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月革命中彼得格勒被革命派占据后就可以逼迫沙皇妥协退位,甚至结束的君主制呢?

回答
二月革命中,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被革命派占据后,能够逼迫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并最终导致君主制覆灭,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并非仅仅是占领一座城市这么简单,而是彼得格勒作为俄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其被革命浪潮席卷,彻底动摇了沙皇政权的根基,并将其孤立无援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彼得格勒的特殊地位:政治、经济和象征意义的中心

首都与权力中枢: 彼得格勒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是沙皇政府、中央行政机构、议会(杜马)以及重要军事指挥部的所在地。控制了彼得格勒,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的命脉。
工业和交通枢纽: 彼得格勒是俄国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拥有大量工厂,聚集了大量的工人阶级。同时,它也是重要的铁路和港口枢纽,控制着国家的交通和物资流通。
象征意义: 彼得格勒的名称本身就与俄罗斯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紧密相连,也代表着帝国的荣耀和威严。革命者占领彼得格勒,是对沙皇统治最直接、最强烈的挑战。

2. 革命爆发的导火索与迅速蔓延:饥饿、战争和普遍不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是导致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军队伤亡惨重,经济因战争而崩溃,物资短缺,尤其是粮食和燃料。
彼得格勒的粮食危机: 作为首都,彼得格勒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1917年2月,面包供应中断,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和愤怒。
工人罢工和民众示威: 最初的导火索是彼得格勒的妇女们为了争取面包而举行的示威,随后迅速演变成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这些抗议者中既有工人,也有学生、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他们普遍对战争、沙皇的统治和政府的腐败感到不满。

3. 关键的转折点:军队的倒戈

沙皇政府的镇压命令: 沙皇尼古拉二世试图通过武力镇压示威活动,命令军队开枪驱散人群。
军队的哗变: 然而,在彼得格勒驻扎的大部分士兵,本身就饱受战争摧残,同情民众的疾苦,也对沙皇政权失去了信心。当被要求对示威者开枪时,他们拒绝了,甚至加入了示威者的行列。沃伦斯基团、利托夫斯基团等关键部队的士兵率先倒戈,随后其他部队也纷纷响应。
失去武力支持的沙皇: 军队的倒戈是压垮沙皇政权的关键一击。沙皇失去了对国家最基本的控制能力——武力。没有军队的支持,他无法镇压革命,也无法维持统治。

4. 政治力量的联合与行动:杜马的崛起与临时政府的成立

国家杜马的参与: 在彼得格勒的混乱局势中,原本被沙皇压制和解散的国家杜马中的进步集团抓住了机会。他们组成了一个由自由主义者和温和派组成的“临时委员会”,在彼得格勒苏维埃(工人代表苏维埃)的支持下,开始运作。
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影响力: 彼得格勒苏维埃的成立,代表了工人和士兵的直接诉求和力量,它迅速成为革命运动的另一个中心。
临时政府的成立: 随着沙皇政府的瓦解,临时委员会和苏维埃之间进行协商,最终成立了俄罗斯临时政府。这个政府的合法性虽然受到质疑,但它成为了当时实际的统治者,并开始承担起国家管理的功能。

5. 沙皇的孤立与绝望:无力回天

从前线传达的命令无效: 当彼得格勒的局势彻底失控时,尼古拉二世正在前线。他试图下达命令,但这些命令在失去控制的首都已经毫无意义。
失去了支持: 不仅是军队,连他曾经依赖的贵族、官僚阶层也纷纷倒戈,承认了临时政府的合法性,甚至建议沙皇退位以挽救国家。沙皇发现自己被彻底孤立了。
退位前的最后一搏: 在巨大的压力下,尼古拉二世试图通过退位来平息局势,但为时已晚。他被迫在1917年3月15日(俄历3月2日)签署退位诏书。

总结来说,彼得格勒被革命派占据后,能够逼迫沙皇退位,是因为:

彼得格勒作为首都的政治和象征意义,使得革命在这里爆发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
民众对战争的厌倦、经济的崩溃以及普遍的不满情绪,为革命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军队的关键倒戈,剥夺了沙皇政权最后的武力支撑,使其无法镇压。
政治力量的联合与组织,例如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和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出现,为革命提供了领导和组织,并迅速成立了新的权力机构。
沙皇政权的根基早已腐朽,在失去军队和政治支持后,其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无力抵抗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可以说,彼得格勒的沦陷并非简单地被“占领”,而是沙皇政权在全国范围内统治合法性和控制力的彻底丧失,而彼得格勒的革命浪潮,正是这一丧失的集中体现和催化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沙皇退位的原因就是因为军队哗变了,没兵可以用去镇压了。

大致捋一下二月明面上的时间线(以下日期为俄历):

1917年1月9日,莫斯科、彼得堡、巴库、下诺夫哥罗德(高尔基)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罢工和游行示威,其中莫斯科参加此次罢工行动的工人据说有全城三分之一的工人。当时沙皇政府镇压的主要力量还是警察,而不是军队。反而不断有士兵参加进游行队伍。当时彼得堡警察局的报告说“有总罢工想法的人越来越多了”。

2月14日,国家杜马开幕,这时各路反对派开始活动,孟什维克开始鼓动工人去国家杜马请愿。然后请愿变成游行示威。

2月18日,彼得堡罢工开始。至22日大多数企业工人已经宣布罢工。23日(38国际妇女节),女工开始上街示威游行,随后全彼得堡开始了支援女工的游行,政治罢工演变为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总示威。

24日,再次进行大规模示威,罢工人数超过二十万人。并且开始高呼“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的口号,并与警察发生冲突。

25日,尼古拉二世给彼得堡军区司令哈巴洛夫将军下令:着令于次日将首都的骚乱进行制止

26日,这一天,哈巴洛夫下令,要求工人必须在28日(3月11日)复工,不然就送上前线。然而局势进一步失控,工人开始解除警察和宪兵的武装,武装自己。政治示威开始尝试向暴动转型。双方开始互相射击。

白天,军区派往现场的巴普洛夫团后备营第四连开始开火,然而不是朝工人,而是朝警察。这一天军队开始有向示威方哗变。

27日,彼得堡驻军拒绝向示威方开枪,开始转换立场。至27日晚,转投起义方阵营的士兵超过六万人。彼得格勒局势彻底失控,起义的士兵和工人开始拘捕沙皇政府的官员和军官,并且释放了监狱里面的政治犯。

这个时候,在首都还在抵抗的主要就是巡警和宪兵,而军队的转向已经宣告了沙皇方的武装是守不住彼得格勒了。

4天后,沙皇宣布退位。

当时,沙皇派去解散议会的禁卫军都哗变了,已经没有什么能掌握的军队去镇压革命了。革命派之所以能占领彼得格勒那么顺利,就是因为军队很快就转投自己阵营了。而沙皇没法镇压,也是因为手头没有军队可以去镇压了。就是这么简单,沙皇还怎么“派兵镇压革命”呢?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因为所谓的二月革命是一场多层次的叛乱,而过去传统上一贯将其归为工人起义的原因,而实际上工人运动只是这场集体参与的狂欢盛宴中并不那么重要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是背景墙。

二月革命的主要推手实际上是杜马的议员们,以及他们背后的金主莫斯科金融集团。同时参与叛乱的还有皇族,贵族和军方,最搞笑的参与叛乱的还有黑色百人团这些保皇党。所以彼得格勒的动乱只是一场背景,真正的政变主力就是大本营的总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和北方战线司令鲁斯基。

当然尼古拉二世之所以搞的“举世介敌”,主要原因也不是什么血色星期日日俄战争前线没步枪这类的支末细节。主要的原因是他上台后推动的强力国家资本主义改革,即影响了皇族大贵族的传统利益,又伤害了私营金融集团们,他搞的事情在很多年后有个称呼,叫“国进民退”,听起来耳熟不?

而二月革命的目的也很明确,就像主要的鼓吹手米留可夫说的那样,我们不能让沙皇骑着白马带着胜利回到首都,那时我们就都完了。同样和传统的文宣不同的是,1917年年初前线俄军的补给情况前所未有的良好,与英法经过磋商将会在四月份发起东西两线同时进攻,而当时奥匈帝国国内动荡不安,很有可能退出战争。

至于后来的结果是完全出乎参与者们意料的,帝国上层建筑之间的内讧导致行政体系瘫痪,给了下层运动出头的机会。

另外和二月革命有关的事情是布党几乎和这事毫无关系,都是斯大林写布党简史的时候瞎吹。苏联整个历史文宣体系的崩溃就是起源自六十年代的二月革命原因再反思,相关争论顺带着也摧毁了布党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当代俄国历史学家们早就不认为布党在二月革命期间起了什么作用,俄共也早早洗干净上岸称二月乱党是英法间谍和我们毫无关系。

user avatar

因为这帮革命党之前就是沙皇的基本盘。

先上张图

临时政府代表让沙皇签退位诏书

图中左三是瓦西里•舒尔金,帝国杜马议员,黑色百人团创始者。典型的保皇党,平生最大的理想是让一位铁腕沙皇来领导俄罗斯帝国。后来苏联官员询问他为什么让沙皇退位,他直接回答:“因为尼古拉二世是历代沙皇中最蠢的。”(顺带一提,这位老兄极其崇拜斯大林,认为他拥有所有沙皇梦寐以求的品德与才能,只可惜是个布尔什维克。斯大林死时,舒尔金号啕大哭,悲伤得不能自已)。

尼二在世时,先是输了日俄战争,丢尽了沙俄的脸,然后在一战中底裤都快输光了,他就此在军队中威信扫地;然后为了战争把工人刮得地皮都没了,又对工人大开杀戒,工人们也站到他的对立面去了;资产阶级更是受不了战场上的一败再败,急需的产品运不进来,自己的资源出不去,最后三方达成了统一的结论:尼二,你TM趁早滚蛋。(军队一般是旧贵族的地盘。)

————————————————————————题外话:沙俄皇室与金融资本的交易过程非常有意思,其中就有传说中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参与其中,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搜一下费伯奇彩蛋。

user avatar

说白了就是加里波第战役失败,英法援助物资进不来,加上一战前线不断失败就让各阶层产生了换马的思想,就算沙皇这次能调的动军头。下一次就不一定了。例如十月革命,资产阶级Zf还是在打大战,结果革命爆发,各地的军头们都听掉不听宣,最后红俄势大才被逼搞了联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月革命中,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被革命派占据后,能够逼迫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并最终导致君主制覆灭,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并非仅仅是占领一座城市这么简单,而是彼得格勒作为俄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其被革命浪潮席卷,彻底动摇了沙皇政权的根基,并将其孤立无援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以下是详.............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与二战末期德国的顽强抵抗,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间隔,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思潮以及战争性质上的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回到一战的德国。那时的德国,虽然一度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但战争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革命的性质、历史进程、国家转型、个人命运等多个层面。同样是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浪潮,路易十六和尼古拉二世最终走向了断头台,而溥仪却能幸存下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革命的性质与目的的差异 法国大革命(针对.............
  • 回答
    高二文科生,你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了历史和政治概念的核心。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听起来好像都是“底层人民”,但实际上它们在历史进程和革命的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来好好捋一捋。农民阶级,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依靠自己的劳动,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为生的人。在古代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核心、最主要的.............
  • 回答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这两场发生在1917年俄国的伟大变革,都与“苏维埃”这个词紧密相连。然而,它们所代表的苏维埃,从性质、构成、以及最终扮演的角色上,都有着天壤之别。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诞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各自的命运。二月革命的苏维埃:一个自发的、意想不到的权力补充1917年.............
  • 回答
    严世蕃,这位赫赫有名、位高权重的权臣,为何在胡宗宪推行“改稻为桑”的关键时期,能坐视其从二月拖延到六月,眼睁睁看着计划受阻,甚至可能导致失败?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无为而治,而是涉及到了复杂的政治博弈、利益算计,以及严世蕃的个人性格和行事风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嘉靖年间。首先,我.............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制式步枪是三八式步枪,其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质量可靠。然而,与同期的西方军队相比,日军装备的冲锋枪数量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日本军事思想和战术的侧重点: 强调长距离精确射击和火力压制: 日本陆军深受普鲁士/德国军事思想的.............
  • 回答
    二战期间,盟军确实利用了格陵兰岛,而且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然而,你提到的“没有利用过”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是指盟军没有大规模地将其作为主要的军事基地或战场。事实上,格陵兰岛在二战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重要的战略中转站和雷达监测站。以下是关于盟军如何利用格陵兰岛以及为什么其作用相对有限的详细解释:盟军对格.............
  • 回答
    二仙桥在B站的爆火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文化现象,它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从地方性梗到全国性网络热词的演变过程。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解析二仙桥是如何在B站以及更广泛的网络空间中火起来的:核心原因:一个充满反差和戏剧性的视频一切的起点,通常可以追溯到某个关键的视频。二仙桥的爆火离不.............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南京为何未能像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那样成为消耗和重创敌军的战略要点,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简单来说,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战略态势、守军的实力和准备程度,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战略目标,都与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情况存在本质区别。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斯大林格勒和.............
  • 回答
    这题目有点意思,竟然有人觉得“二”委屈!说起来,二确实在数字界里有点特别,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它不光是个质数,而且是唯一一个偶质数,这本身就够让人印象深刻的了。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为什么“二”是质数,以及它为啥可能让人觉得它有点“孤单”或者“委屈”。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质数。你可.............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在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为了满足其士兵的生理需求并维持军纪,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庞大的“慰安所”系统,并招募了大量女性作为“慰安妇”。关于这些日本女性为何会成为慰安妇,以及她们的意愿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日本女性成为慰安妇的原因(为何是“她们”而非“.............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要回答“为什么二战战败国至今比大部分战胜国生活优越?到底谁赢到最后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首先,明确前提:判断“生活优越”的标准在开始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界定“生活优越”的标准。这通常包括: 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 GDP总量、人.............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系统性屠杀,即我们所熟知的“大屠杀”(Holocaust)。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当时德国也存在反犹主义情绪,但并未发生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灭绝。要理解这一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战前及一战期间的德国社.............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二战中苏联和中国并非如一般历史叙述的“如此亲密”,而是处于一种复杂、实用主义且充满矛盾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基于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一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但也受到双方各自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共同的敌人:对抗日本法西斯主义这是.............
  • 回答
    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的行为进行对比,并得出“日本比德国更反人类”的结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反人类”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衡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因为双方都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日本在二战中的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常被误解的历史问题。事实上,虽然日本偷袭珍珠港确实是导致美国参战的关键事件,但美国将主要精力投向欧洲,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不是因为不重视太平洋战场。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战略目标以及美日德三国的实力对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战略目标:“先欧后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