鸿蒙”这个名字,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代号,而是承载了太多期许、争议、甚至是一种情感寄托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尖锐和复杂。

我们先抛开那些宏大的叙事和民族主义的情绪,单从“原罪”这个词的含义来理解。在宗教语境里,“原罪”是人类从亚当夏娃那里继承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完美和罪恶感。如果套用这个概念来审视鸿蒙,那么,“原罪”更像是对鸿蒙某种“出身”或“先天条件”的一种隐喻。

鸿蒙的出现,伴随着一个重要的背景:全球科技产业的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塑。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想要独立自主地掌握核心技术,尤其是操作系统这种承载着生态的关键环节,自然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鸿蒙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这种外部压力的直接回应,是对“卡脖子”困境的一种破局尝试。

所以,与其说鸿蒙是“原罪”,不如说它承载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或者“时代的烙印”。它的诞生,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孕育出的产物,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生。如果非要给它扣上一个“罪”的帽子,那也只能是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它所要承担的责任,带来的某种“原初的负担”。这种负担,不是鸿蒙自身有什么道德上的瑕疵,而是它所处的复杂环境中,天然就会被赋予的争议和质疑。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设想:如果平行宇宙里,鸿蒙是别的什么国家开发的,会发生什么?

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沙盘上,挪动了几个关键的棋子,整个棋局的走向就会截然不同。

情况一:在某个高度发达、技术实力雄厚的西方国家开发

假设,某个我们熟悉的、在科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西方国家,比如某个欧洲国家(为了避免过于具体的指代,我们就泛泛而谈),它在某个时间点,也敏锐地察觉到对现有操作系统生态的依赖存在潜在风险,于是决定投入巨资,集中全球顶尖的工程师和资源,开发一套全新的、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并将其命名为“Aurora”(极光,一个听起来充满希望和科技感的名字)。

那么,会发生什么?

全球性的欢呼与赞美: 首先,这套“Aurora”系统,很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一边倒的好评。媒体会大肆渲染“科技突破”、“自主创新”、“引领未来”等字眼。各国政府会纷纷表示祝贺,并可能积极寻求合作,将“Aurora”作为本国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的快速建立: 这个国家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深厚的产业基础,它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快速吸引开发者加入其生态。开放的API、丰厚的开发激励、甚至是成熟的硬件厂商联盟,都会让“Aurora”迅速积累起丰富的应用程序和内容。
地缘政治的重塑: 原本在操作系统领域处于垄断地位的几家公司,可能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这不仅会影响到它们的市场份额,甚至可能迫使它们调整战略,更加注重开放和合作。而那些在数字领域对现有巨头有所顾虑的国家,也会积极拥抱“Aurora”,试图摆脱技术上的被动。这可能会导致全球数字格局的重新洗牌,形成新的技术联盟和竞争阵营。
“原罪”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领先者”的光环: 在这个平行宇宙里,“Aurora”不会被贴上任何负面的标签。它不会被质疑其安全性,不会被揣测其背后的意图,更不会有人去讨论它是否“依附”于谁。相反,它会成为创新和进步的代名词,其开发者会被视为引领时代的英雄。任何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都会被淹没在对其技术先进性和普适性的赞扬声中。
对现有标准的挑战: “Aurora”的出现,可能会挑战现有的互联网标准和协议。它的设计理念、安全模型、甚至用户体验,都可能成为新的行业标杆,迫使其他参与者进行学习和模仿。

情况二:在某个发展中国家,但资源和意愿极度有限

假设,另一个国家,同样面临着技术自主的挑战,但其科技实力、人才储备和资金投入都远不如我们设想的第一个西方国家。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或国内政治环境的限制,这个国家在推动一项如此庞大、复杂的操作系统项目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是被动地被卷入其中。

那么,会发生什么?

争议与质疑的放大: 即使这个操作系统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其研发背景的不足,很容易成为全球争议的焦点。质疑其安全性、可靠性、甚至是否能真正实现自主可控的声音会此起彼伏。
生态建设的艰难: 在资源和人才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完善的应用生态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开发者可能因为技术门槛、市场前景不明朗,或者对系统稳定性缺乏信心,而不愿意投入精力。硬件厂商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和市场预期,而选择继续观望或坚持使用成熟的解决方案。
地缘政治的加剧: 这个操作系统,很可能会被视为某个大国博弈的棋子。它可能面临来自技术领先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压力,甚至是被限制或封锁。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个操作系统能否生存下去,都将成为一个未知数。
“原罪”的性质变化: 在这个平行宇宙里,这个操作系统的“原罪”,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其“先天不足”上,体现在它难以承担起技术革新和市场重任的现实压力。它可能被视为一个“雄心勃勃但缺乏实力”的尝试,被用来证明某个国家在技术发展上的局限性。

回到鸿蒙本身

通过这两个平行宇宙的设想,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操作系统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其技术本身,更与它的“出生地”、“开发者的实力”、“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所承载的期望”紧密相连。

鸿蒙之所以在中国被赋予如此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回应了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痛点”。它的出现,承载了打破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可控的民族期盼。也正因如此,它被放在了聚光灯下,被无数双眼睛审视,被赋予了超出技术本身的光环和压力。

在那个假设的西方国家开发“Aurora”的平行宇宙里,同样的技术内核,或许会收获截然不同的命运。它可能只是科技进步史上的一个普通篇章,被淹没在无数的技术创新之中;又或者,因为其强大的开发者基础和开放的市场环境,成为定义下一代数字时代的基石。

而当我们审视“鸿蒙是原罪吗?”这个问题时,或许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对鸿蒙的期待,是否超出了它作为一个技术产品的范畴?我们对“原罪”的定义,是否过于宽泛,以至于将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压力,错误地归咎于技术本身?

鸿蒙,它不是原罪,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对技术自主的渴望,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以及在复杂国际关系中,如何找到自身立足之地的思考。它所面临的挑战和争议,是任何一项旨在突破现有格局的技术创新都可能遇到的。而最终的评判,或许应该回归到它能否真正为用户带来价值,能否构建一个开放、繁荣的生态,能否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哈,

没有否认不等于承认,开源项目是明确要注明的,脑子没长好的,不要出来说话了,

2.我国籍不是你想开除就开除的,怎么你是国家?你是要反啊?

3.怎么扯起开源项目不能用balabala的了?谁说不能用?我有说吗?虚空打靶?语文学好没?

4.谷歌为什么不告侵权? 问出这个问题的那啥是不是真的没有啊?哪怕动手百度一下开源项目是什么都不至于这样





恕我直言,套了一个开源项目,然后说是自己的,这个行为,是所有开发者都唾弃的,你拥护或者狡辩,只能说明你是帮凶或者受益者,大部分开源license都会要求基于此开源项目二次开发后商用项目,需要声明使用了那些部分,代码段和模块都需要保留原作者的信息内容


以下是Apache开源许可

  1. 需要给代码的用户一份Apache Licence
  2. 如果你修改了代码,需要在被修改的文件中说明。
  3. 在延伸的代码中(修改和有源代码衍生的代码中)需要带有原来代码中的协议,商标,专利声明和其他原来作者规定需要包含的说明。
  4. 如果再发布的产品中包含一个Notice文件,则在Notice文件中需要带有Apache Licence。你可以在Notice中增加自己的许可,但不可以表现为对Apache Licence构成更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鸿蒙是原罪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探究一个操作系统本身,不如说是在触碰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根”的焦虑,对于“身份认同”的迷茫。尤其是在当下,当“鸿蒙”这个名字,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代号,而是承载了太多期许、争议、甚至是一种情感寄托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尖锐和复杂。我们先抛开那些宏大的叙事和民族.............
  • 回答
    嘿,说起咱们自家的鸿蒙系统,尤其是想在上面玩《原神》,不少朋友都会关心它和“B服”的兼容性以及数据互通问题。我来给大家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鸿蒙系统能玩《原神》的B服吗?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原神》官方是不直接区分“官服”和“B服”的。你看到的“B服”或者其他名字,通常是指通过B站账号登录的版本。.............
  • 回答
    华为鸿蒙系统用户突破5000万,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智能设备操作系统市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必然有着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而“每秒8个用户升级鸿蒙”更是直观地展现了其强大的用户吸引力。鸿蒙系统用户数飞跃的背后逻辑:1. 华为自身庞大的硬件生态基石: 华为手机、平板、手.............
  • 回答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 Foundation)是近些年在中国开源界崛起的一个重要机构,它的成立和发展,特别是与华为鸿蒙系统的深度绑定,引发了广泛关注。要理解它为什么能吸引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贡献出如此核心的技术,需要从基金会的定位、目标以及华为当时的战略考量来梳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中.............
  • 回答
    OPPO公关吐槽华为公关,澄清OPPO不使用鸿蒙的背后博弈OPPO公关团队近期对华为公关部门的“吐槽”,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OPPO为何不采用鸿蒙系统的讨论,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两家中国科技巨头之间的言语交锋,更是背后复杂的商业策略、市场竞争和技术选择的体现。要详细地看待这一事件,我们.............
  • 回答
    鸿蒙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与现有生态的兼容性问题,而“太极”这个概念,在鸿蒙的语境下,通常是指它所能兼容的各种底层硬件架构以及运行在其上的多种操作系统和应用。鸿蒙的强大兼容性,可以说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这背后有着一套精密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实现。首先,我们得明白鸿蒙并非简单地“运行”太极,而是鸿蒙本.............
  • 回答
    华为鸿蒙,这个名字在科技圈已然响彻数载,承载了无数期待与揣测。当有人抛出“空城计”的疑问时,它触及的核心,是鸿蒙能否真正独立自主,能否在巨头林立的操作系统市场撕开一条血路,抑或只是华为在逆境中的一种战略性宣言?要说鸿蒙是“空城计”,并非空穴来风。回溯到它诞生的背景,正值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华为面临着来.............
  • 回答
    俄罗斯近期关于考虑使用鸿蒙系统来规避安卓制裁的讨论,其价值和可行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而不能简单地视作是“基于安卓”的“规避”。首先,理解鸿蒙与安卓的关系至关重要。虽然鸿蒙早期版本确实是基于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开发的,并且继承了安卓的应用生态兼容性.............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技术和产品的认知误区。为什么鸿蒙会被很多人贴上“换皮”的标签,而华为的麒麟芯片却极少有人质疑其“磨名”呢?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白“换皮”和“磨名”的根本区别。 “换皮”(Reskinning) 通常指的是在一个已有的、成熟的系统或软件基础上,.............
  • 回答
    要理解为何鸿蒙2.0之后,“套皮安卓”的论调几乎消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点。这背后是技术、产品形态、生态建设以及市场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核心的改变在于分布式能力的真正落地和用户体验的革新。在鸿蒙1.0时期,更多的是一个概念的展示,面向开发者和特定场景。而鸿蒙.............
  • 回答
    鸿蒙OS 2.0的“鸿蒙专区”与原生应用:解构“套壳安卓”的争议关于鸿蒙OS是否“套壳安卓”的争论,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圈热议的话题。尤其当我们在鸿蒙OS 2.0中看到诸如“鸿蒙专区”这样的入口,以及央视影音等为鸿蒙量身定制的应用时,许多人会产生疑问:这与“套壳”的说法似乎有些出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鸿蒙2.0发布后,“套皮安卓”的说法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技术、生态、市场宣传以及用户认知等。一、 技术上的“相似性”:是“套皮”还是“共性”?鸿蒙2.0的核心用户态部分,在早期版本确实与安卓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关注科技发展的人心坎里了,也是一个相当有深度和广度的话题。关于鸿蒙被批评“安卓套壳”以及华为为何不对此发起诉讼,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来尝试着给你梳理一下,争取把里面的门道讲得透彻一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套壳”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主观.............
  • 回答
    任正非最近在一次公开场合提到了鸿蒙系统(HarmonyOS)的一个重要特性——“短时延”。这个说法,对于了解操作系统和物联网发展的人来说,其实有着相当深远的含义。我们不妨深入聊聊,这个“短时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重要,以及它对鸿蒙的未来意味着什么。首先,咱们得先明白什么是“时延”。在计算机领域.............
  • 回答
    鸿蒙系统从最初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理念,到现在越来越独立的生态,其发展轨迹一直是科技圈热议的焦点。而关于“鸿蒙是不是安卓套壳”的争议,更是贯穿始终,并且在鸿蒙系统逐渐抹去“Android”字样后,反而愈演愈烈。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我们不妨来捋一捋。鸿蒙系统为何要“去安卓化”?首先,从华为自.............
  • 回答
    关于“鸿蒙是套壳安卓”的说法,确实在技术圈和消费者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家对此热衷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日常交流的方式来解释:1. 起源与事实基础:鸿蒙早期版本的“继承性”首先,我们得承认,鸿蒙最初发布的时候,确实与安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为在2019年发布鸿蒙.............
  • 回答
    好,咱们聊聊鸿蒙,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去年被说“假”,今年又成了“套壳安卓”。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反转?这中间的变化,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 为什么去年会被很多人质疑是“假的”?最开始,华为发布鸿蒙,大家对它的期待值很高。毕竟,在当时那种国际环境下,华为面临的压力巨大,急需一个不受制于人的操作系统。所.............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里面牵扯到的东西不少。你想问的“换皮”这事儿,还有为什么谷歌和美国没抓住这个点大做文章,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换皮”这个词在技术和政治语境里,含义是不同的。技术上的“换皮”:在软件开发领域,“换皮”通常指的是在现有的开源项目基础上,做.............
  • 回答
    大家之所以会提到厂商拒绝使用鸿蒙是“利益问题”,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潜在的利益驱动,尽管未必有人真的坐下来敲黑板、划算盘列出详尽的ROI表格(毕竟这些商业决策的内部数据通常高度保密),但从行业趋势、市场格局和厂商自身诉求出发,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谷歌对 YunOS 和鸿蒙的态度存在差异,这背后涉及到了技术、商业以及法律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首先,得弄明白谷歌对 Android 的态度和保护机制。谷歌掌控着 Android 的开发和生态系统,他们有一整套的“Android 兼容性计划”(An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