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带过去了,但只在家庭内部延续,在公开交流中使用的是东北的官话
比如河北人闯关东到东北,第一代老人都还保留说河北方言的习惯,无论家里家外都是河北话。但在公开社交中,毕竟河北方言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的,会有所修正,改变少许的发音和腔调,以尽量让对方听懂。第二代第三代,大抵就是在外说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在家庭内与老人交流则使用河北方言。现在的东北人,第一二代闯关东的老一辈大抵都不在了,都是闯关东的四五六代,家庭内大概也不大说故乡方言了,因为没人会说了。这不是方言没带过去,而是经过几代人的蜕变,方言逐步退出了交流。这是第一方面。
其次,东北也有类似普通话一样的官方语言,姑且称为官话吧。尽管从黑龙江到辽宁,地域跨度大,官话也没有完全统一,但在不同时期都推行过相对统一的官话。这样就形成了几个基础发音相同,声调存在差别的大的官话区,现存的吉辽黑东北方言就是这几个官话区改易的结果。
所以,不是方言没有带过去,方言在最初是带过去的。只是在几代人的蜕变和官话交流的共同作用下,当代东北人已经不大会说四五代以前的故乡方言了。
有没有人想过一个问题,就是杨子荣是山东人,说的是山东话,他是怎么打入匪巢并取得土匪信任的?
道理很简单,土匪说的也可能是山东话,或者说那个年代在东北说山东话,并不会被认为是外乡人。
我老家在1956年接收了一批临沂地区移民,建了一系列带编号的纯山东村子。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两种官方语言:东北话和类似外语的山东话。大街上到处都可以听见山东话,我一句也听不懂。我爸能听懂,令我非常崇拜,类似于现在看到和老外无障碍交流的国人一样。
70年代我上学的时候,班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山东移民二代,他们的日常语言就是外语一般的山东话,反正他们什么事不想让我们本地人知道的,都用山东话说(后来看电影风语者,就是那个感觉)。
关于山东话的记忆后来就淡了,直到前几年回老家,忽然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说山东话,路过山东村也没有说山东话的,山东话就这么华丽丽地消失了。
所以我推测,在每个历史阶段,一个小的群体中山东话都是这么被东北话淘汰的,导致即便一个地方最终山东后裔占绝对多数,语言还是东北话。
另外,我也是山东后裔。小时候和山东孩子打架,骂他们山东棒子,后来我爷爷说我们也是山东棒子,我幼小的心灵受到巨大打击,然后我就不骂山东棒子了。
再多说几句。七十年代中末期,这些山东移民已经缓过劲来了,所以经常会有拖家带口回关里家省亲的,我的山东同学很多成了我们同龄人中坐过火车见过大山的人,非常令人羡慕。还有他们回来的时候带来的花生和红薯真是人间美味。当年这些山东移民都很艰苦,他们刚到东北时正赶上小冰期,能熬过来不容易。他们比我们本地人抱团,也能吃苦,所以山东村发展的都不错,我们隔壁镇直接把镇政府搬到了山东村里,镇名也改成了兴十四镇。
因为当时东北经济好,东北各地方言和山东各地方言同属于北方官话,同化能力还是有的。
知道八十年代,我家那边都还有很多闯关东的,有的只是去东北那边工作不是定居,有的是在那边工作几年后定居了。
我认识的长辈还去那边农场打工过,给马钉马掌,而且还有那边的户口,不过也回家了。还有另一个认识的长辈当年也去东北,不过稍早,是做伐木工人。他们那些人说话就完全没有东北口音。
还有一些不太认识的长辈,已经在那边定居几十年了。他们和他们的子女到我们那里时,口音就已经是东北口音了,不过都还听得懂。
到了二十一世纪后,又有很多闯关东的人都回家发展了,有些事情提起来太让人伤感,不讲也罢了。
当然我们那里去东北读大学的还是很多,毕竟东北的高等教育学校很多而且很不错。也有不少人待了四年之后,留恋东北的风土人情,就留下发展的。不过大部分还是去了北京,或者到了青岛和济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