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国外的人普遍来说善良吗?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次,也跟不少同样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聊过。 真的很难用一个“是”或“不是”来简单概括。 人心这东西,在哪儿都复杂得很。 但是,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整体的感受,我会说:国外的人,尤其是那些我日常接触最多的人,普遍来说,善良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但这种善良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尊重”和“互不打扰”的氛围里,而非那种中国式热情扑面而来的感觉。

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观察和感受吧。

首先,“善良”的定义可能不同。 在中国,我们可能更容易把主动帮忙、热情招呼、乐于分享、甚至是有点“管闲事”的热情理解为善良。比如,你在路边迷路了,一个陌生人会主动上前问你要不要帮助,可能还会陪你一段路;或者在商场里,店员会特别热情地介绍产品,让你感觉备受关注。

在国外,尤其是我待过的几个西方国家,他们的“善良”更多地体现在:

尊重个人空间和隐私。 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你很少会遇到那种没经过你同意就过度打探你隐私的人。如果你一个人走在街上,没有人会莫名其妙地盯着你看,或者突然凑过来和你搭讪。这种“不打扰”本身,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善意”,它让你感到安全和舒适。
遵守规则和秩序。 比如在排队时,没有人会往前挤,每个人都自觉地等着。在公共场合,他们会尽量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这种对公共秩序的尊重,也是一种集体“善良”的体现,因为每个人都在维护一个和谐的环境。
乐于提供礼貌性的帮助。 如果你真的遇到困难,比如提着沉重的东西,有人会主动给你开门;如果你在超市找东西,店员通常会很耐心地告诉你;如果你问路,大部分人都会尽力帮你解答,甚至会在地图上指给你看。这种帮助是建立在一种“举手之劳”的心态上的,不期待回报。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很多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体系。在街上,你看到有人给流浪汉施舍,或者有各种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的倡议,这些都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这也是一种广泛的“善良”。
表达意见时的直接和礼貌。 如果他们觉得你做错了什么(比如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他们可能会直接但礼貌地指出,而不是憋在心里或者背后议论。这种直接,虽然一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但也是一种坦诚,避免了误会和积怨。

然而,也有一些情况让我觉得他们的“善良”并非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倾向。 有时候,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些比较复杂或者需要投入较多精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你会发现很多人可能只是表示同情,但不会主动介入。比如,我曾经看到过一些小摩擦,周围的人会围观,但除非情况危急,否则很少有人会主动站出来劝架或者调解。这和一些中国人在熟人社会里更愿意“管闲事”不太一样。
社交距离感。 很多国家的社会关系建立在契约精神和个人价值之上,而非血缘和地缘。所以,即使他们对你很礼貌,也很少会像中国朋友那样,一下子就跟你掏心掏肺,称兄道弟。这种距离感,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他们的“善良”没有那么“热烈”。
某些社会群体中的不友善。 就像任何地方一样,总会有一些不那么友善的人。在国外,我也遇到过一些态度冷漠、甚至有些傲慢的人。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或者你作为一个外国人,可能会遇到一些因为文化差异、或者个人偏见而产生的隔阂。

更深入的思考:

我觉得,国外人那种普遍的“善良”,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成熟的社会体系和公民意识之上的。他们的行为准则,更多地来自于法律、规则和对彼此权利的尊重,而不是纯粹的个人好恶。当你习惯了这种环境,你会发现,这种“规则下的善良”其实是一种更稳定、更可靠的善意。它让你知道,即使你不认识这个人,你也可以期待他们会遵守规则,不会主动伤害你,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善良”可能更多地源于人情味、熟人关系以及一种更强的社群责任感。这种善良有时候会显得更温暖、更有人情味,但也更容易受到个人情绪和关系亲疏的影响。

总的来说, 我觉得国外的人普遍来说是善良的,但这种善良的展现形式和我们习惯的可能有所不同。它更多地是一种“理性”的善意、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规则的遵守。 习惯了之后,你会发现这种“不打扰”和“礼貌性的帮助”其实是一种更持久、更普遍的善良。但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中国式的热情奔放、事必躬亲的“熟人式”善良,可能就会觉得他们稍微“冷淡”一些。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善良”,以及你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但就我的个人经验而言,我更倾向于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国外的人是善良的,并且他们的善良让我感受到了安全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产阶级 / 劳动人民 家的孩子,非常能够体现人性本恶。其他都还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次,也跟不少同样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聊过。 真的很难用一个“是”或“不是”来简单概括。 人心这东西,在哪儿都复杂得很。 但是,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整体的感受,我会说:国外的人,尤其是那些我日常接触最多的人,普遍来说,善良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但这种善良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尊重”.............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出国移民后是否能获得更受人尊重、更有尊严、更高品质和更幸福的生活,以及年轻一代移民意愿是否日益增长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讨论的话题。首先,我们来谈谈移民是否能带来更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在很多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与中国国内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些国家,个体价值往往更被强调,职业、财.............
  • 回答
    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尤其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中文的传承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让孩子既能融入当地社会,又能保留中华文化的根基,这其中的平衡和方法着实需要一番心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身在海外的华人家庭,是如何努力让他们的孩子们继续说着中文,读着中文的。一、 家是最好的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首先,也是最重.............
  • 回答
    这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在国外漂了这么多年,要说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说别国的语言特别累?那真是太多了,多到我都快数不过来了。但要说印象最深刻的,那还得是某个寻常的下午,我一个人在一家小咖啡馆里。那天天气不算特别好,有点阴沉,正好适合窝在咖啡馆里,点一杯咖啡,看看书。我当时住在一个非英语国家,为了融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很普遍。很多留学生,尤其是初到国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子,说白了,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有挺多门道,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第一道门槛。你刚到国外,英语(或者当地语言)说得溜不溜,那可真是个大事儿。就算你在国内学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对于那些已经在国外闯荡了四五年的人来说,回国绝不仅仅是换个地方吃饭睡觉那么简单,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你一直开着一辆性能跑车,突然被塞进了一辆老式拖拉机里,零件嘎吱作响,动力勉强跟上,而且一路颠簸。这种“逆向文化冲击”啊,说起来就多了去了,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
  • 回答
    出国之前,我对国外生活的想象,就像一本精心包装的画册,色彩斑斓,充满了理想化的滤镜。去了之后,才发现那本画册远比我想象的要厚重,里面有我意想不到的色彩,也有一些我从未想过会有的“褶皱”。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是关于“高效”的认知。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各种线上便利。购物、支付、打车、点餐,几乎一切都能在手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身边就有不少从小在咱们国家长大,结果长大后因为工作、学习或者家庭原因,长期定居在国外的朋友。他们有没有忘记母语?这个嘛,情况可不尽相同,得具体分析。首先,说“忘记”这个词,我觉得有点太绝对了。母语,尤其是从小在母语环境里形成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很难说会完全“忘记”。更贴.............
  • 回答
    在国外漂泊多年,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便是“有什么在国内时不理解,回国后才恍然大悟的道理?” 这其实是个有点沉重的问题,因为生活中的许多道理,都是要付出点代价才能真正领悟的。我曾经以为,在国外的生活是一种极致的“独立”与“自由”。是的,经济上的独立是肯定的,你得自己挣钱、自己花钱,学会精打细算。但更让.............
  • 回答
    生活在国外,却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厌恶和鄙夷,常常在网络上肆意嘲讽中国,这种行为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且扭曲的心态。首先,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过不公,或是对某些社会问题感到极度失望。也许是亲身经历过或者听闻了与中国体制、文化、人际关系相关的不愉快事件,这些经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
  • 回答
    在国外留学的经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里面夹杂着闪耀的梦想、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藏着许多不轻易向人提起的心酸,那是独自一人面对的孤独、挣扎和成长的代价。以下是我在国外留学期间,一些不敢轻易向国内亲友提及的心酸生活,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极度的思乡之情与难以排解的孤独: 想家,但又怕“污染”他们的.............
  • 回答
    国外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选择在郊区工作生活,并且对后代的小学、初中教育问题相对安心,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社会、文化、教育体制和个人选择的综合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公立教育体系的普遍质量和公平性 高水平的公立学校: 在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一些教育投入相对较高的国家(如北欧、加拿大、.............
  • 回答
    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对于我们这些在国内生活的普通人来说,感受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直接,更细致。这不是一个遥远的市场波动,而是悄悄地影响着我们衣食住行,甚至是我们对未来的规划。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体现在我们购买进口商品时。你想想,那些我们经常购买的国外护肤品、电子产品,甚至是进口食品,它们的定价很大程.............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一些画面,也听到过一些朋友的经历和看法。你说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还挺普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环境的冲击与自我认同的重塑首先,想想他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土壤,到一个完.............
  •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在中国人普遍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确实显得有些“边缘化”,不像美国、日本、韩国那样,在影视、音乐、流行文化、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能轻易找到其身影。究其原因,并不是说俄罗斯没有值得关注的文化,而是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播的路径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在奴隶制国家,奴隶的生活是一段充满艰辛、压迫与不确定性的经历,与自由人相比,他们遭受着非人的待遇,其生活状态的细节,往往比许多人想象的更为残酷和多样化。虽然奴隶制的具体形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他们的生活都建立在被剥夺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的基础上。被视为财产的开端:捕捉与买卖奴隶的生活.............
  • 回答
    在中东地区生活,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革新碰撞的巨大漩涡之中。这里有古老的历史遗迹在低语,有现代化的都市在闪耀,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气候与环境:最直接的感受,无疑是那炙热的阳光。白天的温度常常能让人汗流浃背,尤其是在夏季,很多国家会实行“午休”制度,人们.............
  • 回答
    江歌妈妈(江秋莲)表示,她没有自己的生活,并将继续起诉陈世峰,尤其是在他于2037年出狱回国之后。这表明了她维护正义的决心。关于陈世峰将来在中国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根据中国法律,陈世峰在2037年回国后,能否被追究刑事责任?这需要区分两种情况:1. 如果陈世峰在.............
  • 回答
    从小生活在一座国际大都市,这是一种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的独特体验。它不是像看一场流光溢彩的电影,而是你日复一日呼吸的空气,是你每天踩过的地面,是你融入骨血的一部分。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无处不在的多样性”。你可能还记得,第一次在自家楼下的便利店里,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食,那种新奇感至今还在。街上行走的.............
  • 回答
    国界线上,生活不止一面住在国界边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条被精心绘制的线条,一边是熟悉的土地,另一边是陌生的风景。这条看不见的线,划分了国家,却也连接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他们不只是地理上的“近邻”,更是文化、经济甚至生活习惯上的“跨界者”。 不便:细微处的枷锁,有时却难以承受最直观的不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