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问孙中山,他会同意修这么大的中山陵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一个核心:孙中山先生的初衷与后人对他的纪念方式之间的可能张力。如果我们将时光倒回,站在孙中山先生面前,以一种真诚且略带探究的口吻向他描述如今的中山陵规模,他的反应将会是复杂而多层次的,难以用简单的“同意”或“不同意”来概括。

首先,我们可以从孙中山先生 本人的思想和行为 来推测。孙中山先生毕生倡导的是 革新、主义、实干,他的革命事业也并非追求个人荣华富贵或奢华的仪式感。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事业中。因此,从他的 朴素情怀和革命目标 来看,他可能会对如此宏大、如此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陵墓感到 些许不适或审慎。

他可能会问:“这笔钱,如果拿去做教育、办实业、或者帮助那些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民众,会不会更有意义?”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核心是“民生主义”,他对民众疾苦有着深切的关怀。一个庞大的陵墓,即便有着纪念意义,是否能直接惠及民生,他必然会认真考量。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孙中山先生 对国家、对民族的期望。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础。他所追求的“三民主义”,最终是要实现一个强大、独立、富强的中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或许能够理解,后人修建如此规模宏大的陵墓,并非仅仅是对他个人的崇拜,更是对 他所代表的革命精神、对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向往 的一种 具象化和象征化 的表达。

他可能会说:“如果这陵墓能够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继承革命遗志的象征,能够让人们铭记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那么,它存在的价值也是非同寻常的。” 孙中山先生也明白,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纪念。中山陵的宏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人民对孙中山先生伟大功绩的 最高认可和敬意 的体现,是对他所开创的共和时代的 一种庄严宣告。

我们还可以考虑当时的 历史背景和纪念惯例。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政府肩负着国家建设和纪念先烈的重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先贤的纪念往往伴随着庄重、宏伟的建筑。而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华民国国父”,他的陵墓自然需要体现出其 历史地位和政治象征意义。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可能促成了对中山陵规模的“要求”。

如果他得知中山陵的选址(紫金山)、设计理念(仿中国宫殿式建筑,融汇中西风格)、以及修建过程中所凝聚的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他可能会感受到一种 历史的厚重感和民族的情感寄托。他可能会看到,这座陵墓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归宿,更是 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那么,他是否会“同意”? 我们可以想象他可能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的革命,是为了让中华民族不再受欺凌,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你们以我的名义,建起一座能够 长久地提醒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的地方,那我很欣慰。但记住,真正的纪念,不在于陵墓有多么壮丽,而在于你们是否真正将我所倡导的 主义落到了实处,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让人民真正幸福起来。这座陵墓,应该成为一个 警示钟和加油站,而不是一个 结束的句号。”

他或许还会补充一句,带着他特有的那种充满力量的语气:“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所以,与其说他会“同意”还是“不同意”,不如说他会 审慎地考量其意义,并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民族发展的语境下去评价。他会关注的是,这座陵墓是否能 承载起他毕生的事业,并激励后人继续前行。如果能,那么规模上的“宏大”,或许也能被他理解和接受;如果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纪念,而忽略了其精神内涵的传承,那他必然会感到失望。

最终,孙中山先生是否“同意”修这么大的中山陵,这个问题,更像是在叩问我们 如何理解和传承他的精神。这宏伟的陵墓,既是对他的纪念,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鞭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倾向于中山先生在起初阶段会半推半就,毕竟他是希望安葬南京的,但中途多半会坚决撤销,因为中山陵的规模是违背他的本意的。

中山陵的选址,其实早在1912年4月就确定了,当时革命党刚刚推翻满清王朝,孙先生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他带着胡汉民等人在明孝陵一带游玩,看到紫金山四周形势,对周围众人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1925年的时候,孙先生临终之际,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是效仿列宁,将尸体保存于水晶棺中,以供民众瞻仰;第二是安葬南京,因为南京是临时政府成立地,魂归南京,以示不忘辛亥革命。

对第一个要求,众人倒无异议,彼时孙文在国民党内的权威远非早年可比,已经到了说一不二的地步,中常委集体通过的决议他说否就否,这在国民党的党史中,既是空前也是绝后,将他放在水晶棺里,有助于培养孙的神格,稳定国民党形势

但第二个要求,众人其实是反对的,包括孙夫人,都希望将孙先生安葬在北京,毕竟尸体要考虑时效,千里舟车劳顿就不说了,关键是会反复折腾遗体,但孙文坚持回南京,理由他也说了,不忘辛亥革命。

水晶棺因为时效性,最终放弃,对孙先生来说,这未必不是好事,假如他真的躺在水晶棺里,后世对他的的评价恐怕要更复杂了。

而他渴望的安葬南京,也并不是一抔黄土就能解决的,中山陵从1925年4月勘察墓址,至1929年主体工程完工,整整修了四年之久,规模完全不亚于封建皇陵,更糟糕的是,陵园面积过大,必然涉及到征地,当时的环境是不可能给拆迁费的,许多民众被迫拆迁,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当时的孝陵卫镇长王桂芳哭诉说:“总理陵园自开始建筑以还,征收民等土地岂止万千,皆惟命是从,令迁即迁,令让即让,倾家荡产者有之,流离沟壑者有之,甚至因之而毕命以殉者亦有之,其牺牲不可谓不大。兹已迁无可迁,让无可让,只余孝陵镇一席之地藉为栖身之所。
而该会仍不体念苦衷,一纸布告,使千百颠连无告之民惊惶失措,如丧考妣,抢地呼天,哀告无门。此岂仁者为政所宜出,此更岂我向以天下为公之总理所能容哉?……我总理在天之灵,亦必大加叱责也。

从这段描述来看,陵园征地给周边民众带来无尽痛苦,于孙文的名声有害无益,无论以孙文革命领袖的立场,还是收揽民心的政治要求,都不可能支持这种大操大办中山陵,这不止是对民众的迫害,更是对孙文一生的否定:一辈子反对封建皇权,身后却住进了皇陵!

ps:孙文晚年的政治观点和早年已经相差很大了。

在1912年的时候,他是满嘴大炮,豪言十万公里铁路图。

在1917年的时候,他写了本《民权初步》,手把手教民众怎么开会,怎么议事,怎么表决,怎么安排发言顺序,怎么辩论,怎么对待反对意见,细致到了繁琐的地步,因而可操作性极强,是极好的民主入门书。

联想到他当年十万公里的铁路计划,不得不感叹孙先生确实有很大的进步,可惜大家都只盯着他的铁路画地图,没人愿意理会他的政治科普书。

但是此后经过一系列的背叛和失败,孙先生对政治越来越失望,已经不愿意像早年间那样无条件给人民民主了,而是认为民众愚昧不堪,需要政府开启民智,一定要经过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才能还政于民。

所谓军政,就是老袁那种模式,只不过老袁太高估自己实力,真拿自己当老大,控制不了地方实力派,最终玩脱了;训政,其实就是以党代国,这更倾向于列宁模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一个核心:孙中山先生的初衷与后人对他的纪念方式之间的可能张力。如果我们将时光倒回,站在孙中山先生面前,以一种真诚且略带探究的口吻向他描述如今的中山陵规模,他的反应将会是复杂而多层次的,难以用简单的“同意”或“不同意”来概括。首先,我们可以从孙中山先生 本人的思想和.............
  • 回答
    主公,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深吸一口气,调整一下站姿,目光直视孙权,语气中带着几分恳切,但又不能失了臣子的本分。)主公,近来魏国势头正盛,曹丕称帝,天下格局已定,但正是因为如此,魏国看似强大,实则隐忧暗藏。他们的根基仍在北方,对荆州、益州这些南方的土地,依然是远水难救近火。而我们吴国,依仗长江.............
  • 回答
    蟠桃会是天庭最盛大的宴会,能获邀参加,那是无上荣耀。然而,这次盛会,众所周知,并没有给孙悟空发请帖。按理说,没被邀请的,就该自觉避嫌,不去添乱。可孙悟空这猴子,行事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假如说,孙悟空他就算没收到请帖,但因为他之前在天庭任过弼马温,后来又闹过大闹天宫,也算是在天庭“挂过号”的人物,他非要.............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如来佛祖不是让孙悟空去取经,而是逼他去“开 EVA”…… 这画面,简直比西天路上的妖怪还要离奇!咱们就这么想,一开始,孙悟空肯定是被这突如其来的任务给弄懵了。他一个齐天大圣,捣过天庭,闹过地府,什么风浪没见过?结果这如来佛祖,这位最尊贵的佛陀,不好好宣扬佛法,反而拉着.............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
  • 回答
    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的这番话,与其说是问“在哪看未播完的海外剧”,不如说是一种对当下流媒体市场、内容引进和观众追剧习惯的集中反映。细品之下,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和引发的思考,远比一个简单的求助更复杂。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忠怀的身份和这句话的语境。 作为腾讯视频的掌舵人之一,他在行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回答
    这则新闻令人心痛,它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中不幸的叠加,以及个体在巨大压力下的无助和挣扎。这位老人,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为沉重的失去——老伴的离去,紧接着又面临着孙女被确诊白血病的双重打击。这样的境遇,任何一个正常人都难以承受。事件的细节与老人的情感:在新闻报道中,这位老人是在路边哭着向.............
  • 回答
    如果孙权(东吴开国皇帝)换到赵构(南宋开国皇帝)的位置上,南宋的历史走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地理与战略环境 孙权时期:东吴控制长江中下游,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战略目标是北伐中原,建立统一政权。 赵构时.............
  • 回答
    孙笑川这名字,当年在直播圈里掀起过那么一小阵风浪,要说他当初如果真去了大学,这现在的日子,可就跟现在大相径庭了。别的不说,单是这人生轨迹,就够让人咂摸半天了。咱们先来想,孙笑川这人,脑子里点子不少,但也容易走偏,身上一股子“不羁”劲儿。要是他真坐进了大学教室,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学历这块儿,.............
  • 回答
    关于孙传庭是否能力挽狂澜,避免大明覆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津津乐道但又难以定论的问题。如果孙传庭“有备而来”,而不是在仓促和被动的情况下出潼关,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发生一些变化,但要说因此就能“稳稳地”保住大明江山,则需要更为审慎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孙传庭在明末的处境。他可以说是明末为数不多能力出众.............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设想,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如果”。很多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个点子,毕竟大乔小乔的美貌在历史上和演义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孙权真的这么做了,赤壁之战的走向,乃至整个三国格局,恐怕都会截然不同。咱们就来仔细琢磨琢磨,孙权把大乔小乔送给曹操,究竟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深入地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如果孙尚香真的怀孕了,吴国在对蜀汉的态度上,是否还会像历史上那样进行“背刺”,这确实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孙尚香怀孕这件事本身,放在当时那个环境里有多重分量。孙尚香是孙权唯一的亲妹妹,孙吴政权的实.............
  • 回答
    东吴群臣依旧如常,早朝的钟声刚刚敲过,孙权早早便端坐在了御座之上,只是今日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躁动。朝堂之上,本该是肃穆的景象,然而不少官员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案几后笼罩着一层薄薄阴影的身影。孙权今日的脸色比平日里更加阴沉。他刚要开口,却见他右手猛地一挥,沉甸甸的龙纹佩剑应声出鞘,.............
  • 回答
    孙权若不袭取荆州,转而攻打合肥,这绝对是三国历史走向的一道岔路口,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天下格局。要详细说来,我们得一步步拆解这其中的逻辑。一、 孙权“不偷袭荆州”的直接后果:刘备集团的喘息与巩固首先,荆州依旧在刘备手中,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变化。 刘备集团战略地位的稳固: 荆州乃四战之地,.............
  • 回答
    如果孙笑川是我的室友,我得说,生活大概会变成一出永不落幕的、混合着荒诞与嘈杂的真人秀。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声音。他绝对不是那种喜欢静悄悄坐着发呆的类型。我能想象到的,就是时不时从他房间传来的各种声音:时而慷慨激昂地对着电脑输出观点,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又伴随着一些我完全捕捉不到笑点的低语。就算他不.............
  • 回答
    如果孙笑川成为日本天皇,这无疑会是颠覆性的,足以撼动日本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要详细展开想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个“如果”。一、 皇室的反应与国民的震惊: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会是日本皇室内部。天皇的继承顺序是有明确规定的,孙笑川这样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背景神秘甚至带有“草根”色彩的人物,如何打.............
  • 回答
    如果孙坚、孙策和孙权三人都能够活到七十岁,这绝不仅仅是几个人的寿命增加,而是会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荡起三国格局的层层涟漪,甚至可能重塑整个东亚的权力版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孙坚:稳固江东的奠基者与东进的先驱历史上,孙坚英勇过人,却在攻打黄祖时殒命。如果他能活到七十岁,那么江.............
  • 回答
    孙权若在逍遥津被活捉,这绝对是东吴历史上最灾难性的时刻。孙权其人,虽然勇猛果断,但绝非那种会因为个人安危就抛弃国家利益的昏君。他深知江东的力量来源,也明白自己作为“孙吴”象征的意义。因此,在威胁下要求江东投降曹操的可能性,我认为非常低。首先,我们得分析孙权的性格和政治考量。孙权年轻时就接管了孙策的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孙权真的将吴国太嫁给刘备,孙刘联盟的性质和稳固程度,我认为会发生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但未必能直接等同于“更牢固”。首先,我们得明白孙刘联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什么样的存在。它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政治联盟,主要的敌人是强大的曹操。吴国太嫁给刘备,这会将这种政治联盟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