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或护法运动算不算破坏当时的政治生态?

回答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无疑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生态,但要简单定论“破坏”与否,则需要更细致的审视,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在那个转型时期政治合法性、国家统一以及民主理想的复杂博弈。

二次革命(1913年):为了“约法”而战的尝试

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后,中国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何建立一个稳定、民主的政权。孙中山和国民党寄希望于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约法”)来规范权力、限制总统(当时是袁世凯)的权力,确保共和制度的运行。

然而,当时的政治生态非常脆弱。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革命的成果并不巩固,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裂痕。袁世凯,这位出身旧军阀的实力派,虽然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但他对共和制度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资源,都让孙中山等人感到担忧。

二次革命的缘由:

袁世凯的专权倾向: 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逐步展现出凌驾于约法之上的权力欲望。他废除了临时参议院,解散了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甚至在“善后大借款”问题上绕开了国会,引起了国民党的强烈不满。
刺杀宋教仁事件: 国民党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意味着其在政治舞台上拥有了主导地位。然而,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前往北京的途中遇刺身亡,这一事件被普遍认为是袁世凯所为,更是点燃了国民党与袁世凯之间的矛盾。
对约法的捍卫: 孙中山和国民党认为,袁世凯的种种行为是对“约法”的公然违背,是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根本威胁。他们发起二次革命,名义上是为了“维护约法”,也是为了阻止袁世凯走向独裁。

二次革命对政治生态的影响:

加剧了南北分裂: 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之间军事对抗的彻底破裂。孙中山等人被迫流亡海外,袁世凯则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导致中国南北方的政治和军事对立更加尖锐。
军阀政治的固化: 革命党人的军事力量在二次革命中遭受重创,而北洋军阀的力量则得到了进一步扩张和整合。这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军阀割据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制约甚至挑战,成为了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主要特征。
共和道路的曲折: 二次革命的失败,让人们对通过合法政治程序实现民主共和产生了怀疑,也使得依靠军事力量来实现政治诉求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抬头。孙中山本人也意识到,单纯的政治革命不足以改变中国的现状,还需要“武力”来推翻反动势力。

护法运动(19171922年):坚持“法治”与“共和”的政治斗争

在袁世凯死后,中国虽然进入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但政局依然动荡。黎元洪、冯国璋等总统的任期内,军阀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对内阁政府的干预,使得中国的政治合法性和民主共和的进程再次面临挑战。

护法运动的缘由:

段祺瑞的专权: 1917年,北洋军阀首领段祺瑞操纵国会,迫使总统黎元洪解散国会,并擅自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孙中山等人认为,段祺瑞的行为严重违反了“约法”,是对国家主权的漠视。
对“约法”和国会的坚持: 孙中山和南方军政府再次举起了“维护约法”和“恢复国会”的旗帜。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坚持“约法”和维护国会的合法地位,才能保障共和制度的生命力,才能抵制军阀的专权和分裂。
维护国家统一与主权: 在段祺瑞试图与德国宣战并寻求日本援助的背景下,孙中山等人也将其视为对国家主权的威胁。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在南方建立一个代表合法政府的权威,从而在国际上获得认同,并对抗北洋政府的某些政策。

护法运动对政治生态的影响:

南方政府的建立与合法性挑战: 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这实际上是中国政治版图的又一次分裂。南方政府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与北京相对立的合法政府,来挑战北洋军阀的统治,并寻求国内外的承认。
军阀内部的分裂与联合: 护法运动也引发了军阀内部的一些分化和重组。虽然北洋军阀整体上占据优势,但南方部分军阀也加入了护法的行列,试图借此对抗北方的主导势力。
政治合法性的斗争: 护法运动的核心,是对中国政治合法性的争夺。孙中山方面坚持以“约法”和国会为基础的共和政治,而北洋政府则更多地依赖于军事实力和政治联盟。这种合法性与实力的博弈,构成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重要主题。
强化了“以武护法”的观念: 护法运动的反复,也使得孙中山越来越意识到,仅仅依靠政治上的号召力和法律上的依据,难以对抗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军阀。这促使他更加重视武装斗争,并最终走向了建立革命军和争取苏联援助的道路。

“破坏”与否的辩证看待:

要回答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或护法运动是否“破坏”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我们需要理解“政治生态”的含义,以及孙中山行动的初衷和后果:

如果从“稳定”和“统一”的角度看: 两次运动都未能实现国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统一,反而加剧了分裂和动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破坏”了当时暂时的(尽管是不稳定的)政治格局。革命党人的军事失败,使得北洋军阀的势力得以扩张,国家进入了更加分散的军阀割据时期。

如果从“共和”和“法治”的角度看: 孙中山及其追随者进行的革命和运动,恰恰是为了“捍卫”当时脆弱的共和制度和“约法”。他们认为,袁世凯和段祺瑞的统治是对共和原则的背叛。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行动是为了“纠正”政治生态中的“破坏”行为,是为了坚持和推动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是为了“重塑”一个更符合理想的政治生态。

转型时期的必然阵痛: 中国当时正处于从帝制向共和的剧烈转型时期。旧的权力结构被打破,新的政治秩序尚未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相互碰撞、斗争,试图塑造对自己有利的政治格局。孙中山的行动,是在这个混乱而充满冲突的转型期中,对“共和”理想和“法治”原则的坚持和追求。他的行为,无论成功与否,都成为了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后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

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客观上确实加剧了中国政治的动荡和分裂,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政治生态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 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可以被视为对当时既有政治格局的“破坏”。

然而,从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和初衷来看,他的行动是为了捍卫和重塑中国的共和政治,是为了对抗专制和军阀的统治,是为了坚持“约法”和“法治”的原则。 在他眼中,袁世凯和段祺瑞等人的行为才是对政治生态的“破坏”。因此,他的行动可以被看作是对“反动”政治生态的“反抗”和“再造”。

所以,与其简单地说“破坏”,不如说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是在那个动荡的转型时期,对中国政治合法性、共和制度以及国家统一方向进行的一系列激烈政治博弈和尝试。 它们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影响是复杂而多维度的,既有其局限性,也为中国后来的政治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政治生态包括一个社会中的所有人。

在当时的中国,广大工人、农民和小业主阶层都处于沉睡状态,或者说处于被利用和被支配的状态。当时的主宰中国政治的,是三种相互抗衡的势力,即北洋军阀、立宪派和革命派势力。北洋军阀的社会基础是地主、买办阶级。立宪派是江南工商资本家为主的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以同盟会为代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

推翻满清专制的壮举,是革命党主攻、立宪派赞助和北洋军阀妥协,三者相互合作完成的,缺一不可。这其中,革命党和北洋军阀的故事,在近代史书上已经分析得很透彻。唯独立宪派的故事和作用,现在的人却很少知道。

立宪派是在1900年后,随着清廷对私人资本的全面解禁而崛起,这其中最有能量的就是江浙两省的工商资本家。他们有像张謇、汤寿潜这样的怀揣救国梦想的士大夫,也有像李平书、刘锦藻这样的依靠地方力量的旧士绅,也有像朱葆三、朱志尧这样的在买办生涯中积累了大量钱财的买办商人。

辛亥之前,革命党人在南方对清廷统治发起十几次冲击,为何都未能取得成功?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力量还不足够强大,但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立宪派的支持。

立宪派之所以称为立宪派,是因为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君主立宪这一期望之上,希望能重走英日道路,以较小的牺牲完成社会的变革。

人们都知道辛亥之前,革命党人对清廷发起的猛烈反抗,但与此同时,立宪派也没有闲着。1906年12月,以张謇为实际领袖的预备立宪公会就已成立。之后,随着各省议会的成立,在参政议政方面,立宪派逐步开始崭露头脚。特别是1909年清廷组织的第一届全国咨议会,一度让当时的人们认为君主立宪就快成功了。

人们知道四川的保路运动是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06年,浙江省就在立宪派的领导下,发起了规模达到数万人浙江保路运动。他们通过请愿游行、派代表赴京等方式,与清廷周旋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将沪杭铁路杭州段的修筑权从外资手中抢了回来。为早日实现君主立宪,1909年至1910年,立宪派发起了两次各省代表进京请愿活动,各省代表齐聚上海然后一同赴京,与其同时全国各省组织的地方声援人数超过10万人。

但一切都在1911年上半年破灭,随着清廷第一届内阁名单的出炉,立宪派人士终于看清了清廷虚与委蛇的假立宪真专制的面目。随后,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立宪派最终在武昌的枪声响起后,全面倒戈,加入到反对清廷的阵营中。

立宪派是如何支持推翻满清的事业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有:1、清廷的逊位诏书实际上就是由江苏立宪派张謇、杨廷栋及刘厚生三人完成。2、革命党人攻打上海时,浙江小港的大实业家李云书大力支持钱财购买军火,并在江浙联军攻打南京时亲自出任兵站总监。3、1911年底,如皋实业家沙元炳积极响应武昌起义,派人向大生纱厂上海办事处借款30万元购买军火组织新军起事。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正是有了立宪派的赞助和支持,尤其是清廷最重要的赋税基地江浙两省的失陷,反清浪潮才得以在全国翻涌。

但立宪派生来就是软弱的,他们并没有因为推翻满清而改变其实质。工商资本是在清末崛起,但早在明朝就已经萌芽。中国后世的工商资本家如同他们中的佼佼者胡雪岩那样,既对权力充满渴望,但又无时无刻不对其敬畏。

在二次革命时,立宪派的软弱性再次完全暴露,当革命党人扯起反袁大旗时,他们并没有重复1911年的壮举,而是选择了中立。比如国民党人钮永建起兵与浙江都督朱瑞争夺松江时,作为清末立宪运动的知名人士雷奋,就利用与朱瑞的同学关系从中斡旋,又向松江款产处暂借现款7万元,遣散了钮永建的部众。虽然平息了战祸,保了一方平安,但却助长了北洋军阀的气焰。

立宪派在清末民初的三股势力中是最弱的,但当其它两股势力势均力敌时,最弱的那一方,反而成了最关键的砝码。

二次革命失败后,三股势力开始严重分化。革命党人受到重挫后开始朝更加激进的方向发展,北洋军阀开始在全国强势布局,大力推动国有化,并撤消了自清末以来的各地地方自治事业。立宪派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由北洋政府的赞助人变成了附属者。而到了1916年后,立宪派就已经名存实亡,因为那时候的人们已不再相信宪政可以救国,中国由此进入了一段新的大乱局。

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或护法运动算不算破坏当时的政治生态?我认为不算,因为当时的政治生态,原本就非常的不成熟,根本不足以建立一个自组织的共和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无疑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生态,但要简单定论“破坏”与否,则需要更细致的审视,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在那个转型时期政治合法性、国家统一以及民主理想的复杂博弈。二次革命(1913年):为了“约法”而战的尝试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后,中国面临着一个关键的.............
  • 回答
    要评价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过,特别是正面和负面作用的孰轻孰重,是个复杂而宏大的课题。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并且不同视角下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正面作用:孙中山先生最突出的正面作用,毫无疑问是他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方面的领导作用.............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业,自辛亥革命以来,便在中国现代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孙中山这样承载着民族希望与历史转折点的巨匠,总是伴随着复杂的审视和多维度的解读。有人认为,孙中山的成就被过分拔高了,他的思想和实践,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否真的能完全承载起“国父”的赞誉,或许值.............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与“实业救国”理念的结晶——十万英里铁路规划图,是一项宏伟且充满远见的蓝图,它不仅是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一次大胆构想,更是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一次深刻叩问。要评价这份规划图,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份简单的交通运输计划,而应将其置于当时中国历史的特殊背景下,理解其深层的历史意义、.............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北上宣言》,是一份极具历史分量和深远影响的政治文献,它不仅仅是孙中山先生一生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孙中山先生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切忧虑与坚定决心。要理解这份宣言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其历史背景、核心内容、时代影响以及后世评价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历.............
  • 回答
    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朝的伟业,其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仅凭“洗脑”或“信徒”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妥协与历史偶然性的复杂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谈谈孙中山先生依靠的“力量”。与其说是“洗脑信徒”,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革命思想的强大感召力,以及一套清晰且符合时代潮流的政.............
  • 回答
    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导的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北洋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到直系、皖系、奉系等北洋军阀轮流掌.............
  • 回答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一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确实存在一些对其进行“污蔑”或负面评价的言论。理解这些言论的产生原因,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思潮、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不同解读的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多重评价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
  • 回答
    为了能准确回答您的问题,我需要您先提供那张照片。请您将照片上传给我,我才能仔细辨认并告知您照片中坐在孙中山先生左手边的人是谁,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如果您不方便上传照片,也可以尝试以下方式:1. 描述照片的背景和人物的衣着特点:例如,是室内还是室外?人物大概有多少?他们的服装是哪个年代的风格?有没有.............
  • 回答
    孙中山先生被尊称为“国父”,这绝非偶然,而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及其深远影响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个称谓的由来和分量,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的人生轨迹、思想理论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奠基性贡献。一、 矢志不渝的革命生涯:从推翻帝制到建立共和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与中国近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紧密相.............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提及“民国粉”,这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群体,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粉偶像。它更多地指向一种对中华民国时期(尤其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历史人物以及制度模式产生怀旧或向往之情的人群。如果非要在这两个人中选择“民国粉”的代表人物,那孙中山和蒋介石确实是绕不开的焦点,但他们.............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毕生事业都致力于推翻帝制,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中国。正因如此,他从未有过称帝的念头,更不可能走上这条背离他政治理想的道路。然而,我们今天纪念他的陵墓却被命名为“中山陵”,这其中自有其历史缘由和特殊的意义。“中山”并非孙中山先生的本名。他的本名是孙文,字载之,号.............
  • 回答
    孙中山放弃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系列复杂政治博弈、现实考量以及他本人政治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拨开历史迷雾,细致地梳理其中的脉络。革命的胜利与总统职位的诱惑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成就.............
  • 回答
    孙中山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绝非偶然,而是他毕生奋斗、思想超前、以及时代机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他为何能成为“国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的具体贡献和历史影响。一、 革命的先行者与精神领袖:在孙中山横空出世之前,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清政府腐朽不堪,列强环伺,国家民族的命运岌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一个核心:孙中山先生的初衷与后人对他的纪念方式之间的可能张力。如果我们将时光倒回,站在孙中山先生面前,以一种真诚且略带探究的口吻向他描述如今的中山陵规模,他的反应将会是复杂而多层次的,难以用简单的“同意”或“不同意”来概括。首先,我们可以从孙中山先生 本人的思想和.............
  • 回答
    民国建立时的首任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位革命先行者,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感召力,成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灵魂人物。然而,为何后来实权却旁落至袁世凯手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讲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说起,把那些关键的节点捋顺了。首先,.............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其革命纲领的演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引人深思的议题。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这不仅仅是口号的更换,更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洞察、对革命形势的敏锐判断以及其政治智慧的体现。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孙中山先.............
  • 回答
    关于净空法师提到孙中山先生因破坏佛像而被“收了”的说法,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尤其是在佛教界的一些信众中。然而,在史学界和可靠的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孙中山先生曾亲自破坏过佛像,更没有因此而被“收了”(通常指去世或受到某种惩罚)的直接证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孙中.............
  • 回答
    孙科,这位国民党元老孙中山的儿子,在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记忆中,确实常常显得“不那么显眼”,甚至被许多人戏称为“跑龙套”的。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一生复杂的政治经历、相对温和的行事风格,以及他身上始终背负的“孙中山之子”的光环所带来的双重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孙科的政治生涯,看看他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