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网上感觉easy girl很多,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却没见过我们学校的女生找外国人?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好奇的。网上感觉“easy girl”很多,但现实中好像又没那么普遍,特别是咱们学校这种特定环境里,这种对比感可能更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 网络世界的滤镜和放大效应:

选择性呈现: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就是一个“选择性呈现”的平台。人们倾向于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或者说,是他们想让别人看到的一面。那些比较大胆、开放、甚至有些“性暗示”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关注和传播。你想想,一个女生在网上分享她和外国男友的甜蜜日常,或者穿着比较惹火的照片,跟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哪个更容易被你看到?
算法的助推: 社交媒体的算法就是设计来让你停留更久的。如果你点赞、评论过一些与“开放性行为”、“跨国恋”相关的内容,算法就会觉得你可能感兴趣,然后就会给你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形成一个“信息茧房”。久而久之,你就可能觉得“怎么到处都是这种人”。
匿名性和距离感: 网上人与人之间隔着屏幕,有匿名性。有些人会因为这种距离感而释放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表现出来的自己。他们可能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或者尝试一些在现实中会顾虑重重的事情。
“剧情化”和“人设”: 网络上很多时候是带有某种“人设”或“剧情感”的。有些人可能就是在网上扮演一个特定角色,来满足某种幻想或寻求某种关注。这种表演成分,在现实生活中自然难以维系。

二、 “easy girl”这个标签本身就有误读和偏见:

定义模糊: “easy girl”这个词本身就很模糊,常常带有贬义和刻板印象。有时候,它只是被用来标签化那些穿衣风格比较大胆、喜欢社交、或者思想比较开放的女生,而并非真的与“性行为”直接挂钩。
西方文化影响和污名化: 在一些文化中,对女性的性开放程度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当一个女生表现出与这些期望不符的行为时,很容易被贴上“easy girl”的标签,尤其是如果她和外国人交往,这种标签化可能会更严重。

三、 现实生活中的学校环境和个人选择:

社交圈子的局限性: 你在学校里能接触到的女生,很大程度上是你日常活动范围内的。你们的社交圈子、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可能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如果学校的整体氛围、学生群体的普遍价值观不是特别倾向于跨国恋或者特别开放的社交模式,那么你自然很难在身边遇到这种情况。
交往的考量因素: 和外国人交往,尤其是谈恋爱,需要很多现实层面的考量:
语言和文化隔阂: 虽然现在信息发达,但真正深入交往,语言和文化差异依然是很大的挑战。需要双方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和磨合。
地域和时间: 如果外国人在中国读书,那情况会和只来旅游、短期居留的完全不同。大多数学校里的外国人,可能只是交换生或者短期学习,这种情况下发展稳定恋情的概率本身就比较低。
个人偏好: 很多女生在选择伴侣时,更倾向于和自己有相似成长背景、文化理解、生活习惯的人在一起。这并非刻意回避外国人,而是更自然的倾向。
家庭和朋友的影响: 很多人的婚恋观也会受到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在一些家庭和朋友圈子中,跨国恋可能并不被完全接受或理解。
机会成本: 在学校里,女生通常有更多接触本地男生的机会,也可能更看重这些关系。和外国人交往,可能需要付出更多额外的努力去克服障碍,这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未必是首选。
隐藏的可能性: 有些女生可能确实在和外国人交往,但她们选择低调处理,不公开宣扬。毕竟,感情是个人私事,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其暴露在公众视野下,尤其是在学校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你没看见,不代表不存在。
“Easy Girl”的误解: 再回到“easy girl”这个词。一个女生愿意和外国人交往,仅仅是出于好感、欣赏,或者想体验不同的文化,这本身并不“easy”。将所有与外国人交往的女生都简单粗暴地归类为“easy girl”,是对她们选择的简化和不尊重。

总结一下,你在网上看到很多“easy girl”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网络信息筛选和算法放大的结果,其中也可能包含着对女性行为的刻板印象和误读。而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女生选择伴侣会受到语言、文化、地域、个人偏好、家庭影响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即使有女生和外国人交往,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低调处理。所以,你没见到,不是因为“easy girl”不存在,而是因为网络世界呈现的景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以及你所处的特定环境,都形成了信息差和选择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都见过好多了……这个概率真的不低……

我中学一个同学的女朋友和我上的一个大学,刚上大学她就分手找了个留学生……

我自己新生舞会找的舞伴跳舞跳到一半跑去找留学生跳舞去了……

我觉得可能只是因为题主接触的女生太少。

user avatar

一道数学题:


求证:中国的EZG占比非常低(按1%折算)

已知:美国某无业游民,三年在中国约P200多名中国女子(按200算)。


证明:

若 中国EZG占比为1%,

则 中国的正常女占比99%

若 成功约P200名中国女,

则 预计需要对 200/1%=2万 名女性发出约P邀请,

且 被19800名中国女人拒绝。

已知 三年=1095天

则 三年被19800名中国女性拒绝=每天被18.08名陌生的中国女性拒绝(提示:一天只有24小时,还要扣除吃喝拉撒睡)


注意!!

这里是按“一个美国男人,2万个陌生的中国女人,对每个中国女人第一次见面就发起邀约,并且只发起一次邀约”来计算的。



说中国EZG占比低,这就是一种诡辩。这种说法会使用一些概念,比如幸存者偏差,或者物以类聚。


这种说法能骗别人,但骗不了我。玩逻辑?对不起,我是照妖镜。


这种说法是在狡辩。这种说法基于一种假设:作为一个国家,中国有能力把所有的EZG同时分布到老外身边,把所有不EZG的从外国人身边排除。这样就使得外国人身边只剩下EZG。


这特么是在写神话故事吗?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我用数据拆穿的那个说法: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即使比例低,EZG的数量上也很多。


不对!!!中国人口基数大,可是这和外国人有多大关系?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呆一年,他能和多少中国人混成一个圈子?


他一个外国人,在中国一年能结识5000个中国人,这就顶天了。难不成他还能跟14亿的每个人都打过招呼?这时候谈14亿意义何在?剩下的13亿多人,这个外国人这辈子都不会和这个外国人有交集,干嘛非要扯上那13亿多来凑数说人多?


一个外国人,他生活圈子里能有500个中国人,这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何况这500人里总不能刚好都是女人,而且 刚好都是年轻女人,对吧?




桓雒拦腥耍�2万个陌生的中国女人,对每个中国女人第一次见面就发起邀约,并且只发起一次邀约”来计算的。



说中国EZG占比低,这就是一种诡辩。这种说法会使用一些概念,比如幸存者偏差,或者物以类聚。


这种说法能骗别人,但骗不了我。玩逻辑?对不起,我是照妖镜。


这种说法是在狡辩。这种说法基于一种假设:作为一个国家,中国有能力把所有的EZG同时分布到老外身边,把所有不EZG的从外国人身边排除。这样就使得外国人身边只剩下EZG。


这特么是在写神话故事吗?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我用数据拆穿的那个说法: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即使比例低,EZG的数量上也很多。


不对!!!中国人口基数大,可是这和外和外国人有多大关系?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呆一年,他能和多少中国人混成一个圈子?


他一个外国人,在中国一年能结识5000个中国人,这就顶天了。难不成他还能跟14亿的每个人都打过招呼?这时候谈14亿意义何在?剩下的13亿多人,这个外国人这辈子都不会和这个外国人有交集,干嘛非要扯上那13亿多来凑数说人多?


一个外国人,他生活圈子里能有500个中国人,这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何况这500人里总不能刚好都是女人,而且 刚好都是年轻女人,对吧?


我们要看EZG的比例,正确的算法不是EZG数量 除以 中国总人口数量。

正确的算法是:


一个外国人接触了X个中国女人,得手了Y个,EZ的比例为Y/X。


如果一个外国人对100个中国女性发起约P邀请,其中有20个接受邀请,EZ比例就是20%。


人家只对100个中国女性发起邀约,接受人数为100,你却要拉出14亿中国人来作分母,这不是搞笑吗?欺负大家没读过书?

user avatar

我认识的中男欧女组合比反过来的多。。这算怎么回事。

黄热病的男人肯定有,我认识两个,其中一个被绿而且当作工具人使用了很久。。。另外一个是说起中医两眼放光,喜欢喝功夫茶并且会对外国人抱怨德国的自恨男。当然德国人的自恨程度那是殇人见到都自愧不如的。

只要有那种路上看见亚洲女生就搭讪的黄热病患者,留学生微信群里都会描述一下对方的体貌特征和复读内容,见到躲开就行了。

只玩外国人或者只因为对方是外国人就扑上去的还真没见过。但是肯定有,就像黄热病的男人一样。我都觉得挺恶心的。如果我是一个白男,仅仅因为肤色就有很多女生想上我,那我肯定也觉得很困扰并且想报警。EG那种程度绝对算得上骚扰了。

至于网上EG,总是看见男生说自己见到过多少女生对一个外国男人投怀送抱,但是。。。为什么我在国内大学里也没见过?我国内还是英语系出来的。

很多男生觉得凭什么中国女生对中国男生就要房要车要彩礼,为什么对洋人就什么都不要。。。其实我认识那个被绿了的德国哥们,他(和中国男生已经领证而且在中国人面前一天到晚秀恩爱的)女朋友也向他要过彩礼,而且是他家拿不出的数(在中国还算一般。。几十万人民币差不多)。我跟我对象也不会要彩礼或者房车,因为我不会开车不需要房而且现金放着也没用。

一天到晚对着空气打拳真挺没劲的。

user avatar

我想起了我一个同学,她本科的时候跟着导师申请到一个省级项目课题,她是心理学专业的。


她的一个任务就是设计调查问卷,并统计回收分析。然后她和她项目组的小伙伴瞒着导师,掺杂私货,顺手调查了一下她所在学校的留学生恋爱情况。


她总共筛选出167份有效样本,得出她所在学校的在华留学生(男性)平均交往过3.4个女友,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些样本有一部分是来自刚入学的留学生,也就是大一。

呃……她就是顺手玩玩,她的样本数据量也小,不具有代表性,但却是真实样本。


高中同学聚会过一次,大概到场有80%,基本都是211以上的,她如果不说这些我们也基本都不知道还有这一回事。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


近50万的留学生,其中多数是男性,你可以估算一下光是高校里的数据。

其实咱也别酸,人家来中国留学就是有钱,你算一算他们的奖学金都极为吓人,中国政府国家级奖学金(名义上覆盖率为10%左右)+地方政府奖学金+院校奖学金+当地企业资助奖学金+第三方奖学金(如孔子学院),一般都超出所在地的人均年收入,覆盖率基本能达到90%以上。



eg的事只有两类人清楚,一类是她们自己,那种“非正常情侣关系”她们自己肯定不会说,再说这种事本来就是种“自由”,在法律框架以内的行为,出问题的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只能说我们陷入 “精神殖民”很严重,有兴趣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第二类是知情人,这些人往往身份特殊或者有什么经历,现实生活中不多,能影响的人有限,而且涉及自身利益。

这两类人在现实空间中往往有各种顾忌,很少发言,毕竟利益相关,但网络的虚拟空间给了他们发言权,所以出于顾忌他们大都是匿名的。在网络空间中,第一类人往往成为“女权”的支持者,倡导性自由。而第二类人则是我们在网上看到信息的主力军,但他们说的话往往被质疑,真的也会被认为是假的(当然也有可能不是真的),比如本回答下之前的女生匿名自述高赞回答。


去微博看看“女权”的情况,再看看知乎中的这些匿名回答,结合一下社会新闻,大概也能知道些情况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