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月革命的苏维埃和十月革命的苏维埃有什么不同?

回答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这两场发生在1917年俄国的伟大变革,都与“苏维埃”这个词紧密相连。然而,它们所代表的苏维埃,从性质、构成、以及最终扮演的角色上,都有着天壤之别。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诞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各自的命运。

二月革命的苏维埃:一个自发的、意想不到的权力补充

1917年的二月革命,可以说是俄国人民长期压抑的不满情绪在极端困苦环境下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沼、经济的崩溃、沙皇政府的腐朽无能,将整个俄国推向了绝境。首都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工人和士兵,在饥饿、寒冷和厌战情绪的驱使下,走上了街头。

在这个过程中,工人和士兵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这个苏维埃,最初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协调行动、组织罢工、争取面包和和平。它不是一个预先设计好的革命纲领,也不是某个政党领导下的武装起义,而是一个在混乱中产生的、充满活力的、群众性的自发组织。

构成: 苏维埃的代表,主要是从工厂的工人车间和部队的士兵队伍中选出的。他们代表的是一线劳动者的声音和诉求。在这里,你可能会看到经验丰富的工厂工人、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甚至是有一定教育程度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出于共同的愤怒和对改变的渴望走到一起。
性质: 二月革命的苏维埃,更像是一个并行权力机构,或者说是一个政治协商平台。它的出现,直接挑战了沙皇专制。当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权威因民众的罢工和军队的哗变而土崩瓦解时,彼得格勒苏维埃成为了事实上的权力中心之一。它颁布法令,控制交通,甚至能命令军队。但与此同时,由贵族和资产阶级组成的国家杜马也组建了临时委员会,后来发展为临时政府。这两个机构,一个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诉求,一个代表了工人和士兵的意愿,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目标: 二月革命的苏维埃,在最初的阶段,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沙皇专制,建立一个更民主、更自由的俄国。它的代表们,绝大多数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而是更倾向于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或者共和制的国家。他们希望俄国能继续参与战争,希望改善工人和士兵的生活条件。

十月革命的苏维埃:一个明确的、以布尔什维克为主导的夺权工具

到了十月革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经过了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八个月,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临时政府的软弱无能,未能解决战争、土地和面包的问题,反而加剧了民众的不满。在此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通过积极的宣传和组织,逐渐赢得了工人和士兵中的支持,尤其是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苏维埃中。

十月革命的苏维埃,是布尔什维克党经过周密策划和武装准备,以推翻临时政府、夺取政权为直接目标的革命武装力量和政治组织。

构成: 此时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布尔什维克及其盟友(如左翼社会革命党)所控制。虽然名义上还是工人和士兵代表的会议,但其内部的政治主导权已经牢牢掌握在更激进的革命者手中。这些代表,更清楚地知道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性质: 十月革命的苏维埃,不再是“权力补充”或“协商平台”,而是直接的、唯一的、合法的革命政权。它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推翻了临时政府。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响彻彼得格勒,标志着苏维埃政权的正式诞生。它立即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目标: 十月革命的苏维埃,其目标是明确而坚定的:建立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提出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旨在彻底改变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建立一个与旧世界完全不同的新社会。

总结一下关键的区别:

| 特征 | 二月革命的苏维埃 | 十月革命的苏维埃 |
| : | : | : |
| 性质 | 自发性、群众性、初步的权力补充、协商平台 | 组织性、政党领导(布尔什维克)、直接夺权工具、革命政权 |
| 构成 | 工人和士兵的广泛代表,政治光谱相对宽泛 | 主要由布尔什维克及其盟友控制,代表性更倾向于无产阶级 |
| 目标 | 推翻沙皇、建立民主制(君主立宪或共和),改善民生 | 推翻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彻底的社会变革 |
| 与政府关系 | 与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直接取代临时政府,成为唯一的合法政权 |
| 历史作用 | 促成沙皇退位,打开了俄国政治改革的通道 | 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启了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

可以说,二月革命的苏维埃是俄国人民自发寻求解放的初步尝试,它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而十月革命的苏维埃,则是在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将革命推向了更深远的阶段,最终塑造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前者是“意料之外”,后者是“情理之中”,尽管两者都以“苏维埃”为名,但它们的灵魂和使命,早已大相径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就是苏维埃身为人民代表组织从传统基层走向历史前台的一个过程。当所有人以为苏维埃会停留在二月时的人民监督机关阶段时,它已经在半年后一跃成为全俄的权力机关了。我们都知道俄国的苏维埃自近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组织类型,服务于不同阶级,那么其属性显然是不一样的。苏维埃要进入现代政治语境也已经是二十世纪的事情了,要弄清楚不同时期的苏维埃显然是需要我们花费一些心思的。

如果不弄清楚复杂的基层形势,那么便无法拨开联共党史所制造的迷雾,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各地苏维埃对停战条约的看法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同时也不会理解为什么有的工人苏维埃会排斥布尔什维克,甚至执行大规模的清洗行动,也更加不会理解为什么农民苏维埃最后走向了布尔什维克官僚机器的对立面,以至于他们需要制造新的机构来分化农民阶级。


二者的差别非常巨大,可以说两个苏维埃除了名字一样以外,人员组成,主要政党以及内外政策上都是差别巨大的,可以说二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是温和派社会主义政党主导的,并且高度排斥更加激进的布尔什维克,并努力地压制他们,同时也积极地压制激进化的群众。从二月到十月,俄国社会几乎是处在一个急剧“激进化”的连续过程中,不想被大潮所淘汰的各种政治力量不管原来信奉什么“主义”,此时都卷入了一场“激进比赛”之中。正如卢森堡所说:沙皇的傀儡“最反动的”第四届国家杜马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一个革命机关”。但是过了两个月,杜马就被彻底打倒在地了。

PS:关于二月革命之后苏维埃介绍实在是太少,在此我会简要地写一写彼得格勒苏维埃,该苏维埃作为全国革命的中心是我们研究的核心,不过如果以后搜集到了关于地方苏维埃的资料 我会在相关文章中论述。

1917年旧历2月19日开始首都彼得格勒就因为食品短缺而开始骚乱,3天后俄罗斯最大的军工复合体之一的普蒂洛夫工厂宣布歇业,随之而来的是2月23日(即新历3月8日)妇女节罢工。因为怀疑是立宪民主党主导了这次游行罢工,皇帝尼古拉二世解散了国家杜马。

2月27日,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四个团(沃伦斯基、帕夫洛夫、立陶宛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加入罢工行列,哥萨克士兵消极对抗,放任群众夺取了彼得保罗要塞,大批关押在那里的社会主义者工人团被释放。

随后工人团和杜马中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工会与合作社代表一同组成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很快便完成了召集彼得格勒苏维埃的任务,当晚七点委员会使得工人们聚集在了一起,工人们选举了临时口粮委员会,建立了位于塔夫利达宫的军事指挥部来保卫革命成果。晚上九点,召开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大会,会议选举了齐赫泽(孟什维克护国派)斯科别列夫(孟什维克护国派)克伦斯基(社会革命党劳动团派)为苏维埃主席团成员,其中齐赫泽担任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

另外会议选举出了四名书记:格沃兹杰夫(孟什维克护国派)、索柯洛夫(孟什维克中派)、格里涅维奇(孟什维克国际派)、潘科夫(孟什维克国际派)。会议之后由四个参加革命的团代表发言,之后通过了把革命军队和首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决议。之后又进行了正式的执行委员会的选举,除了之前的主席团成员还包括以下几人:德米特里耶夫斯基(左翼社会革命党)、施略普尼科夫(布尔什维克)、卡佩林斯基(孟什维克国际派)、克拉西柯夫(布尔什维克)、扎鲁茨基(布尔什维克)、斯切克洛夫(无派别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人)、苏汉诺夫(孟什维克国际派)、索科洛夫斯基(孟什维克国际派)

第二天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宣布创刊,并刊载了二月革命后苏维埃的号召书:

“斗争仍在继续,应该把斗争进行到底。这样,俄国就得救了。为了顺利结束斗争以利于民主,人民应该建立自己的政权组织。二月二十七日,在首都成立了由工厂、起义部队以及各民主和社会主义党派选出的代表组成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在国家杜马召开会议的工人代表苏维埃提出自己的任务,是组织人民力量和为彻底巩固俄国的政治自由和人民管理而斗争......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彻底推翻旧政府并召开在普遍、秘密、直接和平等的选举权基础上选出的立宪会议而斗争。”

在这天,又有其他许多中左翼党派加入到了执行委员会,这些人分别是:莫洛托夫(布尔什维克)、斯图契卡(布尔什维克)、科兹洛夫斯基(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党)、埃尔利赫(崩得)、费拉斯(崩得)、波格丹诺夫(孟什维克,前召回派)、巴图尔斯基(孟什维克)、勃拉姆桑(劳动团)、鲁萨诺夫(社会革命党)、津季诺夫(社会革命党)、彼舍霍诺夫(劳动人民社会党)、查尔诺卢斯基(社会革命党)、尤烈涅夫(孟什维克区联派)。3月1日工兵代表苏维埃开始与政府展开了会谈,多数人认为苏维埃的目的是提出要求,并监督政府落实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并不倾向于直接参加政府,同时有权力撤换政府中不受欢迎的部长。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组建联合政府。不过执行委员会以十三比八票的结果否决了参加联合政府的决议。在1日晚,齐赫泽和苏汉诺夫等人出席了和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临时政府预定成员的联席会议,会议上讨论了政权由原帝国政府移交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问题。

工兵代表苏维埃提出了以下几个条件:

  1. 完全和立即赦免从事政治和宗教活动,包括恐怖暗杀活动,军事起义,农民犯罪等方面的犯人。
  2. 享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和罢工自由,军人在军事技术许可范围内也享有同样自由。
  3. 取消一切阶级,信仰和民族的限制。
  4. 立刻准备关于根据普遍、秘密、直接和平等的原则召开立宪会议,会议将确定管理形式和国家宪法。
  5. 用民警代替警察,民警领导人由选举产生,权力归地方自治机构。
  6. 根据普遍、秘密、直接和平等的原则选举地方自治机关。
  7. 不得解除参加革命运动的部队的武装也不得把他们调离彼得格勒
  8. 在保持部队严格执行军事纪律、军事勤务的情况下,废除对士兵的一切限制,使士兵享有一切公民所享有的权利。

苏维埃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看到这里不言自明,首先其是一个代议机构,按照马尔托夫和列宁的解释即民主的最高阶段,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在真正的普选基础上允许各个社会主义政党自由活动,代表不同阶层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们都是无畏的革命者,都是在为了争取俄国人民的解放而斗争者。在我看来,二月革命的成果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取得的,如果不是这些有组织的工人和士兵走在最前面,也不会换来革命的爆发,从而客观上导致在普斯科夫的皇帝的退位,至于立宪民主党和劳动党团最后背叛了革命,那就是后面要说的了。二月至十月这段时间是俄罗斯社会进程最迅速的时期,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包括1992年以后的叶利钦时期。我本人是非常喜欢研究这段历史的,希望以后可以分享更多这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要更直观地表现第一届苏维埃和第二届苏维埃的差别,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里德同志在他的作品里是怎样说的。

以下选自《震撼世界的十天》:

坐在主席台上的,是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旧领导人,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以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乱扰扰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苏维埃自成立伊始,一直由这些人把持,而现在,苏维埃代表要起来反抗他们。自此,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已告结束。

在此期间,这个领导班子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引领这场革命。他们当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没有出席这次会议:克伦斯基,正穿越多半已经陷入动荡的乡间小镇,飞身赶往前线;外号“老鹰”的齐赫泽,此前已双手一袖,挂甲老家格鲁吉亚山间,然后饱受肺病之苦;还有德高望重的策烈铁里,也就已病入膏肓,不过他还要回来,用他的雄辩之才为一个业已失败的事业做最后一博。

此刻坐在主席台上的有郭茨、唐恩、李伯尔、波格丹诺夫、布罗伊多和菲力波夫斯基。各个面色惨败,眼窝深陷,怒气冲冲。台下是第二届全俄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人声鼎沸,群情激动。在他们头顶上方,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工作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它已把起义的命运握在手中,只等着全力出击。

…………

第一届全俄苏维埃,不管是工兵代表还是农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人,他们都是临时政府的支持者,如果没有他们,在一九一七年的八个月里,两届资产阶级政府,三届联合政府决计是支楞不下去的。从四月危机削弱立宪民主党政府,到六月攻势配合协约国,从七月流血事件到粉碎九月的科尔尼洛夫政变,苏维埃领导人们一直都在充当李沃夫、米留可夫和克伦斯基等人的帮凶,这是毋庸置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这两场发生在1917年俄国的伟大变革,都与“苏维埃”这个词紧密相连。然而,它们所代表的苏维埃,从性质、构成、以及最终扮演的角色上,都有着天壤之别。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诞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各自的命运。二月革命的苏维埃:一个自发的、意想不到的权力补充1917年.............
  • 回答
    二月革命中,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被革命派占据后,能够逼迫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并最终导致君主制覆灭,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并非仅仅是占领一座城市这么简单,而是彼得格勒作为俄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其被革命浪潮席卷,彻底动摇了沙皇政权的根基,并将其孤立无援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以下是详.............
  • 回答
    苏联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将其定性为“错误”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比二月革命后可能出现的不同历史走向。简单地说,苏联的出现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深远且至今仍有争议。苏联的出现是否是“错误”?从结果导向来看,苏联的出现带.............
  • 回答
    高二文科生,你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了历史和政治概念的核心。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听起来好像都是“底层人民”,但实际上它们在历史进程和革命的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来好好捋一捋。农民阶级,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依靠自己的劳动,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为生的人。在古代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核心、最主要的.............
  • 回答
    二月革命,顾名思义,发生在1917年2月的俄国(俄历)。它不是一个突然爆发的事件,而是长期社会矛盾和战时压力累积到临界点后的必然结果。评价这场革命,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历史地位。一、孕育革命的土壤:深层原因1917年的俄国,表面上是沙皇统治下的强大帝国,实则内部暗流涌动.............
  • 回答
    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并未直接领导革命,但其在革命后的政治立场和行动对后续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二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1. 革命起因 1914年俄国参战后,社会矛盾激化: 战争消耗:士兵伤亡、物资短缺,民众对战争的厌倦。 经济崩溃:粮食短.............
  • 回答
    要让俄罗斯帝国政府避免二月革命,需要一系列深远且及时的改革,以及对国内社会政治状况的更准确的判断和应对。这并非易事,因为导致二月革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根深蒂固。以下是一些可能帮助帝国政府避免革命的关键策略,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核心问题: 二月革命的根源在于长期累积的社会、经济、政治不满,以及在第.............
  • 回答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无疑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生态,但要简单定论“破坏”与否,则需要更细致的审视,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在那个转型时期政治合法性、国家统一以及民主理想的复杂博弈。二次革命(1913年):为了“约法”而战的尝试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后,中国面临着一个关键的.............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与二战末期德国的顽强抵抗,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间隔,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思潮以及战争性质上的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回到一战的德国。那时的德国,虽然一度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但战争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将视角拉回到没有第一、二次科学革命的时代,我们来推演一下资本主义能否最终取代封建主义。我的观点是:可能性非常低,或者说,即使取代,其过程也会极其缓慢、扭曲,并且可能呈现出与我们所知的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形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封建主义的根基,以及科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革命的性质、历史进程、国家转型、个人命运等多个层面。同样是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浪潮,路易十六和尼古拉二世最终走向了断头台,而溥仪却能幸存下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革命的性质与目的的差异 法国大革命(针对.............
  • 回答
    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思,但要深入探讨清朝若未闭关锁国,反而积极推进工业革命,近代史会走向何方,则需要我们抛开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内在逻辑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朝并非一开始就铁板一块地“闭关锁国”。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外贸易和交流并未完全中断.............
  • 回答
    想要在苏联解体前实现“二次革命”,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设想,也触及了许多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核心议题:苏联真的无可救药了吗?它是否有过其他可能的发展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二次革命”的含义。如果指的是推翻现有政治体制,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那么在苏联解体前,这样的尝试并非没有,只不过它们更多地是.............
  • 回答
    二月二,这个日子,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头,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它有个响亮的名号——龙抬头。为啥叫龙抬头呢?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农耕文化说起。二月二,龙抬头:天时地利与万物复苏你想啊,过了那个寒冬,万物开始苏醒,尤其是土地,开始有了生气。而龙呢,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那是掌管着风雨.............
  • 回答
    .......
  • 回答
    Nike 二月初在京东投放的广告词「凭本事放狠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广告语的直接解读: “凭本事”: 这是核心,强调的是能力、实力、才华、努力和积累。它表明了 Nike 一贯以来所宣扬的运动员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训练,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才能.............
  • 回答
    明年一二月我国可能发生的极端寒潮现象,其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并且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可能带来的影响:一、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健康威胁加大: 呼吸道疾病高发: 极寒天气容易导致感冒、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弱人群。 心.............
  • 回答
    澳洲从2020年2月1日起,针对从中国大陆出发的外国人实施了入境限制,这一政策的背景是当时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在中国大陆的迅速蔓延。这确实是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政策出台的背景与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政策出台的首要目的,即是为了保护澳大利亚本国公民的健康和安全。当.............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陈平在2月20日关于“留美是生活”的回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陈平的这一表态并非对留美与否的直接鼓励或反对,而是针对他个人经历和理解的“生活方式”的阐释。 他并没有说“留美就一定好”或者“不留美就一定不好”,而是强调了在美国,他找到了符合他个人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的一种“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