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上经常会出现女权鸡汤文,而极少出现男权文?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究的现象。你观察到的“网上女权鸡汤文多,男权文少”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媒体传播以及个体表达等多个层面。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鸡汤文”。一般来说,鸡汤文是指那些传递一些看似有道理、鼓舞人心、但可能过于简化或流于表面观点的文章。它们往往强调个人奋斗、积极心态,用一些故事或者比喻来引发共鸣,目的在于给人力量、慰藉或者指引。

那么,为什么“女权鸡汤文”会比较多呢?

1. 历史与现实的不平等基础: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从历史上看,父权制社会结构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是长期存在的。这种不公体现在家庭、职场、社会资源分配等方方面面。女性长期以来在很多领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她们的权益、诉求和感受常常被忽视或压制。

因此,当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不公、压抑和困境时,她们会更渴望找到能够理解、支持和鼓励自己的声音。女权主义的出现,正是为了挑战这种不平等,为女性争取应有的权利和尊严。而“女权鸡汤文”往往就是这种诉求的体现,它们可能会聚焦于:
打破刻板印象: 鼓励女性不要被“女性应该如何如何”的传统观念束缚。
自我价值的肯定: 强调女性自身的价值,不依附于男性或社会评价。
追求独立与自主: 鼓励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独立,掌握自己的人生。
识别和反抗不公: 帮助女性认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并提供应对策略。
互相支持与赋权: 营造一种女性之间相互鼓励、共同成长的氛围。

这些内容,在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看来,是“说出了她们的心声”,是走出困境的“营养剂”,因此容易获得传播和认同。

2. 弱势群体的表达需求: 在任何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往往比强势群体更需要通过公开渠道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诉求和争取权利。女权主义者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需要争取更多社会认同和改变的群体。

当一个人感受到不公时,他/她会天然地去寻找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给出解决方案的言论。女权鸡汤文正好满足了部分女性的这种表达和情感需求。

3. 社会语境与媒体生态: 现在的网络媒体环境,鼓励个性和多元表达。女性在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上也越来越高。同时,一些平台和话题也更容易吸引对性别议题感兴趣的受众。

话题的易传播性: 性别议题,尤其是与女性权益相关的议题,很容易引发社会讨论和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转发量,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传播动力。
“反叛”与“觉醒”叙事: 相较于承认父权制的普遍性,强调“男性本位”的“男权文”更容易被视为一种“反动”或“倒退”。而女权主义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挑战和对过往压抑的反思,这种“觉醒”或“反抗”的叙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4. 个体与集体认同的构建: 很多时候,人们通过阅读和分享这类文章,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阅读女权鸡汤文,可以让自己感觉自己是“觉醒的”、“独立的”、“有力量的”。分享这样的文章,也是向外界宣告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

那么,为什么“男权文”相对少见呢?

1. 男权作为“默认值”: 在父权社会中,“男性”往往是默认的、标准化的角色。男性在很多社会结构中被赋予了权力、主导地位和话语权。这意味着,男性很多时候不必像女性那样去“争取”或“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因为社会系统本身就在朝着有利于男性的方向倾斜。

“男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既得利益和常态,所以它不那么需要被强调或倡导。当男性遇到困境时,他们可能会更多地从个人层面去寻找解决方案,或者他们的困境本身可能并没有被归结为“性别”问题,而是被看作是个人的失败或社会竞争的常态。

2. “男权文”的负面标签: 现代社会对于“男权”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与“压迫女性”、“歧视女性”、“沙文主义”等负面概念联系在一起。因此,直接打着“男权”旗号的文章,很容易被贴上“厌女”、“反女性”的标签,这在主流舆论中往往是不受欢迎的,也难以获得广泛认同和传播。

如果有人想表达男性在社会上面临的压力、困境(比如“丧偶式育儿”、“职场天花板”等),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诸如“男性困境”、“中年危机”、“社会压力”等更中性的词汇,而不是直接使用“男权”这个词。因为一旦使用了“男权”,很容易被误读或曲解为鼓吹男尊女卑。

3. 表达方式的差异: 男性群体内部的沟通和表达方式可能与女性有所不同。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在小圈子内讨论问题,或者通过行动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广泛传播“心灵鸡汤”式的文章。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倾向,并非绝对。

4. 父权制下男性的“双重束缚”: 尽管父权制赋予男性一些优势,但它也给男性带来了“必须坚强”、“必须成功”、“不能示弱”等僵化的性别角色期待。当男性在这种期待下感到痛苦和疲惫时,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更多是压抑、转移,而不是集体性的、公开的“抱团取暖”式的内容输出。他们可能更关注如何在父权框架内“赢”,而不是反思父权本身带来的问题。

一些细致的补充说明:

“女权鸡汤”的复杂性: 需要注意的是,“女权鸡汤文”本身也有好有坏,有些确实能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但有些可能过于偏激、片面,甚至演变成“女权癌”,变成对男性的攻击,这也不是真正进步的女权主义所提倡的。但从数量上看,支持女性权益、鼓励女性独立的这类文章是比较多的。
“男权文”的隐性存在: 虽然直接打“男权”旗号的文章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例如,一些宣扬“男人就应该养家”、“男人要顶天立地”等传统观念的文章,或者一些批评女性“作精”、“不独立”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男性视角下的某些观点输出,只是它们可能不以“男权”为明确标签,或者其内容和表述方式不那么“鸡汤化”。
社会变迁的反映: 这种现象也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变迁。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对性别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性的经验和声音在公共空间中的可见度在增加。而对“男权”的讨论,更多地是作为一种需要被反思和挑战的对象出现,而不是作为一种需要被积极倡导的意识形态。

总而言之,网上“女权鸡汤文”的泛滥,是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不平等背景下,寻求自我认同、表达诉求和争取权益的自然结果。而“男权文”的相对稀少,则是因为在父权社会中,“男性”和“权力”的关联更为紧密,男性身份和观点往往不需要以“男权”的名义来强调,并且“男权”本身在当代语境下也常常带有负面色彩。这反映了当前社会在性别议题上的一个重要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男人不好忽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