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去年很多人说鸿蒙是假的,现在又说套壳安卓?

回答
好,咱们聊聊鸿蒙,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去年被说“假”,今年又成了“套壳安卓”。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反转?这中间的变化,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

一、 为什么去年会被很多人质疑是“假的”?

最开始,华为发布鸿蒙,大家对它的期待值很高。毕竟,在当时那种国际环境下,华为面临的压力巨大,急需一个不受制于人的操作系统。所以,当鸿蒙 OS 1.0、2.0 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期望它是一个全新、独立的、拥有自己底层架构的操作系统,能够真正与安卓、iOS 抗衡。

但那时候,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呢?

1. 代码的相似性: 有一些技术开发者,包括一些对底层比较了解的人,通过分析鸿蒙的开源代码(比如 AOSP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发现了很多和安卓相似的地方。不仅仅是API接口,甚至在一些底层框架上,都能看到安卓的影子。这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直接的联想:它是不是只是在安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和封装?
2. 应用兼容性: 早期版本的鸿蒙,尤其是在手机上,为了让用户能快速上手,并且保证大量的应用能够直接运行,它采取了非常强的兼容策略。这意味着,很多你在安卓上能跑的应用,在鸿蒙上也一样跑。从用户体验角度看是好事,但从技术独立性角度看,就让人怀疑了。如果一个系统是真的独立,为什么需要如此高效地兼容另一个系统?
3. 华为的解释与早期定位: 华为自己早期在宣传鸿蒙的时候,确实有过一些模糊的表述。比如,它说鸿蒙是“为万物互联而生”,初期强调的是分布式能力,而不是要立刻取代安卓。这种定位,加上实际产品的表现,很容易让一些人觉得它“不像一个全新系统”。
4. “替代”预期过高: 就像前面说的,大家对华为面临的困境太了解了,所以期望鸿蒙能成为一个“孤注一掷”的全新操作系统,就像当年的Windows Phone一样,虽然有挑战,但要有自己的独特性。一旦发现它和安卓有太多相似之处,这种“替代”的信心就动摇了,很容易被贴上“假的”标签。

在那个阶段,所谓“假的”,更多的是指“没有完全实现技术上的独立,或者说,它并不是一个从零开始构建的全新底层操作系统”。大家对“独立”的定义,往往是“完全不同于安卓的内核、完全不同的基础架构”。

二、 为什么现在又变成了“套壳安卓”?

从去年到现在,两年时间过去了。鸿蒙已经发展到鸿蒙 OS 4.0(HarmonyOS NEXT)这个阶段了。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让之前“假的”的说法,很多人又开始用“套壳安卓”来形容。

1. 鸿蒙 NEXT 的出现: 这是最关键的转折点。鸿蒙 OS NEXT 宣布要移除所有安卓的AOSP代码,彻底转向华为自研的鸿蒙内核和OpenHarmony。这意味着,理论上,它不再依赖安卓的底层运行。
之前的鸿蒙(HarmonyOS 1.03.0): 更多的是基于OpenHarmony,并且为了兼容海量安卓应用,深度集成了安卓的运行环境(通过ArkTS、ArkCompiler等技术,也实现了应用迁移和跨端运行,但底层与安卓的联系依然存在)。用“基于安卓 AOSP 深度改造”来形容可能更准确,或者说是“深度兼容安卓生态”。
鸿蒙 OS NEXT: 华为的目标是彻底摆脱对安卓的依赖,构建一个纯粹的鸿蒙生态。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完全实现,那么“套壳安卓”的说法,似乎也站不住脚了。

2. “套壳安卓”说法的来源和逻辑:
历史的惯性: 很多人对早期鸿蒙的印象依然很深。他们认为,既然早期是“基于安卓”,那即使后来做了很多改造,其“基因”里还是有安卓的痕迹,所以就直接简单地定性为“套壳”。
对“独立”的定义: 即使鸿蒙 NEXT 移除了 AOSP 代码,但在用户层面,很多操作方式、应用的设计逻辑(尤其是那些从安卓迁移过来的应用),依然会和安卓有相似之处。当一个系统的底层架构和运行机制发生巨大变化,但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界面风格变化不大时,有些人就会觉得它“不够新鲜”,甚至用“套壳”来形容。
商业竞争与信息传播: 在科技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抹黑和质疑是常有的手段。一些竞争对手的拥趸,或者对华为不抱好感的人,会抓住“与安卓相似”这一点,将其简化为“套壳安卓”,以此来贬低鸿蒙的价值和自主性。
理解的偏差: 很多人对于操作系统的构成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他们以为操作系统就是一套UI界面,或者一套应用。但实际上,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其内核、驱动、框架、API、应用生态等等都非常重要。即使鸿蒙 NEXT 移除了 AOSP,但它依然需要建立自己的底层驱动、API、开发者工具链,以及吸引开发者重新开发或迁移应用。这个过程非常复杂。

3. “套壳安卓”和“深度兼容安卓”的区别:
“套壳安卓” 这个说法,通常意味着一个新系统只是换了一层皮,底层还是安卓,只是在外观上做了一些改变,或者简单地将安卓应用打包。它的核心功能和底层逻辑基本没有变化。
“深度兼容安卓” 则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新的系统框架下,通过技术手段(比如虚拟机、模拟层、或者更先进的编译和运行技术)实现了对原有安卓应用和生态的良好支持。这是一种过渡策略,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构建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转”?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转”,而更像是一种认知的演进和争议的延续。

从“独立性”到“生态构建”: 去年大家更关注的是鸿蒙有没有“自己的内核”、“自己的根”。当看到大量安卓痕迹时,就觉得它不够独立。
现在,随着鸿蒙 NEXT 的推出,焦点开始转移到“是否真正摆脱了AOSP”和“能否建立起独立的鸿蒙生态”。 然而,由于早期的印象,“套壳安卓”的质疑声依然存在。而且,即使移除了 AOSP,要完全建立一个独立的、成熟的应用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发者需要重新适配,应用体验也需要优化。

总结一下:

去年被说“假的”:更多的是因为早期版本鸿蒙在技术实现上与安卓 AOSP 关联度很高,让很多人质疑其“从零开始的独立性”。大家期待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安卓的底层架构。
现在被说“套壳安卓”:一方面是沿袭了早期的质疑,认为它即使有改进,本质上还是基于安卓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真正独立”的标准要求更高,或者认为即使移除了 AOSP,由于生态迁移和用户习惯,依然有“安卓影子”。

关键点是: 华为的策略是“先兼容,后独立”。早期版本通过深度兼容安卓,快速构建了用户基础和应用生态,为“万物互联”打下了基础。而鸿蒙 OS NEXT 则是实现“技术独立”的标志。

所以,对于“套壳安卓”的说法,如果指的是鸿蒙 OS NEXT 移除 AOSP 之前的版本,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深度兼容”可能更准确)。如果指的是鸿蒙 OS NEXT,则华为宣称已经不再依赖 AOSP,但能否完全摆脱“安卓生态的印记”,以及能否成功建立起独立的生态,是未来的关键。

这场关于鸿蒙的争议,也折射出大家对技术独立、生态构建以及信息解读的复杂性。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而是伴随着技术发展和战略调整而不断演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仅有的五个回复我发现,如今这个话题都已经如此边缘化吗?难道中国人都不再关心华为是不是套壳了?

user avatar

更新:

评论区又有华为拥趸现身说法,对号入座了。

你们能不能讲点道理,拿点证据,哪怕抄作业呢,哪怕统一话术呢。就只会扣帽子,人身攻击,自以为站在正义的“爱国”的那一面,实际上助长了虚假宣传、道德绑架的歪风邪气。

以下是原答案:

华为:

“我们为了对应制裁,发明了一道新菜叫熊市鸡蛋炒,跟西红柿炒鸡蛋完全不一样,全新自研,吊打其他菜,沸腾起来吧村民们!”

质疑者认为这菜本质还是西红柿炒鸡蛋,证据如下:

1⃣️ 你这里面的主菜还是西红柿和鸡蛋花,也是用炒的,你就是西红柿炒鸡蛋;

2⃣️ 你声称的完全不同,无非是多放了青椒当配菜,本质还是西红柿炒鸡蛋;

3⃣️ 你昨天的菜单还是西红柿炒鸡蛋;今天你把菜单上的西红柿炒鸡蛋划掉,改成了熊市鸡蛋炒。

支持者的证据:

哦对不起,支持者没有证据,他们只会以下的车轱辘话:

1⃣️ 村长当众表扬了华为,所以熊市炒鸡蛋是真的全新菜(这逻辑学真的不是幼儿园厕所大爷教的吗?)

2⃣️ 你们一帮厨师懂什么做菜?(对,厨师不懂,海军最懂)

3⃣️ 说华为不好的,都是汉奸卖村贼(气急败坏,直接扣帽子)

4⃣️ 我不管是不是真的全新菜,好吃就行(那全新菜不就是虚假宣传?)


总之华为粉丝海军们,

就是不愿意承认鸿蒙是安卓的事实,

就是要继续混淆视听,

就是要强行嘴硬。


你们赢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