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上经常说东北人很多都是山东人闯关东后代,可是方言为什么没有带去?

回答
网上确实流传着“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这种说法,但仔细探究起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即便当初闯关东的主力是山东人,东北方言为何却鲜有山东方言的影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历史和语言演变原因。

一、 “闯关东”的复杂背景:山东人是主力,但并非唯一

首先要明确的是,“闯关东”绝非一场单一民族、单一地域的迁徙活动。虽然山东是历次大规模闯关东人口来源的重镇,但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其他来源地。

山东人的重要性: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如黄河改道、旱涝)和战乱,特别是清末时期,山东人口稠密,耕地不足,生存压力巨大。相对而言,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这使得山东人成为闯关东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同治、光绪年间。他们怀揣着“闯”的精神,以一种半官方、半自发的模式涌向东北寻求生计。
其他地区移民: 除了山东,河北、河南等华北地区的民众也参与了闯关东。只不过,从人口比例和影响力来看,山东人的贡献最为突出。另外,也有一些来自山西、陕西等地的移民,以及少量来自苏北的移民。
满族与早期移民: 事实上,“闯关东”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多个历史时期。在清朝统治初期,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并且已经有汉族人口定居。闯关东更多的是指清朝中后期(尤其是康乾盛世后)到民国时期,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涌入东北的过程。

二、 为何方言未能“带过去”?原因错综复杂

这个问题其实是问得非常关键,也是很多人迷惑的地方。为何山东人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耕作技术、一些习俗,却似乎没有将他们的方言也“根深蒂固”地带到东北,并在当地形成主流的山东方言区呢?这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东北方言的形成基础——官话的影响与融合:
满族语言与早期汉化: 东北地区在清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是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虽然满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在与汉族互动过程中,早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汉化。而东北地区早期汉族移民所使用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到了当时北方官话的影响。
清朝的官话推广: 清朝作为中央王朝,其官方语言是满汉双语,但满语的日常使用在关内早已式微,更多的是以北京官话(早期普通话的雏形)为核心的官话系统。在行政、文化、教育等方面,官话扮演着主导角色。当大规模的移民涌入时,他们并非进入一片完全没有语言基础的“白纸”上,而是进入了一个已经存在官话影响的区域。
“东北官话”的形成: 东北官话,虽然与北京官话有所不同,但其根基和主要特征都属于官话系统。它是随着汉族人口的不断迁入,在官话的基础上,融合了各地移民带来的方言元素,并受到东北地区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2. 移民的多样性与语言的自然选择:
多源性移民: 正如前面所说,闯关东并非只有山东人。即便山东人是主力,但其他地区移民带来的方言也构成了东北方言的组成部分。当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时,为了沟通交流的便利,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趋向于使用一种相对通用、易于理解的语言。
“共同语”的形成: 在移民潮中,那些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语言特征,或者最接近当地已经存在的官话特点的方言,更容易传播开来。这是一种自然的语言选择过程。山东方言虽然是当地人自己的母语,但在面对来自其他地区、有官话基础的移民时,其传播的“竞争力”相对减弱。

3. 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影响:
分散居住与集中区域: 虽然大量人口涌入,但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很多移民初期是分散居住在各个地区开发土地。然而,在一些城镇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语言的交流和融合会更加迅速。在这些区域,官话的影响力和接受度可能更高。
社会阶层与沟通需求: 官员、商人、知识分子等群体,他们本身更倾向于使用官话,这也会促进官话在社会上层和流通层面的传播。

4. 山东方言本身的特点与北方官话的接近度:
鲁语与官话的渊源: 山东方言本身也并非完全独立于官话系统。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属于官话的一个分支(如胶辽官话、冀鲁官话等)。虽然与北京官话存在差异,但其基础和很多语音、词汇都与北方官话有共通之处。这种接近性使得山东人即使使用自己的方言,在与同样说着官话或接近官话的人交流时,也并非完全无法沟通,反而更容易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从而促使了官话特征的融合。
山东方言的内部差异: 山东省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方言也有差异。例如,鲁西的一些方言可能与河南方言更接近,鲁东的一些方言则可能受到胶东地区的影响更大。这种内部差异也使得山东方言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去“压倒”其他声音。

5. 历史的演变与语言的传承:
代际传递的“变异”: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最初的移民说着纯粹的山东方言,经过几代人在东北的繁衍生息,受到周围环境和其他语言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后代在继承语言时,也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朝着更适应当地环境的语言模式靠拢。
语言的“选择性继承”: 人们在移民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性地保留和传承那些对自己最实用、最有利的语言特征。在需要与更广泛人群交流的情况下,能够被更多人理解的语言形式自然会更受欢迎。

总结来说,东北方言未能带有明显的、主导性的山东方言痕迹,并非意味着山东人的贡献被抹杀,而是因为:

“闯关东”本身是一个多源头的移民过程,并非只有山东人。
东北地区在移民到来之前,已经存在官话的影响基础。
为了实现跨区域的有效沟通,移民之间会自然地形成一种更具通用性的语言——即东北官话。
山东方言与北方官话存在一定的接近性,这使得其并非像完全独立的外来语言那样需要从零开始传播,反而更容易融入和促进了官话的融合。
语言的自然演变和代际传承过程,也会在新的环境下产生变化。

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东北方言,实际上是清末以来,在官话基础上,融合了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多个地区移民的方言特点,最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北方官话变体。山东人是这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带去了生存的智慧和劳动的双手,也间接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但并非以一种“方言取代一切”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方言带过去了,但只在家庭内部延续,在公开交流中使用的是东北的官话

比如河北人闯关东到东北,第一代老人都还保留说河北方言的习惯,无论家里家外都是河北话。但在公开社交中,毕竟河北方言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的,会有所修正,改变少许的发音和腔调,以尽量让对方听懂。第二代第三代,大抵就是在外说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在家庭内与老人交流则使用河北方言。现在的东北人,第一二代闯关东的老一辈大抵都不在了,都是闯关东的四五六代,家庭内大概也不大说故乡方言了,因为没人会说了。这不是方言没带过去,而是经过几代人的蜕变,方言逐步退出了交流。这是第一方面。

其次,东北也有类似普通话一样的官方语言,姑且称为官话吧。尽管从黑龙江到辽宁,地域跨度大,官话也没有完全统一,但在不同时期都推行过相对统一的官话。这样就形成了几个基础发音相同,声调存在差别的大的官话区,现存的吉辽黑东北方言就是这几个官话区改易的结果。

所以,不是方言没有带过去,方言在最初是带过去的。只是在几代人的蜕变和官话交流的共同作用下,当代东北人已经不大会说四五代以前的故乡方言了。

user avatar

有没有人想过一个问题,就是杨子荣是山东人,说的是山东话,他是怎么打入匪巢并取得土匪信任的?

道理很简单,土匪说的也可能是山东话,或者说那个年代在东北说山东话,并不会被认为是外乡人。

user avatar

我老家在1956年接收了一批临沂地区移民,建了一系列带编号的纯山东村子。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两种官方语言:东北话和类似外语的山东话。大街上到处都可以听见山东话,我一句也听不懂。我爸能听懂,令我非常崇拜,类似于现在看到和老外无障碍交流的国人一样。

70年代我上学的时候,班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山东移民二代,他们的日常语言就是外语一般的山东话,反正他们什么事不想让我们本地人知道的,都用山东话说(后来看电影风语者,就是那个感觉)。

关于山东话的记忆后来就淡了,直到前几年回老家,忽然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说山东话,路过山东村也没有说山东话的,山东话就这么华丽丽地消失了。

所以我推测,在每个历史阶段,一个小的群体中山东话都是这么被东北话淘汰的,导致即便一个地方最终山东后裔占绝对多数,语言还是东北话。

另外,我也是山东后裔。小时候和山东孩子打架,骂他们山东棒子,后来我爷爷说我们也是山东棒子,我幼小的心灵受到巨大打击,然后我就不骂山东棒子了。

再多说几句。七十年代中末期,这些山东移民已经缓过劲来了,所以经常会有拖家带口回关里家省亲的,我的山东同学很多成了我们同龄人中坐过火车见过大山的人,非常令人羡慕。还有他们回来的时候带来的花生和红薯真是人间美味。当年这些山东移民都很艰苦,他们刚到东北时正赶上小冰期,能熬过来不容易。他们比我们本地人抱团,也能吃苦,所以山东村发展的都不错,我们隔壁镇直接把镇政府搬到了山东村里,镇名也改成了兴十四镇。

user avatar

因为当时东北经济好,东北各地方言和山东各地方言同属于北方官话,同化能力还是有的。

知道八十年代,我家那边都还有很多闯关东的,有的只是去东北那边工作不是定居,有的是在那边工作几年后定居了。

我认识的长辈还去那边农场打工过,给马钉马掌,而且还有那边的户口,不过也回家了。还有另一个认识的长辈当年也去东北,不过稍早,是做伐木工人。他们那些人说话就完全没有东北口音。

还有一些不太认识的长辈,已经在那边定居几十年了。他们和他们的子女到我们那里时,口音就已经是东北口音了,不过都还听得懂。

到了二十一世纪后,又有很多闯关东的人都回家发展了,有些事情提起来太让人伤感,不讲也罢了。

当然我们那里去东北读大学的还是很多,毕竟东北的高等教育学校很多而且很不错。也有不少人待了四年之后,留恋东北的风土人情,就留下发展的。不过大部分还是去了北京,或者到了青岛和济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