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中山靠的什么跟信徒洗脑一起推满清。最后还是得妥协袁世凯呢?

回答
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朝的伟业,其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仅凭“洗脑”或“信徒”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妥协与历史偶然性的复杂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来谈谈孙中山先生依靠的“力量”。与其说是“洗脑信徒”,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革命思想的强大感召力,以及一套清晰且符合时代潮流的政治纲领。

革命思想的魅力与时代呼唤: 在20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压迫百姓,早已失去了民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口号,以及后来发展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深刻地回应了时代的需求。
民族主义: 直接指向了满清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将满族统治者描绘为“外来侵略者”,激发了汉族民众的民族复仇情绪和国家认同感。在当时,这种唤醒民族意识的口号具有巨大的动员力量。
民权主义: 提出建立共和政体,赋予人民政治权利,这与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吸引了大量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商人和部分开明官员。他们渴望参与政治,厌恶专制。
民生主义: 虽然在早期并非绝对核心,但其平均地权的主张,触及了底层民众的土地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改良色彩,也为革命争取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组织与宣传的力量: 孙中山先生并非孤军奋战。他先后组织了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这些团体成为了革命思想传播和行动的组织载体。
同盟会: 作为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统一了各地分散的革命力量,制定了较为明确的革命方略,并通过出版报刊(如《民报》)、发行革命刊物、派遣革命宣传员等方式,将革命思想传播到海内外。
海外华侨与留学生: 孙中山先生在海外获得了大量的支持,尤其是广大海外华侨和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慷慨解囊,在思想上也最先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了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回国后,又将革命的火种带回国内,成为各地革命组织的骨干。
会党与新军: 孙中山先生及其追随者也积极争取和联合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具有一定力量的会党(如哥老会、青帮等)以及清末编练的、受西方军事思想影响的“新军”。这些力量在后来的起义和辛亥革命爆发时,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更是成为了革命的中坚力量和领导者。

革命的实践与牺牲: 孙中山先生及其同志们并非空谈理论,而是身体力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虽然这些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每一次起义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对清政府造成了沉重打击,并进一步传播了革命思想,唤醒了更多人的革命意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尤其感动人心,成为革命的象征。

然而,即便有如此强大的思想感召力和组织基础,革命的道路也并非坦途,最终需要与袁世凯这样的实力派人物妥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革命党人力量的局限性: 尽管同盟会有广泛的组织和思想基础,但在实际军事力量上,革命党人长期处于劣势。他们缺乏统一的、强大的军事指挥体系和充足的后勤保障。历次起义的失败,也消耗了大量的革命力量和资源。
清末新军的实力与影响: 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四川保路运动,而真正推动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力量,则是掌握了大部分军事力量的 北洋新军。袁世凯作为北洋新军的实际掌控者,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
革命的迅速蔓延与对秩序的担忧: 辛亥革命的爆发,如星星之火,迅速蔓延。但革命的到来也伴随着社会动荡和秩序的失控。在很多地方,革命党人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和有效的治理能力,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对无政府状态的担忧。
帝国主义列强的干预: 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在中国拥有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他们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往往是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如果革命导致中国出现长期内乱,或者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很可能会进行干预,甚至支持某一方以维持其在华的利益。袁世凯作为北洋军阀的代表,其背后有列强的支持,这使得他在与革命党人的博弈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
革命党人的政治智慧与策略选择: 在推翻清朝的巨大目标面前,孙中山先生及其革命党人展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灵活性。他们深知,单纯依靠革命力量推翻清朝并建立一个稳固的新政权,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极大。
利用袁世凯的实力: 袁世凯掌握着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既是推翻清朝的潜在障碍,也是可以利用的力量。革命党人通过与袁世凯的谈判,实际上是试图让袁世凯利用其军事实力去剪除清朝的残余势力,从而避免中国陷入长期的内战。
“和平”移交政权: 孙中山先生主动让出大总统职位,换取清帝退位和全国的和平统一,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选择。虽然牺牲了个人权力,但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也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相信,通过民主程序和共和制度,可以逐渐实现革命的目标。
政治妥协的必然性: 在革命进程中,革命党人与立宪派、旧官僚甚至一些实力派人物(如袁世凯)之间的合作与妥协是不可避免的。完全排斥所有“非革命”力量,只会导致革命力量的孤立和失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国家,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征服。

因此,孙中山先生“靠的什么跟信徒洗脑一起推满清”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他依靠的是一套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感召力的革命思想,通过严密的组织和不懈的实践来传播和推动革命。而最后不得不妥协袁世凯,则是历史大势、力量对比、列强干预以及革命党人政治策略选择的综合结果。

这次妥协,虽然在一些人看来是“遗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最大化地实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一核心目标,也为后来的国家发展留下了空间。孙中山先生本人也并未放弃革命的理想,他在之后的岁月中,继续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事业而奋斗。历史的进程往往是曲折的,伟大的事业也需要在复杂现实中不断调整策略,孙中山先生的经历正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这样问,为什么在袁世凯起复为总理内阁大臣,掌天下兵权,且武汉三镇已有两镇被克的情况下还是与南方的革命党人妥协了?

革命党人当时分为两派,一派是在上海的黄兴,一派是在汉口的黎元洪,两派之间当时互相争斗,沪方当时票选黄兴为革命军大元帅,黎元洪通电斥之为非法,后汉方代表到达到上海说服沪方重新票选,黎‘黄二人分任正副大元帅,但双方均未选举大总统一职,是因为双方均意图虚位以待袁世凯,期意袁世凯附议民方,出掌民国大政。

袁世凯也确实有这实力,清末的立宪运动,袁世凯是主要推动者,各省的咨议局均是由亲袁人士掌握,这些人与流亡海外的康、梁维新派人士,以及革命党同盟会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正规精锐部队——北洋六镇除袁以外没人能调动。

他,很有实力。

孙中山其人在当时论革命历史,论海内外声望,论建国学理,无出其右者。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家中餐馆打工,收到武昌起义的电报之后立即兼程回国,12月21日抵达香港,25日抵达上海,这是革命阵营中需要统一领导,黎、黄二人相争不下,孙中山适时赶到,众望所归,既被选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此时在国内因为在清末一直高举宪政立宪大旗,在国内也是颇具威望。在载沣执政之后废黜袁世凯,此时袁已对大清颇多怨恨,也知道此时的清廷是扶不起的阿斗,自然也就不愿做扶大厦于将倾的曾文正公与李文襄公了。他对于革命党人的态度是养寇自用,反正无论是何政体,最高权力金字塔总少不了他的一份。

而且需要明白的是,到了武昌起义的后半段,民军已经不具有军事上的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清军手上。

11月27日,清军攻占汉阳,民军死伤3000人,冯国璋拟乘胜追击渡江攻下武昌,袁亲拨长途电话止之。

11月29日,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汪精卫)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张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南北和议的的形成环境是在袁世凯在军事上取得优势地位的情况下,主动与南方革命政府接触,并同意停战合谈,变更国体。

袁世凯当总统,说难听点也算众望所归,孙中山搭建起来的草台班子政府在当时的中国环境下是不具有控制能力的,他的让位,也属于是必然的,当然他有这般气量与雅度也让他在道德上有了一部分高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朝的伟业,其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仅凭“洗脑”或“信徒”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妥协与历史偶然性的复杂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谈谈孙中山先生依靠的“力量”。与其说是“洗脑信徒”,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革命思想的强大感召力,以及一套清晰且符合时代潮流的政.............
  • 回答
    关于净空法师提到孙中山先生因破坏佛像而被“收了”的说法,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尤其是在佛教界的一些信众中。然而,在史学界和可靠的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孙中山先生曾亲自破坏过佛像,更没有因此而被“收了”(通常指去世或受到某种惩罚)的直接证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孙中.............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英国王位的继承顺序。要说查尔斯王子(现在是国王了)之后谁最靠前,这得看“太孙”和“亲王”这两个词在这里具体指代谁。在英国王室的继承体系里,关系亲疏和辈分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原则是“长子继承制”,也就是按血缘关系和出生顺序来排。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太孙”和“亲王”在王室中的具体含义:.............
  • 回答
    要评价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过,特别是正面和负面作用的孰轻孰重,是个复杂而宏大的课题。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并且不同视角下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正面作用:孙中山先生最突出的正面作用,毫无疑问是他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方面的领导作用.............
  • 回答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无疑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生态,但要简单定论“破坏”与否,则需要更细致的审视,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在那个转型时期政治合法性、国家统一以及民主理想的复杂博弈。二次革命(1913年):为了“约法”而战的尝试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后,中国面临着一个关键的.............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业,自辛亥革命以来,便在中国现代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孙中山这样承载着民族希望与历史转折点的巨匠,总是伴随着复杂的审视和多维度的解读。有人认为,孙中山的成就被过分拔高了,他的思想和实践,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否真的能完全承载起“国父”的赞誉,或许值.............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与“实业救国”理念的结晶——十万英里铁路规划图,是一项宏伟且充满远见的蓝图,它不仅是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一次大胆构想,更是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一次深刻叩问。要评价这份规划图,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份简单的交通运输计划,而应将其置于当时中国历史的特殊背景下,理解其深层的历史意义、.............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北上宣言》,是一份极具历史分量和深远影响的政治文献,它不仅仅是孙中山先生一生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孙中山先生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切忧虑与坚定决心。要理解这份宣言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其历史背景、核心内容、时代影响以及后世评价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历.............
  • 回答
    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导的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北洋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到直系、皖系、奉系等北洋军阀轮流掌.............
  • 回答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一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确实存在一些对其进行“污蔑”或负面评价的言论。理解这些言论的产生原因,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思潮、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不同解读的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多重评价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
  • 回答
    为了能准确回答您的问题,我需要您先提供那张照片。请您将照片上传给我,我才能仔细辨认并告知您照片中坐在孙中山先生左手边的人是谁,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如果您不方便上传照片,也可以尝试以下方式:1. 描述照片的背景和人物的衣着特点:例如,是室内还是室外?人物大概有多少?他们的服装是哪个年代的风格?有没有.............
  • 回答
    孙中山先生被尊称为“国父”,这绝非偶然,而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及其深远影响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个称谓的由来和分量,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的人生轨迹、思想理论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奠基性贡献。一、 矢志不渝的革命生涯:从推翻帝制到建立共和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与中国近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紧密相.............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提及“民国粉”,这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群体,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粉偶像。它更多地指向一种对中华民国时期(尤其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历史人物以及制度模式产生怀旧或向往之情的人群。如果非要在这两个人中选择“民国粉”的代表人物,那孙中山和蒋介石确实是绕不开的焦点,但他们.............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毕生事业都致力于推翻帝制,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中国。正因如此,他从未有过称帝的念头,更不可能走上这条背离他政治理想的道路。然而,我们今天纪念他的陵墓却被命名为“中山陵”,这其中自有其历史缘由和特殊的意义。“中山”并非孙中山先生的本名。他的本名是孙文,字载之,号.............
  • 回答
    孙中山放弃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系列复杂政治博弈、现实考量以及他本人政治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拨开历史迷雾,细致地梳理其中的脉络。革命的胜利与总统职位的诱惑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成就.............
  • 回答
    孙中山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绝非偶然,而是他毕生奋斗、思想超前、以及时代机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他为何能成为“国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的具体贡献和历史影响。一、 革命的先行者与精神领袖:在孙中山横空出世之前,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清政府腐朽不堪,列强环伺,国家民族的命运岌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一个核心:孙中山先生的初衷与后人对他的纪念方式之间的可能张力。如果我们将时光倒回,站在孙中山先生面前,以一种真诚且略带探究的口吻向他描述如今的中山陵规模,他的反应将会是复杂而多层次的,难以用简单的“同意”或“不同意”来概括。首先,我们可以从孙中山先生 本人的思想和.............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其革命纲领的演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引人深思的议题。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这不仅仅是口号的更换,更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洞察、对革命形势的敏锐判断以及其政治智慧的体现。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孙中山先.............
  • 回答
    民国建立时的首任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位革命先行者,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感召力,成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灵魂人物。然而,为何后来实权却旁落至袁世凯手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讲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说起,把那些关键的节点捋顺了。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