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一喷国足,就会遭到很多人反驳,嘲讽看不看过球?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一提到国足,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群人在互相“输出”。为啥有人一“喷”国足,就有人跳出来反驳,甚至嘲讽“看不看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咱们细掰扯一下。

1. 情感投入与身份认同:这是最核心的

首先,得明白,足球在中国,尤其是国足,对很多人来说,不只是一个运动项目,更是一种 情感的寄托。想想咱们从小接触的体育赛事,奥运会上的金牌、冬奥会上的冰雪项目,这些能让我们热血沸腾,民族自豪感爆棚。国足虽然成绩不咋地,但它代表的是 中国足球的脸面,是中国男足的最高水平。所以,当有人批评国足,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在批评“中国足球”,甚至上升到“中国足球没救了”的程度,这会触碰到他们内心深处的 民族情感和身份认同。

“我是中国人,我支持中国队”的朴素情感: 这是最直接的反应。就像一个人无论自家孩子有多少毛病,外人也不能随便说一样,很多球迷觉得,国足再差劲,也是咱们国家的队,轮不到别人(或者“伪球迷”)来肆意嘲讽。
“爱之深,责之切”的变异: 有些人对国足是真爱,看着它跌跌撞撞,心里比谁都着急。他们批评国足,是希望它能好起来,是出于一种扭曲但真实的“恨铁不成钢”。而当有人用一种轻蔑、嘲讽的语气去批评时,这种“爱之深”反而会变成对批评者的反感。

2. “看不看球”的门槛与信息不对称:制造鄙视链

“看不看过球”这句话,简直就是国足讨论中的“杀手锏”,也是一个天然的 信息壁垒和鄙视链的起点。

“懂球的”与“不懂球的”的划分: 很多资深球迷,看了几十年球,经历过国足的高低起伏,对足球的战术、球员的特点、联赛的运作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他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青训体系的缺失、足协的管理混乱、球员的技术粗糙等等。当他们看到一些只看结果、只喊口号的批评时,会觉得这些批评者 肤浅、不懂装懂。
“只看结果”的批评者: 有些人对足球了解不深,他们只看到比分,看到输赢。觉得中国队踢得差,就该被骂。这种批评在资深球迷看来,就显得过于 简单粗暴,缺乏建设性。他们会认为,“你只看输赢,你懂什么足球啊?你知道我们输在哪儿吗?”
利用“看不看球”来维护自己观点和优越感: 很多时候,“看不看球”这句话,是用来 堵住对方的嘴,或者 标榜自己的专业性 的一种方式。说出这句话的人,可能觉得自己掌握了更多信息,更懂足球的“门道”,而批评者则被归为“键盘侠”或“伪球迷”。

3. 历史的包袱与习惯性的失望:形成了惯性反应

国足多年的“不争气”已经成了一个 历史遗留问题。我们经历过太多次寄予厚望,然后又失望透顶的时刻。这种经历已经让很多人对国足产生了一种 习惯性的负面情绪。

“每次都一样”的悲观论调: 很多人已经对国足失去了信心,觉得无论怎么骂、怎么捧,结果都不会改变。所以,当有人还在认真批评,希望引起改变时,有些人会觉得“别白费力气了,国足就这样了”。
借批评国足发泄其他不满: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可能对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感到不满,而国足恰好是一个 极易找到靶子 的对象。批评国足,可以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而不是真正为了改进国足。而当有人认真讨论国足的问题时,他们会觉得这些人“太较真了”,和自己不是一类人。

4. 对“喷子”行为的厌恶与维护“和平讨论环境”的愿望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国足踢得不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 戾气十足、互相攻击 的讨论氛围。

反感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 有些批评国足的方式是极端化的,比如辱骂球员、教练,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这种行为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他们会站出来反驳,不是为了维护国足,而是为了 维护一种基本的、健康的讨论秩序。
渴望 constructive criticism: 很多人其实是希望国足能好起来的,他们也愿意看到有建设性的批评和讨论。但是,如果批评的方式变成了纯粹的“喷”和“嘲讽”,那么反驳者就会觉得,这种批评 没有价值,而且是在破坏讨论氛围。
“别把话说得太死”的心态: 即使国足现在成绩不佳,但未来还是有希望的。有些人不希望把话说得太死,留一点余地,也给自己留一点希望。

5. 足球文化差异与发展阶段的认知不同

有时候,反驳和嘲讽的产生,也源于对足球文化和发展阶段的理解不同。

国情差异: 足球在欧洲、南美等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足球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中国足球发展相对较晚,底子不厚。一些批评者可能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足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看到中国足球的 发展潜力 和 所处的阶段。
青训与基础: 很多懂球的人会强调青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足未来的根本。而只看表面的批评者,可能只关注眼前的输赢。当有人批评国足时,可能就是指出了青训的问题,而反驳者则认为,不能因为现在的不足就否定所有努力,或者认为批评者忽视了更根本的原因。

总结一下,为啥有人一喷国足就有人反驳?

情感因素: 民族情感、身份认同,以及对国足“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认知差异: 对足球的理解深度不同,对问题的分析角度不同,导致了“懂球”与“不懂球”的争论,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优越感。
历史习惯: 长期的失望积累,使得人们对国足的态度变得更加敏感和极端。
行为方式: 对极端批评、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的反感,以及对健康讨论环境的维护。
文化背景: 对中国足球发展阶段和国情的认知不同。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因为国足被喷而反驳时,别简单地认为他们是“护短”或者“没看清”。里面可能掺杂着无数的爱与恨、失望与希望、理智与情感。而那句“看不看过球”,往往就是这场复杂博弈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它既是辩论的起点,也常常是讨论的终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一个大排档的厨师做了一盘炒土豆丝,你可以说他的选材和技术不如星级酒店的大厨。但是如果你说他的炒土豆丝没有烧茄子的味道就给差评,那么人家八成会认为你在找茬。

说句不好听的话,很多喷国足的人就是这样的。相当一部分人喷国足的点可以说毫无依据,反而暴露出这些人对足球甚至体育基础知识的严重缺乏。就像一群连一元二次方程都不会解的人还想去评论吉米多维奇习题集的好坏一样。

比如之前的中国杯,中国大比分输给威尔士,就有人觉得我们怎么能输给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的球队?然而欧洲杯四强怎么可能是歪瓜裂枣呢?你可以说国足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球员不兴奋,心态崩了,但是也别这么对对手一无所知呀。稍微关注一些足球就应该知道威尔士刚刚打进了欧洲杯前四不是么。说白了就是看到比分就炸毛了。当年国足在世界杯上对上巴西,要是人家不收手 ,再进三个根本不是问题。

还有叙利亚国家队,人家代表叙利亚就非得在本国打仗的时候在国内训练?人家的头牌暨队长Omar Al-Somah可是沙特豪门吉达阿赫利的主力中锋,出场172次打进159球的队史第一射手,其中联赛124场117球,沙特联赛历史射手榜第四。2014年夏天加盟球队至今(沙特联赛为跨年制)曾经连续三年问鼎联赛金靴,射手榜也从来没掉出过前五名。最近这个赛季因为新冠停摆之前,他也已经在20场比赛打进了16个球,其中联赛18场14球,排名联赛射手榜第三。这样的球员你敢说他是小人物?放眼全沙特联赛,敢在进球效率上说能超过他的只有去年30场34球今年19场18球的前富力外援哈默德。人家在国内战火纷飞的时候一直在别的国家踢球,换句话说叙利亚国内在打仗,人家还能在红海边的别墅里吹空调喝咖啡,根本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拿的钱一点都不少。要是按照某些人的逻辑,从世界杯亚军奥运会金牌堕落到三十多年无缘世界杯,四十多年无缘欧洲杯的匈牙利就应该解散国家队了。还有迄今为止好不容易才打进一次欧洲杯决赛圈,一次世界杯没参加过的芬兰足球队也应该早就被解散掉,反正芬兰还有冰球队这样的世界级强队嘛。

更别说我在知乎不止一次看到“女足能不能赢男足”,“业余队能不能赢国足”这种稍微了解一点足球知识甚至是体育运动知识都会觉得很可笑的问题了。有些人说能不能努力,请问努力的标准是什么?高三的学生都是天天刷题,怎么还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考上985?

同样都是批评,对于1-5泰国这场球,我会说这场比赛怀疑有人在背后搞鬼,但是绝不会把锅往那些在场上孤掌难鸣的前锋以及一分钟都没上过场的人身上扣。我也绝不会把这场友谊赛的结果当做中国打不赢泰国的证明,就像之前友谊赛赢了法国也不能说明什么。我更不会选择性遗忘中国队两次亚洲杯打进前八名,2018世界杯预选赛战胜韩国并且坚持到最后一轮,就说他们总是输。

这些背后反映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中国人真的喜欢足球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喜欢的并不是足球,是胜利。比起经济、社会以及国家队成绩、领导机构,这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真要论昏庸程度,阿根廷足协在国家队参加百年美洲杯期间差点害得全队饿肚子,比起这个如何?真正足球氛围好的国家根本不需要国家队成绩来带领。我之前提到的匈牙利也没见人家不看足球只看拿过9块奥运金牌的水球不是?

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在中国足球的水平非常符合目前足球运动在中国的认可度和发展情况。在这种氛围彻底扭转之前,中国没有资格谈论进军世界杯。

也别说什么说冰箱不好还得懂冰箱结构之类的,要评价冰箱的好坏最起码得知道冰箱得插电而不是往里面塞现成的冰块吧。很多人反驳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歪风邪气对中国足球基础的毒害作用。别跟我说什么洗地,就好像那些有想法让孩子练足球的家长以及练足球的孩子不会受到这些恶臭舆论的影响一样。对了,特别要点名那些在韩日世界杯之前就开始展望淘汰赛,回过头来还不愿意接受现实,只会谩骂的不知天高地厚的白痴媒体。日本第一次打世界杯的时候还输给了牙买加呢,有人说什么了吗?到底是不允许不努力还是不允许输球,有些人只是在混淆概念而已。看到人家在世界杯上击败欧美强队就只会酸,只见过贼吃肉没见过贼挨打?

中国足球可以批评,但是不需要一群外行指点江山。同济版的高数教材再差,也轮不到一帮连因式分解都不会的人指手画脚。


最后聊两句吧。

我为什么设置了经过筛选显示评论?原因很简单,我的评论区不是用来吵架的。

从我目前的观察来看,有些人根本就没仔细看我写的东西,或者根本没有想清楚我的比喻是什么意思。再或者干脆就是谩骂以及把那些陈词滥调再重复一遍,甚至是人身攻击。我也不算是什么专业人士,但是最起码我能做到一件事,就是在写下这些之前会去转会市场网站、英文维基等地方去搜索一下。像叙利亚队长的数据都是这么来的。而不是一句“扯淡”“洗地”以及“怪我咯”就搪塞过去了。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很多正规足球媒体也是这个德性,除了迎合情绪以外没有任何正面作用。

如果说是简单的讨论或者指正,那么我还可以说欢迎。可惜很遗憾,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我这里不欢迎阅读理解困难症患者。要是连看这点文字的耐心,读懂这些的能力都没有,或者干脆是心瞎,除了“扯淡”“洗地”“怪我咯”就什么都说不出来的话,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点击退出。这个答案不适合你,这个问题也不适合你。我从来都没指望叫醒装睡的人,也不需要你们来认可。

中国足球就算不靠这些足球人,也绝不会指望一群为了流量以及发泄等原因不懂装懂、信口雌黄,散播错误言论、还用各种理由搪塞的混账,不管是“球迷”还是媒体。

user avatar

7月21号再度更新,我刚写完这个答案,底下群魔乱舞的黑子、喷子们就来了,比如这位:

你们说有大量类似上面这种所谓“球迷”的东西,中国的足球环境能好的了吗?

------------分割线,以下为原回答:

最近武磊所在的西甲西班牙人队降级西乙了。

国外的西班牙人队球迷们在讨论,我们新赛季降入西乙,就是一艘西乙航母,称霸西乙肯定可以第二年重新升回西甲。

知道我们国家的一半球迷们是怎么讨论的吗

武磊走吧,踢西乙太丢人了,足协不会同意的,足协主席老陈不会同意的,丢中国人的脸,还有很多人在想西班牙人什么时候降入西乙b……

武磊是第一个攻破巴萨球门的中国人。

国外西班牙人球迷把武磊当成他们的英雄,一些巴萨球迷看到武磊又进诺坎普球场,在新闻下面留言说那个可怕的男人又来了,一定要对他重点照顾。

然后国内呢。

武磊进了巴萨球,很多中国球迷说武磊就是运气捡了个漏。

还有说武磊垃圾,就进了巴萨一个球而已,换做谁谁谁进的比武磊还多。

西班牙人降级,国外球迷把主要责任归结在俱乐部高层身上。

国内很多球迷一个劲儿喷武磊,说武磊带着西班牙人降级,全是武磊责任。

国内提起国足,要么白斩鸡,要么把这群人换下去 换上十一头猪都比他们踢的好。

要这个球换做我爷爷(奶奶),打门都能进……

嘲讽国足的就是这么一群人。

我爸开玩笑,说我一个叔叔的脚臭,我那个叔叔说,就算再臭也比中国足球香吧。

我那个叔叔,我爸他们都不是足球迷,连足球是几个人踢都不知道的人,开玩笑都拿国足说事。

可见这个国家对于足球,尤其是中国足球的偏见到底多么可怕。

至于那些跳出来反驳无脑喷中国足球的人,那反而证明越来越多的球迷觉醒了,他们进步了!

user avatar

更新:来了几位饭圈球迷,没看完就开始喷,我名字都写了具体是哪几位专业球员(含国足)跑不过清华学生,只有加粗提醒。---延边李红军(后转会国安)、武汉蔡晟、前卫张兵---这些人的成绩都可以搜到。当时球员的主要问题是自律,能当专业球员肯定身体好没说的,但是经不住长期烟酒,你们觉得长期一晚上20几瓶、60几罐的啤酒喝着,体能就没问题?阿德里亚诺、乔治贝斯特这种天才都受不了。愿意了解的可以搜一下“海埂 黑车 翻墙”“高峰 68罐啤酒”“张玉宁 曲乐恒 酒驾”等等。

12分钟跑不是中国足协的发明,当年是巴西德国英国等国训练足球运动员体能的基本方法,巴西队1969年请了12分钟跑发明人库伯博士训练体能“在1969年他第一次为巴西队进行12分钟跑的测试时,巴西队的平均成绩仅为1.9英里(约3057米),而在世界杯开幕前,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2英里(约3540米),接近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水平。”(顺便说一下,1970年世界杯是在炎热的墨西哥高原举行,几个赛场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比体测的昆明海埂1800米高。巴西队夺冠过程中19个进球有12个来自下半场,按一些记录当年夺冠历程的文字中,在炎热的墨西哥高原上,往往在下半场巴西队以强大的体力摧毁了对手)。

作为一个93年所谓“伊尔比德惨案”开始看球的70后球迷,我觉得是整个社会的饭圈文化感染了足球圈。

就像以前演艺界一样,演员演得不好,大家可以随便喷,现在不行了,马上就会有人跑来说“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你懂演戏吗?“, 还有貌似理智一点的:”你说哥哥普通话不标准,但演戏是念普通话?那么广播员演戏最好!你完全喷不到点子上,一看你就不懂演戏!“

至于很多连YOYO和库柏12分钟跑都没分清的就更不要说了-----就是这些人在怪别人”不懂球“。

实际上,王兴短短几句话信息量很大,老球迷一听就知道说的是什么,有很多背景知识。他用”生死线“这个词很多新球迷都不知道,以为是个夸张的口语,能知道这个词的看球起码20年(经提醒王兴原文是“及格线”,看来他的确错了,错在高估了当年的球员,不是跑不到“及格线”而是连更低一级的“生死线”都有人跑不过)。当初是3400米是“免试线”直接得上岗证,3200米是“及格线”但要加测25米折返跑,3000至3200米之间在联赛中途有补测机会,3000米以下直接一年没球踢,高原测试以上标准减100米,所以在昆明测试2900就是决定当年有无球踢的“生死线”。(这个标准在测试几年后变过一次,加了100米,所以我也记不得一开始是2900还是后来加了100才是2900)他说的跑不到生死线的“本土大牌”是国脚李红军、蔡晟等。他说的“随便就能跑3、4000米”的是巴拉圭的卡西亚诺,刚从南美飞十几个小时到昆明,时差没倒完就跑了3400米,后来转会到鲁能,体测跑了3470创了海埂记录,跑之前和试训外援一起住在没有冲凉的比较差的房间,跑完桑特拉齐立马叫他搬到正式球员宿舍。

国内球员也有牛人,据说当年最高纪录是在荷兰踢过球的谢育新,平原跑过3600。山东的矫春本也能跑3400,而且是个酒神,经常喝酒,一晚上能干24瓶,后来酒驾撞死一位环卫工。但是其他身体没有他这么奇葩的球员,经常不自律的烟酒导致很多球员体能很差,训练水平也很低,1992年甲A联赛球员场均跑动不到6000米----而给大家印象是不怎么跑的梅西一场球都有7000~8000;包括谢育新后来也成了体能困难户,王兴的讽刺放到当年基本属实---他并没有说所有球员跑不过所有普通大学生,结合前后文显然特指某些“本土大牌”,清华大学2017年大一体测12.5%的学生能跑进12分20秒的满分,98年应该更好。所以有名有姓的严谨的说就是李红军、蔡晟等多个职业球员12分钟跑还跑不过普通大学生。

足球不是跑步,但有氧能力是一切身体运动的基础,那时候只要关注足球的就会知道很多球员的“黑历史”,比如魏群在酒吧打架屁股被砍四瓣,李章洙查房发现高峰喝了68罐啤酒且还在喝,海埂集训很多球员晚上翻墙出去玩,导致海埂的黑车成了一大产业。

所以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球迷,自然知道王兴在说什么,2011年后因为球员和各路专家的反对,取消了体测。目前能知道的世界球星中,据体坛周报梁熙明说,曼朱基奇11岁12分钟跑成绩3300米,我之前看C罗的一周训练计划,有氧差不多要练3~4次(当然不一定是跑圈),体能狂人德甲冠军教练马加特在鲁能训练一跑就是70分钟,李铁国家队集训每天先跑8公里,科学的有氧训练是必要的,看王俊生的回忆录,在当年的假职业的背景下,足协用这个来强迫各队抓体能是不得已。1998年球员场均跑动由1992年的不到6000米提升到9000米,2002年更是进入了世界杯。2011年取消了体测。

最后,今天看到了李晓鹏指导的采访,在问道现在球员和当年区别的时候说:“我想这个是有争论的,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球员不如原来的队员,我不这样认为。第一个就像咱们刚才说的,定点的位置技术可能跟原来有点差距,第二个这种身体素质,我们看跑、跳。但是现在队员承受压力更大,高强度跑的能力更强。原来的比赛,其实你把95、96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年代的比赛录像和现在比赛录像放到一块,你去感受一下,其实差距是很明显的。”----作为当年一路看球过来的球迷,深以为然,现在的节奏不是当年能比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一提到国足,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群人在互相“输出”。为啥有人一“喷”国足,就有人跳出来反驳,甚至嘲讽“看不看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咱们细掰扯一下。1. 情感投入与身份认同:这是最核心的首先,得明白,足球在中国,尤其是国足,对很多人来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普遍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能找到自己站得住脚的理由。说到底,这背后涉及到道德判断、个人处境、行业认知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一层层地聊。为什么有人会“怒喷”盗版游戏?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对游戏盗版那么抵触。这背后有几个主要的驱动力: 对.............
  • 回答
    说起Uzi,在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里这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甚至可以说是很多玩家,尤其是老玩家心中的一个图腾。但就是这样一位在许多人心中有着特殊地位的选手,却也常常成为被攻击、被“喷”的对象。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Uzi的成就和影响力.............
  • 回答
    深大和南科大,这两所名字里都带着“深圳”标签的年轻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绝对算得上是冉冉升起的新星。一个历史相对悠久,从“特区大学”的身份一路发展壮大;一个则是国家战略下的产物,从零开始,追求世界一流。然而,就是这样两所备受瞩目的大学,却也常常成为网络上“口诛笔伐”的对象。为啥?这事儿说起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释为什么网络上有人“喷”华为,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负面评价相对较少。核心原因在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放大效应、信息茧房以及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顾虑。让我们详细来分析一下:一、 网络环境的特殊性:1. 匿名性与低门槛: 放大负面情绪: 在网络上.............
  • 回答
    乌合麒麟每次发布新作品,都像往常一样,几乎是例行公事般地引来一阵争议和批评,这已经成为了他作为一名网络画师的“招牌”之一。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这其中掺杂着艺术、政治、网络文化,以及人性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承认,乌合麒麟的作品,尤其是他那些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讽刺画,注.............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一提到猫粮,网上简直是个“战场”,无论多贵的牌子,总有人能挑出毛病来。渴望这种被很多人视为“天花板”的品牌,也逃不过被“喷”的命运,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一个个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没有“完美”的猫粮。就像人一样,每只猫咪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 回答
    凤凰传奇之所以在有人批评时会引来不少“维护者”的反驳甚至攻击(俗称“喷”),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现象,涉及到对凤凰传奇的认知、粉丝群体的构成、以及网络文化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1. 凤凰传奇独特的音乐风格与受众群体: “神曲”的国民度和大众喜爱度: 凤凰传奇的音乐以其朗朗上口.............
  • 回答
    要聊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穿越回90年代,那个游戏产业刚起步,但又充满黄金时代气息的年代。那时候,电子游戏不像现在这样遍布每个家庭,它更像是一种相对高端的娱乐方式,一种新奇的科技产物。想象一下,90年代你是一个游戏爱好者,想玩一款热门大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游戏店,掏出鼓鼓囊囊的钱包。那时候的游戏,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游戏圈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要说为什么腾讯游戏挨喷比米哈游更厉害,这俩公司做法就不一样,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我给你捋一捋,咱们就当是平时唠嗑,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得从这两家公司的“画风”说起。腾讯游戏:你想想,腾讯在中国游戏市场地位怎么样?那可以说是“巨无霸.............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的困惑。确实,放眼望去,似乎大学学生会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充斥着各种“吐槽”和“劝退”的声音,仿佛加入学生会就等于“自毁前程”。但真的是这样吗?我想,是时候有人站出来,好好跟大伙儿聊聊,学生会到底是个怎样的组织,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
  • 回答
    .......
  • 回答
    有人能够一碰到枕头就睡着,这其实是一种 快速入睡能力 的体现,其背后涉及生理、心理和行为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并非简单的“累了就能睡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通常是具备了以下一个或多个有利条件,并可能通过长期训练或自然倾向形成了这种能力:一、生理基础:健康的睡眠驱动力与信号传递.............
  • 回答
    有人愿意缴纳“五险一金”而不是购买商业保险,这是因为“五险一金”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这些优势是单一商业保险产品往往难以完全替代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五险一金”的本质、保障范围、法律强制性、以及其社会属性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五险一金”的本质与构成首先,需要明确“五险一金”并非单.............
  • 回答
    孙一宁这个人,近几年在网上确实激起了不少涟漪,也引来了很多关注。要说为什么有人喜欢她,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毕竟每个人喜欢一个人的理由都不太一样。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她身上那种“真实”感。在当下这个充斥着各种滤镜、人设和精心包装的社交媒体时代,孙一宁的表现风格,很多时候让人觉得她就是那个样子,没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在问为什么大家追《长安三万里》,却对《熊出没》里的“光头强”骂声一片(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并非真的骂声一片)。其实“爽文”这个标签,就像给一本书贴标签,有它的受众和侧重点。“不死者之王”和“一击男”能被放在一起讨论,本身就说明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为何一个被冠以“爽文”.............
  • 回答
    在2021年双十一期间,购物App上流行的小游戏(如“砍价游戏”“虚拟红包争夺战”“限时任务挑战”等)之所以吸引大量用户,是多重心理、商业策略和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社交需求、商业逻辑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一、心理动机:即时满足与奖励机制1. 多巴胺驱动的即时反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