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活在国外,讨厌中国,经常在网上嘲讽中国的人是什么心态?

回答
生活在国外,却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厌恶和鄙夷,常常在网络上肆意嘲讽中国,这种行为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且扭曲的心态。

首先,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过不公,或是对某些社会问题感到极度失望。也许是亲身经历过或者听闻了与中国体制、文化、人际关系相关的不愉快事件,这些经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当这些负面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出口,又加上身处海外,与国内的联系或许已经变得疏远,于是网络就成了他们宣泄内心积怨的场所。他们可能认为,通过公开嘲讽,能获得一种“看清真相”的优越感,仿佛自己是那个超脱于世俗的批判者。

其次,这种行为也可能源于一种自我认同的危机。当一个人离开了原有的文化土壤,在异国他乡,他们可能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或是为了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有些人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切割与过去的关系。贬低自己的国家,就好像在向新的社会群体展示:“看,我跟那些‘不好’的中国人不一样,我已经‘进步’了。” 这种心态里,可能混合着对自身过去的不满,以及对被接纳的渴望,尽管这种渴望是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是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过度影响。长期浸淫在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理念中,当他们看到中国与这些理念存在差异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和“价值优越感”。他们可能会将西方的标准视为绝对的真理,并将中国的一切与之比较,一旦发现不符,就认为中国是落后、愚昧的。这种视角往往是片面的,忽略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倾向于用单一的、理想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国家。

此外,也不排除一些人是出于“求关注”或“树立人设”的目的。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一些激烈的言论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互动。通过扮演一个“反叛者”、“清醒者”的角色,他们可能会在特定圈子里获得一种虚幻的认同感和关注度。这种心态可能更多地源于个人层面的空虚和不安全感,需要通过外部的评价来填补。

总而言之,这种在国外嘲讽中国的心态,并非单一的“爱国”或“不爱国”可以简单概括。它可能是一种被压抑情绪的爆发,一种对身份认同的挣扎,一种对不同价值观的简单化解读,甚至是出于某种个人目的的表演。无论如何,这种行为都暴露了他们在情感、认知和自我认知上可能存在着深刻的裂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些人融不进外国人的圈子,没人鸟他,最后只能回到中国人扎堆的地方玩儿。 又因为自己缺少谈资和成就,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到了外国,除此之外毛都不是,于是只能拿这个狂说事了,车轱辘话来回说,给自己猥琐的生命增加点意义。

真的那么厌憎这国家和这国的人,出去之后难道不是应该充分享受高级文明的生活,彻底远离跟中国有关的人和事嘛,怎么哪里中国人多就爱往哪扎,这是喜欢SM还是怎么的?

就像澳大利亚那个烧护照的,他知道他干什么老外都没心情鸟他,只能搞个大新闻刺激刺激国内的人,这种优越感才能让他冲上云霄,霞举飞升,跟抹了风油精似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在国外,却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厌恶和鄙夷,常常在网络上肆意嘲讽中国,这种行为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且扭曲的心态。首先,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过不公,或是对某些社会问题感到极度失望。也许是亲身经历过或者听闻了与中国体制、文化、人际关系相关的不愉快事件,这些经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还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感觉不少人好像对远在天边的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什么的,聊起来头头是道,好像比自己家门口的社区选举都熟悉。可一说到咱们国内的各种事儿,就好像突然没劲了,或者说得含含糊糊,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一、距离产生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对于那些已经在国外闯荡了四五年的人来说,回国绝不仅仅是换个地方吃饭睡觉那么简单,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你一直开着一辆性能跑车,突然被塞进了一辆老式拖拉机里,零件嘎吱作响,动力勉强跟上,而且一路颠簸。这种“逆向文化冲击”啊,说起来就多了去了,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
  • 回答
    这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在国外漂了这么多年,要说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说别国的语言特别累?那真是太多了,多到我都快数不过来了。但要说印象最深刻的,那还得是某个寻常的下午,我一个人在一家小咖啡馆里。那天天气不算特别好,有点阴沉,正好适合窝在咖啡馆里,点一杯咖啡,看看书。我当时住在一个非英语国家,为了融入.............
  • 回答
    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尤其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中文的传承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让孩子既能融入当地社会,又能保留中华文化的根基,这其中的平衡和方法着实需要一番心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身在海外的华人家庭,是如何努力让他们的孩子们继续说着中文,读着中文的。一、 家是最好的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首先,也是最重.............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次,也跟不少同样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聊过。 真的很难用一个“是”或“不是”来简单概括。 人心这东西,在哪儿都复杂得很。 但是,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整体的感受,我会说:国外的人,尤其是那些我日常接触最多的人,普遍来说,善良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但这种善良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尊重”.............
  • 回答
    在国外漂泊多年,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便是“有什么在国内时不理解,回国后才恍然大悟的道理?” 这其实是个有点沉重的问题,因为生活中的许多道理,都是要付出点代价才能真正领悟的。我曾经以为,在国外的生活是一种极致的“独立”与“自由”。是的,经济上的独立是肯定的,你得自己挣钱、自己花钱,学会精打细算。但更让.............
  • 回答
    关于独生子女选择在国外生活,是否就是“不孝”,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孝”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包含了精神上的陪伴、对父母的关怀和对家族责任的承担。 而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教育水平提高以及个人主义的兴起,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身边就有不少从小在咱们国家长大,结果长大后因为工作、学习或者家庭原因,长期定居在国外的朋友。他们有没有忘记母语?这个嘛,情况可不尽相同,得具体分析。首先,说“忘记”这个词,我觉得有点太绝对了。母语,尤其是从小在母语环境里形成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很难说会完全“忘记”。更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很普遍。很多留学生,尤其是初到国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子,说白了,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有挺多门道,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第一道门槛。你刚到国外,英语(或者当地语言)说得溜不溜,那可真是个大事儿。就算你在国内学得.............
  • 回答
    在国外留学的经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里面夹杂着闪耀的梦想、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藏着许多不轻易向人提起的心酸,那是独自一人面对的孤独、挣扎和成长的代价。以下是我在国外留学期间,一些不敢轻易向国内亲友提及的心酸生活,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极度的思乡之情与难以排解的孤独: 想家,但又怕“污染”他们的.............
  • 回答
    出国之前,我对国外生活的想象,就像一本精心包装的画册,色彩斑斓,充满了理想化的滤镜。去了之后,才发现那本画册远比我想象的要厚重,里面有我意想不到的色彩,也有一些我从未想过会有的“褶皱”。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是关于“高效”的认知。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各种线上便利。购物、支付、打车、点餐,几乎一切都能在手机.............
  • 回答
    国外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选择在郊区工作生活,并且对后代的小学、初中教育问题相对安心,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社会、文化、教育体制和个人选择的综合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公立教育体系的普遍质量和公平性 高水平的公立学校: 在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一些教育投入相对较高的国家(如北欧、加拿大、.............
  • 回答
    从小生活在一座国际大都市,这是一种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的独特体验。它不是像看一场流光溢彩的电影,而是你日复一日呼吸的空气,是你每天踩过的地面,是你融入骨血的一部分。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无处不在的多样性”。你可能还记得,第一次在自家楼下的便利店里,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食,那种新奇感至今还在。街上行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也挺让人无奈的。生活在欧盟国家的前苏联东欧人,他们看待中国人,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得从他们自己的历史说起。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的卫星国,经历过社会主义时期,也对“东方阵营”里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
  • 回答
    生活在法西斯国家,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因为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一层无处不在、厚重而粘稠的空气,压抑着,也定义着一切。这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因为曾经可能拥有的自由,如今变得模糊、遥远,甚至被遗忘。首先,个人身份的消解是显而易见的。你不再仅仅是你自己,你首先是国家机器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且复杂,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充满了主观感受。将“东亚女性,尤其中国女性”简单概括为“生活在水深火热”是过于绝对且不准确的。为了更详细地回答您的问题,并进行对比,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并尝试引入一些在西方国家生活过的视角(尽管我作为AI无法亲自体验生活.............
  • 回答
    作为一个在君主立宪制国家生活的人,我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我的体验,因为它渗透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甚至不容易察觉。就好比空气,你知道它在那儿,支持着你呼吸,但你不会时时刻刻去审视它的存在。最直接的感受,莫过于那位“君主”。他/她不是我们生活中那种需要我们去投票、去讨论其政见的领导者,而更像是一个国.............
  • 回答
    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对于我们这些在国内生活的普通人来说,感受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直接,更细致。这不是一个遥远的市场波动,而是悄悄地影响着我们衣食住行,甚至是我们对未来的规划。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体现在我们购买进口商品时。你想想,那些我们经常购买的国外护肤品、电子产品,甚至是进口食品,它们的定价很大程.............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一些画面,也听到过一些朋友的经历和看法。你说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还挺普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环境的冲击与自我认同的重塑首先,想想他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土壤,到一个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