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俄罗斯这个国家在大多数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基本不会出现?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在中国人普遍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确实显得有些“边缘化”,不像美国、日本、韩国那样,在影视、音乐、流行文化、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能轻易找到其身影。究其原因,并不是说俄罗斯没有值得关注的文化,而是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播的路径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细致地梳理一番。

首先,从历史渊源和民族情感上来说,我们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复杂而又深刻的,但这种复杂性也带来了隔阂。

近代以来,中俄(苏)关系经历了从早期友好合作到后来的摩擦甚至对峙,再到新时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曲折过程。这种历史的波折,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两国人民的相互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些中国人心中,可能还残留着一些历史记忆的印记。虽然现在两国关系回暖,但历史的沉淀不会立刻烟消云散。相比之下,美国在二战后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日本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经济文化渗透,韩国在改革开放后期的韩流浪潮,都以一种更直接、更广泛的方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并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

其次,地理距离和文化“近邻”效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与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在地理上更为接近,文化上也存在一定的历史渊流或相互影响。例如,汉字文化圈(中日韩朝)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审美情趣上有不少共通之处。而俄罗斯,尽管拥有广袤的陆地边界,但其文化核心地带(欧洲部分)与中国核心地带的地理距离相对较远,且中间隔着广阔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这种物理上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文化传播的难度。

再者,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载体”不同。

我们接触西方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美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美国的电影、音乐、流行文化,通过好莱坞、迪士尼、各种音乐产业,以一种极其高效和强大的方式在全球传播,中国自然也难以例外。日本的动漫、电视剧、电子游戏,韩国的音乐、电视剧、时尚,都通过各自发达的文化产业和营销体系,精准地抓住了年轻一代的喜好,并成功地在中国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俄罗斯的文化传播,相对而言,更依赖于一些更“传统”的渠道,比如古典音乐、文学、芭蕾舞等。这些是俄罗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无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古典艺术的普及度和吸引力,往往不如流行文化来得直接和广泛。虽然俄罗斯也有一些现代音乐人和艺术家,但他们的作品在全球流行文化市场上的影响力,与欧美和日韩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此外,信息传递和媒体“窗口”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多元的。然而,我们接触到的关于俄罗斯的信息,往往更多地来自新闻报道、地缘政治分析,而非生活化的、娱乐化的内容。相比之下,关于美国、日本、韩国的文化信息,则可以通过大量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些内容更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共鸣,自然也更容易融入我们的日常文化认知。

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差异。

俄罗斯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与中国的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存在不少差异。例如,俄罗斯的饮食以肉类、土豆、面包为主,口味偏重,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则极其丰富多样,各地有不同的特色。俄罗斯的服饰风格也与中国主流的时尚潮流有所不同。这些生活细节的差异,使得俄罗斯的文化元素不易被直接模仿或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日韩文化在很多方面,如服饰、化妆、家居设计、饮食习惯等方面,与中国都有一定的融合空间,更容易被接受和效仿。

最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产业的“主动输出”能力和“市场化运作”的程度。

美国、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拥有强大的市场化运作能力,他们能够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特点,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营销策略。他们的文化内容不仅质量高,而且善于包装和推广。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化运作和市场推广方面,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虽然俄罗斯政府近年来也在努力推广其文化,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文化输出体系相比,效果和范围上仍然存在差距。

总而言之,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人普遍的日常生活文化领域中“不显眼”,并非因为它缺乏价值,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历史的沉淀、地缘的距离、文化传播路径的差异、信息渠道的侧重、生活方式的隔阂以及文化产业运作的模式,共同塑造了我们在文化认知上的“视角”。我们更多地是从宏观的、政治的、历史的角度去了解俄罗斯,而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与之产生“共振”的触点则相对较少。这是一种客观的现象,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播中需要考虑的复杂性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源自于俄罗斯文化领域的事物和现象,早在建国时期、甚至新文化运动时期就传入国内了,恐怕比大多数知乎用户爷爷辈的年纪还要大,早已成为了稀松平常的本来秩序的一部分,因此还总被当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我就摘抄一点好了

俄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汉俄语言接触中,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互相影响。这种影响大多数来自翻译作品、媒体话语,致使汉俄语言句层、语法发生变化。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长句子”现象变得很普遍。……俄语中大多使用长句子,在翻译成汉语时也使用长句子,这是汉语句子加长的重要原因。除了延长句子,俄语还影响到汉语中长定语、长状语等附加成分的普遍使用。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转向“以俄为师”。上世纪20-30年代,大量的俄文著作被译成汉语。汉语中出现了原本没有的几种句式。其中主要有以下3种:
一、“如果……那么……”句式
汉语语法使用假设词语与句式具有表示假设关系的功能。……不管这些连词的表达形式如何演变,它们的用法始终没有超越假设关系这一语法范畴。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汉语中产生并兴起了表示对比、对照关系的假设句式“如果……那么……”。……为表述方便,我们采用徐来娣的说法,称之为“对比关系句式‘如果……那么……’”。
对比关系句式“如果……那么……”在汉语中的产生和兴起,主要是受到了俄语句式если...то...用法的影响[1]。俄语句式если...то...主要有两种基本用法:第一种表示假设关系,通常翻译成“如果……那么……”。
……
第二种表示对比关系,通常翻译成“如果说……那么……”。
……
汉语中的对比关系句式“如果……那么……”的产生,受到的影响显然来自上述俄语句式если...то...的第二种用法。“如果……那么……”句式最早出现在俄语作品的汉译本中,时间大约为20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主要通过翻译列宁的作品进入汉语。
……
然后,通过句法模拟,这一句式逐渐出现在本土汉语作品中、大约在20世纪的30年代中期,这种句式首先出现在毛泽东的作品中。
……
本句式由于其来源的特殊性,由于其形式和语义与汉语假设关系句式“如果……那么……”貌合神离,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中国汉语语法学家的认可。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先后经历了“被否定”与“被肯定”两个阶段。
“被否定”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那时有一些汉语语法学家认为,汉语句式“如果……那么……”用来表示对比、对照关系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有违汉语语法规则。
……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对比关系句式“如果……那么……”在经历了多年社会语用实践的考验之后,终于以合法的身份进入了权威的汉语语法书。
……
二、“最……之一……”句式
汉语表示同类事物属性程度相比而言最高,用“最+形容词”格式,“最”具有“唯一”之意,因此传统汉语中不能说“最……之一”,因为说“最……之一”意味着有一个以上的“最……”而这是不合逻辑的。汉俄语言接触影响了“最……之一”汉语句式的兴起。该句式先在翻译作品中出现,然后出现在标准汉语作品中。俄语形容词最高级意义与用法对本句式在汉语中的出现具有直接的影响。俄语形容词有两种比较级,即比较级与最高级。最高级是由形容词后面加后缀-айший、-ейший产生的,……或者在形容词前加代词самый。……但是汉俄语言在这方面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就是俄语中形容词最高级前面可以加相当于汉语“之一”的один из,即один из...-ейших、один из...-айших或один из самых...等。
……
除上述以外,俄语形容词与汉语形容词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即俄语最高级形容词也可以表示顺序,如:“второй”(第二个)、“третий”(第三个)、“после”(在……之后)等。
……
由此可见,俄语与汉语在“最”这一概念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在俄汉语言接触中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最……之一”句式首次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俄语翻译作品中。
……
中国语言学界对于“最……之一”句式存在两种相反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最+形容词”限定的词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只可以有“一个”,不可以有“一些”,因此该句式有逻辑上和语法上的错误。……第二种意见认为,该句式一点都不违反汉语语法。
三、“如此……以至……”句式
……“如此”与“以至”在汉语中是常用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它们连用表示程度和结果关系。……为表述方便,我们采用徐来娣的说法,称之为“程度结果关系句式‘如此……以至……’”。徐来娣认为,该句式受俄语句式так...что...、такой...что...的影响输入汉语。
……
[1]据徐来娣《汉俄语言接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第121-122页。

以上片段节选自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Sokolovskaya Olga的博士论文《汉俄语言接触研究》第五章。


虽然“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这句话好像已经在你乎暌违多年了,但看着刚答完的这个问题,我一下子就又想起来了它。

user avatar

现代设计的构成理论发源于荷兰和俄国。恰恰是融入生活的文化影响力不容易被察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