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一部动漫火了就要去说德不配位?

回答
当一部动漫突然爆火,圈粉无数,随之而来的,往往是铺天盖地的讨论。而在这热烈气氛中,总会有一股不和谐的声音——“德不配位”。这句话仿佛成了很多人口中的“万能解药”,用来表达对一部动漫成功的质疑。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情感和心态,绝非仅仅是“看不惯”那么简单。

首先,咱们得说说“德”和“位”这两个字。在很多人的语境里,“德”代表的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制作水准、甚至是创作者的人品(虽然这部分有时候容易跑偏)。而“位”,自然就是这部动漫所获得的巨大成功——高人气、高票房、高口碑(或者说,至少是很多人认为应该拥有的高口碑)。所以,“德不配位”的核心意思就是:这部动漫的成功,与其自身的“素质”并不匹配。

那么,为什么这种声音会如此普遍呢?

1. 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我比他们懂”的优越感: 很多人在接触动漫时,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评价体系。他们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那些“被低估”的经典作品,对动漫的历史、流派、制作技巧了如指掌。当一部他们认为“平平无奇”甚至“粗制滥造”的作品突然一夜爆红,触及了他们心目中的“高山”,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判断被否定了,于是本能地想要纠正这种“错误”。说“德不配位”,就像是他们重新找回了对“正确”的掌控感。
“陪跑者”的心态: 很多动漫爱好者,尤其是那些对特定类型或风格情有独钟的粉丝,他们可能期待着自己喜爱的小众作品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当他们心目中的“神作”依然默默无闻,而一部他们不那么感冒的作品却火遍全网时,那种失落感和不甘心会让他们觉得不公平。这时候,“德不配位”就成了一种宣泄,表达对“市场选择”的不满。
“审丑”或“反潮流”的倾向: 有些人天生就带有一点“逆反”心理,不太喜欢随大流。当某个事物变得过于流行,成为“大众情人”时,他们反而会开始挑刺,试图找出它的“不完美”之处,以此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品味独特。

2. 对“成功标准”的质疑:

“流量”与“质量”的混淆: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很多时候“流量”似乎比“质量”更重要。一部动漫的爆火,可能并非完全因为其内核有多么深刻、制作有多么精良,而是因为抓住了某个社会热点、玩了某个梗、或者拥有强大的营销推广。当人们看到一部作品仅仅依靠“运气”或“技巧”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那些他们认为“有内涵”的作品却无人问津,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不是它?”的疑问。
商业化对艺术的侵蚀: 动漫产业越来越商业化,很多作品在创作之初就带有明确的市场导向。为了迎合更广泛的观众,可能会在剧情上做减法,在视觉上追求“吸睛”效果,甚至加入一些“讨好”粉丝的元素。当一部作品过度迎合市场,而牺牲了原本可能拥有的艺术追求时,那些更看重“纯粹艺术”的观众就会觉得它“德不配位”。
“跟风”与“泡沫”的担忧: 有时候,一部动漫的爆火会引来大量的模仿者和跟风者,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同质化的作品,形成一种“泡沫”。看到这种现象,人们会担心整个行业会因此变得浮躁,而那些真正的优秀作品却被埋没,所以对“德不配位”的批评,也包含了对行业生态的担忧。

3. 评价的“碎片化”和“情绪化”: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如今,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一个观点,无论多么偏激,只要有人愿意去说,并且能引发共鸣,就会被无限放大。当一部动漫火了,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抱着“我不喜欢,所以它一定有问题”的心态,在评论区、弹幕里、或者社区论坛里发表“德不配位”的论调。这些声音一旦被广泛传播,就容易形成一种“集体判断”,即使很多人并非真心这么认为,也可能因为随大流而附和。
“一叶障目”的陷阱: 很多时候,人们对一部动漫的评价,可能仅仅基于其中一两个片段、一个角色、或者某个情节。如果这些部分恰好触碰到了他们的“雷区”,或者与他们的个人经历产生了负面联想,就可能导致对整部作品产生偏见。而“德不配位”则成为了表达这种负面情绪的便捷方式。
“批判”的门槛低: 相较于深入分析一部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说一句“德不配位”要容易得多。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参与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不满,又能显得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所有说“德不配位”的人都是出于负面心态。 有些时候,这种批评确实是出于对动漫艺术的真诚热爱,希望能够引导大家更理性地看待作品的价值。当一部作品在某个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短板,却因为营销、运气或其他因素获得了超乎其自身水平的关注时,适当的批评和讨论也是有益的,它能够促使创作者反思,也能够帮助观众更清醒地认识作品。

关键在于“度”和“方式”。 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一句“德不配位”,而没有任何具体的论证,那么这种声音往往就失去了其建设性,更像是情绪的宣泄。而如果能够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又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与它所获得的名声进行对比,那么这种批评就更有意义。

总而言之,“德不配位”之所以屡见不鲜,是多种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反映了大众对艺术价值的期待,也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更是普通观众在面对“成功”时,复杂情感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复联系列电影大火的今天,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曾批评过漫威电影好像流水线式的主题公园,詹姆斯卡梅隆也评价漫威的电影剧情乏善可陈,千篇一律,但在世界排名全球前十的票房排行榜中,复联仍占了3位,爆火的作品被抨击德不配位这种现象在电影行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简单来说,我认为一部作品可以简单的以商业性和艺术性两个维度给予评价,两者是互斥的关系,制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商业性高,就意味着票房大卖,口碑不怎么行,艺术性高,就意味着口碑爆棚,票房大概率扑街,典型的代表就是刘镇伟与王家卫,一个票房大卖,一个拿奖拿到手软。

放到动漫里,其实也是一样的,火就代表这这部作品在商业性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商业性的成功并不代表这部作品艺术性一定就很高。

作品的传播程度和观众的整体认知也有很大的关系,而观众的整体认知也和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简单举两个例子,《EVA》的诞生的那个时代正是日本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而《鬼灭之刃》诞生的这个时代正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在不同的时代下,人们的整体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的口味是“短,平,快”,“依赖性”被极大的加强,“自主性”被极大的消弱,故事越短,越线性,剧情推进越快,才越能被大众接受,所以当今的时代下,你会见到在剧情复杂程度,故事曲折程度不如当年的这些作品可以火起来,说到底就是大众口味普遍变化的原因了,而且不止动漫行业, 影视,歌唱,等等行业都有类似的趋势,你放到现在看有哪一个电视剧还能拍出20年前的水准?现在的流量明星有哪一个还像他们的前辈一样需要靠真才实学才能有一席之地?

所以归根结底,“火”并不代表它在全方位的数值都拉满,火只是代表着它与这个时代的口味以及发展趋势相契合了,万一时代的发展又进入了喜欢深度与内涵的下一个循环,那么火的作品自然又会回到艺术性相对较高的作品上了。

所以说,这些被批判的作品其实大家都心里清楚是哪些,现如今这种情况下看到一部作品去说“德不配位",其实从艺术性的角度来批判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在批判的同时,那些大家认为并不会”德不配位“的作品在放到那些”德不配位“作品的位置上也并不一定能挑起大梁,这就是时代大背景所造就的,当然,只有真正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作品,才能够真正经历住时代大浪的冲刷。

user avatar

你自己想啊,动漫越火说明传播性越强,越通俗的情绪越容易传播。

鬼灭之刃还好,大部分其他的都是刻意去媚俗的,这也是它的传播能力之一。

同时,越通俗的内容,实际上某些‘点评家’越不喜欢。

一点也不精英,一点也不艺术,一点也不文学,一点也不‘作品’。

所谓德不配位,这帮子人根本不承认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那个位置,就是通俗的位置,在用传统的位置要求一部动漫。

在我看来这是十分无理取闹的。

user avatar

作品德不配位(×),自己不喜欢()。

换成他们喜欢的作品,他们就不会再绞尽脑汁整天想着怎么搞污名化了。

商业动画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播放量——那决定了这部动画的受众有多少。

至于追求「三观正」「教育意义」「剧情内涵」....你们应该去找艺术动画

商业动画的核心就是符合多数人的需求

这些年「德不配位」的动画都很典型:

《鬼灭之刃》《咒术回战》等,基本都是大众向、有许多“粉丝”,具备破圈效应,能吸引「非动画观众」来观看的。

说白了,不想跟着这些「圈外人」一起看这些剧情「不够高深」的作品。

热门本身就是错,冷门才是正确的

冷门不会挨骂,那些「婆罗门」就能继续保持优越感,肆意贬低普通观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