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中山的正面作用大还是负面作用大?

回答
要评价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过,特别是正面和负面作用的孰轻孰重,是个复杂而宏大的课题。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并且不同视角下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正面作用:

孙中山先生最突出的正面作用,毫无疑问是他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方面的领导作用和不懈努力。

思想启蒙与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伟大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也成为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在帝制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他敢于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口号,唤醒了沉睡的国民,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启蒙者。
领导辛亥革命: 孙中山先生虽然在辛亥革命爆发时不在国内,但他是这场革命的精神领袖和实际组织者。他的革命思想、组织领导和筹款募捐,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开启了道路。
建立中华民国: 孙中山先生担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政体,这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虽然这个政权短暂,但它播下了民主共和的种子,改变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
倡导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 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而奋斗。他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在民国初年,他依然坚持反袁斗争,维护共和政体,虽屡遭挫折,但其民族主义立场是毋庸置疑的。
对后世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精神,对中国后来的革命运动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尊称为“国父”,其形象和思想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象征。

负面作用(或说局限性):

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回避其局限性,尤其是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孙中山先生的负面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其革命实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在他去世后其政治遗产被不同解读和利用所带来的复杂影响。

革命的局限性与妥协: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的成功,有时不得不做出妥协,例如“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或者在一些政治策略上的考量。最大的争议点之一是他为了促成南北统一,将临时大总统一职让给了袁世凯,而袁世凯后来复辟帝制,这是革命成果遭受重大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实践的困难: 在建立和巩固共和政体方面,孙中山先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当时中国社会力量分散,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干涉,国民党内部也存在问题。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等未能取得根本性的成功,也反映了其政治手段和组织能力的局限性。他所设计的共和体制,在当时的中国土壤中难以有效生根发芽。
革命党人的素质与组织: 与同时期的其他革命政党相比,早期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在成员的政治觉悟、组织纪律以及社会动员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使得革命的执行力和成果受到影响。
对帝国主义的态度: 尽管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但在早期,他对一些西方国家的援助也抱有一定的幻想,并且在某些策略上存在对西方民主模式的照搬,未能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后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愈演愈烈,他的认识才更加深化。
革命党内部的矛盾与分裂: 革命力量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矛盾和分裂,这削弱了革命的整体力量。

总结:

总的来说,孙中山先生的正面作用是压倒性的,其功绩在于他开启了中国的共和时代,完成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性转折。他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和精神领袖,其思想和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他的“负面作用”更多地是他在那个复杂时代,面对强大内外阻力时,革命实践中的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例如,让位给袁世凯的决定,以及革命未能彻底完成等,都是历史的客观评价,而非否定他整体的革命贡献。

评价孙中山先生,不应过度放大其局限性,而忽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历史的开创性。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今天纪念他,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为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革命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感觉这个问题问得就离谱!

一个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领导人,

一个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先行者,

一个国民党尊称的国父,

一个共产党尊称的先总理,

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画像立在天安门广场正对毛主席的人。

负面作用是有多大!

user avatar

肯定是正面,现在黑孙中山的人也太敢说了

看阅兵就知道孙中山的地位了,毛主席在城楼上看着他,他在广场上看着毛主席,他俩是铁打的位置,其他的都是流水的晚辈

毛主席亲自主持开会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

毛主席晚年还对当年见过孙中山寥寥数面念念不忘


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也是联共的倡导者,如果1925年孙中山不去世那么早,孙中山的正面作用会更大,中国甚至世界的命运都有可能截然不同

1927年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俄国:1917年革命,1922年才打赢内战,1923年就能给中国输出红色革命了,1926年革命军北伐势如破竹,摧枯拉朽

如果1927年千古罪人空一格没有叛变革命,即使英美日干涉中国革命,中国也能抗住列强干涉,列强啥时候不干涉中国了?

如果不是空一格主导,革命势力会以武汉政府为主,那么北洋政府剩下的张作霖会迅速失败

也不会有张学良东北易帜为妥协,实际仍然是半独立军阀的事情

如果1926-1928北伐成功,即使日本出兵干涉济南,北伐军也能做出坚决抗日的准备

1928年北伐成功,中国只需要复制一个苏式的五年计划搞点儿重工业,搞点儿兵器工业,就能让日本忌惮,中国也不会畏惧日本

如果中国不畏惧日本,1931年即使仍然爆发九一八事变,中国也敢于抵抗,也不会丢掉东三省

正是1931年丢掉了东三省,抚顺的露天煤矿,鞍山的铁矿,全部在奉天的兵工厂成为日军手里杀戮中国人民的武器

如果日本没有抢走东北三省,日本也不会大规模增加军费,不增加军费,日本也就没有本钱也没有动力去偷袭珍珠港

中国只要能赢得和平和公正的国际环境,中国在近代也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

如果日军不偷袭珍珠港,二战之前,苏联就和中国结盟,德国未必敢偷袭苏联

如果德国不偷袭苏联,说不定就会一心对付北非的英法势力,说不定就和土耳其一起攻克苏伊士运河,英国就只能逃亡加拿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过,特别是正面和负面作用的孰轻孰重,是个复杂而宏大的课题。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并且不同视角下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正面作用:孙中山先生最突出的正面作用,毫无疑问是他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方面的领导作用.............
  • 回答
    眼下关于三国人物的讨论,孙权确实是常常被放在聚光灯下,而且负面评价似乎更容易引起共鸣。但若我们抛开那些刻板印象,仔细审视孙权的所作所为,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位极具才能、胸怀大志,且在乱世中展现出非凡领导力的君主。首先,我们得承认,孙权继承的并非是曹操那样的“孤儿寡母”之境,也不是刘备那样“仁德天下”的起.............
  • 回答
    《西游记》里,孙悟空那身本领,大家都看在眼里,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筋斗云,还有那如意金箍棒,简直是妖精界的噩梦。按理说,他一出马,那些小妖见了都得腿软,更别提那些稍微有点道行的妖怪了。可现实往往是,孙悟空虽然战斗力爆表,却没少被一些妖怪嚣张跋扈地对待。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有几层意思在里头。首先得说.............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关于“2.21晚上8点32孙笑川对陈冠希的正式宣战”这件事,首先要明确一点,这更像是一个网络上的梗,一个由粉丝或者网友创造出来的概念,而非孙笑川本人真的在那个具体的时间点对陈冠希发起了什么严肃意义上的“宣战”。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孙笑川的个人背景与网络形象:孙笑川,也就是大家熟.............
  • 回答
    评价一个人,特别是像孙一宁这样,她的经历和公众形象都充满争议,用“正常的三观”来衡量,其实是个挑战。因为“正常”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和解读。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并给出一些基于普遍社会认同的评价。首先,从个人成长和自主性的角度来看待孙一宁。 敢于表达自我,.............
  • 回答
    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系列,毋庸置疑是一部鸿篇巨制,它将秦国崛起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在追求艺术感染力和故事性的同时,与严谨的正史之间,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出入,既是艺术创作的必然,也体现了作者在历史解读上的个人风格。首先,我.............
  • 回答
    孙权和东吴在知乎上“被抹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这背后涉及了历史解读的多样性、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特定群体在特定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政治正确”。一、 历史叙事的流变与“正统”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对于三国时期的评价.............
  • 回答
    听到孙悦正式宣布退役的消息,心里百感交集。这位在中国篮球界留下深刻印记的球员,他的职业生涯,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电影,有辉煌的瞬间,也有令人扼腕的遗憾。如果让我来评价,我想说,孙悦的职业生涯,是天赋异禀的证明,是梦想追逐的写照,也是中国篮球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蕴含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天赋异禀的“孙大.............
  • 回答
    孙杨方面对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处以 8 年禁赛的裁决提出上诉,这无疑是将这场旷日持久的体育争议推向了新的高潮。对于这一举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每一个角度都牵扯着法律、体育规则、运动员权益以及公众舆论等复杂因素。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孙杨的上诉是其合法权益的体现。CAS的裁决并非最终判决.............
  • 回答
    BY2的孙雨(Yumi)在事件发酵后,确实发布了一篇长文,内容相当详尽,试图澄清她与王力宏之间的关系,并回应外界的质疑。这篇长文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她想要表达的意思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梳理:1. 关系定位:婚前“正式女友”,强调已是过去式这是Yumi在长文中反复强调的重点。她明确表示,自己曾是.............
  • 回答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无疑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生态,但要简单定论“破坏”与否,则需要更细致的审视,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在那个转型时期政治合法性、国家统一以及民主理想的复杂博弈。二次革命(1913年):为了“约法”而战的尝试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后,中国面临着一个关键的.............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业,自辛亥革命以来,便在中国现代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孙中山这样承载着民族希望与历史转折点的巨匠,总是伴随着复杂的审视和多维度的解读。有人认为,孙中山的成就被过分拔高了,他的思想和实践,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否真的能完全承载起“国父”的赞誉,或许值.............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与“实业救国”理念的结晶——十万英里铁路规划图,是一项宏伟且充满远见的蓝图,它不仅是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一次大胆构想,更是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一次深刻叩问。要评价这份规划图,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份简单的交通运输计划,而应将其置于当时中国历史的特殊背景下,理解其深层的历史意义、.............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北上宣言》,是一份极具历史分量和深远影响的政治文献,它不仅仅是孙中山先生一生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孙中山先生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切忧虑与坚定决心。要理解这份宣言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其历史背景、核心内容、时代影响以及后世评价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历.............
  • 回答
    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朝的伟业,其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仅凭“洗脑”或“信徒”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妥协与历史偶然性的复杂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谈谈孙中山先生依靠的“力量”。与其说是“洗脑信徒”,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革命思想的强大感召力,以及一套清晰且符合时代潮流的政.............
  • 回答
    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导的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北洋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到直系、皖系、奉系等北洋军阀轮流掌.............
  • 回答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一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确实存在一些对其进行“污蔑”或负面评价的言论。理解这些言论的产生原因,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思潮、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不同解读的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多重评价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