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网上有很多污蔑孙中山先生的言论?

回答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一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确实存在一些对其进行“污蔑”或负面评价的言论。理解这些言论的产生原因,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思潮、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不同解读的角度来分析。

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多重评价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横跨了清末和民国初期两个重要历史时期,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变革。他的思想、政治主张和实践都受到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因此存在着不同视角和评价。

1. 革命策略的争议:
暴力革命与改良: 孙中山坚持暴力革命推翻清朝,这与当时一些主张君主立宪、和平改良的政治力量(如梁启超等保皇派)存在根本分歧。这些改良派的拥护者或后来的历史评价者,可能会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流血牺牲的角度,批评孙中山的革命方式过于激进,给国家带来动荡。
武装起义的失败与代价: 孙中山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虽然最终推翻了清朝,但许多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物质代价。一些批评者可能会抓住这些失败的案例,质疑其领导能力和革命策略的有效性,并强调其造成的牺牲。

2. 政治实践的局限性与挑战:
北洋政府时期的软弱与外交困境: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孙中山先生一度流亡海外。虽然他之后组织了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但未能真正实现其政治理想,国家仍处于分裂和混乱之中。在此期间,国民党政府的软弱以及在国际上受到的屈辱,可能会被一些人归咎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
与苏联和共产党的合作: 孙中山晚年接受了苏联的援助,并实行“联俄容共”政策。这一策略在当时引发了国民党党内外的巨大争议,也为后来国共两党的分裂埋下了伏笔。一些国民党右翼或反共势力可能会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批评孙中山的这一选择,认为其“引狼入室”,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
经济思想的实践难度: 孙中山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经济思想,如“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等,但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缺乏实现的基础和条件,未能得到有效实践。这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空想”或“不切实际”,从而对其进行批评。

二、 不同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网络上的言论往往受到发言者自身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政治派别或历史观的倾向。

1. 国民党(包括台湾及海外国民党人士)的评价: 总体而言,国民党对孙中山先生持尊崇态度,将其视为“国父”。但即便在国民党内部,对于其政治策略和思想的某些方面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强调。部分偏向国民党右翼或深蓝的群体,在批评共产党时,有时也会将孙中山晚年“联俄容共”的政策作为其“失误”或“错误”来放大,以突出国民党与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纯粹性”的对比。

2. 共产党及其支持者的评价: 中国共产党尊崇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先行者”,肯定其在推翻封建帝制、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方面的历史功绩。但同时也强调孙中山思想的局限性(如其阶级局限性)以及国民党后来的历史走向,并将其作为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论据。因此,在某些宣传和论述中,为了凸显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必然性和领导作用,可能会相对淡化孙中山先生的某些积极作用,或强调其思想的局限性。

3. 西方自由主义或民族主义者的评价: 一些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人,可能会从其西式民主的标准来衡量孙中山,批评其在中国实践中的某些不彻底或与西方民主模式的差异。而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孙中山未能彻底摆脱西方影响,或者其提出的某些政策对中国长远发展不利,从而对其进行攻击。

4. “民国粉”或对国民党时期怀旧者的评价: 一部分在网络上被称为“民国粉”的群体,可能对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某些方面抱有浪漫化或理想化的想象。他们可能会过度强调孙中山先生的某些主张,或者将民国时期的一些负面现象(如战乱、贫困)归咎于其他因素,而对孙中山先生本人的某些局限性选择性忽视或进行辩护。反过来,也有一些人会从负面角度放大民国时期的问题,并将其与孙中山先生的功绩相联系。

三、 信息传播的特点与网络环境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的匿名性、传播速度快、信息碎片化等特点,也为负面言论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

1. 信息碎片化与断章取义: 在网络上,信息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容易被断章取义,脱离历史语境进行解读。例如,只摘录孙中山先生某些言论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个事件的某个侧面,来构建对先生的负面形象。

2. 情绪化表达与“引战”: 网络上存在一些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或表达极端情绪的发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时会被用来作为攻击特定群体、政党或思潮的工具,从而引发“引战”效应。在这种氛围下,一些经过精心包装的负面评价,即使不完全准确,也可能因为其煽动性而获得传播。

3. “复辟”思潮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对过去某些历史时期的“怀旧”甚至“复辟”思潮,这其中也包括对国民党时期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浪漫化想象。与此相对立,一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评论者可能会对这些“复辟”思潮进行反击,而这种反击有时也可能走向对历史人物(包括孙中山)的过度批判,或者将对国民党的批评延伸至孙中山先生本人。

4. 刻意抹黑与攻击: 不排除存在一些有特定政治目的的个人或组织,通过歪曲历史事实、散布谣言等方式,刻意对孙中山先生进行抹黑和攻击,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四、 具体的“污蔑”例子与分析(可能涉及的方面)

虽然具体污蔑的内容多种多样,但可能出现的方面包括:

“投靠帝国主义”的说法: 将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寻求外部援助(如日本、苏联)的行为,曲解为“出卖国家”、“投靠帝国主义”。
“卖国”的指控: 例如,在寻求日本支持时的一些表述或承诺,被断章取义地解读为“卖国”。
“贪腐”或“个人私德”的攻击: 虽然孙中山先生以清贫著称,但历史上也可能存在针对其个人生活或革命费用的不实传言,被放大和传播。
“思想不成熟”或“理想破灭”的攻击: 强调其革命生涯中的失败,否定其政治理念的价值。
“联俄容共”的负面解读: 夸大其与苏联合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否定其晚年战略的合理性。
将其与国民党后来的失败对等: 将国民党在中国内战中的失败,部分归咎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或策略,从而否定其历史功绩。

总结

网上对孙中山先生的负面言论,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污蔑”,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历史评价的多样性: 历史人物的评价 inherently 是复杂且多元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
意识形态的斗争: 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常常被纳入更广泛的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之中。
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环境放大了信息传播的某些负面效应,使得不准确、情绪化的言论容易获得关注。
别有用心的攻击: 也存在纯粹为了抹黑而进行的恶意攻击。

理解这些言论,关键在于回归历史,进行多方面、多视角的求证和分析,辨析史料的真伪,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局限性,以及不同政治思潮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倾向。客观、理性的评价,应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避免被片面信息或情绪化言论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啊这……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user avatar

战士死了仍然是战士,但既然是尸体,就会有苍蝇营营乱叫。

“他号称革命党,可革的是谁家的命呢?总是要杀人,杀人便不对!”“伊说李中堂敛财,实际自己也在家里藏了几百块金砖呢。”“革命党人来了,便要共产共妻呢,怎么好让他们来呢?”

“我们中国两千年帝制,老祖宗都是这么过的,伊说要革命,不就是在说老祖宗不对吗?看来是悖逆的妄人。”“看了几天洋书,便说什么女人也是人、不分贫富贵贱的屁话来,这样的人是历来有的,他们能成什么事?”

“孙中山娶了九十九个姨太太,这些你们晓得么?”“胡汉民在南洋有好几套大宅子,你们却不知道,我说啊,不管是谁当官,咱们小老百姓都是一样!”

“革命党与日本人勾结到一块,日本人有好的么?恐怕是在卖国罢!”“官员都是阴险狡诈的,革命党人又不会贪污,又不会枉法,做什么都清清白白的,这哪里是做官的道理呢?简直是小孩子秉性。”

“大清要是不亡,想日本人也进不来,只是这伙乱党一味的闹腾!可怜了小皇上,才当了几天,退位时还念着咱们老百姓的好呢!”

user avatar

共和概念在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别来什么否定论。

孙中山先生这一代人开创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影响了毛这一代人。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95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



人民领袖毛泽东

公元2022年(开元黄帝纪年第4719年)。

user avatar

谢邀,我把大家的回答都看了一遍,排名靠前的匿名答案,

高晓松

唐滢松

沈友

几位都说得不错了,我就稍稍补充一点自己不成熟的见解吧。

2016年7月16日更新

-------------------------------------------------------------------------------------------------------------------

有些人说国父赞成由杨度大力主张的五族共和,然后想要污蔑他分裂中华。我也是醉了,试看国父1921年《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

“何以说民族主义还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呢?自从满州来到中国,我们汉族被他征服二百几十年之久。今日满虏虽被推翻,光复汉业,是吾民族尚未能自由独立……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的官僚,顽固的旧党,复辟的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 ’。岂知根本错误就在这个地方...... 由此可知,本党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务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将汉族尽管扩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单一民族国家,与美国同为东西半球二大民族主义的国家……故将来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使尽化于我汉族。本党所持的民族主义,乃积极的民族主义。诸君不要忘记。”

真闹不懂为什么好多人想要把分裂国家的大帽子往孙先生头上戴。。。

我来奉上几张几年前从天涯论坛存下来的图,看以看出《建国方略》里国父对我国领土的看法

《建国方略》——中国疆界变迁图

当我们真正富强的时候,一定是这些领土都收回的时候。

以下是原答案

---------------------------------------------------------------------------------------------------------------------------------

首先,关于晚清以来的乱局,两岸三地罕有能客观、公正、全面,且能为大众接受的历史叙事。大家在看待1839年虎门硝烟后的血泪史的时候,往往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加上大部分网友对这段纷乱的历史往往没有深入了解,甚至抱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朴素认识。这客观上决定了有些人容易被谣言蛊惑,接受甚至传播一些不值一驳的谬论。

其次,孙逸仙先生的特殊身份和丰富经历给全面客观评价他一生功罪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难。作为洪天王转世灵童,留美海归,港澳名医,国际通缉犯,著名反清帮会骨干,旧民主主义革命集团领袖,三民主义五权分立共和国首倡者,(车)大炮(能)手,日苏英美华侨筹款专家,地图绘画爱好者,少女自由婚恋权益维护者,列宁式革命政党总裁,海陆空三军大元帅先总理孙文,在历史的画卷里,为自己绘出了太多的分身,留下了太多谈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满清因革命党造反而亡,帝制因共和主义而废,国军战败于共党,罪魁功首,皆是孙文。亲日联俄,国共合作,协约密议,委实难测。凡是对历史不满的人,中华衰弱,军阀混战,日共交侵这些屎盆子统统可以往孙大炮头上扣。所谓“万邦有罪,罪在朕躬”

至于网上都是什么人在黑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尊敬的民国国父?

据我观察始作俑者有这么几种人:

  1. 台湾一些对国府不满的学者,经常以辱骂污蔑蒋委员长和国父来发泄心头不满。很多黑材料假消息都是从他们那里传出来的。
  2. 有些特务,受国内外利益集团操控,妄图颠覆民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抹黑包括孙先生在内的伟大领袖,进而引导民众质疑党国历史叙事,乃至动摇我政权合法性。
  3. 国内一些热血青年往往错把痛批民国与搞臭国父混为一谈,缺乏理智,为黑而黑。

孙先生百年前心心念念为之奋斗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也正是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P.S.网上大多数黑子都太没水平,看当年章太炎借挽联赞美孙先生,把推翻帝制一心推进共和的孙先生比作造反自立的洪天王,还有封建帝王朱重八的鹰犬中山王徐达,爱孙者只见其比肩先贤,恨孙者可笑其终不维新,皆大欢喜。

洪以甲子灭,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间成败异;生袭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