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苏联对比古代中国亡国原因,俄罗斯这个国家从未长时间地被异国异族全面征服?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无论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确实不像古代中国那样经历过长时期、被异族全面统治的灭国之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演进、民族构成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

首先,地理环境是俄罗斯能够避免被异族全面征服的关键因素之一。 俄罗斯大部分疆域地处东欧平原,虽然地域辽阔,但其核心区域,特别是莫斯科公国崛起之前的东北罗斯地区,被大片的森林、沼泽和冬季严寒所笼罩。这使得任何想要从外部进攻并彻底征服的强大帝国,都必须克服漫长的补给线、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抵抗力极强的当地居民。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一支远征军穿越数千公里的森林和沼泽,在刺骨的寒风中行进,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域——黄河流域,相对开阔,虽然也有山脉阻隔,但总体而言更易于大规模军队的调动和控制。

其次,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与中国有着本质的不同。 古代中国经历了多次王朝更迭,但其核心文明和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延续,只是统治者从汉族变成了其他民族(如元朝的蒙古人和清朝的满族)。而俄罗斯的崛起,更多的是一个内部统一和扩张的过程。从基辅罗斯的分裂到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俄罗斯的抵抗力量始终是分散的,但从未被一个来自外部的、拥有压倒性优势且具备彻底征服能力的帝国所瓦解。

举个例子,金帐汗国虽然长期对罗斯诸公国征收贡赋并施加影响,但其统治并非是直接的、渗透到社会肌理中的殖民统治。金帐汗国更多的是一种宗主国的地位,它依赖于罗斯的公国来维持其统治,而非直接派兵驻守、改变罗斯的社会结构或文化。而且,随着金帐汗国的衰落,莫斯科公国逐步获得了独立,并开始反过来扩张。这与例如汉朝被匈奴、唐朝被吐蕃短暂击败但并未被其全面占领不同,也与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后,将统治的触角深深地伸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很大区别。

再者,俄罗斯的民族构成和文化同化能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俄罗斯历史上与游牧民族有过漫长的互动和冲突,特别是与鞑靼人(蒙古人及后裔)的关系,但俄罗斯民族(斯拉夫人)最终成为该地区的主体民族。俄罗斯的扩张,与其说是被征服,不如说是在吸收、整合周边民族和地区的过程中实现的。斯拉夫文化和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产生了文化影响。即使在苏联时期,虽然有来自不同民族的领导人,但其核心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仍然是建立在俄罗斯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对比一下中国,在元朝和清朝时期,虽然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本身是异族,但他们为了有效统治幅员辽阔且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国,采取了不同于直接殖民的策略。元朝试图将蒙古的制度移植到中国,但最终未能完全成功,并且其统治时间相对短暂。清朝则更加高明,在保留满族特权的同时,也继承和利用了中国传统的官僚体系、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甚至在很多方面比汉族王朝更加强化了中央集权。这种“被统治者吸收了统治者”或者说“统治者融入了被统治者”的情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最后,俄罗斯在与强大的外部势力博弈时,往往能够依靠其地理纵深和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来抵御。 例如,拿破仑入侵俄国,最终因为严酷的冬季和俄军的坚壁清野而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俄国损失惨重,但并未被德意志帝国彻底征服,其最终崩溃是内部革命的结果。在苏联时期,它更是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能够与西方世界抗衡。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不断壮大的国家机器和其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凝聚力(尽管这种凝聚力的形成过程也充满了复杂性和压迫)。

总而言之,俄罗斯能够避免像古代中国那样被异族全面征服的命运,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演进路径、民族关系以及国家构建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更像是一个在广阔的东方平原上,不断扩张、整合并最终形成一个强大单一国家的文明,而非一个被外部强大文明长期渗透、统治并改变其文化和政治根基的国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论被征服的经验,谁也别跟毛子比。

斯基泰人,萨尔玛特人,哥特人,匈奴人,可萨人,维京人,钦察人,蒙古人表示斯拉夫奴隶实在是太好捏了。

论被作为奴隶大规模贩卖的惨痛历史,斯拉夫人不知道比黑人要悠久到哪儿去了。

毛子那种极弱的安全感,和由此带来的极强的扩张欲望,跟民族早期惨绝人寰的历史是不无关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无论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确实不像古代中国那样经历过长时期、被异族全面统治的灭国之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演进、民族构成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首先,地理环境是俄罗斯能够避免被异族全面征服的关键因素之一。 俄罗斯大部分疆域地处东欧平原,虽然地域辽阔,但其核.............
  • 回答
    近代的三个庞大帝国——大清、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它们在世界格局的剧变中,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清和奥斯曼土耳其先后沦为“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任人宰割;唯独沙皇俄国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危机,但却能挤身列强之列,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近代清朝和沙皇俄国,同为封建体制下的国家,一个饱受列强欺凌,另一个却能跻身列强行列,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两国在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的韧性、军事现代化的程度、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战略思维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较量。首先,让我们掰开了聊聊两国的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清朝,尤其是到了近代,其政治体制.............
  • 回答
    要说俄罗斯(包括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的冷门知识,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挑几个我自己觉得挺有意思的,尽量讲得细致点,希望能让你耳目一新。1. 沙皇俄国的“沙皇”头衔,并非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很多人一想到俄罗斯统治者,脑子里立刻就是“沙皇”(Tsar)。但你知道吗,这个词其实是源自拉丁语的“Caesa.............
  • 回答
    沙皇俄国未能完全同化喀山地区,而相对成功地同化了萨马拉地区和伏尔加区域的鞑靼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不同地区鞑靼人社群的特点以及沙皇俄国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同化”的概念。在沙皇俄国的语境下,同化通常意味着: 语言同化:.............
  • 回答
    沙皇俄国(18世纪至1917年)和苏联(19221991年)在粮食供应问题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的历史背景、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两者在粮食供应上的不同表现及原因: 一、沙皇俄国的粮食供应特点1. 农业基础与出口地位 沙皇俄国的农业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尽管效率低.............
  • 回答
    十九世纪的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以及俄国为何会被冠以“欧洲宪兵”的称号,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映照,也夹杂着各国政治考量和舆论宣传的成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时代的欧洲格局。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认知:一份复杂的图景简单地说,英法等国对俄国的实力认知.............
  • 回答
    俄国内战中,以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为首的白军未能统一拥护一位沙皇皇室成员,并由此统一思想、整合力量,这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与白军内部的“统一”困难: 保皇派 vs. 共和国派: 即使是反布尔什维克的力.............
  • 回答
    您的提问很有意思,但从历史事实来看,沙皇尼古拉二世对列宁等革命者的态度并非“仁慈”,而是相反的 压迫、监禁和流放。实际上,沙皇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将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视为严重的威胁,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镇压他们。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沙皇政府对待列宁等革命者的真实情况:1. 沙皇政权的性质与对革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得把那段乱糟糟的历史摊开来说。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最后的结局,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报复,而是历史洪流裹挟下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话说回来,沙皇当时对革命者判流放,这在任何一个稳定政权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流放,惩罚的是那些颠覆国家、挑战皇权的人,让他们远离权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姻亲关系以及政治联盟,让俄罗斯沙皇同时拥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奥尔登堡的爵位,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几百年间欧洲王室联姻的产物,尤其是在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这种联系变得尤为错综复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中世纪晚期,甚至更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一段.............
  • 回答
    在探讨沙皇为何称呼清朝皇帝为“博格多汗”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这个称谓的起源和含义。“博格多汗”的起源与含义:“博格多汗”(Bogdo Khan)并非俄语词汇,而是源自蒙古语。在蒙古语中,“博格多”(Bogdo)意为“神圣的”、“尊贵的”、“伟大的”;而“汗”(Khan)则是古代蒙古和突厥语族中最高统.............
  • 回答
    苏联政府决定处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决定,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内战期间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这个决定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由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考量共同驱动。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苏联(当时还是布尔什维克政权)为什么会做出处决沙皇家族的决定:一、 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
  • 回答
    这确实是历史上很有意思的对比,虽然两者都是军事决策,但背后却是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决策动机以及王国对军事策略的容忍度。我们先聊聊库图佐夫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当拿破仑的“大军”不可阻挡地向莫斯科逼近时,整个俄国都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莫斯科,对于俄国人来说,那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历史.............
  • 回答
    十月革命发生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之所以被处决,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革命的残酷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得回到十月革命爆发前夕的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沼让俄国人民苦不堪言,经济凋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而沙皇尼古拉二世,这位末代.............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盛产寡头,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复杂层面的问题。从沙皇时代到斯大林时期,再到叶利钦和普京,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转型过程,以及其固有的权力结构和文化,都为寡头政治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一、 沙皇时代:权力的集中与早期特权虽然“寡头”(Olig.............
  • 回答
    .......
  • 回答
    二月革命中,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被革命派占据后,能够逼迫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并最终导致君主制覆灭,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并非仅仅是占领一座城市这么简单,而是彼得格勒作为俄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其被革命浪潮席卷,彻底动摇了沙皇政权的根基,并将其孤立无援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以下是详.............
  • 回答
    克里米亚检察长娜塔莉娅·波克隆斯卡娅(Наталья Поклонская)在办公室摆放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照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反映了她强烈的个人信仰、政治立场以及对历史的独特解读。 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根深蒂固的皇俄情感与东正教信仰: 个人信仰的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